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黑馬”的注釋是:“比喻實力難測的競爭者或出人意料的優(yōu)勝者?!边@個注釋得從英國人本杰明·迪斯累利(1804-1881)說起。
迪斯累利是英國保守黨的領(lǐng)袖,又曾兩度擔任英國首相,但他早期卻是以一個頗有建樹的小說家而聞名于世的。
1831年,迪斯累利出版了一部小說《年輕的公爵》。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精彩的賽馬場面。比賽剛開始,兩匹奪冠呼聲最高的良種馬一路領(lǐng)先,眼看其中一匹勝券在握。不料在接近終點時,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馬從后面奮力追趕上來,風馳電掣地把兩匹良種馬拋在后面,領(lǐng)先抵達終點,奪得冠軍。此后,“黑馬”一語不脛而走,由賽馬場上的俚語,發(fā)展成為體壇上的慣用語,被用來喻指那些潛心努力、不畏強手而一舉成名的后起之秀。
“黑馬”最早被移用于政治,始于1844年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當時,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陷入僵局。經(jīng)過幕后協(xié)商,并在安德魯·杰克遜(美國第7任總統(tǒng))的影響下,原非候選人的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得到提名,被稱為“政壇黑馬”,并最終當選美國第11任總統(tǒng)。1861年,原本名氣不大的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時,也有人把他稱為“黑馬式”的總統(tǒng)。在1880年共和黨人大會上,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爾德沒能為他的朋友約翰·舍曼贏得總統(tǒng)提名,最后,在第36張選舉票上,加菲爾德本人卻成為“黑馬”而被提名,后來當選為美國第20任總統(tǒng)。
(文/許錫強)
俗語中的“太歲頭上動土”,貶義是自不量力,膽大妄為;褒義則是敢想敢為,不避兇禍。那么,太歲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中國典籍中,太歲是木星的別名,又稱之為太歲神。古人認為太歲經(jīng)行的方向為兇方,掘土興建要避開太歲的方位,否則會有災(zāi)難。漢代王充在《論衡·難歲篇》中說:“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徒,起宅嫁娶亦皆避之。”于是,太歲也就成了“兇強者”的代名詞。
自漢代開始,人們認為凡是太歲星神所在的方位,以及與之對應(yīng)相反的方位,都不宜建造、遷徙、嫁娶、遠行,否則不吉利。
在古籍《廣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晁良正性情剛烈,不懼鬼神。他覺得人們敬畏太歲十分可笑,便執(zhí)鍬到太歲之地掘土。他一連掘土幾年,并無兇兆。最后,太歲最終發(fā)怒,化身為一個恐怖的肉團,躲在晁良正將要挖掘的深土里。當這個肉團被掘出來時,張牙咧嘴,又吼又叫,但晁良正并不害怕,反而用鍬狠狠拍它,拍得太歲連連求饒。而后,肉團又被晁良正丟到河里。
這大概是“太歲頭上動土”,最為形象的說明。
(文/聶鑫森)
“萬歲”一詞最早是歡呼、祝愿的意思?!妒挛锛o原》記載:“戰(zhàn)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于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于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绷頁?jù)《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前110)春,漢武帝登嵩山時,隨從的臣僚們隱隱約約聽到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武帝認為這是祥瑞之兆,隨把它寫進詔書里。在這里,“萬歲”只是一種祝頌辭,祝福語。它與《詩經(jīng)》里的“壽考萬年”“君子萬年”“天子萬年”“萬壽無疆”是一樣的意思。
劉邦定都關(guān)中后,曾說過“吾雖都關(guān)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之語。這里的“萬歲后”, 意思則是與現(xiàn)在常說的“百年之后”。
這個時候的“萬歲”,還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就連人名也可以叫“萬歲”。如東漢章帝之子劉萬歲,北齊后主時的韓萬歲,西晉文帝時的大將軍李萬歲,唐高祖時劉武周部將張萬歲,唐高宗時梓州都督謝萬歲,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的部將刁萬歲等等。但從唐玄宗以后,再也查不到以“萬歲”為名者了。
有人說,是武則天強化了“萬歲”的帝王色彩,讓“萬歲”一詞成了皇家的專用詞。雖然這些無據(jù)可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北宋以后,再與“萬歲”沾上邊,就是殺頭之罪?!恫芾脗鳌分姓f,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因酒醉讓人呼萬歲,皇帝命人將他活活打死?!犊軠蕚鳌分幸灿涊d,寇準外出被人呼萬歲,被免去同知樞密院事一職,貶到青州府任職。
可見到北宋以后,“萬歲”就成了皇帝的化身,成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專用詞。
(文/劉紹義)
“弟子”與“門生”, 在古代,都是指老師的學生,看似一樣,實際不盡相同。
《后漢書·馬融傳》記載,東漢大儒馬融在扶風授徒,“教養(yǎng)諸生,常有千數(shù)”。這么多的學生,當然不可能同時聽講,他“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所以后世常用“絳帳”指代老師或者老師講學之所,而且只有那些出類拔萃者才有資格親耳聆聽。這些能夠進來親耳聆聽的學生才叫“弟子”,也叫“入室弟子”。
《論語》:“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边@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子路的評價,是說子路為學確有所得,但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就是“登堂入室”一詞的由來。
那么,這些不能“登堂入室”的學生怎么向老師學習呢?
與現(xiàn)在的大學一樣,能去老師家里聽課的,只有那些研究生、博士生,一般的本科生就由博士生們來授課,這在古代叫“轉(zhuǎn)相傳授”。這些被“轉(zhuǎn)相傳授”者就是“門生”。
據(jù)《稱謂錄》記載,“門生”一詞,到了漢宣帝時才正式出現(xiàn),東漢時期開始大量使用。《后漢書·袁紹傳》:“門生故吏遍天下?!薄逗鬂h書·袁逵傳》:“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边@也說明“弟子”和“門生”是有區(qū)別的。
漢宣帝之前用什么稱呼學生呢?一般用“門人”。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論語》中,“門人”一詞共出現(xiàn)了8次,如《論語·述而》:“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薄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骸笆軜I(yè)子思之門人?!钡鹊龋@里的“門人”,既包括親授業(yè)者也包括轉(zhuǎn)相傳授者。
唐宋時期,考生考中進士后,對主考官也稱門生。明代考中舉人或進士,也要拜本科的主考官為座主,座主也稱這些弟子為門生。不過,這些“門生”雖仍有投靠援引之意,但已沒有依附關(guān)系,只不過是一種學術(shù)上的師承關(guān)系罷了。
(文/劉紹義)
(責任編輯:齊風)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