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群+孫瑞英
〔摘要〕文章用“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理論來研究圖書情報專碩教育的質量問題。在特別重視實踐性的圖書情報專碩教育中,強調實踐是身體的實踐,要讓“身體”成為教育的重點,創(chuàng)造一種“身在”的教育模式。文章闡釋了具身認知與MLIS教育相契合的理念;分別從自然身體的制約性、主體身體的能動性、體驗身體的實踐性、媒介身體的聯(lián)系性4個方面,提出了MLIS教育的具身性特征;從具身認知視角出發(fā),解釋了MLIS教育的意蘊,并提出了提升MLIS教育質量的新思路。
〔關鍵詞〕具身認知;圖書情報專業(yè)碩士;教育質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1
〔中圖分類號〕G250;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1-0005-04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d the theory of mind and bodys unity which was called“Embodied Cognition”to study the quality problems of MLIS education.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practice of MLIS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the bodys practice,make the body become educational focus,and create a“body in”education model.In the first place,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MLIS education and“Embodied Cognitions”combination.Secondly,it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Embodied Cognition”on MLIS education,which was included four aspects:the restriction of natural body,the activity of main body,the practical of experienced body,the connection of media body.After that,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body and mind integration”,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mplication of MLIS education,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LIS education.
〔Key words〕embodied cognition;MLIS;education quality
高質量的圖書情報專碩教育,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追求。但是,什么才是高質量的圖書情報專碩教育?換句話說,追求高質量的圖書情報專碩教育應該從哪里作為切入口呢?具身認知思想是心理學中新的研究領域,強調人是通過自己的身體來“體認”世界的,人的身體不僅能夠體現(xiàn)生理意義,而且更能表征精神價值,人的身體的活動是心智層面精神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英國哲學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告訴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靈魂。”[1]洛克的觀點表明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身體的作用。圖書情報專碩教育離不開學生和教師身體的參與,身體深深地嵌入師生的教與學的行為模式中,教學場域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是通過身體來進行的,所以,在特別重視實踐性的圖書情報專碩教育中,實踐是身體的實踐,要讓“身體”成為教育的重點,創(chuàng)造一種“身在”的教育模式。
1具身認知與MLIS教育的契合
1.1具身認知釋義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具身認知”理論源于杜威、詹姆斯、吉布森等的生態(tài)心理學觀點,生態(tài)心理學理論是“具身認知”的理論基礎[2]。具身思想強調兩點:第一,人的認知信息依賴于身體的體驗而產生,而身體的體驗又來自感知運動的身體;第二,個體大腦感知身體器官變化和運動依賴一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3]。總之,“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不僅參與了認知過程,而且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基于解剖學的身體結構、身體各器官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知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一個人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人的心智活動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強調人通過“體認”即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來認識世界的,認知的產生不僅僅局限于大腦,還需要整個身體和環(huán)境的參與[4]。
1.2MLIS教育的特點
專業(yè)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不同于學術性學位(Academic Degree),專業(yè)學位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yè)或職業(yè)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5]。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學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MLIS),2011年各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學位授予點開始招生[6],歷經5年多的建設,目前我國MLIS教育初具規(guī)模,培養(yǎng)單位達31家[7]。MLIS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實踐,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模式,各培養(yǎng)單位都采用“雙導師制”,即教師由來自高校的專職教師和來自圖書館、情報所等信息機構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工作實習。MLIS教育特別重視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各培養(yǎng)單位重視建立實習基地,力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場所,增加實習課程,保證學生至少有一學期的專業(yè)實踐時間。MLIS以專業(yè)實踐為導向的培養(yǎng)目標,各培養(yǎng)單位多采用“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方式[8-9]。
