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艷
(江蘇省無錫市查橋實驗小學,江蘇無錫 214104)
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教學中所要考量的內容。枯燥抽象的數學內容,不是教師簡單的講解就能夠讓學生理解掌握的。作為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設計一些動手操作活動,促使學生體驗學習,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采用機械記憶的方法學習數學,是很難學會數學的,相反會認為數學越來越難,因此,必須理解數學的內涵,才能學好數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情境,以激起學生動手探究欲望,讓學生敢于自主探究,更好地推進學生探究學習[1]。
例如,在教學《千克與克》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提供了一些稱量工具:托盤天平、電子秤,以及一些需要被稱量的物品。之后,教師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己探究“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概念意義。學生們也在教師拿出這些稱量器材后,很積極地去探究思考。有學生想到用托盤天平稱量一下一支粉筆的重量,并付諸行動。很快這位學生便在教師的引導下,稱量出一支粉筆的重量,大致為15克。隨后,這位學生將這根粉筆放在手上感受15克的重量。這時,又有學生思考:15克大致是這一重量,那么1克的重量將會是多少呢?于是,學生選擇將一支粉筆大致平均分成15份,并取出其中的1小份放在手上感覺,體驗1克的重量。還有學生主動地去稱量1千克的重量。
結合上述案例,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創(chuàng)設了操作情境,很好地激活了學生探究欲望,增強了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促使學生進行體驗學習,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樣擺放都無法拼成一個三角形,總是會有一條邊差一點距離。學生感到很好奇,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于是,他又任意選擇了三根不等長的小木棒,繼續(xù)拼湊,最后成功地拼成了一個三角形。這時,學生便思考:三角形的三條邊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們就這樣主動思考探究,無形中對本節(jié)內容有了一個很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也是教師教學中必須遵守的教學理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可以開展一些操作探究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習,并在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內容,實現素質教學[2]。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時,為學生們提供了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棒,并讓學生利用這些小木棒去拼三角形。有學生選擇了三根一樣長的小木棒,并開始拼湊一個三角形。還有學生選擇了三根不等長的小木棒,最后無論怎
操作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還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抽象難懂已然成為數學的代名詞,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懂得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大膽變革,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促使主動參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以推進學生有效參與,實現高效率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學習有關長方體的知識內容時,為學生提供了一些長方體模型,并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長方體的一些性質。這時,有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長方體一共有4條側棱,并思考這四條側棱的長度是否相等。之后,學生們在問題的推動下,主動地利用直尺去測量這四條棱的長度。還有學生想到用一根細線對比測量這四條棱的長度,在經過自己的動手驗證后,發(fā)現這四條棱的長度相等。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們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有學生為了更好地觀察長方體,選擇將這一長方體沿著一條邊剪開,將其變成一個平面圖,之后再按照長方形的知識內容來分析長方體,這樣思考起來就比較簡單了。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發(fā)揮指尖的智慧,將復雜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簡單易懂,促進了學生們有效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踐活動的開展,拉近了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到生活中存在數學,數學中包含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開拓學生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和除法》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對小數乘法的知識內容有了很好的了解后,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實踐操作活動。首先教師在講桌上擺放了一些物品,并明碼標價。其中鉛筆:1.5元/支、圓珠筆:2.4元/支、數學書:13.5元/本、橡皮:1.2元/塊、語文書:14.3元/本。之后,教師開始組織學生扮演售貨員以及顧客,并開始實踐操作活動。這時,有一小組學生開始了買賣交易。生1:我想買兩支鉛筆和兩支圓珠筆,一共需要多少錢呢?這時,生2開始反應,并依據自己已有的數學經驗列出了相應的算式“1.5×2+2.4×2”,這時,學生又開始回憶自己課上所學的小數乘法的知識內容,并解出1.5×2=3.0(元);2.4×2=4.8(元);3.0+4.8=7.8(元)。生 2:你需要支付給我 7.8 元錢。這時,生1遞給“售貨員”10元錢,并說道:“你應當找給我10-7.8=2.2(元)”。學生們就這樣完成了一個買賣交易,從中很好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實踐操作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了新知,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高效數學課堂的生成需要學生的參與,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教師要學會放手,學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依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圓柱和圓錐這兩個的體積關系時,為學生們提供了一些圓柱和圓錐形狀的容器,以及一些沙土,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探究。這時,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了一個圓柱容器和一個圓錐容器,并且這兩個容器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之后,這位學生先將圓錐容器裝滿沙土,并將其倒入到圓柱容器中。最后,學生發(fā)現需要三次這樣的操作才能將圓柱容器倒?jié)M。于是,學生們便給出猜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所有的圓柱體的體積都是圓錐體的3倍嗎?隨后,學生們又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更深入的探究中。
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開展,成功地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推動了新知的生成。
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將枯燥單調的數學課堂教學變得異?;顫娪腥ぃ⒑芎玫亻_發(fā)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腦力思維,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意義重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動手操作活動,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高效。
[1]林錦詩.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操作活動的有效策略[J].學苑教育,2017,(11):47.
[2]招慧紅.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踐行探研[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