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姝+尼基塔·薩爾托夫
1886年9月8日,歐洲7個國家簽訂了《伯爾尼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保護文學和文藝作品權利的國際性協(xié)定。這項由維克多·雨果發(fā)起的協(xié)定,最初目的旨在保護作家得到國外出版社的稿費,因為那些出版社并非總是合法地出版作品,但是不久之后,公約的首要任務就變成了防止版權被盜。從那時起,又有164個國家加入了伯爾尼聯(lián)盟,著作權保護措施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但侵權事件仍像以前一樣,從未消失。
限制行為能力兒童被控侵權的最著名事件
1892年,11歲的海倫·凱勒寫了一則故事《霜王》,這篇講述魔法仙子為樹葉披上漂亮顏色的童話,使海倫成為一個神童,盡管在此之前她就是個特別的人:一歲半的時候,海倫失去了聽力和視力,雖然醫(yī)生認為她的情況并不樂觀,但海倫卻用布萊葉點字法(盲文)學會了讀寫和手語,這都得感謝她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小姐,這位老師是美國最古老的盲人教育機構珀金斯學校的校長邁克爾·阿納格諾斯介紹給海淪的。作為禮物,海倫把《霜王》送給了阿納格諾斯。阿納格諾斯一直把海倫看做自己最主要的教育成果,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把這篇童話刊登在學校的雜志上,附以評語“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讓阿納格諾斯感到自豪的是,這則故事被《古德森公報》發(fā)現(xiàn)并轉載,可是很快,報社就通知說,《霜王》似乎是瑪格麗特·坎比于1874年創(chuàng)作的童話《霜仙子》的轉述。這件事對阿納格諾斯來說是個奇恥大辱:海倫是他盲童教育方法的成功證明,結果卻敗壞了他的名譽,一氣之下,他把海倫趕出學校。然而海倫沒有放棄學習,這之后海倫不僅成為第一個被控侵權的失聰兒童,也是第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失聰兒童。而侵權那件事并非偶然:《霜仙子》是海倫用來學習手語的諸多書籍中的一本,她只是忘了而已。海倫最終成為真正的作家,她23歲時發(fā)表的自傳被譯成50種文字,直至今天仍不斷再版。
詹姆斯·卡梅隆職業(yè)生涯中最沒必要的侵權事件
職業(yè)生涯之初,詹姆斯·卡梅隆就被稱為侵權者,從《終結者》開始,他的很多影片都涉嫌情節(jié)挪用,不過下面這件事是個特例。1997年,攝影師薩麗·曼控告卡梅隆盜用了她的照片,那張照片是在《泰坦尼克號》主人公杰克的素描中發(fā)現(xiàn)的,杰克在情人羅絲面前炫耀過這些畫,其中一幅就復制了薩麗·曼的作品,影迷立刻從杰克的創(chuàng)作中看出了問題。影片上映后,卡梅隆說那些畫是他自己畫的。其實不是他畫的,而是他臨摹的。除了薩麗·曼的照片外,杰克的畫冊里還有幾張素描,顯然復制了美國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的作品《喬姬婭·奧基芙的手》和法國攝影家布拉塞的作品《Bijou De Montmartre(珠光寶氣的蒙馬特)》。與斯蒂格里茨和布拉塞繼承人不同的是,薩麗·曼把卡梅隆告上了法庭,制片人擔心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夕面臨庭審,于是決定向這位藝術家做出賠償??仿”救耸冀K不認錯,仍聲稱所有素描都是他想出來的,也是他畫的。
促成一部電影杰作的第一起侵權事件
