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磚
?
且行且歌的樂章——讀卿仁東先生的《云里人家》
楊金磚
(湖南科技學(xué)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卿仁東是瀟湘大地上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作家,他喜好為寫作與攝影,常于村舍與山林間穿梭,偶有所感,吟之成文?!对评锶思摇肥撬牡谝徊可⑽淖髌芳?,收錄84篇文章,共分六輯。無論是“房前屋后”一輯里的山光水色,或是“左鄰右舍”一輯里的踽踽孤行,還是“三親六眷”與“一日三餐”兩輯里的身邊故事,抑或是“說三道四”與“行走田園”的隨感札記,讀來如清澈山泉般的甘甜圓潤,若日暮漁歌般的悠揚纏綿,給人以美的愉悅和往下閱讀的沖動。
卿仁東;《云里人家》;瀟湘文學(xué);山水散文
我第一次認(rèn)識卿仁東先生,那是2000年在東安舜皇山的一次筆會上。那時,蔣三立先生正在東安任宣傳部長,邀請了《人民文學(xué)》編輯部的陳小春、《詩刊》社的李小雨、寇宗鍔等重量級編輯,專程來永州為熱心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中青年作者進行面對面的指點和講評。我正是在那一次會上認(rèn)識了家鄉(xiāng)的諸多同道,其中蔣國森、文紫湘、卿仁東、秦滿云、唐小冬等幾位印象尤為深刻。
印象深的原因,除了他們那泉涌而出的文思,語驚四座的談吐,還有他們喝酒時的那種《水滸》里才有的沖天豪氣。那幾天我?guī)缀趺刻於荚谧砼c醒的邊緣,用醉眼去了望那舜皇山上舒卷自如的流云,用清醒去感知那娥皇溪里喧囂不止的水響,迷濛中仿若身處在紅塵之外的桃源世界。那次筆會,有如甘霖,給沉寂多年的永州文壇從此帶來了新的生機。卿仁東先生,也是經(jīng)那次筆會的激勵,由一名喜愛文學(xué)的看客,進而一躍而成為文學(xué)圣殿里的一位虔誠的信徒。
早幾年,卿仁東被選為東安縣作協(xié)主席,他利用工作之便,致力于地域文學(xué)的整理與開掘。與劉老生忠先生等,主持編輯出版了《東安當(dāng)代詩詞選》、《東安當(dāng)代散文選》兩部重要文選,將1949年至2011年間或生長于斯、或工作于斯、或謳歌于斯的有關(guān)文學(xué)作品,傾其心力,廣泛搜羅,然后擇其精要,揖其精華,匯編成籍。這一工作可謂具有開創(chuàng)性與總結(jié)性,因為它不僅是東安縣新中國以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一次整體集結(jié),更重要的是為東安文學(xué)的縱深發(fā)展與繁榮奠定了一個基礎(chǔ)。
卿仁東君不僅是東安文化界的一位熱心人,更是一位潛心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躬耕者,他的文章有如他的人品與性格,清純淡雅而不事雕飾,簡潔明快而情感真摯,行文有若流水,行行止止,皆隨興焉。如這部《云里人家》所收錄的84篇作品中,無論是“房前屋后”一輯里的山光水色,或是“左鄰右舍”一輯里的踽踽孤行,還是“三親六眷”與“一日三餐”兩輯里的身邊故事,抑或是“說三道四”與“行走田園”的隨感札記,讀來如清澈山泉般的甘甜圓潤,若日暮漁歌般的悠揚纏綿,給人以美的愉悅和往下閱讀的沖動。
其書名《云里人家》,有詩意,更有禪趣。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向往,又呈現(xiàn)出作者淡泊平靜的心態(tài)。同時,更是源于這本散文集中的一篇同題文章。文章言說的是越城嶺中的東安境內(nèi)的一個小村莊——上界頭。上界頭,是我兒時常聽大人們談起的一個地方,因為它離我的故鄉(xiāng)不遠(yuǎn),大約只有二三十里路。兒時曾唱過一首歌謠,大意是:
山外喧囂山里靜,桃花溪水總悠悠。
后來聽大人講《西游記》的故事,發(fā)現(xiàn)神仙們居住的天界就叫做上界,從而,更是激起了我對“上界頭”的神往。在20世紀(jì)70年代中后期,我輟學(xué)在家,跟隨大人們以苦力謀生,雖然曾去過離上界頭很近的大寬村的山上撿過竹尾巴,砍過梓木條,但是,上界頭仍只是心中的一處圣地,并沒有機緣近距離地去感悟它的旖旎景色與絕美風(fēng)光。今從卿仁東君的文集中不經(jīng)意間讀到上界頭這個白云深處的村莊,便感到特別的親切。
