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以同為東亞文化之都的寧波和韓國濟州作為考察對象,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關于遺產地闡釋和展示的憲章為考察基準,分析探討了中國寧波與韓國濟州世界遺產地(點)解讀的東方實踐及對比,尋找差距,并提出完善策略。
關鍵詞:世界遺產地(點);解讀;闡釋;展示;寧波;濟州
Abstract:Based on the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heritage sites given by the ICOMOS and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relative practice of Ningbo and Cheju—both titled as the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analyzes the weakness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which Ningbo exists, set forth the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Ningbo.
Key words:world heritage ; site interpretation ; interpretation ; presentation ; Ningbo ; Cheju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7)-02-78(8)
1 從“展示”到“解讀”:國際性法律框架下的概念發(fā)展
與世界遺產概念不斷地充實和發(fā)展一樣,對世界遺產地“解讀”的概念同樣經歷著不斷的發(fā)展。
1.1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明確提出“展示(presentation)”的概念
作為一項由眾多締約國簽署加入的聯(lián)合國主導的國際法框架,《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等相關文件共同建構了“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世界遺產(地)的基本概念以及鑒定、保護、維護和展示世界遺產的管理制度及方法[1],明確了“展示”作為世界遺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就“世界遺產的徽志、名稱、標志的使用及對世界遺產的描述” 給出了具體指導。
隨后,一系列世界遺產保護相關的國際性文件如《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1994)、《保護歷史性城市景觀宣言》(2005)等相繼面世,并從不同層面及視角對世界遺產的維護、保護及展示工作作出了界定。然而,這一領域集大成者則要數(shù)教科文組織的顧問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在2008年通過的《文化遺產地闡釋與展示憲章》(以下簡稱《ICOMOS憲章》),《ICOMOS憲章》為包括世界遺產在內的遺產地的解讀提供了一套操作術語、專業(yè)原則、技術手段和方法。
1.2 《ICOMOS憲章》:“遺產地解讀(site interpretation)”概念的提出、內涵及其意義
2008年,《ICOMOS憲章》明確指出:“從以往社會和文明留存下來的大量實物遺存和非物質遺產中,選擇保護什么、怎樣保護以及怎樣向公眾展示是遺產地解讀的全部要素。這代表著每代人的價值判斷,即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義的,為什么應將過去的文化遺存?zhèn)鞒薪o后人”。因為,“就本質而言,遺產保護行動是一種交流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狀此處的“遺產地解讀”包括了闡釋與展示兩個方面,在這方面,國內已有相關學者作出更細致深入的研究[2] 。事實上,早先的ICOMOS憲章也一直強調大眾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作為更廣泛的遺產保護行動(larger conservation process)之必要部分的重要性,其表述方式比較多樣,或為“宣傳(dissemination)”,或為“普及(popularization)”,或為“呈現(xiàn)(presentation)”,或為“闡釋(interpretation)” [3]。
基于這種理念,ICOMOS認為,恰當?shù)年U釋與展示有助于公眾欣賞和理解遺產地,實現(xiàn)遺產地的價值與意義 (heritage sitesvalue and significance)的有效傳遞,從而提升遺產保護的實際效果。因此,包括闡釋(interpretation) 與展示(presentation)在內的文化遺產地的解讀工作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遺產旅游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闡釋包括旨在提高公眾文化遺產意識,增強文化遺產地理解的所有活動,技術手段包括印刷品、電子出版物、公開講座、現(xiàn)場裝置和直接相關的非現(xiàn)場裝置、教育項目、社區(qū)活動以及對闡釋過程本身的持續(xù)性研究、培訓和評估等。