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
摘要:英語委婉語的定義是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點。早期往往是從語義學的角度對委婉語給出常規(guī)定義,確定委婉語的主要標準是詞語的褒義語義色彩,因而有的貶義替代語被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從語義學定論的委婉語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研究者依據(jù)語用學的理論改進了對委婉語的定義,在更加動態(tài)的語用中對委婉語作出判斷。
關鍵詞:英語委婉語定義;褒義;貶義;代用語;語義學;語用學;語境
一、引言
英語委婉語的定義是委婉語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徐海銘(1996)歸納出國內(nèi)外委婉語論著有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界定委婉語的定義”為其中之一;楊勇,劉月婭(2013)綜合三十多年來的委婉語研究,將“委婉語的定義以及與相關研究領域的關系”列為第一條熱點。國內(nèi)學者專門研究過委婉語定義的陸續(xù)有:李軍華(2004),邵軍航(2008),鐘文(2008),孫玲玲(2010)等。很多涉及其它方面的研究著述,比如英語委婉語的分類、生成機制、語用功能、構(gòu)成原理等等也經(jīng)常包含對委婉語的定義或解釋闡述。但是伴隨定義研究的展開,也出現(xiàn)了觀點分歧與爭議,筆者總結(jié)其中存在如下問題:
1.早期通常是從語義學角度賦予的委婉語定義,而在實際語用中有些替代表達的實際語用效果有時呈現(xiàn)與委婉語定義相悖的狀況。
2.部分學者意識到語義學角度給出定義的局限,從語用學角度對委婉語的重新定義有突破性的改進,但也存在其它不足。
因此,筆者旨在通過此文探討幾個問題:1)分析從語義學角度定義委婉語的特點和局限;2)分析研究者界定kick the bucket的觀點分歧;3)從語用學角度對委婉語重新定義的優(yōu)點與不足。
二、英語委婉語的定義及語義特點
(一)英語委婉語的定義
與“委婉語”對應的英語單詞是“euphemism”,此詞已被廣泛接受和普遍使用。對“euphemism”的定義可以追溯到George Blunt 在16世紀80年代給出的解釋: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由此至今,國內(nèi)外學者一直陸續(xù)地在詞典、論文等論著中對委婉語進行定義、解釋或描述,下文是筆者從權(quán)威來源論著中摘取的定義表述:
Substituting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offensive one,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th by using in words.(Neaman&Silver,1983:1)
A mild or indirect word or expression substituted for one considered to be too harsh or blunt when referring to something unpleasant or embarrassing.(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2013)
從列舉的委婉語定義可以看出,委婉語一般被限定為詞語或表達,其主要原理是以替代的方式來消除被替代詞本身具有的一些消極負面的意義。
(二)委婉語的主要語義特點
語言學家Leech(1974)從語義學的角度提出了詞匯的七種意義。當詞匯的概念意義相同時,情感意義、內(nèi)涵意義與反映意義等不一定相同,因此會產(chǎn)生感情色彩或語義色彩的差異,并有褒義、貶義與中性的區(qū)別。劉全福(1997),辜同清(2001),王寅(2011)等在研究中都指出了詞匯在情感意義或內(nèi)涵意義或感情色彩上表現(xiàn)出的語義褒貶之分。國內(nèi)的漢語詞匯研究學者如張志毅則認為褒貶陪義不等同感情色彩,只包含評價與態(tài)度;也不能將基義的褒貶與陪義褒貶混為一談。盡管國內(nèi)外英漢語言學者在詞匯意義的劃分上不能完全等同對接,在褒貶義是基義或陪義是內(nèi)涵意義或情感意義或感情色彩等的具體歸屬上也是眾說紛紜,但是詞匯語義存在褒貶特點是大多的基本共識。
再看有些研究里對委婉語語義特點的具體闡述:李桂山(1997)在分析委婉語的語義時寫道:“委婉語是褒義詞,至少在說話人的心目中是如此。Leech(1983)說委婉語正好和貶義詞相反?!贝送猓炖蚰龋?002)指出委婉語表現(xiàn)出貶義褒說的特點。類似的看法還有:“委婉語在語義上與被其替代的詞相接近,但并不具有貶義或消極語義特征……”吳越民,鄭穎(2010)。劉珍(2004)、錢春梅(2007)等都直接提出褒義性是委婉語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見,褒義特征是常見的委婉語定義和特征描述中所表現(xiàn)出的最明顯直觀的語義特點,也是諸多研究者判斷或辨識委婉語的首要標志。
三、英語委婉語常規(guī)定義的局限
(一)常規(guī)定義的局限
從語義學角度給英語委婉語下的常規(guī)性定義是一種靜態(tài)描述,而語言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變化則遠遠復雜得多。有的詞語或表達的褒貶義以及所表達態(tài)度、感情等往往需要在具體語境里才能確定。筆者在下小節(jié)里分析研究者們判定kick the bucket的觀點分歧。
(二)kick the bucket的界定分歧
