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場問答
問:請您談談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加法”和“減法”。
答:過去的文化史、思想史太多地習慣于“加法”而很少使用“減法”,很少去討論漸漸消失的那些知識、思想與信仰,包括那些被后人用后來的觀念貶斥為野蠻、落后、荒唐、淫亂的,逐漸“邊緣化”和“秘密化”的東西。
歷史就是這樣的,什么東西都有兩面,其實在新思想新觀念漸漸生長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正在漸漸消失??墒牵铱傆幸恍┎幻靼椎牡胤剑鳛闅v史研究者,怎么能只看到增加的,不看見減少的呢?沒準兒恰恰是在這些漸漸減少和消失的歷史過程里面,我們可能可以看到被過去的精英、歷史、典籍逐漸遮蔽起來的被遺忘的歷史,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強大的世俗皇權(quán)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怎么樣在不經(jīng)意中,就可以迫使其他異端“屈服”。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國,思想是專制的,政治是同一的,權(quán)力也是一個,所謂禮樂文明,也是同一的,這是怎么形成的?那些本來在歷史上存在的異端思想上哪兒去了?本來可以和儒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抗的宗教究竟怎么了?本來各個地區(qū)和各種階層的不同風俗和習慣,怎么就漸漸一致起來了?田余慶《拓跋史探》里面,討論拓跋氏的“子貴母死”制度,這種制度為了防止掌握權(quán)力的人受外戚影響和控制,用這么一個野蠻的方法,不符合漢族的“孝道”,但是到了后來,它就漸漸消失了,鮮卑人也融入華夏漢族的所謂“文明”了。這種漸漸被“文明”化,使很多所謂“野蠻”的往事被忘記、被掩蓋的事兒多了去了。所以,我在1998年在日本京都大學的時候,一面讀書,一面就使勁兒在琢磨這個事兒,這一兩年里面,我就曾經(jīng)用這種想法為中心,寫了一本關(guān)于六朝隋唐道教史的書,就是想看看在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增長的時候,舊的東西是怎樣被迫消失的,看看我們的思想史文化史,究竟為什么在有意無意中,也跟著遺忘和遮蔽這些歷史,這些歷史是怎么一點一點被減去的?
還是用具體的例子來說吧。以前我們說過,自從有哲學史思想史以來,我們對于先秦兩漢,就常常只看一半兒書,只讀六藝、諸子、詩賦,不讀兵書、數(shù)術(shù)、方技,這就使很多古代思想只剩下一半了,一半的思想能反應當時人的想法嗎?我們習慣了用現(xiàn)代人后設的觀念去觀照過去的歷史,這當然沒有辦法。不過,有時我們也可以用“了解之同情”去想一想,成語說“設身處地”,這就很好。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結(jié)果可能會落到“歷史目的論”里面去,就好像用一個細長的望遠鏡去倒看歷史,在鏡筒里面的,直朝著眼睛的,就收進來了,在鏡筒外面的,就忽略了?,F(xiàn)在,寫歷史的人所遵循的、所依賴的,是現(xiàn)代人的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在現(xiàn)代,無須論證,都很合理,像“文明”“理性”“科學”,包括對生命的珍視,對道德的畏懼,對陋習的鄙夷,對自由的尊重等等。可是,現(xiàn)代人撰寫古代思想史,老用這樣的觀點,站在這樣的立場來敘述歷史,可能就會不理解古人,因為不理解就會掉過臉去,故意忘掉。反過來,在這樣的歷史敘述里面,寫思想史的人也會習慣于把那些剛剛被說出來的,有可能趨向現(xiàn)代的東西,當做新的合理思想,然后冠以“進步”“發(fā)展”這樣的稱呼,寫在自己的著作中。
所以,這種方法容易忽略過去一些“不文明”“不理性”的東西,他們用現(xiàn)代的觀念看,當然不合理,也不合法,被刪掉是應當?shù)?。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現(xiàn)代觀念看來不合理合法的東西,在它那個時代曾經(jīng)合理過,也曾經(jīng)很正當,甚至很神圣,否則在它那個時代,不就要被滅掉嗎?為什么當時沒有那么驚詫呢?沒有那么驚詫,說明那個時候覺得很正常。那個時候覺得正常,不就說明那個時候的思想世界,和我們現(xiàn)在想象的不一樣嗎,也許,這些今天看來不齒的思想可能是當時的常識,我們現(xiàn)在費了老大的勁兒要表彰的“新”思想,可能在那個時候,沒準兒倒是個怪物呢。當然,從古到今總的趨向是文明化,很多觀念會消失,一些習俗會被革除,還有一些信仰呢,漸漸的會被越來越理性的人們所拋棄,還有一些失去了生活土壤的禮儀,會逐漸地被當做贅余而舍棄。那么,對于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在這些消失的、革除的、被鄙夷的和被舍棄的東西背后,有沒有深刻的知識和思想背景呢?第一,我們要問一問為什么那個時候,那個環(huán)境里,他們曾經(jīng)很流行、很合理、很正常,為什么后來它就不正常了、不流行了、不合理了呢?第二,我們還得問一下,歷史書、無論是舊的史籍還是新的著作,怎么就好像成了篩子,那些本來在那個時代很普通的事情,怎么就不能通過歷史審查,好像篩子一樣,顆粒太粗,越篩歷史就越少呢?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