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黃腸題湊”作為漢代高等規(guī)格的墓葬形制,它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限制,具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對它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漢代社會的喪葬制度。本文主要通過對目前所發(fā)現的“黃腸題湊”墓葬資料的整理,以期能夠對漢代“黃腸題湊”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漢代;黃腸題湊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48-01
漢代在我國歷史上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實行封國與郡縣并行的制度。由于漢代諸侯勢力較多,因此所遺留下來的漢代諸侯級別的墓葬數量還是較多的。通過對漢代諸侯級別墓葬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對漢代社會的了解。
在已發(fā)掘的漢代諸侯王墓中,有一些諸侯王墓葬具有其獨特之處,即采用“黃腸題湊”。關于“黃腸題湊”的記載,《呂氏春秋》應為最早。其《節(jié)葬篇》稱:“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梓數襲?!薄秴问洗呵铩匪洠饕菓?zhàn)國之事,其中也涉及春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治崩壞,諸侯國勢力強大在喪葬禮制方而出現了僭越的行為。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存在題湊墓。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只是稱為“題湊”,因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題湊”墓用的是松木而不是柏木。已知“黃腸題湊”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jié)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雹贊h末魏初學者蘇林注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焙唵蝸碚f,就是將黃心柏木,將其靠近底部的一端全部朝內壘疊起來。它和梓宮、便房、外藏槨、玉衣等一起構成了漢代帝王專用的葬制。由于西漢諸侯王“同制京師”,故亦可享用,而其余的國家重臣則需要通過帝王的特賜才能使用。在西漢時期,黃腸題湊葬制較為盛行,都使用黃心柏木,到了東漢時期由于柏木的數量減少以及磚室墓的興起,黃腸木逐漸被黃腸石所取代,如《后漢書·禮儀制下》載:“大喪,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雹诒砻鳀|漢時期題湊已用方石制作,如黃腸題湊之禮制。至東漢晚期“黃腸題湊”便逐漸消失,退出歷史舞臺。
一、“黃腸題湊”墓的發(fā)現
“黃腸題湊”墓在目前已發(fā)掘的漢代諸侯王中并不算多數,根據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基本可以認定的西漢諸侯王墓84座,東漢諸侯王(后)墓葬有18座。③在這些諸侯王墓中具有“黃腸題湊”葬制的共有23座,其中有一座墓葬由于遭到毀壞,發(fā)覺報告中將其推測為“黃腸題湊”葬制,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湖南等省市。在目前所收集到的23座漢代黃腸題湊墓中,西漢黃腸題湊墓15座并所用材料為黃心柏木;東漢黃腸題湊墓8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發(fā)掘出的“黃腸題湊”墓大都以黃腸木為建筑材料,并年代多為西漢時期,其中長沙望城風篷嶺漢墓M1以黃腸木為建筑材料但年代為東漢早期,可以將其看作黃腸題湊墓建筑材料由木質向石質過度期的產物。在這23座漢墓中當以2010年發(fā)掘的山東定陶縣圣靈湖漢墓“黃腸題湊”規(guī)模為最。④1978年發(fā)掘的河北石家莊市小沿村漢墓是目前所發(fā)現的黃腸題湊墓里年代最早的,據發(fā)掘者推測墓葬年代為西漢早期,是漢初趙王張耳的墓葬。⑤1964年發(fā)掘的河南孟津送莊漢黃腸石墓是目前發(fā)現的黃腸題湊墓里年代最晚的,為東漢晚期保存狀況較差。
二、“黃腸題湊”墓研究現狀
通過對“黃腸題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我發(fā)現目前對于“黃腸題湊”的研究可以分為三類:①對“黃腸題湊”墓葬資料的發(fā)表即每座墓的發(fā)掘報告。例如:《大葆臺西漢木槨墓發(fā)掘簡報》⑥等。這些發(fā)掘報告將這些墓的地理位置、墓葬的結構、黃腸題湊的規(guī)格以及對墓葬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的推測等信息詳細的公布出來,便于人們對于這些墓葬進行研究;②對“黃腸題湊”墓的葬制研究。如劉德增先生的《也談漢代“黃腸題湊”葬制》⑦一文分成了“黃腸題湊”、“樅木外藏槨”、“便房”、“梓宮”四大部分,對“黃腸題湊”葬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③文章或專著中涉及到“黃腸題湊”墓但并未對其進行深刻的研究。這一類的文章數量較多。例如黃展岳先生的《漢代諸侯王墓論述》,文章的第三部分西漢諸侯王豎穴土石坑墓中對西漢時期的“黃腸題湊”墓共九座進行了表述,讓人對當時黃腸題湊墓有一個大致了解。
三、小結
“黃腸題湊”作為一種葬制在漢代從興起到衰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首先應與當時人們的喪葬觀念有關。在漢代人們“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以及厚葬之風盛行,并且柏木在漢代被賦予了驅邪的作用。其次漢代中央集權的形成,為了體現統(tǒng)治者的地位以及當時綜合國力的增強,有條件去建造。因此“黃腸題湊”得以興起便有了條件。最后“黃腸題湊”葬制的衰落與當時喪葬制度的改革、新的墓葬形制的興起有關。在東漢上層統(tǒng)治者開始下詔禁止厚葬,喪葬制度的改革便由此開始并且由于柏木的生長周期較長,制作一座“黃腸題湊”墓對于柏木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或許在當時柏木的數量已經不能滿足“黃腸題湊”墓的建造,是導致后來“黃腸石”墓的出現的原因之一。后來,多室墓制的興起對“黃腸題湊”葬制產生影響,使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黃腸題湊”墓現作為漢代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對于墓葬的斷代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學術界對于“黃腸題湊”葬制的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并且研究方向多在對于“黃腸題湊”內部結構和歷史溯源。我通過對漢代“黃腸題湊”墓資料的整理發(fā)現,對最近幾年發(fā)掘的“黃腸題湊”墓的研究較少,并且由于新的資料的出現對漢代“黃腸題湊”墓缺少整體上的把握。因此我覺得可以從整體上對漢代“黃腸題湊”墓進行研究,將新的資料填充進去,對“黃腸題湊”墓作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注釋:
①班固:《漢書》,第2948頁,中華書局1962年。
②范曄:《后漢書》,第2133頁,中華書局1973年。
③劉尊志:《漢代諸侯王墓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④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澤市文物管理處、定陶縣文管處:《山東定陶縣靈圣湖漢墓》,《考古》2012年第7期。
⑤石家莊市圖書館文物考古小組:《河北石家莊市北郊西漢墓發(fā)掘簡報》,《考古》1980年第1期。
⑥北京市古墓發(fā)掘辦公室:《大葆臺西漢木槨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7年第6期。
⑦劉德增:《也談漢代“黃腸題湊”葬制》,《考古》,1987年第4期。
作者簡介:閆飛(1991-),男,漢,山東聊城,碩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秦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