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定輝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從婚姻儀式看文化差異
——解讀《瓦解》中的傳統(tǒng)婚姻儀式
汪定輝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欽努阿·阿契貝(ChinuaAchebe)是尼日利亞及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現(xiàn)代非洲文學之父。阿契貝筆下的非洲不僅擁有自己的語言,還有獨特的信仰和傳統(tǒng)文化。其代表作《瓦解》以主人翁奧貢克沃的一生為縮影,講述了殖民者到達之前非洲本土人的生活。作品中包含著濃厚的傳統(tǒng)的婚姻儀式和觀念;這些儀式和觀念體現(xiàn)了伊博文化獨特的特點,這種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差異。因此,解讀小說中的婚姻儀式,有助于了解中非文化差異,便于跨文化交流。
傳統(tǒng)婚姻儀式;中非文化差異;《瓦解》;伊博文化
阿契貝的小說主要關(guān)注伊博人的傳統(tǒng)文化、基督教的影響以及殖民時期的文化碰撞。《瓦解》作為阿契貝著名的尼日利亞三部曲之一,自然也承擔著表述和傳播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在《瓦解》中,作者猶如一位人類學家,“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展示伊博族豐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并把它作為故事的重要背景”。[1]105從小說可以看出,伊博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種我們當下生態(tài)批評學者們極力推崇的自然信仰。學者發(fā)現(xiàn)“作者曾在一個村莊里成長,在那兒古老的生活方式依舊鮮活,充滿生機”,[2]18因此,作家本人能夠看見伊博文化傳統(tǒng)的遺跡在真實地運轉(zhuǎn)。也有學者認為“作者所了解到的關(guān)于伊博人的歷史和文化的所有東西都來自在其鄉(xiāng)村的生活”,[3]43而其作品中的故事就是鄉(xiāng)村的故事。因此,小說內(nèi)容多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相符合。在小說中,阿契貝通過展現(xiàn)當?shù)厝舜鄠鞯娘柡钪腔鄣拿褡迳詈凸适逻M一步“論證了伊博民族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4]1并告訴世界:“非洲文化有其所指的意義框架,能夠通過熟悉它的內(nèi)部人士來進行表述”。[5]18有學者認為,阿契貝試圖“以自己的民族文化證明自己的民族”,[6]170并以此來“逆寫帝國”,[7]66他深層次目的是“實現(xiàn)人類普遍溝通,并促進對于所有民族的尊重?!盵8]12雖然,作者采用傳統(tǒng)悲劇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但卻在作品中生動的描繪了當?shù)厝说幕閱柿曀祝荚诳陀^地表述傳統(tǒng)的非洲部落文化。作品中,主人翁朋友女兒的婚禮與悲劇英雄的命運沒有直接的影響,作者之所以占用一定的篇幅來描述婚禮進行前及進行中的細節(jié),就是想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一步表述真正意義上的非洲部落文化。因此,通過作品中有關(guān)婚姻的活動、習俗和禮儀可以從另一個視角重新解讀非洲文化;這種文化“有其自身的價值, 它關(guān)系到“非洲的尊嚴”。[9]10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它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并不意味著愚昧無知。
小說中所反映出的婚姻求娶方式是嚴肅而又開明的。雖然傳統(tǒng)部落社會有嚴重的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但是由于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不斷,再加上生存環(huán)境落后,缺少必要的醫(yī)療設(shè)施,出生率高,嬰兒的死亡率也很驚人。所以至今這里許多部族還把人丁興旺和延續(xù)香火作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大事來對待。[10]54人們對待婚姻很謹慎,他們主要考慮繁衍后代的需求。“求婚者是個二十五左右的青年,同他一道來的是他的父親和叔叔”。