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文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要求,老師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也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更愛學習,更有收獲。
【關鍵詞】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培養(yǎng)學生課文閱讀興趣的方法
閱讀過程是腦力勞動過程,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閱讀感興趣,會自覺自主地去閱讀,并且樂在其中,閱讀能力會隨著學生大量的閱讀逐漸提高;如果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一想到閱讀就犯愁,那么閱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意義
學生在閱讀時如果不明白為什么要讀,閱讀有什么意義,往往容易散漫地大致讀一下,走馬觀花,并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閱讀體系,沒有規(guī)則。這樣漫無目的的閱讀,容易造成學生閱讀興趣的逐漸缺失,讓閱讀變成一件無聊的事,很難體會閱讀帶來的好處。
在閱讀前,老師要適當地引導一下學生,讓學生明白要讀什么樣的書,他們所要讀的書籍有什么樣的價值,再適當地給學生的閱讀指出一個方向,給學生展示文章中精彩的部分,吸引學生繼續(xù)閱讀。當學生讀得多了,體會加深了,慢慢把閱讀當作一種自覺有目的的行為時,閱讀的興趣也就產生了。
(二)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籍閱讀
不同的書籍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讀,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生讀的書籍不適合自身,太難懂或者太簡單,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太難懂的書籍,學生根本理解不了,也看不進去;對于學生來說太過簡單的書籍,可能讀了一整本書,并沒有什么新收獲,從而缺乏對閱讀的興趣。正是因為這樣,老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讀物,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收獲,慢慢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從而形成閱讀興趣。
(三)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閱讀方法
學生閱讀如果沒有方法,就不容易有所收獲,一味地去讀,不講方法,反而可能會給學生帶來負擔,生出厭學情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知道怎樣去讀,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事半功倍。例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生閱讀要詳略得當,有的地方精讀,有的地方略讀,或者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第一遍略讀,第二遍精讀,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合理用功,這樣閱讀的效率上去了,也讓學生更能抓住閱讀重點,增加閱讀興趣。
二、學生養(yǎng)成“讀”課文能力的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讀”是非常重要的,課文閱讀的方式主要有朗讀與默讀、精讀與略讀,讓學生掌握這些課文閱讀方式,形成“讀”課文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讀課文的能力強,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更順暢地閱讀。
(一)培養(yǎng)學生朗讀與默讀能力的方法
1.讀準生字詞的字音
在閱讀文章時,首先,學生要通讀全文,不認識、不會讀的字要標記出來,然后查字典,標出生字詞的字音,以便更好地朗讀課文。其次,老師要教學生、記住字音的方法,讓學生更方便記憶字音。例如,給字分組,“誓”“釋”“弒”“逝”這組字,都發(fā)相同的音,只要記住一組中的一個字的字音,其他字的字音自然就記住了。
讀準生字的字音,對于課文的朗讀來說很重要,朗讀只有在字音讀的準的情況下,才可以發(fā)揮矯正字音的作用,否則就越讀越錯了,這一點不注意,就給朗讀起了反效果。朗讀是默讀的基礎,朗讀如果不準確,默讀也會不準確。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讀
在讀課文時,要注意理解文意。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往往容易“只出聲,不走心”。而默讀時,老師一般不容易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用心去讀,有沒有理解文意。學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讀,老師可以在學生閱讀課文前,提出幾個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讓學生邊閱讀課文邊思考,這樣學生就更容易走心了。
(二)培養(yǎng)學生精讀與略讀能力的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精讀能力的方法
在讀課文時,首先,老師要提前告訴學生,讀過這篇文章后,他們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注意哪些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閱讀。其次,在閱讀課文時,老師應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和查找相關資料,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再次,老師要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步驟,幫助學生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內部聯(lián)系、把握文章旨意等,讓學生的閱讀更有層次,更為清晰。最后,老師要介紹給學生讀書的小方法、小技巧,比如閱讀時記筆記,將疑難的內容及時勾畫出來等,讓學生精讀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2.培養(yǎng)學生略讀能力的方法