卿仁東君筆下的“上界頭”:“上界頭位于東安與新寧交界的‘分水坳’上。村子建在山頂上的山間盆地里,稱得上是個世外桃源。它四面環(huán)山,有四條路與外面的世界相連。南面的一條路通向白牙市,西面的一條可抵達新寧,西北的一條連接黃泥洞林場,西南面的一條可以到井頭圩?!鄙辖珙^圍抱在群山之中:“進入盆地,就可以看到將軍棋伸下來的兩脈山嶺山勢綿延,向下深入到楊家自然村,形成‘雙龍戲珠’之狀,十分形象,也十分壯觀?!备嫣氐氖窃陔p龍交會的地方有一口井,清澄如鏡,而秋冬不涸,終年汩汩地流著清泉,浸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滋養(yǎng)著山里山外的十里八村。仁東對這口井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四四方方一口井,清清幽幽一股泉。東邊有一塊青石為井沿,上面放著兩個竹簞。兩株草像兩棵文竹蓬松地長在水中,像一對夫妻在水中嬉戲,相依為命……水至清至純,草碧綠碧嫩。水藍草綠,有一種詩意盎然的意境。一個潛水泵躺在水里,一股清泉從井沿邊的小溝流向井外。”匯涓成流,聚流必然成溪?!皬木谔食鋈サ乃?,形成一條常年都不干涸的小溪。它靜靜地穿過田垅,消失在山的那一頭?!薄跋辖ㄓ兴谕ぃづ杂星帻埶?。”于是,從這亭、這寺便生花甚多傳說與故事。仁東君的這篇文章雖然不是很長,只有3000來字,但讀來真有陶淵明的《桃花源》之雅趣,叫人思緒飛揚、神向往之。
一位朋友說:“科學(xué)重在辨明真?zhèn)危诮塘υ谛麚P善惡,藝術(shù)基于甄別美丑?!蔽艺J(rèn)為此言非常在理,真、善、美同屬事物的三個屬性,相互間雖有交集,但各自的維度有別,故此取向自然不一。對美的發(fā)掘是一切文學(xué)藝術(shù)的永恒主題。
在“房前屋后”一輯里,主要收錄的是狀寫東安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的文章。這是卿仁東先生精心創(chuàng)作的一組好文章,對推介東安,宣傳東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文藝對地域的影響是深刻的,因一首歌、一幅畫、一部電影、一部書、一個人常常影響一個地域。如香格里拉,原本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跡罕至的地方,它偏遠(yuǎn)、荒僻、寂靜、貧窮,乃至連空氣都十分稀薄。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經(jīng)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的出版和傳播,遂使得“香格里拉”一夜成名,成為西方世界“世外桃源”的代名詞,成為云南旅游的一大熱點。這就是文藝的力量。
卿仁東先生雖然只是生長于斯的一位草根作家,但是他對故土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真誠,卻洋溢在他的每一篇文章里。他以拳拳之心去狀寫、去謳歌家鄉(xiāng)的山水,于是,許多向來為人所未識的景致,通過他的文字,漸漸地走出東安,走出永州,走向湖南,成為人們談?wù)摰囊粋€話題,抑或成為下一個旅游的去處。
卿仁東的山水散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視覺獨特,給人以奇以新的沖擊,從而好讀,耐讀。譬如“舜皇山”是東安的一處名勝,去觀光游覽的人甚眾,去狀寫與描摹的文章也不在少數(shù),如海天的瀟湘工筆畫里的“卵石系列”,畫的就是舜皇山中溪水里的石頭。我記得易先根、李長廷、文紫湘、蔣國森等人都寫過舜皇山的散文,而卿仁東為了避開與別人的雷同,他則選取舜皇山的晚風(fēng)為切入口,創(chuàng)作了《舜皇山品風(fēng)》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好散文。其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舜皇山神奇的晚風(fēng),不同于春天的和風(fēng),夏天的熱風(fēng),秋天的涼風(fēng),冬天的朔風(fēng),更不同于臘子口夾著塵土帶著腥味常年不絕的狂風(fēng);它不受季風(fēng)影響,不受季節(jié)制約,每到太陽西沉,黃昏降臨,便陣陣襲來,四季如是,永遠(yuǎn)是那么涼爽恒穩(wěn),那么爽心潤膚。
