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華++李茂林++激流
“今天的幸福與歡笑/緣自于昨天的奮發(fā)與堅定/明天的成長與收獲/取決于今天的選擇與篤行……”
2016年初,這首名叫《幸福選擇》的詩歌在“菠菜園”里流行開來。
“菠菜園”是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附中博才”)的師生對學校的昵稱。
而詩歌作者正是附中博才的現任掌門人蘇建祥。
對這一昵稱,蘇建祥也很喜歡。菠菜,諧音“博才”,關鍵是菠菜營養(yǎng)豐富,富含鐵元素。蘇建祥覺得,附中博才的教育生態(tài)就應該像菠菜園一樣,生長幸福和希望。
“助力每一位師生幸福成長,正是我們的追求。”炎炎夏日,在學校會議室,身著白色襯衣的蘇建祥語速平緩但語氣堅定地說。
為什么選擇“幸?!弊鳛閷W校的辦學理念?
“我們希望每一位博才人,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能幸福?!碧K建祥說:“幸福,其實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它既是全人類的集體追求,又是每個人最渴望的日常感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幸福教育既高遠,又尋常;既宏大,又細微。”
一、尋找“幸福的金馬車”
“其實,幸福教育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學校2009年建校起就確立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
學化學教育出身的蘇建祥,謙遜中透出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就像他在黑板上寫下方程式時的精確、科學一樣。
的確,建校伊始,第一任校長周望城即提出幸福生活理念,第二任校長謝永紅上任后也積極倡導創(chuàng)建幸福家園。
當接力棒傳到蘇建祥的手中時,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幸福是一種自我感受,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種純主觀性決定了幸福教育就像空中的氫氣球,很難落地。所以,當前倡導幸福教育的學校不少,真正落到實處的不多。
“幸福教育,需要一個有形載體,需要系列的有效舉措?!碧K建祥希望通過有形的載體和有效的舉措,讓幸福教育成為可感知、能操作、激發(fā)原動力、引領師生價值取向的東西。
蘇建祥的目光伸展得很遠。他看到的不只是博才的幾年,他著眼的是孩子的一生,“哪怕在離開博才以后”,都能搭乘著這輛“幸福的金馬車”“最好永不下車”。
這些問題在蘇建祥心頭盤旋,但他并不急于上任燒火,“孩子不是化學實驗,失敗了可以重來,必須盡量想好了、想透了再做”。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閱讀、交流和思考上,與同事交流,與學生交流,與教育專家交流,與教育經典交流……那些明媚的笑容,真誠的話語,深邃的思想,啟人心智的案例,讓蘇建祥的思維一步步明亮起來,就等那個“有形載體”了。
2015年初春,蘇建祥來到麗娃河畔,參加教育部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全國中學骨干校長高研班學習。除了行李、書籍,他還帶上了這個尚未解決的難題。
蘇建祥有一個習慣,到一個城市,喜歡到那個城市的書店去逛逛。
華東師范大學校園內有一個書店,各色教育書籍很是齊全。蘇建祥走在浩瀚的書海中,突然,一行醒目的黑體字跳入蘇建祥眼簾——《創(chuàng)造一間幸福教室》。
一個設想像光一樣照進蘇建祥的腦海中……
三天后,附中博才學生處的唐高木副主任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是李虹霞的《創(chuàng)造一間幸福教室》。此后幾天,學校的幾個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都在研讀李虹霞的這本著作,探究這個“做老師幾乎做到了極致”的山東濰坊班主任,是如何創(chuàng)造“中國的第56號教室”的。
這個“他山之石”,可以攻博才之玉嗎?或者說,附中博才可以創(chuàng)造有附中博才特色的幸福教室嗎?從上海到長沙,蘇建祥與附中博才的老師們,在相隔千里的異地,思考著同樣的問題。
大膽設想,小心求證。這是一個理科生的思維習慣,也是一位優(yōu)秀管理者的行事風格。