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精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略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略讀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精讀能力。其次,在精讀熟練的基礎上,老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做略讀訓練,比如,在讀完一篇課文后,老師要求學生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老師提出某一問題,要求學生在很多材料中找出相應答案等。再次,老師要為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這一階段略讀的材料,正確的引導學生略讀。最后,教給學生略讀課文的方法,介紹給學生一些常見的略讀方法,如一要看序文和章節(jié)目錄,讓學生先了解文章的性質、大體內容和主旨。二要瀏覽全文,掌握文章大意。三要學會積累,對文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課文標題與主題的解讀方法
(一)課文標題的解讀方法
課文的標題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產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老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可以分析出很多內容。課文標題的解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 手:
1.從課文標題中的關鍵詞入手
課文標題中的關鍵詞,它提示著重要的課文內容,老師要幫助學生找出課文標題中的關鍵詞,這樣課文內容也就更容易把握。例如,在《白楊禮贊》這篇課文中,關鍵詞是“白楊”和“禮贊”,當學生標出關鍵詞后,抓住這兩個關鍵詞進行解讀,不難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講的是禮贊,是對誰的禮贊?標題中已經給出,是作者對白楊的禮贊,那么為什么禮贊白楊?文章中僅僅是禮贊白楊嗎?學生在一系列的疑問下,帶著思考閱讀全文,無疑對整篇課文的解讀都有著促進作用。
2.從課文標題中的連接詞入手
有些課文要寫的內容不只是一個方面,這時候課文標題中很可能會出現(xiàn)連接詞。老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課文標題中的連接詞,并說明連接詞的作用。例如,在蘇教版九年級上冊《學問和智慧》這篇課文中,學生找出連接詞“和”,“和”字連接學問、智慧,學生不難想到,這篇文章中課文不但要寫誠實,還要寫智慧,可能還會寫到學問和智慧之間的關系,這就為進一步解讀課文做了鋪墊。
(二)課文主題的解讀方法
文章的主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之所在,課文主題的解讀是至關重要的,好的主題解讀,可以對課文的理解上一個層次,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僅停留在表面上,更是深入到文章的靈魂深處。課文主題的解讀,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由淺入深,解讀課文主題
對主題的解讀,不是一瞬間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中的詞句,分析段落大意,概括、梳理慢慢地得出結論。讀懂文章的內容僅僅只是個開始,要想得出課文的主題還需深入地體會課文中的內容,理解字面下的隱含意義。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讀懂課文中每段的含義,逐漸形成一個課文結構的整體框架,再深入思考,尋找課文主題。
主題的解讀也是離不開文章字句的解讀的,從細微的詞句入手,找到和主題相關的詞句,也能夠順利解讀主題。例如,《小巷深處》這篇課文中,深深地贊美了偉大的母愛。其深刻的主題,體現(xiàn)在課文的字句中,樸實的語句承載著深刻的主題。例如,母親為了“我”的虛榮心,來看我卻不敢見我,偷偷躲在偏僻巷子里,這些描寫無不讓人潸然淚下,感受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從這些生動細微的部分入手,更容易抓住課文主題。
2.由此及彼,解讀課文主題
在讀一篇文章時,總是會由文章中的故事聯(lián)想到自身,或者聯(lián)想到其他人,這和文章的主題不無關系。文章的主題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一種在文章之上的升華,它能夠指向讀者的內心,讓讀者產生共鳴。老師要指導學生在課文內容中找到主題,從課文主題中發(fā)現(xiàn)能夠由此及彼,引申出會使大家產生共鳴的內容。學習過《小巷深處》,很多同學應該都深有感觸,課文中歌頌的母愛是千千萬萬個孩子都曾感受到的,可能母愛的形式不同,但情感都是相同的,都是無私而偉大的。課文中的“我”,雖然一時虛榮,但心里實際上是愛母親的,也是被這份愛深深感動的孩子,可能很多的孩子都會因為不同的心理,一葉障目,做錯事,也得到了無私母愛的諒解,最終悔過自新,得到良心上的解脫,這不僅是課文中的故事,更是千千萬萬人的故事。老師可以讓學生舉自身或者周圍人的關于母愛偉大的例子,列舉一些其他關于母愛的課文,對文章的主題加深體會。
四、課文的解析方法
(一)數字分析法
這種解析課文的方法,在課文解析中經常會用到,這種方法往往適用于篇幅較長、相對來說要復雜一些的課文,通過數字整理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更清楚地了解。比如,在《變色龍》這篇課文中,分別在文中的七段、十段、十二段,三次點明了法律;在一段、十段、二十段、二十九段,四次提到軍大衣等。運用這種方法解析課文時,很多復雜繁瑣的內容,瞬間就理出了頭緒,很多重要信息都變得清晰明朗。
(二)矛盾分析法
被選為課文的文章,一般都非常經典,很多課文中的人物也有著復雜矛盾的性格,正是這些體現(xiàn)在人物身上的矛盾性格,才使得人物更豐滿,更具有藝術性,也更能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老師在指導學生解析課文中的矛盾人物時,不妨就使用矛盾分析法。例如,孔乙己這個人物,身上充滿了矛盾,孔乙己站著喝酒穿長衫;被人譏諷卻又渴望交流;偷盜卻從不拖欠酒錢等等,在孔乙己身上有著一系列的矛盾,這些矛盾的背后又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這一系列的矛盾分析入手,引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課文中不僅有許多的矛盾人物,更是有許多的矛盾心理,例如,在課文《囚綠記》中,作者的“囚綠”和“釋綠”就是一對矛盾,“囚綠”是因為作者喜歡綠,綠可以幫助作者消除孤獨與陌生,更是因為作者的私心。而“釋綠”是因為作者被綠的趨向光明,不屈不撓的精神給感動了,而作者這時也要離開。綠給作者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引起了作者的私心,因此囚綠,后來作者又被綠的精神撼動,從而釋綠。這一過程看似矛盾,實則又是源于作者對綠的愛,對綠的愛從最初的由自私,后又由于為心靈的撼動,升華為無私。
參考文獻
[1] 張玉林.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J].黑龍江科學,2015(10).
[2] 劉亞君.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J].閱讀寫作,2014(7).
作者簡介:施芳,女,1993年生,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在讀研究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