[11]81婚姻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同樣是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雖然男方已經(jīng)是二十五歲的成年男子,但是也不能貿(mào)然單獨上門提親,需得在長輩的帶領(lǐng)下一同前去。這樣做,一來是為了體現(xiàn)對女方家人及長輩的尊重,二來是為了商量彩禮的事情。除此之外,女方長輩也是很看重男方的求婚行為的,“我女兒的求婚者今天要來,我希望把姑娘的身價談定。我希望你也來聽聽”。[11]75女方父親提出希望朋友也來幫忙看看,是否一切妥當;因此,男女雙方長輩對待子女婚姻的態(tài)度、以及求娶方式都是謹慎的。這和傳統(tǒng)的中國婚姻求娶觀念是大致相同的?!对娊?jīng)》中的婚姻詩就反映出,早在周代就已有具體的婚俗禮儀,“周禮”就體現(xiàn)出人們對于婚姻以及求娶禮儀的重視。
除此之外,小說中也提到男女雙方的適婚年齡等具體要求,人們認為十六歲就是良好的適婚年齡。奧比艾里卡的女兒阿庫?;按蠹s十六歲,正是適婚的成熟年齡”。[11]82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認為女性的責任與義務就是繁衍子嗣,并將其撫養(yǎng)成人。對于部落文化而言,對子嗣的看中尤為重要。因此,人們認為女子十六歲這個年齡是繁衍子嗣的適合年齡。這和傳統(tǒng)的中國婚俗觀也有相似之處,由于受戰(zhàn)爭和生活環(huán)境所致,為了子孫后代的昌盛繁衍,女性十四歲、十五歲也被認為是合適的適婚年齡。這一點從《詩經(jīng)》中的婚姻詩和《周禮》中便可以看出。即便是到了近代,在很大一部分地區(qū),人們也深受這種傳統(tǒng)的婚姻觀影響,尤其是部分偏遠地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對適婚年齡的要求主要源于人們對子嗣繁衍的重視。與中國的婚姻觀念略有不同,傳統(tǒng)的伊博婚姻觀中除了對繁衍子嗣的需要而確定女性適婚年齡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伊博文化除了崇尚一夫多妻之外,他們還特別強調(diào)女性的獨立,主要指體力勞動而非思想獨立。傳統(tǒng)的伊博婚姻觀將女性看成是丈夫的附屬品,并且與丈夫分屋而住。女性必須自己動手持家,下地干活,自己養(yǎng)活自己和孩子,而且還負責丈夫的飲食起居等。所以,“身強體壯的少婦,要比亭亭玉立的姑娘更‘搶手’”,[10]53對于丈夫而言,年輕體壯的妻子才是良配。因而,女子十六歲是一個合適的年齡,婚后不到兩三年,她便能擁有繁衍和勞動的能力和優(yōu)勢。坦桑尼亞與1971年制定了新的《婚姻法》,雖然該法“對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兩種婚姻都予以承認,但明確規(guī)定了男女的最低合法結(jié)婚年齡(男18歲、女15歲)”。[12]54從坦桑尼亞新的《婚姻法》中便可看出,即便是到了現(xiàn)代時期,非洲文化仍然保持著這樣的婚俗文化傳統(tǒng)。
雖然在對待婚姻的觀念、女子年齡要求上有相似之處,但伊博婚俗文化中的婚姻求娶的過程卻和傳統(tǒng)的中國婚俗文化卻有所不同。在傳統(tǒng)的伊博婚俗文化的求娶過程中,當男方到達女方家時,女方以送餐飲或者實物的方式盛裝打扮出現(xiàn)在求婚者及所有長輩的面前?!八掷锒酥恢荒颈P,羞澀地同她的求婚者和他的親戚們一一握手。她的求婚者和親戚們以精到的眼光仔細端詳她青春的體態(tài),就像在確認她的美麗和成熟”。[11]82女方出現(xiàn)的目的是讓求婚者當面看看女方的體態(tài)和外貌,確定是否有意求娶,一旦男方確定有意求娶,男方長輩便直接問女方家長彩禮的數(shù)量,如有不合,便當面商量。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習俗是有差別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注重禮節(jié),在《周禮》所規(guī)定的“婚禮”里面有“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13]1在傳統(tǒng)婚姻里面,中國的男尊女配觀念導致女性在婚姻里的地位通常比較低。對于女性的純潔性的要求也極為重視,這從“深閨女子”一詞的意義便可以看出,未出嫁的女性不得與男子單獨見面,獨處等。因此,即便是確定婚姻的對象,舉行婚禮(即:拜堂成親)之前都是不能與之見面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俗里面,便有“媒人”一說;通常情況下,男女雙方婚前并未真正見過面。并且,對于彩禮,都是由媒人這一中間人從中通過傳話或者是帶話的方式商量確定的。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的婚姻既不是宗教婚,也不是法律婚,而是一種禮儀婚姻形式”。[14]11
