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淼焱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發(fā)展學生整體素養(yǎng)
顧淼焱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文本的語言是作者傳遞信息、觀點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蘊含豐富文化內(nèi)蘊的載體。本文提出要緊扣語文內(nèi)在本質(zhì),在“讀”的支撐下明確價值認知;契合個體發(fā)展需要,在“說”的表達中歷練思維意識;尊重語文學習規(guī)律,在“背”的積累中夯實語言積淀;緊扣文本教學資源,在“寫”的訓練中歷練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地不斷發(fā)展。
緊扣本質(zhì);尊重規(guī)律;契合需要;教學資源
閱讀教學就應該努力借助文本的言語,深入而透徹地理解教材文本,體悟作者蘊藏其間的深厚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不斷發(fā)展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閱讀是學生感知文本、接觸語言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形式。學會閱讀不單單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純粹的閱讀與瀏覽,而是要求學生抓住文本中值得閱讀之點,分別采取相適應的默讀、范讀和朗讀的訓練點,體悟文本語言中內(nèi)在的情感和價值觀點,讓學生在洞察文本深刻內(nèi)涵的過程中享受閱讀所形成的認知體驗,為發(fā)展學生閱讀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意識基礎[1]。
如教學《鞋匠的兒子》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說說對鞋匠這一工作的初步印象,學生紛紛指出鞋匠的工作地位低、任務重、環(huán)境臟等不同維度的看法。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課文做簡要的瀏覽,并做相關(guān)提問:“林肯不僅是美國的總統(tǒng),同時也是一名鞋匠的兒子,他的發(fā)言為什么會讓參議員們由衷地贊嘆呢?”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紛紛再次潛入到文本中,并圈畫出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語句。上述問題中,教師已經(jīng)為學生明確了林肯身份之間的巨大落差,為學生探尋文本中林肯發(fā)言的語句所形成的內(nèi)在意蘊,讓學生在探尋人物精神本質(zhì)的過程中有了鮮明的方向。學生通過閱讀在文本的語言中徜徉,內(nèi)在的情感思路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釋放空間。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以文本人物的地位作為閱讀的突破口,緊扣人物前后三次的發(fā)言為閱讀重點,引領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明確了學生的目標與價值,從而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在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對社會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廣泛,其中口頭表達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認知體驗,即年級越高,學生口頭表達積極性卻逐漸走低。這對于學生口頭表達智慧的歷練,是不利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對文本“說”點的關(guān)注,利用文本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愿意“說”、主動“說”,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語言訓練中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收獲發(fā)現(xiàn),從而在歷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自身口頭表達的信心。
如《愛如茉莉》一文主要講述了作者的母親生病住院期間,與父親心心相印、彼此體諒的感人故事,一家人之間的情感就如同茉莉一樣,雖然平淡無奇,卻純真而充滿醇香。教學這篇課文,很多教師通常都會追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運用“愛如茉莉”來形容父母之間純真的親情,并將其作為文章的題目。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在文本的內(nèi)容和情感進行深入感悟的基礎上才能有所洞察,很多學生由于對文本的感知缺乏一定的深度,常常會因此而面面相覷。筆者在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就反向思維讓學生從原始生活中進行回憶與思考:“在生活中,你們從家人中所感受到的愛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從文本的內(nèi)蘊世界中類推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同時更為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的契機,很多學生的話匣子被充分打開。有的說:“媽媽是一家人中最忙碌的,不僅有工作要做,還要為我們洗衣做飯,生怕我們餓著,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愛?!庇械恼f:“爸爸經(jīng)常要忙到很晚才回家,但不管多晚,媽媽都會等爸爸回家后才肯入睡,這也是一種真摯的愛?!庇械恼f:“爸爸外出打工,雖然不能和我們長時間團聚,但每次過節(jié)或者周末,爸爸都會與我們一起視頻,我覺得這就是一家人的愛?!薄?/p>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以課文中講述的事例為榜樣,將學生的思維推向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并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愛、表達愛的契機,學生在回憶、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將表達的權(quán)利和機會交還給了學生,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夯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而扎實的過程。除了感知性地朗讀、訓練性地表達之外,與學生廣泛而深入的積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利用語文學習中的一切契機,引領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積累,尤其是要針對教材文本中值得背誦的語段,引領學生感知語段形式的巧妙,既要達到熟讀成誦的內(nèi)化效果,更要深入感知其表達效果,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2]。
《莫高窟》一文中描寫壁畫飛天的語段,語言精致而整飭,聯(lián)想大膽而合理,是值得學生進行深入品位與積累的經(jīng)典語段。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機械地進行背誦,而是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基礎上感知文本的言語形式,讓學生意識到連續(xù)性的四字詞語形成的表達氣勢;緊接著,教師從文本語言表達的內(nèi)涵入手,引領學生深入洞察,感知作者觀察實寫與想象虛寫所形成的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面對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經(jīng)典語段,教師并沒有做甩手掌柜,任由學生自己去機械而生硬地進行背誦,而是引領學生在體悟感知、洞察聯(lián)系的基礎上,理清了文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感知了語段的表達效果,從而升華了學生的積累效果,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中,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與實踐運用是促進學生言語生命不斷發(fā)展的兩大支柱。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走進文本的世界,從語言文字中提煉出最契合學生認知的核心寫作策略。
如在教學《金蟬脫殼》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時,作者以細膩而富有條理的語言描述了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作者先是引領學生從語段初讀中感知這一語段所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然后組織學生從寫作本位出發(fā),洞察文本遣詞造句的精妙、言語形式的獨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在具體引領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將課文中表示動作的詞語圈畫出來,感知作者連續(xù)性使用詞語的表達效果,既了解金蟬脫殼的整體性過程,同時也體悟作者用詞的精準;其次,教師將教學的關(guān)注點聚焦在自己“最感興趣”的“蟬尾出殼”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不僅要客觀再現(xiàn)、還原金蟬脫殼的過程,更要緊密結(jié)合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從而將文本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應該在充分開掘文本價值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悉心地加工與運用,在切切實實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歷練學生的認知和表達能力。
[1]胥戀.改革閱讀評價方法嘗試[J].小學教學研究,2004,(06):20-21.
[2]陳春雯.讓語言與思維在閱讀教學中共生共長[J].教學與管理,2017,(11):25-28.
顧淼焱(1981),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