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500多家參展企業(yè)和來自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25 000名觀眾將參加2019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有三分之二的參展商和三分之一的觀眾來自海外,其中約95%的觀眾是行業(yè)專業(yè)人士。在2018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上,大約8%的觀眾(16100人)和23%的參展商(1160家)來自亞洲地區(qū)。
從這陣陣吹拂的晚風(fēng)里,給人帶入到了一個神奇的時空:“剎那間,只覺心曠神怡,榮辱皆忘。唯有縷縷山風(fēng)在胸襟間鼓蕩不已,激起我們追隨上古賢君遺訓(xùn)的念想?!彼冀忧лd,感懷千古,發(fā)心中之幽思,抒胸間之臆氣。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文人們之所以崇尚于觀游的玄奧。柳宗元《零陵三亭記》曰:“邑之有觀游,或者以為非政,是大不然。夫氣憤則慮亂,視壅則志滯,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寧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達而事成?!庇^游天下風(fēng)景有“理達事成”之妙,讀絕妙文章同樣可以“情寧平夷”而氣順情暢。
卿仁東先生對舜皇山的描繪可謂是全方位的,他從舜皇山的風(fēng),寫到游舜皇山的奇遇,再寫到舜皇山的寂靜、狂野、狂歡與詩話,將舜皇山的一澗一溪、一草一木,皆盡現(xiàn)在文字之中,讓我們感受到舜皇山的律動之美與底蘊之富。
假若說舜皇山的美是一種自然的奇絕,是一種娥皇、女英的陰柔與舜德南風(fēng)的馥郁,那么《畫山秀水黃泥洞》、《塘家山梯田》、《將軍棋上映山紅》、《白竹九老》等系列文章所呈現(xiàn)的則是一種自然的絕唱與人類的悲壯。
自然之中,最為奇幻的莫過“瀑布”之美。對瀑布之美的認(rèn)識,我們大多是從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開始的,自讀了李白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之后,每入山林,每聞溪響,都會情不自禁地朝溪水的方向仰頭望一望,是否會有李白筆下的那種“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為了探尋瀑布的水流之美,我不僅去了“日照香廬生紫煙”的廬山,還到過黃河壺口與貴州的黃果樹,也去過四川的九寨與黃龍,每到一處,我無不被其狂野、雄渾、靜謐、雋秀的自然之美所攝服。水是有靈性的,它在“五行”之中最具流變,不僅浸潤大地,熄滅火炎,淬煅鋼鐵,滋養(yǎng)萬物,但又有鮮明的個性。卿仁東的文章中給我們介紹了一處“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自然之美——皂水凼瀑布:
皂水凼瀑布有102米高,由三級組成,上面青龍吐珠,中間流金撒玉,下面如煙似霧。如果你站在瀑布下抬頭仰望,你便會發(fā)現(xiàn),它簡直就是美人臉上散開的一縷濕發(fā)。(《畫山秀水黃泥洞》)
簡簡單單的幾筆便將皂水凼瀑布的內(nèi)質(zhì)與外貌勾勒了出來,將其精氣神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尤其是他的那一比喻:“美人臉上散開的一縷濕發(fā)”,真是貼切而生動。
高山沉淀歷史,河流孕育文化。假若說山是上帝的雕塑,那么田地便是人類的杰作,尤其是當(dāng)我們看到那高山之上層層疊疊、漫無際崖的梯田時,這種震撼心靈、抗?fàn)幾匀坏膱D景,不能不叫人嘆服。仁東兄的《塘家山梯田》一文,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這種人世間的絕唱:
塘家山梯田位于舜皇山……海拔1400米……從山上往山下看,好漂亮的梯田!它們依山就勢,重重疊疊,覆蓋著山山嶺嶺,從山頂鋪到山腰,參差錯落。那田塍更是漂亮,隨意彎曲,用流暢的筆觸和優(yōu)美的線條,在大地上畫出了任何畫家也構(gòu)思不出的畫圖。仔細(xì)看來,這些梯田有的依著半壁山坡而下,有的把整座山團軒纏繞,有的較大能插上百十路秧苗,有的較少僅八仙桌那么大,稱為‘蓑衣斗笠’田。
