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借用與創(chuàng)新
      ——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機制分析

      2017-03-07 15:15:01劉曉燕
      湖北社會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西戎商鞅秦國

      劉曉燕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 寶雞 721013)

      ·人文視野·歷史·文化

      借用與創(chuàng)新
      ——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機制分析

      劉曉燕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陜西 寶雞 721013)

      早期秦文化是在對華夏文化認同、對西戎文化采借和對自身發(fā)展經驗的總結中逐漸形成的。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內外交困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與秦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國家公利哲學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國將商鞅之法推向全國,在制度建設、道德倫理、社會風俗等方面實現(xiàn)了秦文化變遷的突破和轉型,從此確立起以國家公利哲學為指導,以法家治國理念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義為價值取向,以責任倫理為道德規(guī)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種文化模式對于秦國力挽狂瀾,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秦文化變遷的歷史軌跡為后世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提供了歷史借鑒。

      秦國;秦文化;商鞅變法;華夏文化;西戎文化

      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內容與文化結構變化的統(tǒng)稱。文化變遷是人類文化所固有的特征之一,促使文化變遷的原因很多,如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新事物的發(fā)明,新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文化接觸、文化傳播、或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并強迫被征服者接受外來文化等都可能導致文化變遷。[1](p85)一般來講,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來源于文化接觸以及文化發(fā)展的內部創(chuàng)新動力。從這樣的視角入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秦文化能在戰(zhàn)國時期脫穎而出,并影響了中國封建時代兩千年,主要原因是秦人族群在其發(fā)展的歷史舞臺上,將學習與借鑒,認同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實現(xiàn)了對商周文化的承襲和他者文化即西戎文化的采借,在“周化”向“法化”轉型的文化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了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的突破,為秦國的強大和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奠定了文化理論基礎。盡管很多學者對秦文化的價值觀、商鞅變法思想、以及圍繞秦文化相關的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成績斐然,但是多注重單純的思想研究和考古資料分析,挖掘秦文化的變遷機制并從中提取現(xiàn)代價值,仍有廣闊的研究空間。本文不揣淺陋,嘗試對此進行分析,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傳承與借用——早期秦文化的形成

      據(jù)文獻資料研究,秦人早期發(fā)展過程中并未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質。正如張?zhí)於飨壬赋龅哪菢印摆A秦民族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實際上并沒有自身的文化系統(tǒng)。其在商代使用的是商文化及先周文化,在西周使用的則是周文化?!辈⒄J為“究其原因,顯然與其民族不斷遷徙,居無定處有關。因為不斷遷徙民族的數(shù)量總是有限,其本體文化往往只能成為新居地區(qū)文化體系的部分因素,而不能成為主體成分。”[2](p236)這種客觀情況決定了秦文化必然借助于其他文化方能形成自身體系。

      (一)對夏商周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據(jù)《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吞玄鳥蛋而生大業(yè),說明秦人先祖誕生于母系氏族的時代,與中原華夏集團有直接聯(lián)系,并參與了中原華夏集團的政治活動。至先祖大費,曾“與禹平水土”,“佐舜馴鳥獸”,“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柏翳”即“益”,“伯益”。禹即位,“舉益,任之政”,禹死時曾“以天下授益,三年之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萁山之陽?!闭f明當時秦人先祖伯益,不僅參與了舜、禹時代的政治,而且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威望。

      商代時,秦人先祖“費昌去夏歸商,為湯御?!敝虦缦挠泄Γ⑶摇白蕴煲韵?,中衍之後”,多為商王器重,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因而不少秦人首領成為殷商大臣,致使“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倍摇妒酚洝分羞€有中衍玄孫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的記載,說明秦人還曾為商王朝戍守西部邊疆。

      周滅商時,清華簡《系年》通行釋文第三章簡文載:“飛(廉)東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盍(葢)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人?!盵3]即周成王時,秦人先祖被謫遷到甘肅東南以抵御西戎,政治上接受周王室的直接統(tǒng)治。

      從以上資料來看,自夏至商秦人族群在政治上都與當時的中央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文化歸屬上,認同以夏商王朝為核心的華夏文化。因此,早期秦人文化形成之前,受夏商文化的濡化很深,顯然其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華夏文化特點。

      在考古方面,2004-2006年,甘肅文物局對西漢水上游古代遺址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發(fā)現(xiàn)有類似大堡子山遺存的“周-秦文化”遺址三十八處。張?zhí)於飨壬ㄟ^分析研究,指出此地在西周晚期含有周秦文化遺存的大小遺址中,遺跡分布廣泛、遺物豐富,由此推斷“晚期先周文化以迅猛的勢頭向周圍擴展,所到之處,原地文化幾乎被改變?!s在商末,西漢水上游的大部分地區(qū),可能已被納入先周文化的勢力范圍?!盵2](p241)也就是說大概在商末,周文化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西漢水上游地區(qū)。隨著商亡,秦人西遷至此,由于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秦人不得不接受當?shù)匾延形幕_@說明秦人至甘肅后,首先可能同時接受了戎文化和周文化的某些因子,但在政治上秦人是周人的奴隸,接受周文化是秦人的唯一選擇。同時,秦人還緊跟周王室發(fā)展的步伐,通過過人的才干引起周王室的重視,從而在累世功勛中相繼獲得族群名號、政治身份、以至于封國,從而實現(xiàn)了秦族命運的徹底改變。