1.kick the bucket 不是委婉語
之前提到由于委婉語定義與特征分析所表現(xiàn)出來的顯著褒義性特點或褒揚的感情色彩,有學者受此影響,在判斷界定委婉語時,凡貶義詞都不予考慮,如:“然而,英語中還有一些極為隨便的說法或俚語,如kick the bucket(翹辮子)……很顯然,這些都不是褒義詞,而且也不能算作委婉語?!保ㄠ囇撞?、劉潤清1989)。
另外有些研究者傾向支持學者王德春的分析,即在死亡代用語里再區(qū)分為避諱和委婉(或婉曲),表現(xiàn)為“不許說”與“不愿說”的差異。后者是在替代中使用禮貌、含蓄詞語,此種方可稱為委婉語。部分學者認為漢語里的“婉曲”與英語的euphemism是對應關系。李思國、姜焱(2001)的研究中引用借鑒了這種立場標準,明確指出kick the bucket是表達貶斥態(tài)度的代用語。這種觀點依據(jù)委婉語定義所呈現(xiàn)的褒義性特點跟代用語或替代詞之間劃出了一些差別界限,當kick the bucket被劃到貶斥態(tài)度的代用語時自然無緣委婉表達。
2.kick the bucket是委婉語
相比一些學者拒絕承認kick the bucket是委婉語的態(tài)度,更多的研究則是把kick the bucket視為替代“死亡”的委婉表達,其中不乏國內(nèi)外的一些知名學者。
一種是直接或間接地把委婉語等同于替代詞或代用語,具體表現(xiàn)為有的研究里未明確區(qū)分代用語與委婉語,將兩者混為一談,如:“人們往往使用一些代用語來回避這些令人難堪和不快的字詞,因而產(chǎn)生了很多委婉語。在所有民族語言中,‘死亡都是人們忌諱的字眼,所以也有很多代用詞。英語中常代用‘die的詞或詞組有:pass away……kick the bucket.”楊平(1996)。袁曉紅、戴衛(wèi)平(2008),朱蕾(2015)等其他研究者的文中也存在類似的含混表述,將代用語與委婉語視為同一概念。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不再以詞語或表達所具有的褒貶語義特點作為一個判定標準,在分析用以替代“死亡”的委婉語時則明確指出其有褒貶之分。比如:“對為國家或事業(yè)而獻身的人給予崇敬或贊美……而對敵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的人的死用帶有貶義色彩的委婉語,如……‘kick the bucket等。”劉曉燕(2010)。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學者從語用學的角度明確提出委婉語具有幽默、戲謔或諷刺的語用功能,如邵軍航(2006)、孫敏(2007)、李瀟(2010)等。認定kick the bucket為委婉語也有部分是出于這個原因。國外的Todd和國內(nèi)的孔慶成(1993)等學者把kick the bucket歸為“幽默”類型的死亡委婉語。邵軍航(2006)指出kick the bucket是戲謔功能的委婉語。
有一個現(xiàn)象是不能忽略的:在上述幾種判斷理據(jù)里都部分存在邏輯矛盾的狀況。往往在前文闡述定義或特征時著重強調(diào)了委婉語或褒義或禮貌或溫和好聽等的語義特征,而后卻又確定kick the bucket是委婉語,甚至是表達負面感情的委婉語。
3.kick the bucket 是惡化委婉語(dysphemistic euphemism)或惡化語/貶責語(dysphemism)
X-phemisms的模式是澳大利亞學者Keith Allan和Kate Burridge提出的一種語言分類方式。“依照講話者情感與態(tài)度的異同,人們?nèi)粘J褂玫恼Z言可分為三種類型:貶責語(dysphemism)、中性語(orthophemi sm)和委婉語(euphemism)。作者還討論了這三種類型的語言在運用中的隱喻變異形式,如:使用委婉詞語表達貶責攻擊的情感,以及使用貶責語表達委婉親近的情感。”田貴森,袁文(2011)。此外,Allan&Burridge還提出了委婉惡化語(euphemistic dysphemism)和惡化委婉語(dysphemistic euphemism),這兩類表達介于委婉語與惡化語之間。他們認為kick the bucket是輕浮無禮或諧謔特點的委婉語,除此之外,還解釋了將這類俚語表達劃為委婉語而非惡化語的原因是完全取決于語境。陳道明(1999)本人認為kick the bucket屬于惡化委婉語,趙德芳(2005)在研究dysphemism時也提出同樣的觀點。
可以辨析出將kick the bucket劃為惡化委婉語的標準趨向于接近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視其為具有貶義色彩或戲謔諷刺功能的委婉語的觀點。稍有差異的是細分出惡化委婉語的研究者們更深一層地指出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和實際語用效果,惡化委婉語也可以轉(zhuǎn)變?yōu)閻夯Z。另據(jù)陳道明的研究,在The World Book Dicitionary里“Kick the bucket”被定為死亡的惡化語,則其成為了委婉語的反面,這種定義較之前籠統(tǒng)的非委婉語或代用語的定義更為具體。
四、委婉語的重新定義及啟示
意識到從語義學角度對委婉語給出的傳統(tǒng)定義存在不足,有些學者試圖對委婉語重新定義。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努力主要以語用學派的一些理論作為原則指導,增加了某些限制條件,擴大了定義的外延,典型的重新定義可歸類如下:
國內(nèi)學者如田九勝、李軍華、鐘文、孫玲玲等不單提出從語用的角度定義委婉語,而且都是依據(jù)語用學里的語境理論嘗試對委婉語重新定義:“在某種語境下,用含糊的或禮貌的表達法代替令人不悅的、不禮貌的或令人尷尬的說法?!碧锞艅伲?001)。孫玲玲(2010)給出的英文定義也差別不大,認為不存在絕對意義的委婉語,只有屬于該特定語境里的委婉語。但這種定義似乎有將委婉語擴大到無限任意詞匯及表達的趨勢。