小時候,讀《愚公移山》的故事,總認(rèn)為那是神話傳說,不足為信。今天讀到卿仁東的文章,從塘家山梯田的壯觀景象,忽然感到人的力量的巨大,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與可贊。塘家山人,在這陡峭的山脊上開墾出一片一片的水田,并依靠這片田土來養(yǎng)活了這樣一個村莊,這是何等的悲壯!在那個農(nóng)具都十分簡陋的古代社會,在那個交通全靠雙腿的農(nóng)耕時代,塘家山的祖先為了生存,竟然在這陡峭的山崗上墾出了現(xiàn)代機械都難以完成的梯田來,其前仆后繼的執(zhí)著與堅持,絕對是非愚公精神所不能比擬。
孔子曰:“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睈凵绞且驗樯降娜蚀葘捄?,樂水是因為水的流轉(zhuǎn)變化。人際之星的蒼生,盡管緲小而卑微,但是,他卻擁有山一樣的人格與水一樣的智慧。于是,便有了“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勇氣和膽識。卿仁東先生在游覽完“塘家山梯田”后,心中忽有所悟:
我在想,人生很像這塘家山梯田。當(dāng)你在山下的時候,仰頭看到的是懸崖峭壁和高不可及的巍巍大山,路又十分難走,九曲十八彎,常有云霧繚繞,還有風(fēng)雨雷電、雪災(zāi)冰凍、山洪暴發(fā),看不清前面的路,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但是,只要執(zhí)著地一個彎一個彎地上,不停滯,不后退,就能到達企盼的高度……
對的,在人生途中,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這種堅持與堅守,這種執(zhí)著與毅力。這是仁東兄的感悟,也是給所有讀者的啟迪。讀仁東兄的《塘家山梯田》,讓我想起了因永貞革新失敗而蒙遭貶謫永州的柳宗元。柳宗元在永州困居十年,使他“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fù)為身謀”的宏圖壯志,轉(zhuǎn)眼間“風(fēng)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真真切切地成了朝廷的異類。但是,柳宗元并沒有因貶謫荒服之遠(yuǎn)與昔日好友的背離而消沉下去,而是以鋼鐵般的意志在困厄中前行,在寂寞中堅守,在孤獨中奮進,從而使其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座豐碑,他的詩文在唐宋的陽光下絢麗多姿,在歷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輝。而這塘家山人的杰作,何嘗不是人類耕作史上的一個壯舉與開墾之旅上的一個絕唱?
在卿仁東的文集里,除了自然山水的描摹,除了行跡天下的記錄,除了異域風(fēng)情的狀寫,其中也不乏對歷史人文的感懷和親情友情的眷戀。如《懷念涼亭》、《尋找家鄉(xiāng)的石板路》、《老屋》、《月滿中秋》、《勞動手冊》等系列文章,都寫得清新而鮮活,其對歷史的回眸,其對現(xiàn)實的觀照,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情懷。他的筆觸總是緊緊地根植于腳下這片瀟湘沃土,根植生長于斯的父老鄉(xiāng)親,如《我的祖父》、《母親的牽掛》、《岳父》、《妻子的清明》、《小舅子,你在哪里》等一系列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卿仁東的文章之所以寫得情感真摯,道法自然,沒有無病式的呻吟與作態(tài),也無浮華的辭藻與修飾,原因是他以本真的心態(tài)去寫本真的文章,這樣便若水中之蓮,淡雅中盡現(xiàn)其美。體現(xiàn)了作者心靈深處的追求,也反映其為人處世的風(fēng)度。
誠然,這是卿仁東的第一部散文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在題材面開掘不夠,個別篇章缺乏深度。我真誠地期盼卿仁東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有更大的收獲和更多的成果。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2016-12-06
湖南省社科評審委課題“瀟水流域作家作品研究”(項目編號XSPYBZZ024)。
楊金磚(1963-),男,湖南東安人,湖南科技學(xué)院編審,主要從事瀟湘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
I267
A
1673-2219(2017)01-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