神秘主義者、初出茅廬的制片人、英國神秘主義學者阿萊斯特·克勞利的戰(zhàn)友阿爾賓·格爾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聽到一個塞爾維亞農民講到他父親變成鬼怪的故事后,想拍一部吸血鬼電影。他決定用愛爾蘭小說家布萊姆·斯托克的作品《德古拉》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這部小說在當時還沒有轉為公版,他也沒錢買版權。格爾奧認為,作家的遺孀弗洛倫斯·巴爾貢博永遠也不會知道這部片子,況且編劇已經把主角的名字改了。于是,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巔峰之作、由穆瑙導演的《諾斯費拉圖——恐怖交響樂》在1922年上映了。然而觀眾并不喜歡這部影片,評論冷淡,票房凄慘,如果不是有人寫了一封匿名信的話,它應該真的永遠也不會進入斯托克遺孀的視線??堪娑愡^日子的弗洛倫斯·巴爾貢博將電影主創(chuàng)方告上法庭,庭審持續(xù)了3年,以格爾奧的徹底敗訴而告終。為了不支付賠償金,格爾奧宣布破產,《諾斯費拉圖——恐怖交響樂》成了他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在巴爾貢博的堅持下,法庭下令銷毀了影片的所有拷貝,好在此前有些拷貝已經流入美國和法國,這些國家對侵權的態(tài)度比較平和,因此,德國一部無聲電影杰作得以保存至今。
誕生新電影體裁的最著名侵權事件
賽爾喬·萊翁內于1964年導演的電影《荒野大鏢客》開辟了意大利西部片的先河,萊翁內不僅作為一名導演被載入電影史冊,同時也是一名有才華的剽竊者:這部電影實際上是1961年黑澤明導演的反映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電影《保鏢》的改編版。黑澤明對《荒野大鏢客》贊賞有加,但是要求給錢。萊翁內試圖說服黑澤明,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并非受他啟發(fā),而是來自美國作家達希爾·哈米特的小說和意大利劇作家卡洛·哥爾多尼的喜劇《兩名先生的仆人》,然而制片人不想把事情鬧上法庭,于是向黑澤明支付了10萬美元的賠償以及全球票房收入的15%,這個結局并沒有讓賽爾喬·萊翁內太傷心,因為《荒野大鏢客》讓他、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特和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的名字享譽世界。1年后,萊翁內推出《荒野大鏢客》續(xù)集,票房收入比上一部多了5倍,這次賽爾喬·萊翁內被第一部影片的制片人控告侵權,因為他繞開他們拍了續(xù)集。
等待時間最長、最徒勞無益的侵權事件
1920年年中,地圖繪圖員奧拓·格·林白和歐內斯特·阿爾珀斯在美國地圖的紐約北部地區(qū)標出了一個并不存在的城市阿格羅(Agloe),這個地名是用他們兩人姓名的首字母拼成的。對侵權者而言,這是一個陷阱,因為要事先在法庭上證明地圖被人抄襲幾乎是不可能的,法院遵循的原則是,判斷地圖的相似性的標準是它們標示的地點相同。這個杜撰出來的城市應該可以對抗這個原則,于是兩名制圖員開始等待侵權者出現(xiàn)。結果一等就是幾十年,直到1950年代,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蘭德·麥克納利出版社才印刷了一張有阿格羅的地圖。林白和阿爾珀斯立刻將其告上法庭,結果卻敗訴了——經過這么多年,阿格羅這個地方已經真實存在。1930年代,一些釣魚愛好者住在這兒,他們核對了林白和阿爾珀斯的地圖后,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叫阿格羅,就給他們住的地方起名為“阿格羅釣魚者之家”,蘭德·麥克納利出版社在自己出版的地圖上標出的就是這個地點。判決之后幾年,釣魚小屋原來的地方又荒蕪了,阿格羅的名字從一張地圖遷移到另一張地圖上,就像林白和阿爾珀斯后來的同行新杜撰出來的城市、街道和河流一樣。阿格羅并未完成自己的法律使命,谷歌地圖也把它從地圖庫中刪除了,它最終于2014年3月17日徹底從地圖上消失。
影響最大的涉及第一夫人的剽竊事件