于是,2015年5月,王小姣班主任名師工作室開始了“幸福教室”的專項研究。
于是,暑假,蘇建祥帶領校行政、優(yōu)秀班主任一行十余人赴杭州、南京等地考察。
8月底,新學期即將開始,“幸福教室”的構想與推進表,在蘇建祥和附中博才骨干們的腦中已然繪好……
二、幸福成為每一位學生的“特殊畢業(yè)證”
“幸福教室首先要讓人‘躁動起來!”蘇建祥說。
“躁動”,在這里不是浮躁好動。準確地說,這是個長沙方言,就是點燃,或者激活,恰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就像水到了沸點,無數的小水珠不斷在升騰、跳竄。
是的,蘇建祥期待附中博才的每一位師生,就成為那一顆顆升騰、跳竄的小水珠,那樣的活力、激情與釋放。
于是,被幸?!霸陝印逼饋淼男@內,一次次特別的升旗儀式,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班級,在漫天朝霞中,在全校師生的注目下,高舉班旗激昂入場。孩子們歌唱本班班歌、看著自己設計的班旗,跟國旗、校旗一起升起,一起在空中飄揚,一個個激動得就像那“升騰、跳竄”的小水珠。而隨著一個個幸福故事的敘說,一項項才藝的展示,全場所有人,都感覺到幸福的小水珠在心間涌動,欣欣然跳了起來……
“躁動”源于最初內心的震撼,但如果不能及時轉換為深層的思考,那“躁動”就如一陣風,吹過就消逝了。如何讓“幸福的小水珠”持續(xù)“躁動”呢?
蘇建祥的設計是“幸福四重奏”:提醒幸福,感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分享幸福。
“感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分享幸?!倍既菀桌斫?,為什么要“提醒幸福”?幸福它說來便來了,要提醒嗎?
蘇建祥的答案很確定:幸福需要提醒!
“現代生活很豐富,卻讓我們的心靈慢慢麻木,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越來越低,以致很多時候幸福來臨時我們渾然不覺。有一次我看到畢淑敏的書——《提醒幸?!?,有醍醐灌頂之感。我向全校師生推薦了這本書?!?/p>
“提醒幸福,就是要讓博才的每一位師生對幸福的靈敏度變高,讓大家發(fā)現自己生活的美好。在詩歌《幸福選擇》中,蘇建祥寫道:“幸福需要常想一二,少思八九,當我們把目光長久地投在那幸福如意的一二事上,自然少了很多生活的‘煩惱絲?!?
幸福故事分享,是“幸福四重奏”特別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幸福教育持續(xù)實施、常做常新的源頭活水。
得說說學校第一個試點班級1423班的故事。
班主任歐陽根根,童頭,黑框眼鏡一邊圓形,一邊方形,做起事來風風火火,帶起班來“常常不按牌理出牌”。蘇建祥認定這個“出格”的根根,有激情,很具創(chuàng)造力。
果然,在根根1423班的“幸福教室”里,發(fā)生了許多讓人新奇卻感覺溫暖的故事:
“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這是根根老師與每一個1423班孩子共勉的目標。為了調動班級每一個孩子的存在感,她鼓勵班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比如,讓一個細心還有點害羞的孩子專門管理班級的粉筆盒,兩年多來,這個看似微小實則頗有難度的任務,都交給了這個不張揚的孩子。于是,每個走進1423班教室的人,都可以看到講臺上那個整潔的粉筆盒,里面碼著整齊的粉筆。而根根老師經常在班上說,能夠堅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就是不簡單。
正是這樣,1423班的每個孩子都閃耀著自己的星光?!奥眯屑摇背蘕X同學可不一般,9歲就騎自行車環(huán)游了青海湖,11歲徒步虎跳峽,12歲完成了貢嘎穿越;“廚藝王”周XX同學,能做蛋糕,會做布丁,他做的壽司,可以讓你“過舌不忘”。事實上,一個名叫“聚焦幸福1423·人物”的閃亮之星秀成為這個班動人的班級文化之一。
1423班試點非常成功,按照之前的程序,要進行“幸福教室”的授牌。
可蘇建祥遲疑了。
給1423班授牌,是不是1423班上每一位學生都很幸福?別的班級沒有授牌,那些孩子就不幸福了?這會不會給沒有授牌班級的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
