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充實之謂美”命題中所蘊含著豐富的美學(xué)意蘊。然而其具體含義尚有可待商榷之處,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一句,一些學(xué)者對其的解釋有神秘化的傾向?!俺鋵嵵^美”作為美學(xué)命題也體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于人格美的思想。
關(guān)鍵詞:孟子;儒家;充實之謂美;美學(xué)
作者簡介:明宣丞(1989-),男,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4級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2
一、“充實之謂美”的內(nèi)涵與美學(xué)意蘊
孟子在中國美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他的審美觀繼承了孔子的美學(xué)思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發(fā)揮和深化。其中,“充實之謂美”這一章所包含的美學(xué)意蘊十分豐富和深刻,體現(xiàn)了孟子人格美的思想。
孟子“充實之謂美”的命題,是在和浩生不害的交談中表述的: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p>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盵1]
孟子在談?wù)撊烁衩罆r,提出了“充實之謂美”。孟子針對人格美劃分出不同層次的六個等級,即善、信、美、大、圣、神。從行文看,“美”之前的“善”和“信”顯然是一種道德評價而非是審美評價,是“美”的前提和出發(fā)點。“善”和“信”處于人格境界的較低的層次?!翱捎^善”是說一個人做自己應(yīng)該做的、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事情。做到這一點,那么這個人就可以被稱之為“善人”或者“好人”。“信”,說文:“誠也。”“有諸己之謂信”是說一個人在自己的行為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本來固有的人性(仁義禮智)做事,不違背或扭曲人性,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真誠的人?!吧啤比瞬贿`背社會規(guī)范,“信”人不違背內(nèi)在固有本性,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懊馈迸c屬于道德范疇的“善”和“信”相區(qū)別,它以“善”和“信”為基礎(chǔ),又高于“善”和“信”。將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善”與不違背內(nèi)在固有本性的“信”擴展充實盈滿方可言“美”。到達這一步所形成的“美”還不足以外化,形成外在的具體可感的“美”。還只是一種達到“充實”的地步后所形成的狀態(tài)。只有到達了下一步“充實而有光輝”的“大”的境界,由“充實”而得來的“美”才會外化,在形象上具體可感,也就是“大”?!按蟆边@個形象在先秦時代是具有審美意義的。古人素以高大為美,在《詩經(jīng)》中也多有體現(xiàn)。這個“大”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在外貌上。當(dāng)“充實”達到了“有光輝”的地步時,就會在人的外在上體現(xiàn)出來。這個外在形體并非指具體的身材變得高大了,而是由內(nèi)心充實而形成的氣度與人格美。到了這一步,精神上的內(nèi)在美就可以被他人較為直觀的感知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盵2]孟子認(rèn)為一個人的內(nèi)在美是可以影響到人的外在的。尤其是通過眼睛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個人心中正惡:“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3]所以,當(dāng)一個人的內(nèi)在“美”達到一定的地步后,就會對其外在形體氣質(zhì)產(chǎn)生影響。只有到達這一步,才是到達了“大”的境界。“大”之前的“善”、“信”、“美”都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從“大”這一境界開始,內(nèi)在修養(yǎng)開始對一個人的外在,乃至外界產(chǎn)生影響。這也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所體現(xiàn)的由內(nèi)在修養(yǎng)開始,由內(nèi)而外、由己及人的道德過程?!按蟆敝辰绺M一步,“大而化之謂之圣”即是由己及人的境界。一個人達到“大”的境界后,內(nèi)在“美”對外在形體的影響體現(xiàn)出來。而他人感受到這種外化的“美”,也就被動地受到了影響。當(dāng)其主動地去走進他人,教化他人,兼濟天下,就到了“圣”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笆ァ备M一步就是最高的境界“神”?!笆ァ币呀?jīng)是內(nèi)修充實,兼濟天下了,“神”比“圣”還要更進一步,是什么境界呢?孟子言“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到了“圣”的地步,對于世人的教化是世人所能感受到的。也就是說到達“圣”的地步,依然處于“人”的范圍,處于“人世”之中,脫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脫離了“人世”,脫離了感化的對象,脫離了社會環(huán)境,這個“圣”就不再有意義了。到達“神”的境界,對于世人的感化是潛移默化的,世人收到他的影響而得到感化卻難以察覺。這樣的感化與教化不同,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人達到“神”的境界,具有了超脫于普通世人的性質(zhì),圍繞著這個人產(chǎn)生一種社會氛圍,使得處在這種氛圍中的世人受到感化卻不自知,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受到了感化。這樣的境界自然比言之諄諄的教化更高一層,是另一種方式的兼濟天下。
二、充實之“實”
“充實之謂美”所充之實實際上并非僅限于“善”與“信”。關(guān)于充實的“實”孟子還有單獨的論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
這里孟子所言充實的內(nèi)容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高度評價了這“四心”的重要性:“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除此以外,孟子還提到所充之實的內(nèi)涵:“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盵5]這里孟子所言的“實”有五部分內(nèi)容,即“仁之實”、“義之實”、“智之實”、“禮之實”、“樂之實”。從兩段引文可以看出仁、義、禮、智、樂之間的關(guān)系:
惻隱之心,是仁之端,而仁之實,是事奉父母;
羞惡之心,是義之端,而義之實,是順從兄長;
辭讓之心,是禮之端,而禮之實,是對仁、義這兩者既能合宜地加以調(diào)節(jié),又能適當(dāng)?shù)丶右孕揎棧?/p>
是非之心,是智之端,而智之實,是明白仁、義這兩者的道理并堅持下去,做到以上這些的時候,快樂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
在仁、義、禮、智之中,仁與義最為重要。禮與智都是對仁與義的運用、調(diào)節(jié)、堅持、修飾,惻隱之心和羞惡之心是一個人美好人格的決定因素,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都受到惻隱之心和羞惡之心的影響。因此,充實之“實”就是仁義的思想,“充實”即以仁義的思想充之。
以上仁、義二者的內(nèi)容是孝悌之義,是比之“善”“信”的“修身”更進一步的“齊家”。修養(yǎng)達到“齊家”的境地,也就可以達到“充實之為美”的層次了。經(jīng)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達到“大而化之之謂圣”的境界,也就是治國與平天下的階段了。
所充之實的另一個內(nèi)容,即是“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也?”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盵6]
孟子這段話實際上并沒有直接說明什么是“浩然之氣”。與其說孟子是解釋什么是“浩然之氣”,不如說孟子是在解釋如何培養(yǎng)“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必然是以正義去培養(yǎng),與道和義相配才可以,否則就受到損害。“浩然之氣”是充盈宇宙,“塞于天地之間”的。在這“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中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的過程,實際上是將外在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內(nèi)化為自我的精神意志的過程。“養(yǎng)氣”的過程也就是以道德充實自己的過程。以“浩然之氣”充實自己,便產(chǎn)生了人格美?!昂迫恢畾狻币搀w現(xiàn)了一種氣勢磅礴的陽剛之美。這與“大”“圣”“神”所體現(xiàn)的同樣是氣勢磅礴的美的特質(zhì)是相吻合的。所以“浩然之氣”也是所充之實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注釋:
[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310頁。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286頁。
[3]同上,162頁。
[4]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72頁。
[5]同上,167頁。
[6]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56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2.
[2]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
[4]李澤厚,劉綱紀(jì).中國美學(xué)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