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
2016年的秋拍——紐約亞洲藝術周的戰(zhàn)火方息,港島這邊的烽煙再起。10月初剛剛落幕的香港蘇富比秋拍無疑成為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香港蘇富比為本季拍賣奉獻了21個拍賣專場和總計4000余件拍賣品,最終以22億港元的總成交額落槌。這一成績環(huán)比2016年春拍31.4億港元的總成交額,減少了30%,同比2015年秋拍26.69億港元的總成交額亦縮減了17.6%。
從分項數據看,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板塊的4個專場共成交58億港元,環(huán)比減少16.2%;中國古代工藝品6個專場共成交額6.03億港元,環(huán)比減少32.6%;現當代亞洲藝術4個專場共成交額6.98億港元,環(huán)比減少12%;珠寶首飾專場共成交1.926億港元,環(huán)比減少66.3%。
今秋藝術品市場整體繼續(xù)呈現持續(xù)調整的疲態(tài),藏家們的克制和觀望令各個拍場冷靜有余,激情不足。毋庸置疑,香港蘇富比在總成交額方面沒有扭轉頹勢已成定局。不過本季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雖然成交總額繼續(xù)下滑,但是整體成交率卻兀自堅挺。雖然蘇富比沒有公布確切成交率數據,但現當代藝術夜場、中國書畫以及古董等一些重要專場已經顯示,平均成交率大多維持在80%左右的高位,坂本五郎藏佛教專場更是一舉拿下白手套的佳績!
許多人卻疑惑不解——今秋市場何以出現高成交率與低成交額倒掛的現象?或者往明白里說,那么多場次顯現的高成交率,居然還讓成交總額節(jié)節(jié)敗退?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今秋蘇富比展現的明星拍品遠不及春季。人們仍記憶猶新:春拍中僅憑借琵金頓舊藏和張大干《桃源圖》就讓蘇富比在頹勢中燃起了一把火,成交額和成交率雙雙高企。然而秋天最項尖的精品缺位,直接導致拍場的受關注度和買氣的下降,筆者從預展現場明顯感受到了人氣的不足,成交額“秋不如春”肯定在所難免。以書畫為例,呈獻的300幀近代名家作品,尤以來自歐洲藏傅抱石精品首度亮相令人矚目,并帶動整場成交額高達3.48億港元收官,成交率高達88.7%。然而在成交的266件中,包括張大千《秋水春云》在內,僅有5件拍品超千萬港元成交,且高價拍品均在保底價位落槌。緊隨其后的古董拍賣,六個專場“Roger Kevererne私人瑰藏”“巴黎名藏中國藝術收藏Ⅲ”“龍游帝苑”“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銅像”、“明式家具”“中國藝術珍品”,拍品數量達到291件,成交212件,六場的總成交率達72.9%,總成交額為6.03億港元,其中只有12件古董超千萬港元成交。當蕓蕓拍品鮮有攻堅拔寨者,驚喜便稍閃即逝,平平成績便在預料之中。
前述明星級拍品寥寥令總成交額不盡如人意,然而普品的大面積成交所貢獻的成交率亦值得圈點,甚至可以認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本季無論是書畫或是古董,雖然中低端拍品叫好不叫價,但較為開門,不存有真?zhèn)螤幾h。且價錢不高的,溢價依然可觀,從幾萬起拍追至百萬落槌的也不在少數。相比之下,一些缺乏市場號召力而價位偏高的作品,不是流標就是勉強成交。筆者以為:中低價位走得好,說明市場仍有購買熱情及欲望,這是促成不少專場成交率較好的直接原因。其次,中低價位走得好,不得不佩服蘇記的平臺,良好的客戶群基礎不失為應對特殊時期的良策。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表現超常的“坂本五郎珍藏”。人們毫不懷疑在坂本名人效應的影響下,該場不僅百分百成交,并且所有作品都溢價至少七倍以上。在藝術市場,名人名藏好賣并不是新鮮的話題,然而近年來這種傾向卻愈演愈烈。國內藏家早期對于“流傳有緒”起先是過于輕視,認為只要東西好,有沒有來源無所謂。與此相反,香港和海外藏家卻格外強調來源清晰和著錄的權威。現如今,一些知名古董商如安思遠、坂本五郎,以及艾斯肯拉起已然被收藏者神化,出自他們的收藏或拍品其附加值儼然增添了藝術品價值許多倍。雖然筆者一直認為流傳有緒、名人遞藏自然是藝術品的一個很重要的加分項,然而當下藝術市場對此的反映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編輯/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