于是,授牌前夜,蘇建祥緊急通知大家:改“幸福教室”授牌儀式為“幸福教室創(chuàng)建班級全校展示活動”。授牌,僅僅是展示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就這樣,從歐陽根根老師的班級開始,到袁桂梅老師的班級,到林浩老師、王小姣老師的班級,2015年年底,創(chuàng)建“幸福教室”活動在全校推廣開來。
創(chuàng)建“幸福教室”展示活動的形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可以一個班級獨立展示,可以“走班制”活動中兩個捆綁班級聯(lián)合展示,還可以是整個年級的集體展示。在畢業(yè)考試前,通常會有“百日沖刺”之類的誓師大會,這是許多學校的慣常做法。但“菠菜園”卻有別樣的方式。3月25日那天,在學校田徑場,附中博才九年級全體同學來了個聲勢浩大的“集體曬幸?!?。25個班,每個班一個方陣,如同奧運會開幕式各國代表隊入場,那般莊重、神圣。每個班都精心制作了橫幅,上面的文字是孩子們自己撰寫的,是他們行動的響亮口號,也是他們幸福的青春宣言。當九年級師生舉著橫幅,高呼“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收獲的季節(jié)最幸福!”入場時,全場掌聲雷動,家長、學生和老師真情、生動地上演了一支支“幸福交響曲”。
站在人群中的蘇建祥也被深深感動,為青春活力的學生,也為激情澎湃的老師和家長。
在這屆學生的畢業(yè)典禮上,蘇建祥鄭重地宣告:“要讓幸福成為每一位附中博才學子的一張?zhí)厥猱厴I(yè)證?!?/p>
三、自能學習激活“幸福教育”
當年,葉圣陶先生提出學生“自己能學習,不待老師講”,這是自能學習的源頭。葉老先生著重強調的是對學生的信任,博才的自能學習同時還關注學生的自主能動,關注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
自能學習一直伴隨著附中博才的成長。從周望城校長到謝永紅校長,都把自能學習作為幸福教育的有力抓手。短短幾年,在自能學習的引領下,學校快速發(fā)展、聲名鵲起,而自能學習也成為學校亮麗的名片。
當接力棒傳到蘇建祥手里,他欣然接起,并帶領全體附中博才人繼續(xù)探索前進。原因很簡單。其時不在附中博才的蘇建祥也是自能學習的踐行者。他檢視自己的化學課堂,發(fā)現有一個“反比例現象”。17年來,他在課堂上越講越少,學生們卻越學越好。
“起初我跟所有的年輕老師一樣,把課堂緊緊地拽在手上,每一個問題,哪怕細枝末節(jié),我都不放過。但我慢慢發(fā)現,不同的學生學習效果不一樣,你講的學生并不照單全收。后來,我嘗試改變課堂模式,鼓勵讓學生先自學,努力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交由學習小組討論解決,學習小組解決不了就交由化學科代表,如果科代表還解決不了,就整理好交給我,這些問題一定是我講課的必要內容?!?/p>
這正是自能學習的真諦。不能不說,“英雄所見略同”。
不過,蘇建祥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從“定?!钡健俺瞿!?。
起初,為了很好地推廣自能學習,讓大家熟悉、理解自能學習課堂,學校采用了“三環(huán)六步”模式。但好的學習形式一旦模式化,慢慢就會僵化,進而成為桎梏課堂的枷鎖。于是,蘇建祥果斷“出模”:走出自能學習單一的“形”,鼓勵“形隨人變”,但保存其“神”。
自能學習的“神”是什么?兩層面六要素:對學生而言是“自主、質疑、習慣”,對老師而言是“激發(fā)、引導、提升”。
這里面,蘇建祥強調最核心的是“質疑”和“激發(fā)”。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學校每個班級每周都會評選“質疑之星”。起初,以數量論,誰提問的數量多,誰就能上表揚榜。到后來就看質量,表揚最有價值的提問,由“質疑之星”一躍成為“善問之星”。
其實,這個做法,也可以追溯到當年蘇建祥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化學課堂。
蘇建祥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學習的源頭,也是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課前,蘇建祥都會讓大家先自己找問題。
一次,上課伊始,蘇老師問:“同學們有什么問題嗎?”同學們一片沉默。再問,沉默依舊;三問,依舊沉默。蘇老師于是輕描淡寫地說:“那大家就自己看書,找問題?!边@一節(jié)課,他果真再沒講一句。
再上課時,課前,無數個寫滿問號的紙條就匯集在了科代表手中——孩子們知道,找不出問題,蘇老師不給上課,這還不趕緊認真自學。最終的結果就是課堂花較少的時間,很好地達成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實現了快速提升。
