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我個人體會這個前提是得有“讀書癮”。我們作為領導干部,整天忙于“俗務”,如果沒有“癮”,老實說沒有多少讀書的時間;但只要有了興趣上了癮,就不愁“時間”。我從小學到現在,五十多年沒有停止過讀書。由于家庭的關系,我的父親是中學的哲學、史地老師,我幼兒園的時候家里就有兩張地圖,一張中國地圖、一張世界地圖,學齡前我看地圖就上了癮,所以我后來沒上過一堂地理課,但1978年恢復高考我卻幾乎得了滿分。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旅游投資大會上,我“被逼”即席發(fā)言,甚至講出“可以把全國最權威的地理專家找來,把去掉文字標識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找來,可以讓他隨便考”那樣不太謙虛的話。
我讀的書總體上有五大類。一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每天必讀報、必聽廣播,過去是新聞和報紙摘要,后來是新聞聯播,現在又包括了網絡新聞、手機新聞,可以說幾十年從未間斷。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述,數量無法具體統(tǒng)計,僅《資本論》就通讀過兩遍。馬恩選集、列寧選集、毛選,甚至我還搞了一套《毛澤東全集》,當然鄧小平文選、“兩學一做”中要求的必讀書,我都讀了。三是專業(yè)方面的書籍,如經濟金融等專業(yè)書籍,包括亞當·斯密、龐巴維克、凱恩斯、弗里德曼、托馬斯·皮凱蒂等。四是文史哲,這方面最多。文學方面包括古今中外大量文學名著,中國的古今名著、詩詞曲賦,“文革”前的《青春之歌》等一大批那個年代的小說,“文革”中的浩然、姚雪垠的小說,“文革”后從傷痕文學開始到后來的“陜軍東征”、唐浩明、二月河、莫言、金庸的小說等;外國的莎士比亞、巴爾扎克、雨果、司湯達、大小仲馬、普希金、托爾斯泰、果戈里、契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馬雅可夫斯基、高爾基、歌德、席勒、泰戈爾等等;歷史方面包括二十八史,也就是清前的二十四史加清史、北洋史、民國史、黨史國史,還有世界史、中外哲學史、中外文學史、歷史人物傳記等;思想哲學方面中國的從“四書五經”到《南懷瑾全集》,外國的包括伏爾泰、盧梭、休謨、洛克、培根、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薩特、普列漢諾夫、克魯泡特金、奈斯比特、托夫勒等。五是其他感興趣的雜書和文章,包括《三體》,包括霍金的那三本科普性質的書,甚至前些年的“希格斯玻粒子”的文章、“量子糾纏”等的文章,我都感興趣。我還專門把劉慈欣請到我辦公室同他探討向他請教。坦白地說,過去真到了沒有書不能生存的地步,而且在讀書問題上,我的體會是,“已知的半徑越長,未知的圓周越大”,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
有記者讓我說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我很難回答,因為很多書對我影響都很大,最后只好硬著頭皮按時間順序列出《道德經》《懺悔錄》和《矛盾論》三本。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是講辯證法,講道法自然,物極必反,告訴人們無為無不為。其實《道德經》還可上溯到《易經》,《易經》當然又分《連山》《歸藏》《周易》,《易經》作用于人體就是《黃帝內經》,作用于自然就是《山海經》,作用于社會就是《道德經》。盧梭的《懺悔錄》我體會可貴之處在于教人真誠;毛澤東的《矛盾論》則把辯證法講活了,對指導工作,處理矛盾,受益無窮。
我認為除基礎理論與專業(yè)書外應當多讀點文史哲。文學是人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而哲學則可以在讀文學和歷史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有一年,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班學習時,老師要求我們班選一名學員在全校讀書交流會上交流,班里背著我,把我選上了,給出的題目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雖然是古今中外左中右、天文地理文史哲,各種書都看,但讓我談一本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我還真是挺犯愁的。我有一個觀點,自然科學有絕對標準,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而社會科學沒有絕對標準,語文沒有100分。你說哪本書影響最大?很難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白畲蟆北旧砭筒环限q證法。但不好說也得說,我就偷換概念,把“這本書”分成了上、中、下三冊,我說“上冊”就是讀無字書。讀有字書難,讀無字書更難。