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讓美育脫離功利
編輯|楊楊
編者按:從《風采童裝》提出“美麗素質教育”至今,這一概念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擁躉。但依舊有些家長覺得“美麗素質教育”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其實不然。
為此,編輯邀請了青少年職業(yè)體驗課程開發(fā)與研究專家尹青驪來探討有關于“職業(yè)體驗”與“美麗素質教育”的話題。
Qamp;A對話
上期,我們探討了青少年職業(yè)體驗與“美麗素質教育”的關系。尹青驪表示,從小進行職業(yè)體驗,可以讓孩子通過體驗的方式了解未來,擁有創(chuàng)造美好的能力,未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本期,我們再來談談美麗素質教育會對社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尹青驪將從德育、美育與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等三個方面闡述她的思想。
記者:美麗素質教育如何與傳統(tǒng)教育結合,幫助孩子成長?
從美麗素質教育角度出發(fā),可以讓有點生硬的“德育”變得人性化。
尹青驪:現(xiàn)在教育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叫“德育”,但是,傳統(tǒng)的“德育”是有些模式化、高大上化、遠離學生實際和時代需求的。所以,學生在接受“德育”時,總覺得是被說教。
美麗素質教育中一定會觸及到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這些正是“德育”要推行的。如果能把“求真、求善、求美”轉化成美麗素質教育,是不是學生更容易接受。
記者:您認為美麗素質教育對社會發(fā)展最主要的影響是什么?
美麗素質教育可以讓“美育”與“素養(yǎng)”真正對接起來。
尹青驪:幾年前我們就在談“美育”,但是直到現(xiàn)在依舊有很多人把“美育”簡單化定義,認為會畫畫、會跳舞、會樂器就是“美育”了,因為這樣的方式容易量化、容易考核、容易評價,簡單的用一張紙、一把樂器和一段舞蹈就能界定,這是有問題的。同理,還有孩子接受的素質教育,把一些鳳毛麟角的課程構成了孩子的素質教育,但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怎么可能通過一課時、兩課時就能實現(xiàn)。所以就形成了“美育”和“素養(yǎng)”之間不對接的狀況。
美麗素質教育可以讓孩子理解“美育”課程中深層次的意義,希望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育以及評價的概念,引導家長和社會通過一個“點”給孩子更多的“面”,讓真正的“美育”和“素質”對接起來。
記者:您認為當下的“美育”是否面臨著一些問題?
現(xiàn)在有一個特別現(xiàn)實的問題,“美育”的功利化特別嚴重。
尹青驪:雖然國家已經明令禁止不允許以特長生的性質來進行擇校,但有些家長的心態(tài)是,如果孩子有特長或許就多一分的機遇,于是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很多孩子在周末拉著小臉去上一節(jié)音樂課,或是背著很沉的畫板去畫一張畫,不知道畫的什么,也不知道開不開心。在這種“功利”的狀態(tài)下,“美”就顯得很蒼白。
其實,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東西,而美麗素質教育就是引導孩子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然后擁有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最后再將美傳播出去,這樣就可以讓“美育”很有效的脫離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