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義山
體校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成因與對策
郭義山
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中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問題進行思考和探析。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訓矛盾”突出;體校教育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落后;青少年運動員缺乏學習興趣。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體校生源不佳;體校學習環(huán)境差;體校管理方式不合理。建議建立以考促學機制;推進體教結(jié)合步伐;優(yōu)化體校管理模式提升青少年文化教育水平和質(zhì)量,促進全面發(fā)展。
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體教結(jié)合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23號文”),提出要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促進運動員全面發(fā)展[1];23號文發(fā)布后,從國家體育總局到地方政府部門均制定和出臺相關配套措施,落實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2016年,教育部發(fā)布《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以下簡稱“督導報告”)指出雖然體校文化教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文化教育缺失;質(zhì)量低等問題,阻礙了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2]。文化教育缺失是困擾中國青少年運動員發(fā)展的難題,導致了青少年運動員的片面發(fā)展,退役后重返社會困難。筆者在此對中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1.1 “學訓矛盾”突出
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矛盾(簡稱“學訓矛盾”)是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體校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痼疾。督導報告指出,一些體校仍然存在“重運動訓練,輕文化教育”的情況,“學訓矛盾”突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的身體和心智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兩者都不可忽視;但是青少年運動員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既要進行運動訓練,又要上文化課,時間上顧此失彼,訓練導致身心疲憊無法專心學習,使訓練和文化學習兩者形成矛盾,無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3]。再者,因為訓練和比賽,經(jīng)常會打亂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計劃和進度,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喪失系統(tǒng)性,有些甚至完全將時間和精力放在訓練上,忽視文化學習?!皩W訓矛盾”是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攔路虎,需要各種力量共同化解它。
1.2 體校教育教學方式落后
督導報告指出一些體校沒有結(jié)合運動員文化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不能根據(jù)青少年運動員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教學,教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4]。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青少年運動員在文化學習認知上具有特殊性,比如青少年運動員喜愛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5],體校文化課教師在進行教學都必須依據(jù)青少年運動員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因材施教。但是,在現(xiàn)實中體校文化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忽視了青少年運動員的主體性,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都不能契合青少年運動員的需求,造成教學效率低,質(zhì)量不高。再者,體校在課程設置和教材使用方面,都無法很好地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
1.3 青少年運動員學習興趣不高
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主動性不強是體校文化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運動員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方面落后于同齡職業(yè)中學學生和普通中學學生[6]。相對于普通中小學,體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青少年運動員學習興趣不高是體校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困擾文化課教師、體校管理人員的難題。有些青少年運動員在思想上不重視文化教育,認為只要練好運動技能,取得良好的比賽成績是主要目標,文化學習可有可無,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青少年運動員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運動員自身的原因,也有教練員、文化課教師、家庭、體校管理以及社會等因素。缺乏學習興趣,容易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產(chǎn)生厭學、棄學等消極行為,甚至在文化學習上自暴自棄,在思想層面松懈,造成文化素質(zhì)偏低。
2.1 體校生源不佳
體校生源質(zhì)量較低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中國,體校的輝煌時期已過,弊端逐漸凸顯,家長越來越不愿意將小孩送進體校,導致體校生源不斷萎縮,選材越來越困難;面對生源萎縮的困境,體校為了生存下去,招到一定的學生,必然在招生上放松把關,入學考試流于形式,而且教練員在選材時只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根本不考慮文化素質(zhì),因此無法在源頭上保證生源的質(zhì)量。大量學習困難型和行為偏差型的學生進入體校,相比于普通中小學生,這些學生在文化學習方面本來就存在較大的劣勢。中國有句古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文化基礎差,文化課教師對此也無能為力。體校學生本身文化基礎較差,加之要應付學習和訓練的雙重任務,半天學習,半天訓練,更增加了體校學生的學習難度。
2.2 體校學習環(huán)境差
環(huán)境是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會對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體校學習環(huán)境差是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外部原因。由于體校管理者、教練員等相關人員“重訓練,輕文化”思想的影響,文化課教師缺乏話語權(quán),很難對上課調(diào)皮搗蛋,影響課堂紀律的學生進行約束和管教,在這種思想以及因此而表現(xiàn)出的行為的影響下很難形成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再者,由于訓練和比賽的影響,體校學生的流動性很大,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和風氣[7]。青少年運動員都處于叛逆階段,追求個性,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受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在缺乏文化學習氛圍的環(huán)境下,本身缺乏學習興趣的青少年運動員,越加無心學習,有學習積極性的青少年運動員都會受同伴及他人的影響而在思想上松懈,不重視文化學習,隨著年齡的成長,文化素質(zhì)并沒有隨之提高。學習環(huán)境差如同一個“大染缸”,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運動員很難做到獨善其身,甚至會出現(xiàn)“劣幣驅(qū)逐良幣”的不良現(xiàn)象,進一步打擊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積極性。
2.3 體校管理方式不合理
