蒲惠紅
(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群德小學,福建泉州 362211)
依托節(jié)日生活 尋找習作落腳點
——淺談小學中年段習作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
蒲惠紅
(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群德小學,福建泉州 362211)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三年級的學生處于習作的起步階段,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并不豐富,因此畏難情緒重,再加上缺少觀察生活的能力,對于身邊所發(fā)生的事經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學生不愛寫、寫不出、不會寫的習作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節(jié)日豐富多彩,教師可以采取和利用有利的資源,把習作教學與兒童的節(jié)日生活進行整合,積極尋找習作的落腳點,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指導積累,借助各種活動,鼓舞他們用筆寫作的熱情。
節(jié)日;觀察;積累;借助;習作
近幾年,把學生的作文與生活結合起來成了眾多老師研究的目標,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進行了結合學生社會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的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級教師陳炳章提出了結合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觀點,實現了習作水平的飛躍。這些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學生作文難以下筆,言之無物,其根本原因是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節(jié)日作文”的意識,把習作教學與兒童的節(jié)日生活進行整合,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挖掘習作源頭,使習作教學方式與兒童生活相契合,讓兒童在語言中體驗節(jié)日的快樂,從而寫出具有童真童趣、富有真情的作文。在習作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找準切入點,準確把握練筆的時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中年級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生活中蘊含著許多豐富多彩的寫作材料,如各種各樣的傳統節(jié)日、別具特色的地方節(jié)日等。我們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的節(jié)日,讓學生投身到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中去,從而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寫作,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節(jié)日作文。
如端午節(jié)這一天,我在課前布置學生了解、搜集這一節(jié)日相關的習俗,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節(jié)日活動,感受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傳統節(jié)日。于是學生有的參加自家小區(qū)舉行的包粽子比賽,有的現場觀看熱鬧非凡的捉鴨子比賽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嗦啰嗹表演,還有的通過電視收看各個地方精彩紛呈的端午習俗。有了這些直接的體驗與參與,學生寫出了《難忘的端午節(jié)》《學包粽子》《有趣的端午》等不同內容的作文。下面是譚溯源同學寫的《包粽子》:
我認為這事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拿起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把它們的頭和尾折疊在一起,圍攏起來做成一個窩,再舀起糯米放進窩中,并抓起一片豬肉放進窩中。可一用力,糯米像不聽話的孩子從窩下面漏出來。這時我才知道,看花容易繡花難。我有點泄氣了,有氣無力地問媽媽:“這是怎么回事?”媽媽哈哈大笑:“你的窩下面沒有封住,漏啦?!薄芭?,原來是這么回事?!蔽覜Q定再來一次。圍攏粽葉時,我注意下面不留縫,果然成功了。我把糯米、瘦肉、香菇等材料包好,然后把粽葉合上,只剩最后一道難關——綁線了。我拿起一根絲線在粽子上繞了幾圈。“線太細了?!蔽冶г沟?。“那就換根粗的嘛?”就這樣一個粽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是源泉,生活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闭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習作也不例外。依托節(jié)日文化,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向生活靠攏,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把快樂豐富的節(jié)日活動作為寫作素材,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鏡頭及時寫到作文中,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進行節(jié)日作文教學時,我經常要求孩子事先收集與節(jié)日相關的資料??稍谡n堂交流時,我發(fā)現由于沒有給孩子明確的資料收集范圍,孩子們沒有梳理交流的重點,缺乏針對性,造成課堂上時間的浪費。因此,我使用了習作積累卡。積累卡由節(jié)日由來、相關節(jié)日的優(yōu)美詞句、節(jié)日活動的場景等內容組成。而根據每節(jié)課的習作重點,圍繞著事先確立的主題,我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對感興趣的方面作重點關注,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體驗感悟,留意自己當時的心情,為習作積累第一手鮮活的資料,同時引導學生勤于積累,把觀察和思考及時記錄下來,即完成教師下發(fā)的閱讀積累卡。每張積累卡都側重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有的行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的訓練;有進行動作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的訓練;也有進行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訓練……如在教學《我最喜愛的節(jié)日》作文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前完成一張課前積累卡,積累卡上有四部分內容: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喜歡的原因;節(jié)日的由來(含義、活動、食物等等),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我摘錄的有關節(jié)日的優(yōu)美詞句(包括動詞和帶有動作或語言的句子);難忘的情景,把經過說清楚,說完整(包括起因、過程和結果)。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使得積累卡成為學生習作的好幫手,從而發(fā)揮積累卡的最大作用。
在指導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我始終認為:努力發(fā)現學生稚嫩的習作中出現的閃光點,不斷賞識、不斷放大,把調動情緒、培養(yǎng)興趣放在習作教學的首要位置,這樣能讓每個孩子都對自己的習作充滿信心。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持學生的寫作熱情呢?作文名師管建剛老師所著的《我的作文教學改革》一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借鑒管老師的做法,結合本班實際情況,我也制定了一套有效易行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步:集稿費。學生完成一篇習作上交后,教師根據寫作情況發(fā)放稿費。稿費是印有不同面值的卡片:卡片四周裝飾美麗的花紋,卡片左側寫著大大兩個字——稿費,右側標明錢值十元、五元、二元和一元,下面寫明幾年幾班。這樣的一張稿費單就夾在學生的作文本里。等到期末,學生再將一學期所得的稿費找老師換禮物,還可評獎,可謂一舉兩得,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寫作中來。
第二步:出班報。臨近學期期末,我讓每個孩子各自挑選一篇自己最滿意的作文上交,然后我再進行簡單地排版,打印出來,再加個精美的封面,訂成小冊子,命名為《我們的節(jié)日生活》,讓學生體驗自己的作品被印成鉛字的感覺。學生個個喜不自勝。這本小冊子還可在家長會上傳閱,讓家長了解一學期以來,自己孩子的習作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第三步:評稱號。到了期末,教師根據學生的稿費多少評出本班的超級小作家和優(yōu)秀小作家各若干名,并分發(fā)獎品和獎勵。這樣的“分功領賞”成了學生最期待的時刻。而在這一年的訓練指導中,班里有兩位同學參加鎮(zhèn)五一勞動節(jié)征文比賽都獲獎了,這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心里紛紛樹立“我會寫”“我也能寫”“我也要努力寫”的自信心,從而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習作發(fā)展。
第斯多惠說:“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睂τ谧魑慕虒W也是如此。相信只要我們依托節(jié)日生活,積極尋找習作的落腳點,及時引導學生發(fā)現與節(jié)日相關的活動,多元地認識節(jié)日文化,感受節(jié)日文化的魅力,喚醒學生用筆寫作的愿望,鼓舞他們用筆寫作的熱情,長而久之,學生定能寫出充滿真情實感并富有個性化的好作文。
[1] 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楊九詮,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蒲惠紅,1979年7月出生,女,福建省晉江市人,本科學歷,現為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群德小學副校長,晉江市優(yōu)秀班主任,多篇文章在市級獲獎。中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