小說同時也體現(xiàn)了伊博文化對于婚禮的商榷方式也是別有一套的。主要體現(xiàn)在對彩禮的數(shù)量和形式的商榷。對于彩禮的商榷方式講究簡單而直接的過程。在非洲傳統(tǒng)的婚姻關(guān)系中,“婚姻關(guān)系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 一是女方家長的同意,二是是男方付出財禮的多少”,[12]53這一點在小說中得以有力體現(xiàn)。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男女雙方采用簡單而又直接的彩禮商榷方式以確定女方是否同意將女孩嫁出?!爸钡骄茐乜樟?,求婚者的父親才清清喉嚨,說明他們的來意。于是奧比埃里卡給了他一小束短短的掃帚把”。[11]83一旦男方表明來意并提及彩禮商榷事宜時,女方家長便會提供簡單的商榷方法——掃帚把。以掃帚把的根數(shù)來表示要求男方禮金的量,女方家庭提供的掃帚把數(shù)量如果與男方的預期結(jié)果不一致,他們便會當場商量以確認?!盀蹩Ω癫嫁D(zhuǎn)向他的兄弟和兒子:我們出去,小聲商量一下”。[11]84女方家長及其他所有人在屋內(nèi)等著,帶待男方去屋外商量好了,便將掃帚把遞給女方家長數(shù)。如果數(shù)量與原來女方提出的數(shù)量還是不一致,就折中處理。“我讓一步,你也讓一步,結(jié)婚只是個游戲,而不是打仗,所以我們就吃點虧吧!”[11]84女方預期的彩禮為三十根掃帚把,而男方愿意出的彩禮數(shù)量僅為十五根掃帚把。但是女方很快便做出退讓,希望將數(shù)量折中,盡量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jié)果。這種看似“游戲”般的協(xié)商方式恰恰表明他們重視和諧而團結(jié)的部落傳統(tǒng),不會因男女雙方對于彩禮數(shù)量的預期估計不同而取消商討或者拒絕求娶和出嫁。
“就這樣,阿庫?;男履锷韮r從原來的三十袋瑪瑙貝定位最終的二十袋,雙發(fā)達成協(xié)議時已經(jīng)是黃昏了”。[11]84這種簡單而又公開的商量方式表明人們對待婚姻是比較看中的,至少,在彩禮數(shù)量上達到了你情我愿的述求。這種方式簡單而實際,沒有復雜的過程限制;相對來說耗費的時間相對較少,并且能避免不必要的口舌之爭??此朴螒?,實則有他的道理。與此相比,中國傳統(tǒng)婚俗文化很明顯對此看得比較重,相對來說,過程比較復雜和講究,并且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達成。《周禮》中對婚禮所使用的“禮金 、禮物 、服飾的數(shù)量、車輿 、儀仗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婚禮上新人的服飾也有限制,人們的婚姻行為都被封建等級制牢牢地束縛了”。[14]15中國傳統(tǒng)的婚俗主要體現(xiàn)在嚴肅而認真的過程上,而伊博婚俗主要體現(xiàn)在直接和簡單的形式上,這也是兩種文化差異所致。中國婚俗文化在“禮”,重點在于各種禮節(jié)和過程一點要嚴格而謹慎地做到,至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做刻意規(guī)定和要求。而非洲的這種部落婚俗文化在“實用性”;講究的是簡單而實際,快而準地達到最終的結(jié)果便是其目的所在。
在對彩禮形式的要求上,不需要禮物、服飾等額外的物品,男女雙方都默認是禮金。這種方式也是由于傳統(tǒng)部落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八麄儾幌裎覀冇脪咧惆褯Q定新娘的身價。他們討價還價,爭論不休,就好像在市場上買一只山羊或一頭母牛似的”。[11]85與其他禮物相比,金錢就顯得比較重要。部落文化對于女性服飾沒有嚴格特殊的要求,這也是由于氣候和生存環(huán)境所致。由于膚色和生存條件落后的原因,女性對于服飾等其他裝飾品不是特別的講究。因此,在婚俗儀式中,女方并不要求男方提供禮物、服飾、裝飾品等作為彩禮的一部分,而僅僅只是收取禮金。這種方式既簡便、又容易操作,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
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伊博文化中的婚姻成婚儀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酒宴的準備、酒席的設(shè)置以及成婚慶典。在酒宴的準備上,體現(xiàn)出大方而又熱情的待客禮儀。酒宴在女方家舉行,但是男方迎親是也要帶著足夠喝的酒水來,主要是棕櫚酒?!斑@一天,求婚者要帶著棕櫚來,不僅請新娘的父母及直系親屬喝,還要請其他鄉(xiāng)親們喝”。[11]127棕櫚酒在伊博文化中是待客最高級比的飲品,因此,婚禮當天,男方必須根據(jù)傳統(tǒng),帶上足夠的棕櫚酒去女方家迎親。其次,女方家會準備足夠的食物以供客人們享用。