展示則特指通過對文化遺產地的釋讀信息(interpretive information)、抵達方式 (physical access)和解說設施( interpretive infrastructure)的精心設計與安排,從而實現(xiàn)有規(guī)劃地向受眾傳達闡釋內容(interpretive content),其技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設信息板、博物館陳列、規(guī)劃徒步旅行、講座和導覽觀光、多媒體應用和網站等。從遺產旅游的視角來看,遺產地闡釋與展示的水平事關受眾的旅游體驗質量,從而影響遺產地旅游形象的樹立以及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 世界遺產地解讀工作的基本準則及評估體系
闡釋與展示的解讀應該遵循《ICOMOS憲章》提出的七條最基本的通用準則及世界遺產委員會制訂的相關準則。
2.1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中關于正確使用“世界遺產的標識”的相關要求
具體而言,主要兩個方面的依據:(1)《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第VIII條關于“世界遺產的標識”的界定以及作為《操作指南》附件14的“世界遺產標識使用表格”;(2)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22屆會議上通過的《世界遺產標標識使用指南和原則》的相關規(guī)定。
具體到世界遺產地(點)的解讀和展示,遺產管理單位應該在考慮從兩方面做文章。第一方面,制作紀念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牌(plaque),并且必須正確使用世界遺產標識。根據《操作指南》第268-270條的指示,所制作展示的遺產標牌上必須包含三個部分:世界遺產標識、關于該世界遺產的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簡要描述、該遺產地(點)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依據。第二方面,在世界遺產工作相關的物體上廣泛使用世界遺產標志,促進世界遺產的形象建立與推廣。
2.2 《ICOMOS憲章》關于遺產地闡釋與展示的基本準則
2.2.1 能抵達和可理解原則(access and understanding)
其目標是為受眾理解和欣賞遺產地提供便利,培養(yǎng)大眾對遺產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具體做法上要求為公眾提供抵達遺產地的途徑及相關信息,并提供有效的,即能被受眾理解的解說與展示。為此,應注重從人口統(tǒng)計和文化背景兩方面識別和評估受眾,并兼顧遺產地及非遺產地兩個向度。同時,要注重手段的多樣性,包括闡釋與展示活動的多樣性、解說語言的多樣性;既重視現(xiàn)場展示,在受到特定限制的情況下也要注意提供非現(xiàn)場的解說與展示。
2.2.2 信息來源的可靠性(information sources)
其目標是通過用科學的學術方法所獲得的遺產相關重要信息以及活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向不同受眾傳遞遺產地的價值和意義。解說資料的內容應包括遺產地的口頭和書面信息、兼顧實物遺存和非物質要素如文化與精神傳統(tǒng)、故事、音樂、舞蹈、戲劇、文學作品、視覺藝術、當?shù)亓曀缀惋嬍尺z產、文化傳統(tǒng)和意義。此外,解說資料應被記錄、存檔,并對公眾開放。
2.2.3 注重環(huán)境和文脈(attention to setting and context)
其目標在于捍衛(wèi)遺產地在自然、文化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有形和無形價值。即不僅要充分探究遺產地在歷史、政治、精神、藝術、文化、社會和環(huán)境多方面的意義,同時也不能忽視遺產地周邊景觀、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背景。在闡述遺產地意義時要注意分階段,同時要顧及對遺產地歷史文化做出貢獻的所有族群。在制定解讀項目時,遺產地的跨文化意義及其所依據的學術研究、古籍記錄和活態(tài)傳統(tǒng)的視野也應予以考慮。
2.2.4 保存原真性 (preservation of authenticity)
闡釋與展示必須尊重《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1994)基本準則,既關注遺產地的社會族群,也關注實物遺存。設計解讀項目應保護遺產地的歷史結構和文化價值,使其免于因導入解說設施、游客壓力以及不準確或不恰當?shù)慕庹f而造成的不利影響。解說設施應與遺產地的文化性質、環(huán)境及自然特征相協(xié)調。在組織現(xiàn)場活動時,應將對當?shù)鼐用竦母蓴_降到最低。解說詞不能消解遺產地的文化價值或變更其文化結構。
2.2.5 規(guī)劃的可持續(xù)性(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
目標在于確保遺產地保護行動的可持續(xù)性。通過提升公眾的理解與參與、不間斷的保護行動,以及確保解說設施能得到長期的維護、解說內容能定期檢視。
遺產地解讀計劃的核心目標應注重社會、經濟和自然與文化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闡釋與展示項目的制定與執(zhí)行應納入文化遺產地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
