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風
(河南大學(xué) 民生學(xué)院,河南 開封,475000)
“反馬禮”芻議
薛風
(河南大學(xué) 民生學(xué)院,河南 開封,475000)
今文家何休從《春秋》微言大義處入手,來闡釋諸侯大夫婚禮中沒有“反馬禮”,指出《春秋》經(jīng)文中應(yīng)屬“歸寧”。鄭玄、杜預(yù)、孔穎達則從解釋古文經(jīng)《左傳》入手,杜孔二人繼承與發(fā)展鄭氏學(xué)說,不斷完善“反馬禮”,認為“反馬禮”是真實存在的。這兩種說法在后世趨于統(tǒng)一,共同作為解釋《春秋》經(jīng)微言大義的標準。
《左傳》;反馬禮;今古文之爭
“反馬禮”是指春秋時期婚禮中,女方將陪嫁的婚車留下而把馬匹返還給母家的禮數(shù)?!蹲髠鳌吩疲骸敖?jīng):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傳:來,反馬也”[1] 611-612。何休作《左氏膏肓》認為“禮無反馬”,鄭玄在《箴膏肓》里認為大夫以上的婚禮皆有留車反馬之禮[2]3,這是造成“反馬”是否為禮的爭論的濫觴?!胺瘩R”之說僅出現(xiàn)在《左傳》當中。本文擬從何、鄭二說入手,并結(jié)合《士婚禮》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對“反馬禮”進行考察。
由于只有《左傳》當中有“反馬”之說,未見于他經(jīng),何休便認為沒有“反馬禮”,而主張“歸寧”說。他說:“禮無反馬,而左氏以為得禮。”[2]3進而又提出:“禮,婦人謂嫁曰歸,明無大故,不反于家?!盵2]3他認為正式的禮儀是,婦人出嫁以后沒有大的變故,是不可以隨便回娘家的。
何休在另外一處也有同樣的看法,《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直來曰來”[3]175-176,何休解釋說“直來”就是無事而來。諸侯夫人身份尊貴,既然嫁出,沒有大的緣故,不得回娘家,“唯自大夫妻,雖無事,歲一歸寧”[3]176,只有大夫的妻子才可每年回家一次。不僅何休這樣說,《左傳》在莊公二十七年中更是直接指出“冬杞伯姬來,歸寧也。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1]286??磥頍o論何休還是左氏在此條的解釋上都認為,“來”是指“歸寧”的意思,而且只有諸侯的女兒歸寧才可以稱為“來”,而“齊高固及子叔姬來”[1]286的特殊之處就在于是夫妻一起回來。
何休是公羊?qū)W家,他深受公羊說法的影響。《公羊傳》宣公五年另:“何言乎高固之來?言叔姬之來,而不言高固之來,則不可”[3]328。何休注說:“禮,大夫妻歲一歸宗。言叔姬來,而不言高固來,則魯負教戒重,不可言。故書高固,明失教戒重在固?!盵3]328照何休的分析,如果遵循歸寧的慣例,那么此處應(yīng)書“叔姬來”。叔姬嫁出去三個月便歸寧,是不符合禮數(shù)的。而《春秋》乃魯國史書,應(yīng)當以內(nèi)為尊,這樣書寫是為了表明錯在高固不在叔姬,何休的解讀明晰了《春秋》貶高固的意圖。
(一)“留車反馬”——鄭玄釋《左傳》“反馬”
“反馬禮”一說,最早見于鄭玄的《箴膏肓》?!扼鸶嚯痢分械挠^點是鄭玄關(guān)于“反馬”問題的集中闡釋,也是他作為駁斥何休《左氏膏肓》的一部分。鄭玄認為,大夫以上的婚禮習俗中有“反馬禮”。他由《鵲巢》和《何彼襛矣》得出結(jié)論:天子諸侯嫁女是乘自家的車;結(jié)婚后,婚車留在夫家。在解釋“高固及子叔姬來”[2]3時,他推論說:“高固,大夫也。來反馬,則大夫亦留其車也?!盵2]3我們可以看出鄭玄的內(nèi)在邏輯是:第一,叔姬作為宣公的女兒,按諸侯之禮,應(yīng)是乘自己家的車來,而且婚后把車留在夫家;第二,高固為齊國大夫,來反馬,證明大夫的妻子也遵循留車的原則。從鄭玄的論據(jù)來看,他證明了“大夫以上其嫁”有“留車之道”。而對于“反馬”之禮,他認為:“禮雖散亡,以詩之義論之,大夫以上其嫁皆有留車反馬之禮。”[2]3我們依鄭玄的推論,考察《詩經(jīng)》,如下兩首詩也符合其結(jié)論: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于衛(wèi), 不瑕有害。(《詩經(jīng)·泉水》)
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蔽以朝。(《詩經(jīng)·碩人》)
《泉水》提到“載脂載舝,還車言邁”,表明當時衛(wèi)女出嫁時是乘自己家的車,現(xiàn)在想乘此車回去。正如《毛箋》所云:“言還車者,嫁時乘而來,今思乘而歸。”[4]168這是“留車”的又一明證?!洞T人》是衛(wèi)人贊美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的詩,其中“翟蔽以朝”是指莊姜夫人乘著“翟蔽”車朝見衛(wèi)莊公,這說明莊姜夫人也是乘著自家的車而來。鄭玄注曰:“《詩·國風·碩人》曰,翟蔽以朝,謂諸侯夫人始來乘翟蔽之車,以朝見于君,成之也。此翟蔽蓋厭翟也,然則王后始來乘重翟受。”[5]718-719鄭玄在此處也表明了天子諸侯嫁女或娶妻,不僅自乘其車,而且有相應(yīng)的制度規(guī)定車的等級與樣式。