2016年最引人注目的一起剽竊事件,是梅蘭妮·特朗普在7月18日共和黨代表大會上的演講,這段演講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要讓美國重新強大起來”的號召,而是跟她在斯洛文尼亞度過的童年有關的內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我要為了目標而不懈努力,信守諾言,尊重他人。這些教誨應當傳遞給下一代,要讓我們的孩子知道,唯一制約他們人生成就的東西,就是他們的理想有多強大,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北M管在演講前一天,這位未來的第一夫人對NBC聲明,講稿是她自己寫的,然而有關父母教誨那一段,實際上卻借用了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8年前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一開始,特朗普競選團隊否認抄襲,后來又聲稱,米歇爾·奧巴馬對個別語句沒有著作權,再后來,干脆把這段插曲稱作希拉里·克林頓的陰謀??紤]到米歇爾·奧巴馬那篇演講稿是薩拉·赫爾維茨為她準備的,而此前薩拉正巧給克林頓寫過講稿,那么特朗普團隊的猜測就不是空穴來風了。不管怎么說,官方并沒打算追究唐納德·特朗普妻子的過錯。
證明軍事干預正確的最著名剽竊事件
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前夕,一下子就有兩個國家的政府被控剽竊,并引起了戰(zhàn)爭。1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國家安全顧問的康多莉扎·賴斯給《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專欄文章《為什么我們說伊拉克在撒謊》,她在文章中指出,薩達姆·侯賽因藏匿了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預謀干擾國際觀察員的工作,而且撒謊,是個剽竊者:他的政府報告中有關伊拉克沒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大部分內容,抄襲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針對伊拉克問題的決議。賴斯的文章本該引起官方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的論證,然而,它卻沒能起到揭發(fā)剽竊的作用,而是引發(fā)了剽竊。2月,托尼·布萊爾辦公室公布了一份檔案《伊拉克永久性防御基地:隱瞞、欺騙和恐嚇》,旨在證明英國進行軍事干預的必要性。這份檔案有一半的內容抄襲了公開出版的科普類文章,特別是美國大學生易卜拉欣·巴拉土什的一篇關于波斯灣戰(zhàn)爭的文章。此事引起的軒然大波以及已經開始的調查行動并沒有影響戰(zhàn)爭的進程,3月,美英兩國向伊拉克派出了軍隊。
最著名的祖父剽竊事件
美國現(xiàn)任副總統(tǒng)約瑟夫·拜登30年前打算競選民主黨領袖,不過他的雄心斗志卻毀于一次剽竊事件。1987年8月22日,風華正茂的44歲特拉華州參議員拜登在艾奧瓦市選民面前,做了競選前最后一次打動人心的演講:“為什么我,約瑟夫·拜登,是家族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為什么我祖父那一輩,在賓西法尼亞的礦井里每天工作12小時,后來又去踢足球,卻始終沒能接受教育?不是因為他們比我笨,不是因為他們工作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們腳下沒有堅實的平臺?!卑莸亲孑呏袥]有一人是礦工,他們當中有的還上了大學,這段演講幾乎一字不差地重復了一年前英國工黨領袖尼爾·基諾克的講話?;Z克剛剛在競選中輸給了瑪格麗特·撒切爾,他對發(fā)生在國外的剽竊事件并不感興趣,然而這份意外出現(xiàn)的黑材料卻落到了約瑟夫·拜登的競爭對手邁克爾·杜卡基斯手上,杜卡基斯競選總部的同事將兩份講話視頻合成整理后寄到《紐約時報》,報紙立刻刊登消息予以揭發(fā),此后,對拜登涉嫌剽竊的指控如雪片般飛來:美國媒體接二連三地發(fā)現(xiàn)這位參議員經?!霸绷_伯特·肯尼迪和第38任美國副總統(tǒng)休伯特·漢弗萊的話,而拜登在大學時代還抄襲過別人的論文。拜登無法自圓其說,只好撤消了自己的候選人資格。他的對手并未贏得選舉,而《紐約時報》刊登揭發(fā)材料的一名記者也被指剽竊。
第一部承認侵權的流行音樂作品