1.3實踐活動的具身性要求
MLIS教育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然要關注學生實踐活動,而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身體則是必須在場的,實踐是學生身體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活動,學生是通過身體來調整和控制自身與實際工作之間的物質或非物質的變換過程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強調身體對實踐的重要性,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瘪R克思所指的“個人的存在”必然是有血有肉的人的身體的存在,實踐活動需要人的有生命的肉體組織——身體的參與以及身體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MLIS教育重視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必然離不開身體的知覺及其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學生的實踐活動具備具身性要求。
2MLIS教育具身性特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身體變化及相關環(huán)境因素會對教學效果進行塑造、限制和調節(jié),所以說MLIS教育的質量是受具身認知制約的。同時,現(xiàn)代教育是以語言、文字、視頻和音頻符號為橋梁來傳授知識內容的。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語言、文字、視頻和音頻符號蘊含的知識內容必然植根于學生的動作和知覺系統(tǒng)中,學生對語言、文字、視頻和音頻符號的理解必然源于具體的身體感知系統(tǒng),因此,MLIS教育過程本身能夠使學生經歷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教學中有關知識內容會引發(fā)學生的生理運動,肢體會模擬所學的動作信息,產生相關姿態(tài)信息的適應動作,而這些生理的肢體動作又會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身體經驗,進而引起學生心智的變化,提升智慧的層次——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2.1自然身體的制約性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盵10]人的身體從屬于大自然,是大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身體的自然屬性,學生身體的承載能力,學生身體的發(fā)展的時序性等身體的自然天性對MLIS教育和教學效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約和影響。從總體上說,處于MLIS教育階段的學生身體的發(fā)展變化必然遵循特定的規(guī)律性,MLIS教育必須遵循學生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的規(guī)律性和階段性,教育工作決不能違背學生身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身體在學習中帶有本能的沖動,這種沖動將在學習中,特別是實踐活動中將學生身體本真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生命的活力,促進學生身體認知的內涵式發(fā)展,所以,可以斷定:學生自然性的身體制約MLIS教育的效果,MLIS教育具有具身性特征。
2.2主體身體的能動性
梅洛-龐蒂認為,身體不是純粹的意識主體,不僅僅通過靜觀、俯視的方式將我們帶入實際的生活,而是采用行動的方式推動我們進入實際的生活狀態(tài),即身體具有主體性[11]。根據(jù)具身認知的觀點,MLIS教育中學生身體是一個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課堂教學或者實踐教學都是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身體相互碰撞以及身體行為對話、交流和融合的過程,教學效果正是體現(xiàn)和完善身體主體的歷程。所以,在MLIS教育中,學生身體是教學的主要對象,在教學中,身體的主體特性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原始動力,身體會主動地、自覺地反饋教學內容,影響教學效果,正是學生身體對教師教授的內容作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才體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差異。
2.3體驗身體的實踐性
中國古代哲學強調身體必然要強調行動,“事必躬行”中“躬行”是指“身體”的行動,“躬行”更是體現(xiàn)了身體的實踐特征。英國人類學家特納指出:身體本身就代表一套社會實踐,身體的動作、姿勢儀態(tài)、面容特征和服飾特點展示的就是一種體化實踐[12]。身體的實踐性是MLIS教育的重要保障,身體的實踐性讓MLIS教育的教與學更加生動,實踐就是作為感性存在的身體與包括身體在內的感性對象打交道的過程[1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關的認知、思維、記憶、情感和態(tài)度等心智活動是由身體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也就是說,來源于實踐的心智是一種身體經驗,在具身認知的MLIS教育模式里,教育與教學效果是基于身體、源于身體的,學習過程被視為一種“具身”的實踐體驗。
2.4媒介身體的聯(lián)系性
身體作為媒介聯(lián)系著人自己與外部世界,使得紛繁復雜外部世界展現(xiàn)在人的感官面前。梅洛-龐蒂指出:身體不僅作為物體存在于世界中,更是人的內心與世界聯(lián)系的手段[11]??梢?,在MLIS教育中,學生的身體無時不在與周圍的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著,學生正是通過軀體感知才會與世界建立聯(lián)系的,在學習和實踐中,學生對各種知識的領悟通過身體的行動得以彰顯,并且在身體的行動中不斷地重建自身。所以,學生的身體是鏈接MLIS教育內容的媒介,正是學生身體進入特定的教學場域中,使得各種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生的身體進入學生的認知,從而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學生身體成為連接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的媒介。
3具身認知視角下的MLIS教育意蘊
