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語言的思想和靈魂,理解文化內涵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提升英語文化的重視度,將文化知識背景巧妙融入英語教學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文強調了高職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從英語課堂教學,課外自主學習等幾方面探討了文化導入的幾個具體途徑。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語言,文化,文化導入
引言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了一定的改進,但整體上仍舊以考級為目標導向,重視基本語言知識的傳授,以及聽說讀寫等各類語言技能的訓練,卻忽略了語言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文明內涵和多元價值。
然而,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因此,學習外語時,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和學習背后蘊涵的文化。英語教學不應該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 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如果人為割裂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則其學習效率會大大的降低,同時還會出現(xiàn)一些因文化沖突造成的溝通障礙。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提升英語文化的重視度,將文化知識背景巧妙融入英語教學中,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人們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而語言交際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guī)則。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為文化外在表現(xiàn)的語言,在其自身的特點和使用上無不體現(xiàn)出該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
因此,文化導入是增強高職學生英語知識和提升語言技能的必然要求。文化是語言的思想和靈魂,理解文化內涵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導入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通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了解語域,提高綜合素養(yǎng),還能夠在學習接受的過程中與已有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融合優(yōu)化。此外,在英語學習中進行文化導入,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被其中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所吸引。這些深厚多層次的文化特色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具體途徑
一,以教材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
現(xiàn)行的高職英語教材,往往都有一定的話題引導, 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熟悉文本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聯(lián)系課文所反映的政治、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使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能夠深入體會西方的思維特征和價值體系。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 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口語訓練中, 要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了解該語言使用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xiàn)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在上精讀課時應加強對西方習俗、歷史、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識的介紹。以《新世紀高職英語2》第四單元"Some Photographs Make History"一文為例。課文中探討了幾個戰(zhàn)地記者所拍攝的新聞照片,其中牽涉到加以沖突,越南戰(zhàn)爭等學生所不熟悉的較為復雜的歷史背景。教師在課前需進行充分準備,查找相關資料,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授課時,教師對照片后面的政治時代背景需加以講解,采用圖表,照片展示,話題討論等方式引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到的歷史政治背景,積累相關的文化歷史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另一方面,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匯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使其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中華民族的象征"dragon(龍)"在西方人眼中只不過是張牙舞爪的怪物, 罪惡和邪惡的代表。這樣的詞匯很多,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要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利用這些詞匯進行有意識的文化教育,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 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內容, 增強語言功底。
二,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引導并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跨文化學習。
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各類節(jié)日,列出各種主題,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自主學習,課后搜集各類資料,制作好PPT,并在課堂上通過英語PPT的形式,以小講座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通過各種互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文化內涵的了解和積累,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比如,在感恩節(jié)來臨之前,分配學生做以感恩節(jié)為主題的小講座,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搜集與感恩節(jié)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比如感恩節(jié)的起源,感恩節(jié)的習俗,感恩節(jié)的慶祝方式等。學生在課堂上做講座的時候,會插入圖片展示,提問回答,話題討論,有獎競猜等各種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之間積極的互相配合,參與互動,一起完成各種環(huán)節(ji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大家在學中互動,在互動中學,也收獲了各種知識感受和能力。這種文化導入的模式非常自然,既能提供學生之間傳授知識的機會,使學生相互受益,學到語言文化等各種知識和信息,同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xiàn)自我興趣和風采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設英語文化知識講座及相關選修課。
一方面,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定期的專題講座和討論,也可以安排貫穿一個教學階段的系列講座。開設文化知識講座,探討歷史文化背景,剖析文化差異,解構文化內涵,能夠迅速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積累起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可結合學校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選修課,如"西方文化史","英美文學","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等。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
四,引導學生在課外主動進行跨文化學習。
相比于課外學習,課堂學習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只在課堂上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和探討是不夠的,必須開展適當?shù)恼n外活動對課堂教學進行擴展和補充。跨文化學習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一種。因此,教師在設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努力拓展第二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積極自主的課外文化學習,參與各種語言文化的交際活動。以下是一些切實有效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英文報紙,推薦學生閱讀難度適中的英文小說,在學習語言,積累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學鑒賞力;推薦學生觀看優(yōu)秀的英語原版電影和出色的美劇英劇,讓學生在欣賞影視劇獲得樂趣的同時,能學到各種地道的語言表達并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知識;在當前的網絡化時代,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進行跨文化學習,比如給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推薦學生在網上收看各種TED等各類英文演講;組織英語沙龍,編排英語短劇,組織圣誕演出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英語的文化知識和英美文化體系,親身體會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
結語
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了解和掌握文化的過程。教師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應責無旁貸地承擔傳播所授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責任,而真正意義上的外語學習應該從文化交際的視角出發(fā)。只有將語言文化意識培養(yǎng)有機融入到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堂中,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才能實現(xiàn)其最終的教學目標。只有積極探索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化意識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培養(yǎng)出合格的高職高專人才。
參考文獻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42-45.
[2]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社,1994.
[3]鄧炎昌.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4]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5]唐運蘭,李玉君.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導入探討[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4).
作者簡介:
卓然(1980-),女,浙江普陀人,浙江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