盡管1960年代音樂領域的侵權現(xiàn)象十分普遍,而披頭士樂隊的制作人已經因為樂隊的侵權行為,向其他音樂家支付過賠償金,圍繞《Come Together》這首歌發(fā)生的事,仍然成為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第一支在流行音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且承認侵權的曲子。《Come Together》于1969年問世,僅僅過了4年,擁有查克·貝里單曲《You Can't Catch Me》(1956)著作權的Roulette Records唱片公司的老板莫里斯·利維,就將約翰·列儂告上了法庭。列儂沒有隱瞞受到查克·貝里單曲啟發(fā)的事實,他甚至還在英國作曲家保羅·麥卡特尼的建議下“放慢曲調速度,加進低音吉他”,以弱化兩首曲子的相似性,列儂同意庭外和解,并為利維寫了3首歌作為賠償。值得特別指出的是,《Come Together》的歌詞也沒能逃脫侵權指控:它的歌名和副歌歌詞,是蒂莫西·利里跟羅納德·里根角逐加州州長時的競選口號,這首歌本應成為利里競選活動的主打歌,卻沒能如愿,因為利里由于吸食大麻獲刑一年,退出了州長競選。
最安靜的侵權
2002年音樂家邁克·巴特發(fā)布了一張經典作品翻版專輯,包括樂曲《一分鐘的安靜(A One Minute Silence)》,這是一段無聲音樂,表示一分鐘的安靜。不久巴特就被擁有約翰·凱奇(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作品《4分33秒》(一段無聲音樂作品)著作權的彼得斯出版社指控侵權,原因是,巴特在自己的曲子后面署了兩個名字:“巴特/凱奇”,巴特后來解釋說,這個簽名中的“凱奇”指的是“克林特·凱奇”,也就是他的筆名。然而,彼得斯出版社認為,凱奇這個名字的出現(xiàn),正表明巴特有意復制了凱奇的無聲音樂,說明他得為此支付版稅。為了抗辯,巴特向彼得斯出版社提出音樂決斗,即放下樂器,首先表演巴特的八重奏,完成《一分鐘的安靜》,然后再由凱奇出版社雇傭的單簧管吹奏者表演《4分33秒》。這場音樂會并沒有改變彼得斯出版社擁有的代表地位。為了避免打官司,巴特同意向對方支付10萬英鎊的“捐助費”。
承認侵權的身價最高的藝術家
1988年,著名藝術家杰夫·昆斯在機場售貨亭里買了一張明信片,把它寄給自己在意大利的工作室,并要求“不折不扣地照做”。雕塑《一排小狗》吸引了收藏家的注意:它的3個復制品就賣了36.7萬美元,而最后一座雕塑則遭到查封,原因是1991年,明信片照片的作者阿爾特·羅杰斯把昆斯告上了法庭,指控他侵權。案子審了半年,原告律師堅稱《一排小狗》是羅杰斯一張黑白照片的完全翻版,被告律師則認為,雕塑只是以幽默的方式模擬了明信片的內容,小狗被藝術家涂成了藍色,而抱著它們的兩夫婦頭上插了洋甘菊。盡管有這些區(qū)別,法庭還是站在了攝影師一邊,判決昆斯的雕塑并非幽默地模擬了羅杰斯的照片,而是照搬了明信片本身的體裁,是羅杰斯照片的復制品。昆斯到底支付了多少賠償金,不得而知(羅杰斯要求37.5萬美元賠償金和250萬罰款)。不過昆斯并沒有拒絕為使用這一藝術手段而付費。
由官方出面制止的最著名侵權事件
1999年,一個名叫斯塔弗的美國女人聲稱哈利·波特是她創(chuàng)造的人物,并向J·K·羅琳的出版商提出一連串侵權賠償要求。羅琳似乎從她的童話《拉神和麻瓜的傳說》《拉利·波特和他最好的女友麗麗》中,偷走了《哈利·波特》這部巨著的核心內容——主人公和麻瓜(書中對非魔法界人士的蔑稱)。羅琳沒有坐等法院傳票,就將斯塔弗告上了法庭,請她撤銷向自己提出的著作權索賠要求。斯塔弗提交了應對訴訟書。案件的審理持續(xù)了幾年,斯塔弗試圖證明那個黑頭發(fā)、黑眼鏡,名叫哈利的小男孩,抄襲了她小說中紅頭發(fā)、褐眼鏡小男孩拉利的形象,而她所寫的人形變種人麻瓜跟羅琳筆下的麻瓜人毫無二致。斯塔弗無法證明,直到不久前一次也沒去過美國的羅琳,有可能讀到斯塔弗于1980年自費出版且自那時起從未再版的小說,因此法院支持羅琳的主張。此外,法官在檢查斯塔弗提交的物證時,發(fā)現(xiàn)她的書最初只叫《拉神》,麻瓜是后加上去的,而有關拉利·波特的第二件指控,則涉嫌偽造出版日期。除了交付5萬美元的罰款和羅琳應訴的所有庭審費用之外,法院還禁止斯塔弗在今后的日子里證明她跟世界知名的哈利·波特有任何關系。
[譯自俄羅斯雜志《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