我以讀黨史做例子,我說全國幾乎全部黨史重要事件發(fā)生地我都實地考察過,我甚至說不信會后咱們可以討論,大家隨便提問。我舉了紅軍長征的例子,我說我對紅軍長征的定義是: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九一八”事變之后,以抗日、反圍剿、擴大根據地、打通國際通道四個目標進行的大規(guī)模長途征戰(zhàn)。一般人都認為參加長征的紅軍有一、二、四方面軍,后來加上紅二十五軍。實際上我經過實地考證,讀無字書,我認為長征一共有十一路紅軍。這十一路紅軍分別是:一、二、四方面軍,其中一方面軍開始叫中央紅軍,四川懋功會師后改為一方面軍;二方面軍開始是二、六軍團分別撤出湘鄂川黔根據地,到甘孜后合編為二方面軍,再加上二十五軍共四路。而在這之前還有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撤出鄂豫皖根據地開辟川陜根據地,這算是一路;賀龍的紅三軍撤出湘鄂西,開辟湘鄂川黔根據地,這是一路;紅七軍團在紅九軍團護送下,叫北上抗日先遣隊,去和方志敏會師,這是一路;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紅六軍團撤出湘贛根據地,和賀龍會師,這是一路;中央紅軍到陜北后進行東征,這是一路;東征回來西征,這又是一路;一、二、四方面軍會師以后,左路軍的三個軍組成西路軍,這又是一路。所以一共有十一路紅軍在長征。當然,這是從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定義的角度上講,也只是一家之言。但這些在“有字書”上是讀不出來的。讀后還要悟,讀了長征這部無字書,我就悟長征精神,我概括了六條: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嚴密的紀律,不怕犧牲的精神,尊重實際的作風,眾志成城的凝聚力。我進而覺得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種精神。如果我們有了好的體制,好的物質基礎,再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在十八大分組討論發(fā)言時,提了十點建議,第一點就是建議中央在適當的時候召開一次中央工作會議,總結一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形成一個《改革開放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們黨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決議,一個是七大前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F在又過去了三十多年,我覺得應該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驗、教訓很好地總結一下。這三十年的成績不用說,物質文明極大地提高,但問題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精神文明下滑,社會矛盾突出,軟實力不足。我認為這些經驗教訓在適當時候應該認真總結一下。
“中冊”是讀“反面書”,或者說讀有爭議的書。我覺得我們這一級的干部還是有這個鑒別能力的,正反兩面的書都讀一讀可以更好地辨別是非以正視聽。特別是有的反面書上寫的東西純屬胡說八道,我們就可以以見證人、親歷者的身份以正視聽。
我正是讀了無字書、反面書,經過對比之后,我認識到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但不是一般的人,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詩人,也是大藝術家,書法也是藝術的一種。對他的評價三七開,是已經蓋棺論定了的,但是他的“三”不是一般的三,他的“七”更不是一般的七。我認為第一,看問題要歷史地看,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反過來說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那代人那個時代只能那樣,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當年。第二,他們那一批人當時都是熱血青年,出發(fā)點都是為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第三,那一批人在當時是最優(yōu)秀的群體,說實話,我們現在的人要是活在當年,誰也沒有那個水平。第四,要區(qū)分主流和支流。中華民族站起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這是主流,是他們的歷史功績?!拔幕蟾锩笔清e誤的,但毛劉之爭我認為本質上是主義之爭,也有其他枝節(jié)上的原因,比如性格方面的原因等,但我認為看問題要看本質。我認為500年以后再回頭看,毛主席肯定是寫進這段歷史的第一人。我們今天回頭看歷史人物,公認唐太宗是最有作為的帝王,但唐太宗也有玄武門之變,殺了兄弟,逼退老爹,娶了武則天,但這并不改變唐太宗的歷史地位。
