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當下主流傳媒有一大弊端,那就是——諱言貧困、落后、苦難和不幸,卻熱衷于宣傳和炒作所謂“時尚的生活方式”。似乎時尚的、時髦的,甚至摩登的生活方式,便是幸福的生活。而能過那種生活的人,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少數。如此這般的文化背景,對新一代成長中的人,幾乎意味著是一種文化暗示,即幸福的人生僅屬于少數不普通的人;而普通人的人生是失敗的,令人沮喪的,難有幸福可言的。
除了文化的這一種不是成心卻等于成心的錯誤導向,我們國家13億人口的實際生活水平也是每使普通人感覺不幸福的原因。普通人這一概念在中國與在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普通人及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其實也是非常脆弱的。往往是一人生?。ㄟ@里指的是重?。页羁?,甚而傾家蕩產?,F在情況好了一些,公費醫(yī)療、醫(y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保險制度有所加強,但仍處于初級階段。糧食一漲價,人心就恐慌;豬肉一漲價,許多普通人家就奉行素食主義了;而目前的房價,使許多普通人家的“八○后”一代擁有自己住房的愿望幾成夢想……
這使新一代都市年輕人,看在眼里,心生大慮,唯恐自己百般努力,卻仍像父母輩一樣,擺脫不了普通人的命運。
如果將大學學子、研究生們與進城打工的農村兒女相比較,結果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如果非是家境凄涼或不幸,只要有錢可掙,后者的日??鞓贩吹惯€會多一些似的。
日??鞓返亩嗌僖餐Q于性格,不見得就是實際生活幸福程度的體現,好的性格能夠大大削弱感覺人生不幸福的煩惱。
為什么那些農村兒女們的日常快樂反而會多一些似的呢?乃較之于成為大學學子、研究生們的都市青年,農村兒女們對不幸見得較多,知得較多,接觸得較多。而他們對所謂幸福的企求又是較低的,較實際的。還有一點也至關重要,那就是,他們的人生是有“根據地”的,是有萬不得已的退路的,即他們來自于農村。那里有他們的家園,有親情和鄉(xiāng)情,那里乃是沒有什么生存競爭壓力的所在。
而前者卻不同,如果是城市青年,則他們沒有什么“根據地”,退回到家里就等于是失業(yè)青年了。如果是農村青年,則從懷揣錄取通知書踏上求學之路那一天起,就等于破釜沉舟地踏上一條不歸路了。他們從小學到高中以毅忍之心孜孜苦學,正是為的這樣一天。如果他們考入的還是北京、上海的大學,那么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不但沒有了什么退路,簡直還沒有什么別路了。那種留在北京、上海的決心,如同從前的節(jié)婦烈女,一廂情愿地從一而終,一廂情愿地為自己的“北京之戀”“上海之戀”而“守節(jié)”。這一種決心,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常人看來,在北京、在上海,一個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人,終于成為不普通之人的可能性仿佛比別處多不少。即使到底還是沒有不普通起來,但成了北京和上海這等大城市里的普通人,似乎那也還是要比別處的普通人不普通。這一種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感覺追求,往往會成為一種“亞幸福”追求。但這一種決心有時候也是可怕的——因為對于人生,還是多幾種生存、發(fā)展的選擇好一些,還是有退路的狀態(tài)好一些。我這里說的退路,當然不是指農村。大學生、研究生回到或去到農村當農民,是知識化了的人力資源的浪費。但除了北京和上海,中國另有許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其發(fā)展也是快速的,對年輕人而言,人生機會也是較多的。
總而言之,我的意思是,不幸福的人生感覺人人都會常有,是生存競爭壓力對人的心理造成的負面感覺,不同的人面臨不同的生存競爭壓力。但有時候,也與我們對人生的思想方法有關。如果能提前對人生多幾種考慮、打算、選擇,也許人生的回旋余地會大一些,壓力會小一些,瞻望前途,會相對的樂觀一些;那么,不幸福的感覺,自然會相對的少一些……
(節(jié)選自《中國生存啟示錄》)
梁曉聲把他用心靈發(fā)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從社會生活中發(fā)展出的知識浸透到心靈里去,為那些生活在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尋找一份心靈寄托與精神生活的充實以及能夠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的方法。他希望大家:作為一個正常人,擁有好的心態(tài),用一種人生智慧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他強調的是:培養(yǎng)一種健康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