準備酒宴事宜主要是女方母親和其他婦女們一同完成,對于伊博傳統(tǒng)文化而言,婚姻是女人的儀式,“所有的人都受到了邀請,但是認真說來,主角新娘和她的母親”。[11]127這場婚姻的主角是新娘和她母親,雖然男人將女人當做是私人財產(chǎn)、附屬品;但是,對于婚姻,尤其是婚宴,傳統(tǒng)的伊博文化中對女人還是有所尊重和重視的?!拔绾?,奧比埃里卡的親家送來兩壇棕櫚。按照禮節(jié),就先送給女人們,她們每人喝了一兩杯”。[11]133在這種重要的場合,要顯得對女性的足夠關(guān)愛和尊重,因此男方送來的酒水須先給女人享用。除此之外,雖然貧窮落后,但人們還是很熱情大方的。“院子熱鬧得像個螞蟻窩。女人們在煮木薯、甘薯、做湯,男人們在舂糊糊、劈材。三個男人在幫奧比埃里卡宰羊,墻邊還有一頭更肥的,他要把這只活養(yǎng)送給他的姻親”。[11]130女方會將最好的肉食做送給男方,以表達對兩家婚姻的看中,增進感情和團結(jié)親友。
對于,酒席的設(shè)置也比較簡單、環(huán)保。“日落后,奧比埃里卡將屋前的地面打掃干凈。每人都帶著一席羊皮席子。在地上鋪開坐成一個圓形”,[11]133受到邀請的來客都自帶席子,事先打掃干凈的空地上席地而坐,圍城一個圓形。這樣的酒席設(shè)置不需要主人家庭提供額外的桌椅板凳,對于部落民族而言是非常簡便的。一來,以便主人家方便端上美食和美酒;其次,方便彼此之間的交流。“這時,新娘、新娘的母親以及另外六七個婦人和姑娘從內(nèi)院出來,沿著圓圈和所有人一一握手。新娘的母親指路,新娘和其他女人跟在后面”。[11]134開席之前,新娘會出來和客人一一見面以示尊重和禮貌。同時也讓客人有機會認識新娘及其母親。新娘的頭發(fā)將用剃刀重新修剃并修飾一翻,皮膚上涂滿紅木染料以示修飾。雖然沒有奢靡的飾品和服裝,但是新娘的打扮也是代表喜慶和熱鬧的文化內(nèi)涵,在非洲文化中,頭發(fā)的修剃和將皮膚染成紅色就是一種慶祝喜慶節(jié)日的傳統(tǒng)習俗。這些裝飾既環(huán)保又簡單,同時也適用于貧窮的部落生活。
成婚慶典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慶典在晚上舉行?!伴L者們圍成一個大圓圈,唱歌的人圍著圈走,走到每個人前,都要對他唱幾句贊辭。一圈以后,姑娘們從內(nèi)院出來,過了一會兒,新娘右手提著一只公雞出來將其獻給樂師后開始跳舞”[11]136吃完飯后,夜里點燃一堆篝火,人們將新娘圍在圈內(nèi),大家一起圍著圈跳舞歌唱,算是慶?;槎Y的結(jié)束。沒有對新娘、新郎的介紹,也沒有新人的誓言或是誓詞,就是歡樂地一起跳舞歌唱?!吧钜?,客人們走了,新娘也要跟求婚者回家一起歡度七個集市周。他們邊走邊唱”。[11]137唱完歌跳完舞之后,表明整個婚禮儀式已到此結(jié)束,新娘和男方親友一起唱著歌回去了。這種婚慶儀式與中的不同,中國的成婚儀式包括祭祖、拜堂、洞房等等一系列較為復雜繁瑣的過程。與中國的“禮儀婚形式”相比,小說中所描繪的這種傳統(tǒng)的伊博婚俗儀式更像是一種“慶典形式”,體現(xiàn)在人們的團結(jié)互助,相互關(guān)愛。這種傳統(tǒng)觀念雖然看似落后,卻很質(zhì)樸。有的看起來很愚昧,但卻實際。[10]54這也是非洲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比較積極和切實的一面。
對比兩種文化下的傳統(tǒng)婚姻儀式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部落婚姻儀式不論是在婚姻的求娶方式,還是在婚禮的商榷上,又或是在成婚儀式上,都與中國的婚姻儀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婚姻有著強烈的儀式和禮節(jié),這與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有關(guān);同時,也與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有關(guān)系。而非洲傳統(tǒng)婚俗主要體現(xiàn)在“方便、實際和團結(jié)”的文化內(nèi)涵上。這與他的歷史和經(jīng)濟水平有極大的關(guān)系,非洲部落民族居多,部落之間常有爭斗,因此部落活動都會體現(xiàn)部落成員之間團結(jié)、互助、友愛的兄弟情義。而受經(jīng)濟條件所限制,部落活動都以簡單和適用性為原則,注重人們的實際需求。與注重禮節(jié)、強調(diào)文明之邦的中國文化不同,阿契貝筆下的傳統(tǒng)的非洲文化雖有其局限性和落后的一面,但它也有其獨特而值得尊重的一面。作者通過獨特而細致的描繪,將非洲傳統(tǒng)的部落婚俗文化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透過這些細節(jié),讀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團結(jié)友愛,注重實際以及崇尚自然的部落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所體現(xiàn)的是一個群體、乃至一個民族所擁有的那種崇尚建立深厚的兄弟、伙伴關(guān)系的文化理念。