青少年運動員文化基礎較差,又處在一個缺乏文化學習氛圍的環(huán)境中,加之體校管理方式不合理,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體校管理方式不合理主要體現(xiàn)下缺乏明確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生活作息以及學習和訓練進行高效的管理;再者,文化學習以年齡來劃分組成教學班級,而宿舍又是以隊為單位來組成,一個教學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多個小團體,缺乏班級的集體榮譽感。不同年齡的隊員住在一個宿舍,年齡小的青少年運動員唯年齡大的隊員是從,成為滋生不良習慣的沃土。再者,體校對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的考核標準都非常單一,對教練員的業(yè)績考核主要是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和輸送人數(shù),而文化課教師的考核指標僅僅是課時量,嚴重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青少年運動員培養(yǎng)上,教練員和文化課教師本是相互合作的關系,但是由于管理上的問題,將合作的位置轉(zhuǎn)化為對立,教練員只負責訓練,文化課教師只負責完成教學任務,將訓練和學習割裂,造成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缺失[8]。
3.1 建立以考促學機制
彌補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缺失的問題,首先要從體制機制上著手,建立以考促學的機制,倒逼體校管理者、教練員、文化課教師以及青少年運動員重視文化教育。體校要嚴格落實和執(zhí)行入學考試,對生源進行身體素質(zhì)和文化素質(zhì)的雙重把關,改善體校生源質(zhì)量不佳的局面;在社會上樹立體校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的意識,體校是培養(yǎng)社會精英的場所,不是培養(yǎng)“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地方;再者,推行賽前文化測試,提高運動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2012年,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要求“全國各級體育競賽要測試運動員文化課,不合格者不得參加比賽,全國在今后3年內(nèi)逐步推行在錦標賽中加試文化課”。同時,要實施末位淘汰制,對于在訓的青少年運動員每年都要進行文化測試,成績不達標者要實行訓練退出機制,根據(jù)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分流;以考促學,以考促改,全面提高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
3.2 推進體教結(jié)合步伐
借助各方力量,協(xié)同推進體教結(jié)合步伐,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共享,既是教育公平性的要求,更是提升青少年文化水平的有效策略。由于體校一直屬于體育系統(tǒng)主管,有些自辦文化教育的體校的文化課教師的待遇和管理均屬于體育系統(tǒng);體育主管部門管教育,既缺乏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也無法給予文化課教師業(yè)務上的指導。因此,要積極推進體教結(jié)合,教育系統(tǒng)和體育系統(tǒng)共同協(xié)作,創(chuàng)新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系統(tǒng)要將體校文化課教師選派、培訓、考核等納入管理,加強師資配置,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為運動員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9]。各體校也應加強和普通中小學的合作與交流,打造教育資源的共享模式,不斷提升體校的教學質(zhì)量。體教結(jié)合,需要從上至下的行政力量的推動,也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打造多元化文化教育體系,彌補青少年運動員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缺失。
3.3 優(yōu)化體校管理模式
體校是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基石,而且經(jīng)歷了50多年辦學積累,已經(jīng)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輸送和培養(yǎng)機制,并且取得了為世人公認的顯著成績。新的發(fā)展形勢下面臨文化教育滯后的突出問題,解決它必須要遵循青少年運動員這個學習主體特點,按照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特殊規(guī)律,優(yōu)化體校管理方式和模式。體校各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要從青少年運動員這一主體出發(fā),提高管理的效率,糾正體校不良的學習風氣,在管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打破體校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同時,要推行教職工考核評價指標的多元化,提高體校一線工作人員,尤其是文化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成就感。針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特殊性,構(gòu)建適合青少年運動員文化學習與訓練的管理方式,走自己特色的之路,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是的正確方向。
文化教育缺失阻礙青少年運動員的全面發(fā)展,退役后缺乏社會競爭力,重返社會困難;進而對中國社會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諸多不良影響。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這一問題是一項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方面進行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教育教學等多維度的創(chuàng)新,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決心。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Z].[2010-3-3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Z].[2016-3-14].
[3]黃玉珍,胡科.“體教結(jié)合”的邏輯與模式選擇[J].體育學刊,2008,15(3):5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辦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Z].[2016-3-14].
[5]高萍.青少年運動員的賽前文化測試對英語教學的促進[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6):109.
[6]劉芳.競技體校學生厭學文化課現(xiàn)象的成因及對策研究一一以廣東體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附屬競技體校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6.
[7]夾縫中亟待脫困的中國體校[EB/OL].http://learning.sohu.com/ 20150205/n408708355.shtml.
[8]王桂榮,曾誠.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轉(zhuǎn)型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J].青少年體育,2016(42):11-13.
[9]虞重干.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J].體育科學,2008,28(7):26-36.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Youth Athletes
GUO Yishan
Through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Chinese young athlete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young athletes i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ports backward;young athletes lack interest in learning.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of young athletes are:sports school students poor sports school;learning environment;school management mode is not reasonable.To this end,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test and promote science;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ce of education;optimizing sports management mode to promote you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young athletes;cultural education;lack;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G80-05
A
1003-983X(2017)03-0262-03
2016-12-30
郭義山(1982-),男,廣東廣州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中泰兩國后備人才培養(yǎng).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