2.2.6 鼓勵主體的廣泛性 (concern for inclusiveness)
設計和實施遺產解讀項目,應強調遺產領域專家、相關社區(qū)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xié)作,尤其要尊重遺產所有者、遺產所在社區(qū)及相關社區(qū)的傳統(tǒng)權利、責任和利益。強調項目實施過程的公開公正,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注重保護知識產權和傳統(tǒng)文化權利,注意對遺產地形象標識、文字及其它解說材料合法擁有和使用的權利。
2.2.7 研究、培訓和評估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research, training, evaluation)
其目標在于發(fā)展專業(yè)的、可操的解讀指南,包括技術、研究和培訓。強調持續(xù)監(jiān)測、研究、評估和定期回顧的重要性。注重追蹤闡釋與展示項目對遺產地的實際影響,以學術分析和公眾反饋為基礎,定期更換解說內容。ICOMOS認為,人才培養(yǎng)是遺產解說與展示這一專業(yè)領域的關鍵所在,例如解說與展示內容的創(chuàng)建、管理、技術、引導和教育,同時要重視國際合作和經驗共享。
2.3 評估體系
《ICOMOS憲章》為解讀項目設計的評估框架亦可用于評價世界遺產地的解讀項目。ICOMOS提出了“可持續(xù)”和“整體觀”兩個考察面向。也就是說,雖然遺產解讀的目標之一在于促進旅游發(fā)展,但評價解讀項目不應只依據經濟因素即游客訪問量或旅游收入,而應服務于保護、教育和文化發(fā)展的整體目標。對遺產的影響評估必須充分考慮解說設施、游客量對遺產地文化價值、本體特征、完整性和自然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通過遺產地解讀項目提供的教育、培訓和就業(yè)機會使各利益相關者分享遺產利用帶來的可持續(xù)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同時,任何會長期運用于解說設施中的技術或工藝要素,其設計和建造應考慮到其后能得到有效及定期的維護,而不是只圖一時之便。
總之,世界遺產的解讀工作,既要遵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相關規(guī)定,也應遵循《ICOMOS憲章》的專業(yè)指導,以助益公眾欣賞和理解遺產地,提升遺產保護的實際效果。
3 世界遺產地解讀的中國寧波實踐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所經(在)城市之一,寧波在世界遺產的闡釋和展示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規(guī)范之處。
3.1 從《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相關要求來看,寧波世界遺產地闡釋和展示存在的普遍問題
3.1.1 世界遺產標牌制作不規(guī)范,解讀信息不完整
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遺產組成部分的寧波三江口遺產區(qū)(含慶安會館)為例,主要問題是:所有世界遺產標牌包括設在甬江邊和慶安會館入口處的世界遺產標牌),僅有世界遺產標志(the emblem),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標識(the UNESCO logo),無對該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簡單描述(short description),亦未提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未明確說明該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在慶安會館旁邊的大運河遺產標牌上,雖有關于中國大運河的情況介紹,但并未陳述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并且遺產標牌上沒有世界遺產標志(the emblem)(圖1)。
3.1.2 不重視世界遺產標志的廣泛應用
《操作指南》第273條明確建議,“國家政府應該鼓勵世界遺產在諸如信箋抬頭、宣傳手冊,以及員工的工作服等物體上廣泛使用世界遺產標志”。寧波在這方面的薄弱是顯而易見的。不僅世界遺產管理機構未能廣泛使用世界遺產標志,在其它諸如“公路標志、商業(yè)使用、非商業(yè)用途出版物、傳播材料、網站、社交媒體及應用軟件、特殊事件中用于宣傳的非商品化產品(如T恤、袋子、雨傘等)、文具、匾、旗幟或橫幅標語”等《操作指南》附件14所提到的可能的媒介上使用世界遺產標志,更是罕見。
3.2 對照《ICOMOS憲章》,寧波世界遺產地闡釋和展示存在的普遍問題
3.2.1 世界遺產點的闡釋信息與世界遺產的相關性強,不符合可理解原則
突出表現(xiàn)是世界遺產點的解說未能重點圍繞世界遺產所具備的“突出的普遍價值”展開。審視慶安會館目前的常設展覽,無論是“中國·寧波船史展”還是“媽祖信仰”展,在解說的導向性上仍然更多傾向于“海事民俗”,在解讀其作為世界遺產所具備的“突出的普遍價值”方面筆墨較少。慶安會館大門對面的方位指示牌,與該建筑也無法建立對應關系,因為該建筑大門及外立面并無“慶安會館”的匾額或名牌(圖2)。