以上,我們通過對鄭玄依據(jù)的分析得知:第一,鄭玄根據(jù)《左傳》和《詩經(jīng)》論證了大夫以上的婚禮,女子有乘自家車、婚后留車的禮儀。除上述材料之外,對《儀禮·士昏禮》中“婦車亦如之,有裧”[6]73,鄭玄在注中再次表明“士妻之車,夫家共之。大夫以上嫁女,則自以車送之”[6]74。第二,僅有“留車”的證據(jù),而無“反馬”具體的禮儀性記載。據(jù)清人朱大韶在《春秋禮征》中指出,鄭玄舉《詩經(jīng)》中的例子,用來作為留車之證是充分的。但是《士昏禮》當中并無“反馬”的明證,鄭玄所舉的例子不能作為“反馬禮”存在的確鑿證據(jù)[7]407-408。
(二)由“三月反馬”到“遣使反馬”的演變
鄭玄又提出“三月反馬”。他說:“高固以秋九月來逆叔姬,冬來反馬,則婦入三月祭行,乃反馬,禮也?!盵2]3“三月反馬”是指新娘嫁到新郎家三個月后,才可以參加男方家庭的祭祀。祭祀過后,預(yù)示著新娘正式成為男方家庭中的一員,這個時候把送新娘來時所用的馬返還給女方,才是符合禮儀的。鄭玄根據(jù)《儀禮·士昏禮》“婦入三月,然后祭行”[6]103得出了行使反馬禮的時間。
由于鄭玄并沒有對《左傳》的褒貶表明態(tài)度,只是依據(jù)《詩經(jīng)》和《士昏禮》來輔證《左傳》所記載的“反馬禮”是存在的,所以對此條傳文的解讀,杜預(yù)和孔穎達在鄭玄的基礎(chǔ)上予以發(fā)揮。杜預(yù)和孔穎達為了解讀《春秋》的微言大義和《左傳》的褒貶態(tài)度,他們提出“反馬禮”應(yīng)當派遣使者完成,而不是高固親自參加,但“遣使反馬”并無來源可考,鄭玄和《左傳》都無此義[8]686。孔疏在繼承鄭玄說法的同時,又提出無論什么情況下,都應(yīng)當以三月為反馬的時間。孔穎達正義曰:“鄭玄云,謂舅姑沒者也。是舅姑沒者,以三月而祭,因以三月為反馬之節(jié)。舅姑存者,亦當以三月反馬也?!盵1]613
以上分析了兩種說法的學(xué)術(shù)源流和演變情況。對于如何理解《左傳》和鄭玄所提到的“反馬禮”以及《春秋》經(jīng)文的褒貶問題,還需對記載古代婚禮制度的典籍《儀禮·士昏禮》進行深入考察。
在《儀禮·士昏禮》當中,婚禮的最后一項是男方父母以“一獻之禮”饗新娘,并送走來送嫁的男子、婦人,到此婚禮完成?!妒炕瓒Y》記載:“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歸婦俎于婦氏人。舅饗送者以一獻之禮,酬以束錦。姑饗婦人送者,酬以束錦。”[6]91“歸婦俎”是說使有司把新娘俎上的肉饋贈給送嫁的娘家人,以讓女方父母知道新娘在夫家受到了禮遇,男方的父母又用“一獻之禮”來禮贈送嫁的男女,標志著婚禮的完成[9]40,[10]574-577。在其下文中,又有“婦入三月,然后祭行”的規(guī)定。祭指助祭,是說三個月之后,如果有祭祀,女子才可以幫助丈夫和公婆祭祀,這是三月祭行的一個來源。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如果男方父母去世了,則三個月之后,女子要行廟見之禮。
從《士昏禮》當中的具體規(guī)定來看,“三月反馬”是來自于“三月祭行”,而“三月祭行”有可能來自于兩種情況:一是男方父母健在,按規(guī)定新婦婚后三個月才可以參加祭祀,三個月只是一個時間上最低限定,并不一定在三個月之后必須祭祀;二是男方父母已經(jīng)去世了,那么新婦必須在男方祖廟當中參加祭祀父母的儀式,稱之為“廟見之禮”。可見,鄭玄所推論的“三月反馬”的大夫以上婚禮制度,是受“士昏禮”的影響,若士、大夫、諸侯、天子皆遵循“三月廟見”禮儀的話,他的說法才可以講得通,正如陳立《公羊義疏》所說:“按‘反馬’之說,出于左氏,推士禮以言……昏禮雖士禮,如廟見諸節(jié)皆同,何所見婦車一節(jié)獨異焉”[11]68,但我們不能否定鄭玄的推理方法,因為大夫以上的婚禮制度早已不見,從《士昏禮》推論有其合理的成分。
按照《士昏禮》的規(guī)定,有以下三種情況下,婚禮結(jié)束后,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還有禮節(jié)上的聯(lián)系。
第一種情況是“舅饗送者以一獻之禮,酬以束錦。姑饗婦人送者,酬以束錦”[6]91。男方父母要以“一獻之禮”禮送娘家人并贈送“束錦”,進行完之后,這些送嫁的人才能回到新娘的家里復(fù)命。
第二種情況是“舅姑既沒,壻饗婦送者丈夫”[6]93-95。
第三種情況是“壻見”[6]107-109。新郎如果因故不能親迎,那就要在新娘嫁入三個月后,前去拜見岳父岳母,并且要說一些客套話,然后按照要求行使“壻見禮”。
從這三種情況來看,女方的送嫁人最有可能是“反馬禮”的執(zhí)行者,因為這些人參與了婚禮的全過程。如上文所言,他們要回去復(fù)命,將“俎”帶回到娘家,以示女子在男子家受到了禮遇,他們自身也受到了男方家的禮遇,而且在第二種情況下,三個月廟見之后,新郎也代表自己的父母禮送了他們,這也符合“反馬,壻之義”的體現(xiàn),從賈公彥引《左傳》的例證來看,大夫以上嫁女會派遣使者嫁女,而婚禮結(jié)束后,男方家庭也要有相對應(yīng)的禮送給他們,這不也是符合“遣使反馬”的要求嗎?而且大夫以上嫁女,我們已經(jīng)知道是乘自家的車而來,這些送嫁的使臣乘著嫁馬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若此,才符合“留車反馬”的說法。以此觀之,“反馬禮”不一定是在三個月之后行使,三月“反馬”當是第二種情況無疑。
何休的“歸寧”說和鄭玄的“反馬禮”說相互對立,并影響了后世學(xué)者對《春秋》的解讀。何休的“歸寧”說自成體系,前后解釋一致,并且對《春秋》的微言大義進行了解讀;鄭玄沒有表明此種態(tài)度,而是到了杜預(yù)和孔穎達注疏《左傳》時才有褒貶的態(tài)度。事實上,為了彌合這種分歧,后世的學(xué)者往往將這兩種說法合二為一。在清代經(jīng)學(xué)家的著述里,他們多把這兩種說法共同作為標準來批駁高固和叔姬的行為。這個問題到清代雖然仍有爭論,但多是采納二說的情況。