[1]杜志卿.跨文化沖突的后殖民書寫——也論《瓦解》的主題兼與黃永林、??∠壬倘禰J]. 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2).
[2]Killam, G.D. African Writers on African Writing[M].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3]Bowen, Roger.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An Interview with Chinua Achebe [J]. Academe, 2005(1).
[4]徐雅欣.《瓦解》: 一種生態(tài)批評的解讀[C].華僑大學,2013.
[5]高文惠.以《瓦解》為例看阿契貝的內(nèi)部書寫[J].德州學院學報, 2012(1).
[6]巴特.穆爾-吉爾伯.后殖民批評[M].楊乃喬,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張萍. 從文化類似性看《瓦解》中的帝國逆寫策略[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5).
[8]任一鳴.瞿世鏡.英語后殖民文學[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9]張湘東.阿契貝及其小說《瓦解》[J].世界文化,1999(6).
[10] 逸博. 古老非洲的奇異婚俗[J]. 現(xiàn)代交際,2001(11).
[11]欽努阿.阿契貝.《瓦解》[M]. 高宗禹,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12]夏吉生. 非洲婦女在土地、財產(chǎn)繼承和婚姻方面的法律地位問題[J].西亞非洲(雙月刊),1997(4).
[13]高林如.《詩經(jīng)》婚姻詩與周代婚禮婚俗文化[D]. 鄭州大學, 2013.
[14]李桂梅,禹芳琴. 試論中國傳統(tǒng)婚姻習俗的文化內(nèi)涵[J]. 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Class No.:I106.4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dding Ceremony in Things Fall Apart
Wang Ding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igerian writers, Chinua Achebe is the father of African Literature. In his writings, Africa has its own language, specific belief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ragic life of the hero Ogonkwo, Things Fall Apart expresses the unique life of the native Africans before the settlement of westerners. In this novel, there are strong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ies and views of marriage that show the specific features in Igbo culture,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us, analyzing the wedding ceremony in this novel can revea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promot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marriage ceremony; cultural difference; Things Fall Apart; Igbo Culture
汪定輝,在讀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7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2017TYS035)階段性成果。
1672-6758(2017)08-0125-5
I10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