MLIS教育意蘊就是MLIS教育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MLIS教育的理性追求就是要在現(xiàn)有的教育約束條件下,教育管理者應該如何根據(jù)自身所認識到的約束條件和目前MLIS教育所擁有的資源結構來尋求滿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要滿足教育需求的最大化就必須摒棄基于“身心二元”的“離身認知”理念,必須堅持用“身心一體”的“具身認知”的理論展開研究,承認MLIS教育行為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心智活動必然受到身體及其所處的環(huán)境的影響、限制和調節(jié)。
3.1主張身體與精神的融合
MLIS教育必須摒棄將“身體”與“精神”對立的“離身認知”理念,承認身體是MLIS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和重點,強調教學的本質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身體的積極參與和身體的客觀生理反應,實現(xiàn)調節(jié)學生心理反應——提升認知的目的。使學生的“精神”朝向真、善、美的方向轉化和改變,此時MLIS教育不僅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而且MLIS教育將回歸教師和學生的身體本身,從教師和學生身體開始,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重視社會實踐,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反思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讓學生通過身體進行思維,總結自己的經驗歷程,在正確信念的支撐下,使學生學習的短期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統(tǒng)一,進而產生積極主動性的身體行為,幫助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3.2重視教學環(huán)境的具身程度
高品質的教育、教學效果不僅包括教師和學生個體自身的因素,還包括教學環(huán)境的具身程度。具身認知的觀點認為:認知不僅植根于環(huán)境,而且嵌入社會和文化之中。人的認知是身體(包括大腦)和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認知是“建構”在相應的環(huán)境信息之上的[14]。教學環(huán)境不僅是教師和學生所處的客觀物理場所,也是體現(xiàn)教學質量的具身化前提。根據(jù)具身認知理論可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認知,是身體(大腦嵌入身體中)物理狀態(tài)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知覺、行動和自我內省的體驗。可見,學生的認知受身體的制約,教師和學生通過身體融入教學世界,互動于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中,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方式決定了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15]。
3.3強調參與教學的重要性
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具身認知的生物學基礎,鏡像神經元會在學生實際做出某種行為或者僅觀察到教師的特定行為的信息時被激活,這種激活不僅是針對身體動作的物理性質,也能針對動作行為的意義和意圖,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行為方式和行為動向,達到“生理與心理共鳴”,進而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鏡像神經元在學生接收教學信息時被激活,學生的身體會產生感知、動作和反應,身體的相應運動會把接收的信息納入學生的認知加工系統(tǒng),并且與大腦中原有的認知信息實現(xiàn)交互,學生就會產生各種心智活動,此時,認知、身體和環(huán)境組成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體[16]。由于鏡像神經元的存在,在學生觀察教師或其他人的行為時,會自動調動起自身的行為記憶模式以及與之相應的感受經驗,此時,學生學習的方式就不僅僅是對教師或其他同學行為的簡單復制,而是在具身模仿的基礎上,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身體參與和具身學習,此時教與學通過學生身體的參與介入形成一個互動的共同體,學生通過積極的身體參與促進了自身認知的發(fā)展。
4具身認知對提升MLIS教育質量的啟示
提升MLIS教育質量,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身體圖式的“積極的被動”作用,幫助學生將學習和實踐具身化成為“思考的身體”而不是去“思考身體”。學生身體圖式之“積極的被動”的含義是:學生身體為了應對實際的或可能的學習任務而自行呈現(xiàn)的身體姿態(tài),此時,學生的身體具有適應教學內容刺激的能力和在具體條件下的認知發(fā)展能力,學生可以在身體動作行為中進行認知的反思,促進學生認知的自我更新[17]。
4.1摒棄反身性的教學理念
以往的教學管理者對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認識不正確,強調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身體必須端正姿勢,手腳不能亂動,學生身體不能出現(xiàn)“小動作”,教師在課堂上也必須姿勢端正,要求老師必須站著,即使在教師身體不舒服時的狀態(tài)下,這種做法是與具身認知理論相違背的,具有反身性特征。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不僅代表傳統(tǒng)意義上的肉體,身體還蘊含靈魂、理性、價值等精神特質,要提升MLIS教育質量,就必須給予教師與學生身體的人文關懷。重視師生身體的主體性,倡導教師和學生以不同的身份積極參與到MLIS教育活動中,使教師與學生彼此感知到對方的知覺場,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彼此身體之間的相遇、對話和互動來詮釋和理解教學內容。
4.2構建具身化的教學環(huán)境
首先,營造身心愉悅的教學氛圍,理解和呵護不同身體的特性,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釋放教師和學生身體的自然活力,提倡通過身體有節(jié)律的運動,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師生內心真正的意圖,詮釋身心的內在對話,使師生之間彼此理解和接受,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和接收。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教學體驗環(huán)境。學生身體的感知體驗對于學生學習具有獨特意義和創(chuàng)造力量,這里的體驗是基于身體的、嵌入身體并與情境存在交互作用,教與學的效果都與教學體驗環(huán)境好壞有關,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教學體驗環(huán)境會使學生過去的經驗和現(xiàn)在以及想象的經驗融為一體,在特定的情境中,師生之間更容易交流、分析和論證所教和所學的內容,將會更好地厘清并澄明所要解決問題,深化學習的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4.3倡導身體思維的教學方式