清人皮錫瑞說:“據(jù)何鄭兩義,可以改見今古文駮異之一端?!盵12]68可見問題的根源乃是《公羊》和《左傳》的今古文之爭,并非何鄭之爭,而后世今文家據(jù)此而向鄭玄發(fā)難,實屬有些為“發(fā)難”而“發(fā)難”了。
“反馬”問題雖小,常作為今古文之爭的一例,有研究者便認為此為周禮觀下的今古文之爭;“反馬”涉及到對現(xiàn)代婚俗制度的來源考察,有研究者認為,現(xiàn)代婚俗制度下的“回門”禮,便來源于先秦時期的“反馬禮”[13]。“反馬禮”的具體要求雖不見于禮書,但可以在經(jīng)學(xué)的范疇下討論,作為風俗來源便無從可考了。
[1] 杜預(yù),孔潁達.春秋左傳正義[M]∥李學(xué)勤,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 鄭玄.箴膏肓[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9.
[3] 何休,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M]∥李學(xué)勤,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4] 毛亨,鄭玄,孔穎達.毛詩正義[M]∥李學(xué)勤,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5] 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李學(xué)勤,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 鄭玄,賈公彥.·儀禮注疏[M]∥李學(xué)勤,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7] 朱大韶.春秋傳禮征[M]∥劉曉東,杜澤遜.清經(jīng)解四編.濟南:齊魯書社,2011.
[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 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錢玄.三禮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11]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 皮錫瑞.經(jīng)學(xué)歷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13] 黃小蓁.閩粵婚俗“回門”儀式淵源考[J].贛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5): 29-34.
(責任編輯:李曄)
Discussion on the Ceremony of Returning Back Horses
XUE Feng
(Minshe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Hexiu, a Jinwen scholar,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SpringandAutumnAnnalsexplained the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and pointed out there was not “Returning back horse” in the feudal lord’s wedding ceremony, but “Guining (of married women) go back to paternal home for a visit, (rarely of men) visit with one’s parents”. Zheng Xuan, Duyu, Kong Yingda study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Zuo Zhuan, Du and Kong developed Zheng’s theory, and constantly proved the “Returning back horse ceremony”. The two arguments tend to be unified in the later, as the standard of explainingSpringandAutumnAnnals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
ZuoZhuan; ceremony of returning back horses; dispute on languages used before and after Qin Dynasty
2016-09-20
薛風(1990—),男,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xué)民生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中國史。
K207
A
1008—4444(2017)01—0158—03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