“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讓他們進入狀態(tài),接下來就事半功倍了。”蘇建祥笑著說。
當然,孩子們高考成績都是“杠杠的”。
然而,只有當學校的決策成為所有教師的集體意志,教育的效應才能更好地顯現出來。
2015年6月27日,睡眠素來香甜的蘇建祥第一次嘗到了失眠的滋味。
這一天,他在全校的教師大會上動員:“我們自己編一套《自能導學》叢書,有意愿的老師可報名參加,但事先聲明,我們是志愿者,沒有報酬?!?/p>
編寫叢書,一方面,是學校省級資助課題“自能學習與自能發(fā)展研究”研究成果的階段性總結,更重要的是激發(fā)老師們進一步思考、提升和完善:課堂上講有瑕疵不易被察覺,印成白紙黑字就必須嚴謹、科學。老師們可能知道其價值,可放假在即,大家都有自己的安排,誰愿意放棄假期來干沒有報酬的事呢?
其實,蘇建祥不是沒想過報酬一事。如果按勞取酬,他擔心會出現完成任務式的敷衍狀態(tài),從而影響編書質量。而志愿者則不同,這里面是心甘情愿,是無私奉獻,說得高大上一點,這里面有比物質報酬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不知道這樣“高大上”的老師博才有多少?暗夜里,蘇建祥思忖著整個問題。
可接下來幾天的報名情況,證明了蘇建祥的擔心有些多余——幾乎全校的相關學科老師都報名了!
就這樣,經過一個暑假熱火朝天的編寫,經過好些夜晚的加班加點,叢書順利出爐!
看著那厚厚的六冊書,蘇建祥心頭的幸福都要溢出來了:完成任務固然非??上?,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對幸福有了趨同的認識——奉獻往往比索取更能帶給我們幸福。
自能學習學的是知識,培養(yǎng)的卻是能力和習慣,這樣的學生學力更強,潛力更大。湖南師大附中的老師就發(fā)現,來自附中博才的學生,他們通常陽光、自信,學習自主性很強,關鍵是后勁足,越往后看他們越“蹭蹭蹭”地加速。這種主觀的感受也許讓人難以信服,但以下實實在在的數字就不得不讓人心服口服了: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16屆學子中,獲全國奧賽(省級賽區(qū))一等獎的65人,有15人出自附中博才;在入選省隊的31人中,有9人出自附中博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16屆學子高考600分以上者354人,其中98人出自附中博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16屆保送清華、北大的學生有12人,人數居全國第一名,其中有5人畢業(yè)于附中博才;同樣,畢業(yè)于附中博才的宋XX同學,摘得第57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
四、“校長無權”自是最佳幸福狀態(tài)
有一句話廣為流傳:“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碧K建祥認為,它還得有后半句:“當他離開學校后,學校依然發(fā)展得很好,這樣的校長才是真正的好校長?!?/p>
這樣的好校長,就是蘇建祥的理想——成為一個“三無校長”:“無所事事”“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無所事事”,是因為學校事務性的工作,都有對口部門管理,一校之長不用再陷入日常管理瑣事的“泥淖”,他只要做好有關協(xié)調、服務與督導工作,更多的精力可以用于思考學校發(fā)展之大事;“無處不在”,是因為沒有瑣事纏身的校長可隨時出現在校園的任何地方,校長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所不能”,這是學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它是依靠“無所事事”的有序管理,和“無處不在”的廣泛影響,通過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來實現的。
怎樣才能成為這樣的好校長?蘇建祥的答案是:不斷地把自己的權力放掉——“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校長無權”,蘇建祥的話有些振聾發(fā)聵。
校長無權?那怎么管理學校?他通過什么來達成“離開了,學校依然發(fā)展得很好”的目標?天方夜譚吧!
