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楠
摘 要:科學的歌唱方法不僅能夠保護處于變聲期孩子們的聲帶,發(fā)出“美妙的聲音”,還能提高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在多年的聲樂研究與教學中,筆者認為有“三個要點”,對歌唱尤為重要,分別是“吸氣”、“打開喉嚨”和“發(fā)聲”。
關鍵詞:吸氣;打開喉嚨;發(fā)聲;自然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2-053-010
現在一些中小學的音樂課上,很多老師要求學生們唱準、唱熟教材中的歌曲,卻不清楚具體應該用怎樣的方法來歌唱??茖W的歌唱方法不僅能夠保護處于變聲期孩子們的聲帶,發(fā)出“美妙的聲音”還能提高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我多年的聲樂研究與教學中,我認為有“三個要點”,對歌唱尤為重要,分別是“吸氣”、“打開喉嚨”和“發(fā)聲”。
一、吸氣
人在歌唱中的吸氣與日常中生活中的吸氣,有沒有區(qū)別呢?肯定是有區(qū)別的,但是動作越小越好。比如:一個人快速跑百米下來,往往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肩膀和前胸高低起伏的運動著。這種呼吸方式在歌唱中就沒法用,一是歌者在舞臺上不雅觀,二是由于肩膀和前胸上提,氣沒有吸到肺的底部,實際上氣吸的很淺,也不充分。正確的吸氣方式應是兩肋自然張開,肌肉松弛,口鼻同時吸氣,這時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也是被動的,就是腰腹部向外擴張,其他部位基本保持不動,動作越小越好。這種吸氣方式與說話時的吸氣也不一樣,說話時稍微吸一點就夠用了,但是歌唱時要滿足音高、音長的需要,就得有足夠的氣息支持,并不是說吸到極限,越多越好,而是不要感到“撐”就可以了,一般在七成左右。
二、打開喉嚨
打開喉嚨是塑造豐滿、圓潤音色的關鍵步驟,也是歌唱中省力的技巧。因為喉嚨打開了,聲音的通道就擴大了,聲音的共鳴就變得豐滿、圓潤了。中國有句俗話,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喉嚨打開以后,那種“刺耳”、“緊”的聲音就沒有了。那么,怎樣才能打開喉嚨呢?首先,喉部肌肉一定要放松,不要有“夾緊”或“捏”的感覺。其次,要保持在吸氣的狀態(tài)下歌唱,因為人在吸氣時,喉頭是自然下沉的,喉嚨本身就是打開的,嗓子眼里面有一種通道的感覺,這就是打開喉嚨,打開喉嚨也就是保持著吸氣時的通道狀態(tài)。
三、發(fā)聲
氣吸好了,喉嚨也打開了,接下來就是發(fā)聲。發(fā)聲應該怎樣發(fā)呢?我認為,越自然越好。有些人在沒學聲樂以前,高音還能唱,學過聲樂以后,高音反而唱不上去了,很吃力。這是因為他違背了自然,總是拿腔拿調地端著個勁,在咬文嚼字,認為聲音應該是他想象的那個樣子。其實不然,每個人的聲帶是不一樣的,有長短、寬窄、厚薄之分,再加上共鳴腔體大小不同,發(fā)出的聲音肯定是不一樣的,唱出自己的特色,唱出自己的風格是最重要的。你越自然,你的風格體現的就越明顯,你不必要的肌肉參與的就少,你唱起來就越舒服、越省力、越持久,就好像打開喉嚨在說著唱,像是打開喉嚨在音符上說話一樣,千萬別拿腔拿調,這等于在發(fā)聲的過程中,制造一個費力。美聲唱法的發(fā)源地意大利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把歌唱好,先要把字讀準。”這也是在強調發(fā)音吐字的自然性,不要拿腔拿調、裝腔作勢,也不要過于大聲、甚至喊叫,就好像是說話、讀字時的感覺,就可以了。
當你把“吸氣”、“打開喉嚨”、“發(fā)聲”這三點都做好了以后,你會發(fā)現理想的音色、音量都跟著來了。這就好比,算術方法正確,答案不用管它,也不會錯一樣。逐漸地,你就建立起一種科學的發(fā)聲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沈湘聲樂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