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亞洲(《瀟湘晨報》首席評論員)
一字一句間,藏著一個老師的氣質(zhì)
文/高亞洲(《瀟湘晨報》首席評論員)
觀點表達
近日,一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中學馬再瑾老師寫給學生和家長的信刷爆朋友圈,“家長不要動不動給孩子請家教”、“過了兩天你們發(fā)現(xiàn)慈母后面還藏著一個鐵血狼心的班主任”等金句頻出,引發(fā)熱烈討論。到底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也許,這篇文字能和你一起思考。
又到一年教師節(jié)。對學生們尤其是新生們來說,恐怕沒有比遇到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更值得好奇的事情吧。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老師的好奇,所集結(jié)的是他們關(guān)于一個“好老師”的所有想象。
什么樣才算是“好老師”,就如是對一個人的評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利姆特;一個好老師的特征,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些特質(zhì)一定是相通的,一定是能夠引起共鳴的,這些相通且能引起共鳴的特質(zhì),便構(gòu)成了一個好老師的“公共氣質(zhì)”。
回到這封在朋友圈火得一塌糊涂的公開信來說,它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爆,一定是在內(nèi)容上讓家長和孩子找到了一個好老師的相通點,在情感上激蕩起不少的共鳴。
這封信洋洋灑灑超過兩千字,一個老師能夠為一群家長和孩子寫下這么多,每一個閱讀者打開的是鏈接,看到的則是撲面而來的誠意。當然,這在當事的老師看來,這只是一次稀疏平常的溝通。
溝通,并且積極主動地溝通,這是我們對這個老師的初印象。在一個虛浮的時代,本是人人本能地溝通,但是,好好說話,已經(jīng)變得不那么容易了。我們常見的醫(yī)患矛盾,很多正是因溝通不暢所起,在其他服務(wù)行業(yè),因溝通不暢,所引致的沖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老師和家長及學生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即便教育被視作服務(wù)行業(yè),它已設(shè)定了溝通的重要性。只是,我們還有多少老師,能像馬老師這般,愿意將溝通鄭重其事呢?
在馬老師的這封信中,無論是與家長的對話,還是與學生的溝通,字里行間,既能讓閱讀者了解她個人的風格,也能從中知悉她的教學理念,即便是一些大道理,也能夠娓娓道來。文章的風格,一如馬老師對自己的評價——簡單、直接、理性布局、感性行事。
最為根本的特質(zhì),是字里行間流瀉出對家長和學生的尊重。正是有了這份尊重,寫信者和閱讀者建構(gòu)了平等的姿態(tài),一封信下來,就像是三方圍坐在一起,沒有居高臨下,沒有盛氣凌人,作為主賓的老師,平靜地訴說,作為客賓的家長和學生,頷首傾聽,還頻頻頓首。
在老師、家長和學生的關(guān)系中,從來都應(yīng)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yīng)該得到彼此的尊重。在平等和尊重的語境下,所有的溝通才是高效的。我們常說,說什么不重要,怎么說反而更重要。馬老師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tài),與家長和學生娓娓道來的溝通方式,無疑是讓人舒服的。這也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當然,作為傳道授業(yè)的師者,說什么無疑也是重要的。在這封信中,從“做人第一學問其次”的強調(diào),到“家長不要動不動給孩子請家教”的提醒,再到對學生“敢說敢做”的鼓勵,無不閃現(xiàn)著一個老師的開明、真知灼見、坦率真誠。也恰恰是這些,“感動了家長和學生,獲得了更多家長們廣泛的認同”。
讀完這封信,我們再回到那個似乎難以回答的問題——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我們不能說馬老師在字里行間所閃現(xiàn)的品質(zhì),是集中了老師所有的好,但不得不說,這是當下頗受歡迎的“好”,是綜合素質(zhì)教育大背景下,值得復(fù)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