傳統(tǒng)“離心認知”的教學方式忽視師生的身體,回避身體的構成特性,在“具身認知”的視角下,MLIS教育的教學方式倡導身體思維,強調身體思維是所有思維形式的基礎。身體思維的動態(tài)性和生命力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作為一種身體力行的活動,必然需要教師動手動腦,教學內容也需要教師利用身體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通過肢體語言來解讀教學內容所蘊含的理念和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傳達完整的教學信息,單純的語言只能傳達7%的信息,聲調能夠傳達38%的信息,而另外55%的教學信息都需要由身體的動作和體態(tài)來傳達[18],可見身體思維的教學方式對提升MLIS教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從具身角度而言,教師不僅要凝練自己的語言,使自己語言更加具有吸引和感染力,還要善于利用身體語言,通過身體來表達那高達55%的教學信息,教師的一個肢體動作、愉快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都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自身的肢體表達,更要調動學生身體的積極參與,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小組討論等方式增加學生身體的參與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身體器官的運動,讓學生通過眼睛的觀看、耳朵的傾聽、雙手的觸摸等方式來充分認識和體驗所學的事物,必然能夠提升教學質量。
4.4拓展以身體為媒介的教學空間
“具身認知”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空間不僅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應該以身體為媒介拓展MLIS教育的教學空間,把教室延伸到圖書館、情報所等信息機構,把學校延伸到圖書情報行業(yè)的所有實際工作中。讓學生在各培養(yǎng)單位的實習基地和其他實習場所中,通過從事圖書情報行業(yè)的實際工作來提升實踐能力,以多姿多彩的實際工作為教育素材和內容,注重學生實踐工作的應用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19],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溝通技能和領導才能[20]。拓展以身體為媒介的教學空間,正如斯蘭特瑞的觀點,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教室,我的教學目標是促使學生將所學課程的知識內容與周圍世界的實踐經驗進行聯(lián)結[21],在廣闊的教學空間中,教學活動不再是常規(guī)的復制和既定程序的重復,而是在圖書情報行業(yè)的所有實際工作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實際工作的身體實踐。
參考文獻
[1]Locke,J.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M].London:Clarendon Press,1989:12-13.
[2]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40(12):1306-1327.
[3]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24):184-190.
[4]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05-710.
[5]黃寶印.我國專業(yè)學位教育發(fā)展的回顧與思考(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1-6.
[6]桂思思,方婧,陸偉.中美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比較分析及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4):12-19.
[7]王協(xié)舟,鄢嫦.圖書情報碩士人才需求現(xiàn)狀的調查[J].圖書館學研究,2016,(9):7-11,40.
[8]盧小賓.關于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的培養(yǎng)問題[J].圖書情報知識,2011,(5):15.
[9]崔芳.圖書情報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探析[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2,(4):5-8.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法)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xiàn)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74-189.
[12]郭祥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身體哲學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2-68.
[13]高春民.論審美活動中的身體及其實踐性[J].文藝評論,2016,(2):35-39.
[14]何靜.具身認知研究的三種進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3-59,150.
[15]Angier,N.Abstract thoughts?The body takes them literally[J].The New York Times.Feb.2,010,159(54,939).
[16]丁峻,張靜,陳巍.心理科學的“DNA”:鏡像神經元的發(fā)現(xiàn)及意義[J].自然雜志,2009,30(4):205-209.
[17]VANNATTA S.A Phenomenology of Sport:Playing and Passive Synthesis[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35(1):63-72.
[18]項湍舟.言語交際中的有聲副語言現(xiàn)象[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0):210-212,216.
[19]Catherine A.Johnso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7,(39):64-71.
[20]Harvey,Ross,Higgins,Susan.Defining Fundamentals and Meeting Expectations:Trends in LIS Education in Australia[J].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2003,(2/3):149-157.
[21]普煜.基于具身認知的課堂教學意蘊與改進路徑研究[J].教育參考,2016,(3):35-39.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