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倉
摘 要:從《水滸傳》原著到社會意識,由民間傳說及影視劇,而學子孩提至街頭巷陌,潘金蓮一直被視作“淫婦”的代名詞,長期被定格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隨著社會與時代觀念的更新,人們逐漸層層抽析封建社會及其庇護下那一套等級森嚴的禮教體系,從而還飽受歷史憋屈的人物應有的合理評價,給當下人物更多的真實與客觀定論。
關鍵詞:潘金蓮;悲情聲色;當代理性;正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1
與其說是潘金蓮的人生悲劇,倒不如說她只是千千萬萬人悲劇的幻化與縮影罷了。此等“潘金蓮式的悲劇”并不是主人公或者悲劇的承受者自己一手造成的,換句話說,她們也只是眾多犧牲品之一。至于厄運的釀造者、悲劇的根源,就在于封建制度本生的劣根性及其囊括下的那一套有著森嚴的等級界限的禮教體系,它憑借著自身特有的 階級基礎和制度保障進行著非人道、非理性的統(tǒng)治,對社會、對人性特別是以中下層女性為主體的弱勢群體的極度壓制。在它的脅迫下,似乎一切要求肯定人的存在、自我價值、人本個性的想法和行為,都被視為 “不道德”的妄想,如天方夜譚一樣,是個人品質的墮落。誠然,潘金蓮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封建禮教嚴密的思想體系與沒落的時代陰影作踐過的不計其數(shù)的犧牲品之一。
一、短暫生命的長遠凄清
潘金蓮這樣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被命運隨意撥弄,任強者隨意踐踏,她有權對社會的不公提出抗議,有權去反抗那些壓在她身上的層層重負。于是,在受夠了所有的凄冷與摧殘之后,她果斷地打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禁錮和束縛,不在乎所謂的天理昭彰人言可畏,她勇敢地向自己的邁出了步子。當試圖撫慰武松未果之后,她便沒有放過后來偶遇的西門慶,兩個人很快融合在了一起,纏纏綿綿、巫山淫雨,哪管世人眼里的“勾搭成奸”,又何懼冷眼旁人的指指點點,盡管最后死于刀下又有何妨?這一切似乎都是鋌而走險卻又是那樣的順理成章,這無疑是人性的覺醒,是封建倫理道德打壓下的一陣響徹重霄的吶喊,也是不公平的社會中一次反抗的嘗試。
二、封建奴性下果敢追求
不公平的命運使潘金蓮這朵待開的花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受到社會上各種封建毒素的熏染,形成了她特殊的心理狀況和生理的欲望,即所謂的“淫蕩”之氣盛行。潘金蓮也曾在“三從四德”長期的經(jīng)久不衰的打壓下恪守過婦道,也曾向頑固保守、故步自封、生命力強大的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低過頭。但當武松出現(xiàn)在她面前和后來偶遇西門慶之日,她掩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和難以抑制的激情又重新覺醒并燃燒出了燎原之勢,她曾經(jīng)有過的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對理想的男人的渴求與殷切期盼逐漸復蘇。這種來自生物體最本質的“原欲”力量一旦蘇醒過來就會無限制的萌發(fā)沖破一切束縛和禁錮的苗頭,至于那些道德倫理、人言可齠,便早已被擊沉在了深海里,付諸汪洋。從當代人理性的視角去審視,她不過是在社會邪惡勢力下被侮辱成性損害成疾的對象之一,成為了禮教的犧牲品和病態(tài)的一個符號象征。
三、潘金蓮的人性美
潘金蓮性格“真”。她希望得到愛、也需要愛,所以被迫嫁予武大的厄運來臨時,她不反抗;武松出現(xiàn)時,她敢于流露自己的芳心,而這偏偏又讓封建思想給她扣上了一頂“勾引叔叔”的帽子,不是說封建社會里有“長嫂如母”的慣例嗎?作為嫂嫂的潘金蓮卻遭受了禮教正統(tǒng)的一記耳刮子,而這懲罰也正好來自體系內(nèi)部卻又骨髓式地敲擊著禮教思想。偶遇西門慶時,她如饑似渴、迫不及待又有何妨?那不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彰顯嗎?所以,不難看出,潘金蓮在封建王朝的蔭蔽下、禮教思想的森嚴中敢于直露自己的本心,讓一切行動遵循于自我內(nèi)心,活出了自我。
潘金蓮本性“善”。嫁給武大,于情于理都是人生中最艱難、最絕望的選擇,較之于暴戾恣睢的張大戶蠻橫無賴式的欺壓,她無路可走。當她最終做出了“寧與侏儒成配偶,不伴豺狼共枕頭”的決定,堅決與矮丑窩囊的男人武大郎為伴,一件看似委屈求全的事情,實際上也是她內(nèi)心向善的一種表現(xiàn),可見她對人性的呼喚,對善良的渴求。與西門慶相好后,受到挑唆試圖毒死武大前的思想斗爭與百般不情愿,又將她的良善內(nèi)化于心;武大郎挨了西門慶暴打臥床呻吟不死,潘金蓮對他的各種照顧又將她的善良外化于行。
潘金蓮活得“美”。潘金蓮的美如小說言“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云愁;臉如三月桃花,暗藏著風情月意。纖腰裊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的蜂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弊鳛槿藗冃闹小胺攀帯钡呐?,她自發(fā)地反抗壓迫自己的封建禮數(shù),毫無忸怩與搔首弄姿的惺惺作態(tài),使人物形象變得自然得體;作為一個具有自然天性觀念的弱女子,她敢于對抗封建道德倫理,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悲劇增添了壯美的色調,讓她自身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更加的豐滿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于情于理,傳統(tǒng)扣在潘金蓮的身上的妖嬈媚俗、淫娃蕩婦、無恥下流、卑劣惡毒的帽子都是不合理的,而她,已承受了幾百年,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正在呻吟,也迫切地需要平反昭雪和當代理性正言。事實上,潘金蓮的“淫婦”形象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人生際遇下的特定產(chǎn)物。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對于當代理性思維建構的不斷深化,使封建思想觀念不斷淡化,對于呆板的女子貞操觀念的松懈,對女性的身心多一份關愛,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作者前來為以潘金蓮為代表的一系列極具時代悲情色調的女性人物正言了,自然也就會呈現(xiàn)更多合理的認識,還歷史人物更公正客觀的說法。
參考文獻:
[1]《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年1月 第2版.
[2]馬雪子,《潘金蓮的婚姻悲劇——由法律視角探析悲劇原因》,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