另以永豐庫遺址公園為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解說目標不明確,不能準確傳遞遺產內涵及價值。首先,在闡釋手段方面,除了東西入口處各設一張信息板對遺址公園的建設情況、構成、遺址發(fā)掘情況及其價值做了簡單說明外,整個遺址公園里面僅有信息板數(shù)張,用圖片及考古學術語簡單介紹了發(fā)掘及出土情況、遺址特點及考古學價值,至于對遺址空間布局及其與周邊環(huán)境之關系的講解、遺址跟海上絲綢之路的聯(lián)系、對遺址內涵和價值的解讀更是缺乏??傊瑹o論是從遺址空間結構的呈現(xiàn)、功能說明、價值闡述,還是考古學地位等方面的解讀都大有完善空間。筆者建議在展陳空間有限的遺址公園現(xiàn)場,可以考慮充分利用附屬的陳列管理用房,輔之以圖片、多媒體視頻、網站鏈接等展示方式,對遺址的發(fā)掘背景、發(fā)掘現(xiàn)場、出土文物、遺址性質及功能、遺址發(fā)掘前后及公園建設過程完整呈現(xiàn),如此可以充分幫助觀眾了解遺址保護的過程及意義。
3.2.2 忽略環(huán)境及文脈
寧波各遺產地在解說與展示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罔顧周邊環(huán)境及毗鄰遺產點,實際上也是對歷史文脈的忽視。
例如,作為創(chuàng)建于政和年間的“高麗使行館”(又稱“高麗行衙”)所在的寧波高麗使館遺址,它不僅有力地印證了宋代明州港在東亞國際關系及經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是說明寧波為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聯(lián)結點口岸城市的又一力證。可以說,從遺產內涵及價值來看,高麗使館遺址既是大運河遺產,也屬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產。但是,在該遺址的闡釋和展示方面,尤其是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傳遞方面,其效果值得商榷。
一是遺址的命名,以“高麗使館”替代有明確出典的“高麗使行館”(或“高麗行衙”)[4],一字之差,意思卻大不同,容易誤導受眾。
二是依托遺址的高麗與明州交往史陳列不僅展品薄弱,闡釋系統(tǒng)也不成體系。首先是序廳與其它幾個展廳分離且缺少一個展館地圖來加以統(tǒng)領,現(xiàn)場也缺少指示明確的導覽牌,使得展廳之間的邏輯和空間關系不明朗。再次,闡釋系統(tǒng)缺乏規(guī)劃。序廳著重展示了宋徽宗詔令建“高麗使行館”的碑,以表明該遺址的來歷,并輔以畫卷形式講述了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使節(jié)路允迪、傅墨卿乘坐樓異監(jiān)造的“神舟”船隊從明州港出使高麗的史實,但是序廳背后的高麗廳和明州廳都只有簡單的室內陳設布置,沒有彼此呼應的解說文字,更無法體現(xiàn)高麗與明州交往史的主題,并且由于序廳未見統(tǒng)領整個展覽的序文,使之與后面的幾個展廳之間缺乏呼應。
三是缺乏服務受眾意識,忽略展陳對象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闡釋和導覽環(huán)節(jié)。高麗使館遺址展覽館序廳正門外未設導覽地圖(設在序廳內),也未見導向牌,起不到引導受眾的效果。其他服務信息,如交通方式、公廁以及周邊文化景點、投訴電話、意見反饋渠道等缺失。
3.2.3 解說語種單一,外語表達不規(guī)范
在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雙語或者多語種城市公共空間標識系統(tǒng)建設不可或缺。然而,寧波市許多遺產點絕大多數(shù)只有中文解說,少數(shù)配有英語標識牌,缺少成體系、規(guī)范的外語標識和解說系統(tǒng)。
以已然升格為世界遺產點的慶安會館為例,在多語種解說和指示方面仍是弱項。首先,沒有外語講解員和外語講解的語音設備;其次,展覽解說信息的書面翻譯不完善,英語講解(指示)未做到全覆蓋,甚至部分衛(wèi)生間只有中文性別標識牌,亦未見通用的方便識別的男女頭像或其它圖示,顯然無法照顧到不同語言背景的受眾。
這個問題同樣存在于高麗使館遺址,該遺址陳列展覽的外語解說不成體系,某些展廳中韓雙語,而另一些則只有中文。二是重點位置不見外語提示信息,例如,該展館大門處即明州與高麗交往史陳列序廳門前,僅有中文書寫的文保標識碑,且未附外語說明牌。在講述高麗官員崔溥及其《漂海錄》這一重要史實之時,崔溥一行沿浙東運河北上的路線圖卻不見韓文或英文標注。事實上,寧波一些遺產地(點)在使用外語解說方面問題不少,不符合表達習慣的中式英語或者無視語法的“百度(式)翻譯”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圖3)。
至于對解說過程本身的持續(xù)性研究、培訓和評估,更是乏善可陳。多數(shù)遺產點的解讀與展示還停留在自說自話的層面,與受眾及所在社區(qū)缺乏互動。據調查,永豐庫遺址和高麗使館遺址的展示與解說系統(tǒng)自開展十余年來還沒有更新過。
3.3 原因分析
3.3.1 行政力度不夠
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對遺產點闡釋和展示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未曾制定統(tǒng)一的操作管理規(guī)程,對遺產地(點)闡釋和展示工作的目標、標準、要求及后續(xù)工作做出規(guī)定。
3.3.2 管理體制不健全
遺產管理機構和使用部門林立,各自為政,各說各話,解說內容和水平參差不齊。例如,鼓樓歷史街區(qū)(省級文保單位)和毗鄰的永豐庫遺址公園(國家級文保單位)由寧波鼓樓步行街綜合管理辦公室,永豐庫遺址公園的建設單位不是文物考古部門,而是負責城市建設的寧波市市政工程前期辦公室。高麗使館遺址則由寧波城投公司下屬的海城公司負責管理及日常維護。