真不是天方夜譚。
附中博才的法寶有三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學術治校。
依法治校這是基本原則,所有學校都得遵循。民主治校、學術治校,在附中博才可不是做做概念、玩玩文字的事情,它是動真格的!但凡有關利益的大事,都由教代會或者學術委員會討論并拿出方案,最后由校務會審定,蘇建祥只是在最后參與審定環(huán)節(jié)罷了。
就拿校聘教師選拔一事來說。學校實行的是“教研組長學科專業(yè)責任制”。說白了,就是“誰進人,誰培養(yǎng),誰負責”。對這一點,蘇建祥深有體會。
1996年,蘇建祥從湖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先后參加了長沙市兩所名校的招聘。兩個學校的教研組長都看中了他,但前面試教的學校還在走著申報、審批等程序,后面試教的湖南師范大學附中,教研組長很快拍板:“你,我要定了,我們會盡快走程序。”于是,這個日后的國際化學奧賽金牌教練就進了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人才和時間一樣,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我們要精簡程序,下放權力,讓教研組長有專業(yè)拍板權,這樣才能廣納人才?!碧K建祥說。而且,“教研組長學科專業(yè)負責制”一并把新教師的培養(yǎng)問題給解決了,何樂而不為?
再如評職稱。在博才,“專業(yè)拍板權”同樣拽在學術委員會手里。學術委員會的成員全是一線普通老師,沒有一個行政人員兼任,校行政就扎扎實實地做好服務工作。
對于人才培養(yǎng),蘇建祥說:“年輕學校就是要不斷通過一些活動來樹立標桿、培養(yǎng)隊伍,這樣,學校才能茁壯成長?!倍@些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以貫之的民主。
學校每兩年評一次“感動博才?魅力教師”,評選比例是全體教師人數的2%。整個評選過程都通透明亮。
就拿不久前第二屆“感動博才·魅力教師”評選活動來說,首先由各工會小組共推選出60人,這60人通過全社會的微信投票選出前30名,然后校內老師投票。為了防止被票數綁架,學校把微信投票與校內投票結合起來,各自的前3名無條件進入候選;微信與學校投票同時在前18名以內的也進入候選。然后由評審工作小組根據各學科各領域的代表性考慮,最后選出8名光榮而幸福的“感動博才·魅力教師”。結果公示出來,沒有一個不服氣的聲音。
就連“自能學習歌”的誕生,都是民主治校的結果。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能學習”,蘇建祥寫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詞,并請校內外的專業(yè)人士譜了曲。起初有四個版本,經過老師們欣賞、品鑒,確定兩首作備選。這兩首歌曲便在全校的音樂教唱時間演唱,由全體學生投票來確定其中一首?!案枋菍懡o孩子們的,當然要孩子們自己喜歡!”蘇建祥笑著說。
