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玢
(宜春市袁州區(qū)鳳凰小學,江西宜春 336000)
小學階段特殊學生的英語教學方法
徐仁玢
(宜春市袁州區(qū)鳳凰小學,江西宜春 336000)
地處城市邊緣的薄弱學校,生源大部分是從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對待這些“特殊”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有所不同。教師可以綜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興趣開展課堂教學,克服學生自卑、膽小和怯懦的心理,樹立信心,增強毅力,并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習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喜愛學英語。
小學英語;特殊學生;教學素養(yǎng)
科教興國戰(zhàn)略使中國的教育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學有所教、公平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努力奮斗的方向。地處城市邊緣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沒有中心城區(qū)優(yōu)越,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學校生源大部分是從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學習底子薄、基礎弱,學習能力有待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這些“特殊”群體應該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現(xiàn)在的教材內(nèi)容新穎,直觀形象,涵蓋了中西方文化特色,全面體現(xiàn)了學生的興趣特征。然而,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內(nèi)容的編排和難易程度上還是有所側(cè)重。學校的性質(zhì)和地理位置不盡相同,發(fā)達地區(qū)和落后地區(qū)、優(yōu)勢學校和弱勢學校使用的教材應該有所不同。教材可以不統(tǒng)一版本,但是,要允許學校自主選擇。城市邊緣薄弱學校的這些“特殊”學生,學習起點低,學習英語的能力也較弱,甚至有些從農(nóng)村偏遠地方轉(zhuǎn)學而來的學生由于鄉(xiāng)村學校師資力量的薄弱根本就沒有接觸過英語,對英語一無所知,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選擇適當?shù)慕滩闹陵P重要,難度絕對不能太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基礎的學習動力和源泉。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教師運用游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熱愛英語、學習英語。小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精力充沛,喜歡提問題、愛動腦筋,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特別強烈。此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和言行舉止,通過得體著裝、素雅妝容與符合師長身份的語言行為,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雅氣質(zhì)和人格魅力,要有親和力。課堂上要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態(tài)度嚴肅而又不失活潑。
教師可以播放學生喜歡的英文歌曲,利用學生喜愛的音樂和節(jié)奏,來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愛好。放映簡單易懂的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畫面在視覺上沖擊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力。另外,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或者簡單易懂的中國諺語、俗語、詩詞,翻譯成英文,以英文的形式作開場白,夾雜有熟詞和生詞,讓他們從一知半解的渴求中迸發(fā)出強烈的求知欲。
學生在剛接觸英語時,會出現(xiàn)語言障礙和語法錯誤,千萬不能取笑和責怪他們,要采用委婉、間接等方式糾正或讓他們自糾錯誤,要多鼓勵、多褒獎。另外,教師還應對不同地區(qū)的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學會尊重同學,要學會包容理解,幫助進步,和諧共處。
學生對課堂外的事物感興趣時,教師不能用簡單粗暴方式打斷和拒絕,而是要像朋友一樣,和他們多交流,將他們引向正處。通過師生交流,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習狀態(tài),還可以擇機家訪。
不少英語教師產(chǎn)生得過且過、蒙混過關的心理,不要求上進,上課板書寫錯、讀錯單詞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而小學生此時的模仿能力極強,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學生。英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具備一般教師的愛崗敬業(yè)、耐心細致等素質(zhì)。
教師要有仁愛之心,要保持一顆童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盡力避免“填鴨式”教育,不要讓學生以為是在被迫學習、為老師學習。教師要融入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交流、互動,讓學生感覺到師生是一體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特別是許多留守兒童對愛非常缺失,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和呵護。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自手機進入智能模式以后,各方面的信息量以幾何倍數(shù)增長,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生活,也會逐漸成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會越來越強。教師要儲備知識庫,盡力解答學生的提問?,F(xiàn)在的教材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教師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還要了解西方文化。教師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或手機上的APP、電腦等輔助英語教學,查漏補缺、及時記錄自己的不足。
因教師環(huán)境以及各方面的壓力,教師要保證強有力的身體支撐,少娛樂,少熬夜,及時休息。要多讀書、多鉆研、多交流、多反思。教育是一門辛勤的工作,腦力、體力都在不斷地消耗、付出,特別是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表達、朗讀、游戲互動的時間較多,教師不僅自己要保持旺盛的精力,還要以此去感染、同化眾多的學生,讓每一堂課都充滿生機與活力。
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從不自覺、無意識的“習得”逐步過渡到自覺、有意識的“學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盡量創(chuàng)造全英環(huán)境,多利用肢體語言,表情要豐富。同時,利用實物、多媒體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學生會對英語產(chǎn)生疲勞感,甚至是反感。課堂上讓學生多做練習、游戲,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讓知識在活動中得以強化、鞏固。教師適當參與指導學生的活動,達到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每一堂課都要呈現(xiàn)“動”感,每一分鐘都牽動著學生的神經(jīng),要讓學生心中一直充滿著激情和活力,不讓他們的思想“拋錨”,這樣課堂氣氛才更活躍,學習效果才更明顯。在活動時,可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等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并輔以歌曲、詩歌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增強集體意識和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以及提高運用英語的自信心。學生的好勝心強,對競賽方式頗感興趣,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課堂上可以不時穿插使用這種方式學習。
借助日常學校廣播的作用,利用課間操和課前預備鈴十分鐘的時間,播放優(yōu)美的少兒英文歌曲和歌謠,使學生在歡快的節(jié)奏中感知英語和音樂的魅力。經(jīng)過循環(huán)播放,可以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效果,對課堂教學起到一個良好的增補作用。另外,教師借助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知識編寫、排版的行列,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作為教師,在課外也要盡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口頭英語交流的機會,用簡單的日常用語和學生打招呼和問候。
徐仁玢(1967—),女,江西南昌人,宜春市袁州區(qū)鳳凰小學,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英語教學。
責任編輯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