李軍華(2004)的界定更復雜一些:“在特定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制約或作用下,為適應社會文化傳統(tǒng)規(guī)范、風俗習慣和交際主體的心理需要,表達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說本意,而選用具有與直接語所指或含義相同的語言手段或言語手段來替代或轉(zhuǎn)換表達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背嗽黾右粋€重要因素---“語境”,還陳述了委婉語使用動機,也擴大了委婉語涵蓋的范圍—不僅是語詞符號和語法系統(tǒng)等語言手段,而且包括其它言語手段。不可否認,較之傳統(tǒng)常規(guī)類型,這種定義有所改進。也可視作對束定芳(1989)認為達到委婉表達的目的可以從詞匯擴大到語音、語法和語用手段的觀點的一種回應。但期望過于詳盡地羅列委婉語的各種使用條件、特征和本質(zhì)等,此類定義反而略顯冗長啰唆,削弱了定義本該簡潔明了一目了然的效果,況且很難用三個方面完全概括語用動機。筆者以為邵軍航對委婉語的再定義也有類似的優(yōu)劣。
鄭桃云(2009)認為田九勝給出的定義局限于語境,未能體現(xiàn)出策略性和得體性,于是她給委婉語下的定義著重強調(diào)了“得體”這一特點:“在某一種語境下,用含糊的令人愉快的或禮貌的得體的表達法代替令人不悅、不禮貌、令人尷尬或不得體的說法。”她堅持Leech(1983)提出的禮貌原則里的第一條準則---得體原則是語用的最高原則。然而這仍不能解決類似kick the bucket等表達的歸屬問題,因為此類表達本身帶有一些不太禮貌的特點。
盡管學者們努力地賦予委婉語新的解釋及定義,試圖以此解決過去常規(guī)定義導致的一些已知的明顯缺陷,但是關于委婉語的定義并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即便是增加了“語境”等的限制,也不能窮盡地概括所有委婉語性質(zhì)的表達。對委婉語常規(guī)定義與重新定義的探索再次印證了譬如Gratton(1994)、波普爾(2003)、季羨林(2003)、謝朝群、何自然(2007)等的某些觀點:反對給概念下定義,或者幾乎不可能獲得事物、物體、詞語、概念的最終定義。也許對于語言學習者與研究者而言,明智的做法是不拘泥和僵化于某個書面定義,而是以“定義是解釋或評價行為的產(chǎn)物,它應該是開放式的,而不是封閉式的?!保ㄖx朝群,何自然 2007)作為思考和判斷的標準。
參考文獻: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列出部分引用的文獻
[1]徐海銘.委婉語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研究,1996 (3):21.
[2]楊勇,劉月婭.委婉語研究的熱點和趨勢[J].學術界,2013 (9):121.
[3]李桂山.委婉語散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 (4):25.
[4]吳越民,鄭穎.英語委婉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語用功能[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1):60.
[5]徐莉娜.跨文化交際中的委婉語解讀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9):6.
[6]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210.
[7]王德春,孫汝建,姚遠.社會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8]李思國,姜焱.英漢“死亡”代用語跨文化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 (11):52.
[9]楊平.從語用角度看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 (4):13.
[10]劉曉燕.英語中“死亡”委婉語的語用學分析[J].宿州學院學報,2010 (9):78.
[11]田貴森,袁文.《禁忌詞語:塔布與語言監(jiān)控》評介[J].當代外語研究,2011 (8):56.
[12]Allan,K.&K.Burridge.Euphemism&Dysphemism: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陳道明.X-phemism的言語調(diào)適功能[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2):127.
[14]趙德芳.解讀Dysphemism的語維特征[J].英語研究,2005 (2):12.
[15]田九勝.委婉語的語用分析[J].福建外語,2001 (2):18.
[16]孫玲玲.英語委婉語的重定義與構(gòu)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4):94.
[17]李軍華.關于委婉語的定義[J].湘潭大學學報,2004 (4):162.
[18]鄭桃云.英語策略委婉語得體性的語用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2):123.
[19]謝朝群,何自然.被誤解的模因[J].外語教學,2007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