權力總是讓人覺得威嚴。這個“身上無權”的校長,在師生的眼里,自然少了威嚴,多了溫情,少了距離,多了親切。某次閑聚,“善解人意的蘇?!迸阒蠋焸冏弑榇蠼中∠飳ば〕裕凇俺载泜儭贝罂於漕U之后,“浪漫的蘇?!庇峙阒麄兟浇?;走在定王臺書店時,馬路對面的一個學生穿過馬路,一定要跟自己“可愛的蘇?!贝蛄苏泻舨帕T休……
就這樣,放權,打通了老師的職業(yè)通道,大家一個個干勁十足,而蘇建祥周邊卻“清凈”很多,“幫忙、拜托”的請求少了,抱怨和叫屈的聲音也不見了。
就這樣,放權,無論蘇建祥“在”或“不在”,學校都有序行進,它的車輪在一條科學而安全的軌道上高速向前,而老師和學生們在車廂里幸福地放聲歌唱。
五、“菠菜園”里彌漫幸福的味道
幸福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文化的構建。用蘇建祥的話來說,他希望“菠菜園”的空氣里彌漫的都是幸福的味道。經過實踐的打磨,蘇建祥對學?!靶腋=逃蔽幕瘍群饾u清晰起來——“助力每一位師生幸福成長”。
關于這句話,還有許多故事。
起初,蘇建祥想的是:讓每一位師生幸福成長。
“讓……怎樣”,這種使動句是當前的常用句式,用來表達自己的希望與目標。在華東師范大學參加教育部校長培訓班時,蘇建祥就此事請教王儉老師,王老師輕輕地問了一句:教育的能耐有那么大嗎?
這輕輕的一問,卻在蘇建祥心中留下重重的回音:社會總是對教育期望太高,但教育有那么萬能嗎?教育能掃除人間所有塵垢弊病嗎?它能讓每一位師生都幸福成長嗎?
正視學校教育的能力,既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又要替學校教育松綁。
反復斟酌后,蘇建祥用了“助力”一詞。他希望學校教育通過“內誘原動力,外注正能量”的方式,“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助力每一位師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更幸福。
對“每一位”,有人曾提出“所有”更簡潔。
其實蘇建祥也考慮過。但在他看來,“所有”強調的是整體,很多時候整體往往是大多數人的整體,“所有”也就成了大多數人的“所有”。而“每一位”強調的是個體,每一個獨立的、與他人不一樣的個體,只要少了一個,我們就不能說是“每一位”。
這個“每一位”,是一個也不能少的“每一位”,是不管他品學兼優(yōu),還是暫時有學習障礙的“每一位”。
學校有幾名特異體質學生,蘇建祥對他們“另眼相待”。這幾名學生不僅有詳盡的成長檔案,每期還有專門的個性化教育方案。
“在附中博才三年,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至少兩門運動健身技能,每一位學生都會至少一種樂器,個個都能登臺表演”,這是博才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墒羌w匯演時,有自閉癥傾向的孩子登臺表演怎么辦?是不是“照顧照顧”,讓他做個純粹的觀眾?
蘇建祥搖搖頭。他知道,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愿意成為遭拋棄、被同情的那一個,哪怕沒有一句臺詞,只要站在大家中間,他就有自己的價值。于是,尹文珊老師靈機一動:在情景劇里,有孩子在樹下看書,就讓他們演那個樹下看書的孩子!