最后,“下冊”是讀自己讀后思考的“活書”,我把它叫“自悟書”。書是死的,是別人寫的,要活讀、讀活,讀成自己的,即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造,也就是“悟”,把書讀薄,當然讀薄以后還要再讀厚。那么怎么加工制造,怎么“悟”呢?比如哲學,哲學的書我沒少看,最早是馬克思、毛澤東的,后來是康德、黑格爾的,我都看了不少。
讀了這些哲學書之后,我悟出一句話,最有用的是哲學,最沒用的是哲學;哲學不解決任何具體問題,學好哲學可以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哲學是地基,專業(yè)是樓房,我們不能只打地基不蓋樓房,那打地基干什么;我們更不能不打地基只蓋樓房,那樣樓房遲早要倒塌。有人說哲學太枯燥了,問我哲學到底是什么?我說,哲學用一個字來解釋就是“度”,用兩個字解釋就是“平衡”,再多幾個字解釋就是“對立、運動、轉化、平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對立”的方式存在,在對立的同時發(fā)生“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發(fā)生“轉化”,轉化后實現新的“平衡”,這是我對哲學粗淺的理解。
哲學書比如康德的書,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現在國內一共有五個譯本,最新的是武漢大學鄧曉芒的“鄧譯本”,我們上大學那會兒最早還是藍公武的譯本。康德的書晦澀難懂很難讀下去。這“三大批判”核心講什么?就是講“真、善、美”?!都兇饫硇耘小肪褪侵v“真”,《實踐理性批判》就是講“善”,《判斷力批判》就是講“美”??档抡軐W的核心思想,我用七個字概括,就是“存在、作用、不可知”,我們生活在此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相對應的有一個彼岸世界,這個彼岸世界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是不可知的,由此形成康德哲學的基礎“二律背反”。
再比如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他的代表作《小邏輯》我也翻過。我把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也概括為七個字“絕對精神正反和”,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精神構成的,絕對精神以正反和的方式存在。所謂“正反和”也可以理解為波浪式運動,但“正反和”是簡單重復,而波浪式運動更進一步是“前進”??档掠绊懥撕诟駹枺诟駹栍绊懥笋R克思,馬克思影響了毛澤東,毛澤東影響了鄧小平。所以說沒有康德就沒有黑格爾,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毛澤東,沒有毛澤東就沒有鄧小平,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問題。歷史就是這么延續(xù)下來的。所以我說,讀書要善于思考,要經過思考把書讀薄,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再讀厚,讓它更豐富,再去指導實際。
那次讀書交流會,最后我講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寧可三餐無肉,不可一日無書。讀書能使人看開問題,能擴充人的立體生命。想不開的事讀讀書就想開了。用時髦的話講,讀書能給你提供正能量,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北大、清華請我去講書法,我說什么是書法?我給書法下的定義是,書法是以漢文字為對象,以筆墨紙硯為工具,以書外功夫為基礎,用以宣泄情緒、創(chuàng)造美感的藝術。這是我給書法下的定義。那么當時就有同學問我,什么叫書外功夫?我說書外功夫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萬件事,抒萬般情,師萬人長,拓萬丈胸。讀萬卷書就可以擴充人的立體生命。什么叫立體生命?香港城市大學請我去講書法,我說人的生命有三種存在形式,第一種叫線性生命,就是人的自然壽命;第二種叫平面生命,就是你的專業(yè)領域;第三種叫立體生命,就是能夠全面發(fā)展。通過讀書增加你的知識,激活你的潛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就可以充實你的立體生命。所以我說第一句話,讀書可以使人看開問題,寧可三餐無肉,不可一日無書。
第二句話,越是深刻的,越是簡單的。所以越深刻的書越簡單。怎么簡單?就是讀書要由厚讀到薄,讀薄了就簡單了。讀薄后自己再去發(fā)揮,再由薄到厚。
第三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識字的人受人騙,識字的人受書騙。這不是我說的,這是錢鍾書《圍城》中說的。所以要讀萬卷書,但不是萬卷死書,要讀萬卷活書。
(作者為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