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中的“太歲頭上動土”,貶義是自不量力,膽大妄為;褒義則是敢想敢為,不避兇禍。那么,太歲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中國典籍中,太歲是木星的別名,又稱之為太歲神。古人認為太歲經(jīng)行的方向為兇方,掘土興建要避開太歲的方位,否則會有災難。漢代王充在《論衡·難歲篇》中說:“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徒,起宅嫁娶亦皆避之。”于是,太歲也就成了“兇強者”的代名詞。
自漢代開始,人們認為凡是太歲星神所在的方位,以及與之對應相反的方位,都不宜建造、遷徙、嫁娶、遠行,否則不吉利。
在古籍《廣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晁良正性情剛烈,不懼鬼神。他覺得人們敬畏太歲十分可笑,便執(zhí)鍬到太歲之地掘土。他一連掘土幾年,并無兇兆。最后,太歲最終發(fā)怒,化身為一個恐怖的肉團,躲在晁良正將要挖掘的深土里。當這個肉團被掘出來時,張牙咧嘴,又吼又叫,但晁良正并不害怕,反而用鍬狠狠拍它,拍得太歲連連求饒。而后,肉團又被晁良正丟到河里。
這大概是“太歲頭上動土”,最為形象的說明。
(文/聶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