演出的那天,孩子的家長也來了??吹阶约旱暮⒆釉谖枧_上的表演,看到孩子終于實現了他十多年來的愿望,那一刻,媽媽淚如泉涌……
“師生”一詞起初也有不解的聲音。
一般而言,學校理念都是關于學生的教育目標,鮮見把老師放進去的。蘇建祥的看法很實在,“老師跟學生一樣,都是學校的主體。學生需要成長,老師需要發(fā)展;學生需要幸福,老師不能沒有幸福。我無法想象,一個不幸福的老師能夠培養(yǎng)出一批幸福的孩子?!?/p>
學校辦公室分管宣傳工作的副主任賀煒石老師的成長就是得益于學校的助力。
賀老師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秘系。盡管拿到了教師資格證,因為不是教育科班出身,對教育領域可能仍顯陌生。學校打破常規(guī),讓他在教學的同時,列席學校校務會議,同時負責學校宣傳工作。蘇校長還專門給他“加餐”,不時給他幾個關鍵詞,要他寫寫學校自能學習、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相關方面的論文。幾年下來,賀老師的成長很快?!皩W校獨特的培養(yǎng)路徑,讓我找到了人生發(fā)展的舞臺?!辟R老師幸福地說。
其實,在“菠菜園”里,只要你奮進,總有舞臺給你展示。黃麗、黃賽、劉繼承、鄧璐、徐亞雄、陸穩(wěn)、陳銀洲等許多年輕教師在眾多平臺上都能盡情展示出自己的青春與美麗。
前行的路上,除了激情,也需要冷靜。
在蘇建祥參加湖南省教育廳首屆“未來教育家”培訓班學習時,曾就幸福教育請教湖南師范大學原校長張楚廷先生。張楚廷先生提醒他:“幸福教育是立體的,關注教育中幸福這一面的同時,也要關注不幸福這一面,甚至更多面?!?/p>
的確,如今,校園里幸福的聲音此起彼伏,但不幸福的聲音也漸漸顯現出來。蘇建祥知道,并不是幸福教育讓他們變得不幸福,而是幸福與不幸福本來就是如影隨形的,教育讓大家更加專注自己的幸福指數,那張“白紙里的黑點”就被找出來了。
對于這些“不和諧”的“音符”,蘇建祥并不害怕,更沒想過要去制止,他說:“這就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
“教育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大孩子領著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過程,我們要用情懷作舟,渡人渡己,將學生和自己一同送到人生的彼岸,讓學生和我們一起走向完美,走向幸福?!痹谌ツ甑慕處煿?jié)大會上,蘇建祥如是說。
如果要給蘇建祥和“菠菜園”的幸福教育實踐尋找一個注腳的話,那答案就是蘇建祥與老師們說得最多的口頭禪:“辦真教育,真辦教育?!?/p>
采訪手記:
蘇建祥和“菠菜園”著眼幸福、著力每一位師生成長的教育實踐直使人擊節(jié)贊嘆。
因為無論在什么時候,教育都太需要滿懷真誠、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的探尋者、守護者和建設者。而在概念紛飛、浮躁情緒隨處可見的當下教育尤為如此。
“蘇建祥們”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對教育本真的認知。關于教育本真,教育人從來紛爭不已。但無論是社會進步的視角,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維度,亦或是其他探尋的方向,幸福始終是繞不過去的結點。應該說,“助力每一位師生幸福成長”把握住了教育的真諦。
“蘇建祥們”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幸福教育的落地生根。在實踐中,我們往往發(fā)現,教育理念從提出到踐行還有很長的路,理念與現實脫節(jié)的亦不無存在。而“蘇建祥們”卻找到了幸福教育實施的路徑。從自能學習的課堂教學到“幸福四重奏”的演繹,從民主治校到學校文化構建,都為幸福教育的實施找到了有力的抓手。
“蘇建祥們”的可貴之處更在于幸福教育的傳承和發(fā)展。在現實實踐中,我們同樣經??吹剑恍┑胤胶蛯W校往往并不在意教育的傳承,一任校長一種理念的現象并不鮮見。而在“菠菜園”,從“幸福生活”到“幸福家園”再到“幸福教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傳承的軌跡。
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先哲王安石就曾經在《游褒禪山記》里告誡世人,“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到達,就必須“有志與力”和“不隨以止”。教育要實現“非常之觀”,恐怕也并無他途。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推介蘇建祥和“菠菜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由。
(作者系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