3.3.3 公眾參與的缺失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遺產地的闡釋與展示工作中,更多的是專業(yè)部門在自說自話,社區(qū)或公眾參與度幾乎為零。“主體廣泛性”(Concern for Inclusiveness)的缺失正是許多遺產地的闡釋話語方式遠離文化土壤的原因。
4 世界遺產地解讀的韓國濟州經驗及其啟示
在世界遺產地的解讀方面,與寧波同時入選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并有“韓國夏威夷”之稱的濟州特別道的做法值得借鑒。
濟州道從2002年起就榮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濟州道致力于發(fā)展旅游觀光業(yè)、打造免稅購物圣地,十分重視推廣和營銷其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在遺產闡釋及展示系統(tǒng)的建設方面頗下功夫。筆者通過實地考察注意到,濟州道在遺產解讀方面有幾點值得借鑒。
4.1 強調受眾視角,注重多語種解說
作為一名中國旅游者,在濟州島旅游完全不用擔心不懂韓語,除了隨處可見的中文提示牌,餐館、商店、旅游購物區(qū)都有說中文的雇員。這自然得益于中國旅游者強大的購買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濟州道只重視中國游客,在濟州道所有對外開放的觀光點(遺產地)或購物場所,都有中英日韓四國語言標注的信息牌和指示牌。大凡外籍游客的日常需求,基本都考慮到了,時時處處體現(xiàn)出國際性旅游城市形象。以濟州道民俗自然史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外廣場上的指示牌均采用中英日韓四語加以說明,售票處也同樣如此。
4.2 注重形象標識的使用,注重城市形象的建構
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濟州道的文化象征資源相對匱乏,當?shù)卣浅W⒅爻鞘行蜗蟮乃茉炫c推廣,專門設計了統(tǒng)一的城市形象象征性標志(CI)、道旗、卡通人物、聯(lián)合認證標志、文字商標和徽章(詳細信息請參照http://webtrans.wordia.co.kr:7000/etgi/),這些標志性符號在濟州道的公共空間都有充分的運用。代表地方文化的卡通人物多力(男)和索麗(女)甚至被用作公共廁所的性別標識,這種獨到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4.3 注重世界遺產術語和世界遺產標識使用的規(guī)范性,尊重國際通用表達習慣
以城山日出峰景區(qū)為例,該景區(qū)在遺產標牌的打造方面十分嚴謹,不僅在世界遺產標志的規(guī)格和形制上嚴格遵守,在遺產點的突出普遍價值的簡介方面還直接引用了授予單位的評價文字(復制件);不僅強化了真實性和權威性,還強化了受眾對遺產價值的認知。此外,在告誡或警示語方面,也盡量做到人性化,如禁煙表述“no smoking”已經被更為委婉、彈性的“smoke-free”所取代。
4.4 注重闡釋及展示用材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
為了展示和推廣的需要,國內許多遺產地也都紛紛打造標志性雕塑或標識碑,而在材質的選擇方面,為使用長久計多采用不銹鋼或銅,而不管是否與周邊的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其實在這方面,濟州道的做法也頗值得借鑒。仍以城山日出峰景區(qū)為例,景區(qū)里里外外的重要標識均系采用當?shù)厥闹谱?,與城山日出峰整體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同時也彰顯了濟州道引以為豪的石頭文化(圖4-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遺產地闡釋和展示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傳遞遺產地所蘊含的內涵和價值。同為“東亞文化之都”項目城市的濟州特別自治道在遺產地解讀與展示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它的做法表明,遺產是本土的,但闡釋遺產的方式可以是世界的。 這也正是《ICOMOS憲章》的核心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M]//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憲章與國內法規(guī)選編.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96.
[2]陳曦. “闡釋”與“展示”概念的溯源與辨析[N].中國文物報,2012-08-17(7).
[3]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EB/OL].(2008-10-15)[2017-01-18].http://www.icomos.org/en.
[4]寶慶四明志:卷六[M]//.宋元浙江方志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3219-3200.
責任編輯:于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