      隨著秦人族群逐漸向周王室靠攏,在政治上尊周、依附周、認同周的同時,秦人對周文化的趨同顯而易見。因此,自秦人始國開始,意識形態(tài)方面以吸收、繼承周文化為特征,而自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人伐戎戰(zhàn)爭勝利,“收周余民”,秦人“周化”進一步加強。在宗教信仰、政治管理、任官用人方面等都表現(xiàn)出對于周文化的學習、接納,以盡快融入周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在宗教信仰方面,秦人為了接受周文化的宗教祭祀,將周人的“敬天”、“帝”的觀念與秦人信仰的五方神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五帝志業(yè)宗教。在統(tǒng)治思想上,接受周人“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理念,在政治實踐中也采納了周人的“德”性價值觀,如《秦本紀》和《呂氏春秋》記載秦穆公丟失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賜酒而赦之?!焙笄貢x韓原大戰(zhàn),三百野人“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保ā秴问洗呵铩凼俊罚┰谖幕ㄔO上,秦文公時期“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秦穆公時期奴隸主階級與周奴隸主階級一樣,以深通“詩書禮樂”自居,《史記》載秦穆公曾對西戎使者由余言“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在任官制度上,始國初期基本上繼承了周人的世卿世祿制。以上說明,秦在始國之后基本上全盤接受了周人的天命信仰、德性價值觀念以及禮樂文化制度,以此作為維持秦國統(tǒng)治秩序的基本原則。

      秦人正是通過自覺對西周文化的認同、學習和借用,又結合自身本族群的特點,促使秦文化迅速發(fā)展。秦人價值倫理“周化”過程為秦人奴隸制階段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對西戎文化的采借。

      據(jù)《史記》載,秦人曾與西戎雜處。對于西戎活動區(qū)域,文獻方面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在一些教材中對“戎”有些許解釋,即“戎”為古代中原人對西方少數(shù)部族的稱謂。《秦本紀》載:“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說明秦人先祖在為商王朝服務時,就開始與西戎接觸。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的“戎”專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活動范圍約在今陜西西南、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其中,甘肅東南正好是研究認為秦人西遷后的停留地。在堅持秦人“西來說”的學者中,俞偉超先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俞偉超先生從秦文化的三個特點來說明它是西戎文化之一:一是屈肢葬,二是“鏟腳袋足鬲”,三是洞室墓。俞偉超先生認為這三個因素,都是源自甘青地區(qū)的羌戎文化。[4](p180-192)而趙化成先生也認為“秦的西向墓可能與屈肢葬一樣,也與甘青地區(qū)古代文化有一定的關系?!盵5](p5)雖然本文堅持秦人“東來說”,但“西來說”的論據(jù)恰恰提供了秦文化與西戎文化有著深刻關系的直接例證。從入鄉(xiāng)隨俗的常理來講,也許是秦人到達此地之初,為了減輕原住族群的偏見,而在一些生活習慣,甚至宗教信仰上入鄉(xiāng)隨俗,進行文化采借的結果。

      另外,考古工作者于2004年對甘肅西漢水上游進行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在西漢水上游屬于西周及其前后的遺址中,除了周秦文化之外,還有寺洼文化。而且考古學家們認為寺洼文化應屬于西戎考古學文化,并推測出上游寺洼文化的年代約從西周早期前后延續(xù)到春秋時期,從時間范圍來看與當?shù)刂芮匚幕z存重合。[2](p243)據(jù)此考古專家們推測兩類不同文化類型的人群可能同時居住在一條河的南北兩岸,這必然是一種對峙狀的分布,“或彼此進退,殺伐之聲盈耳;或雞犬之聲相聞,而互不往來;或和平相處,互通有無?!盵2](p243)兩種文化的族群雜處共生,必然會由于頻繁的接觸而相互影響,甚至是激烈的沖突。

      從《史記》等文獻資料記載來看,秦與西戎的關系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峙與征戰(zhàn):如《秦本紀》載西周時,“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西戎殺秦仲”;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蓖瑫r,文獻資料還向我們展示出秦戎關系的另一方面:通婚與融合?!肚乇炯o》中提到“申駱重婚,西戎皆服”,“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即使到了襄公時也曾嫁女于“豐王”。[6](p996-1003)婚姻是族群交流、融合以致同化的重要方式,秦戎通婚現(xiàn)象的存在,必然使秦文化具有西戎文化的因子。事實上歷史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西部地區(qū)基本上都在秦國的范圍之內,秦國與戎人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許多向往秦國的戎人也來到秦國,或者加入秦國軍隊,或者與秦人通婚,秦國往往采取開明政策,把他們發(fā)展為新秦人??梢韵胂螅且驗榍厝伺c西戎雜處,與之戰(zhàn)爭、與之通婚,在頻繁的接觸和共同的生活與征戰(zhàn)中,早期秦文化逐漸吸納了戎族人的某些文化特質,所以有學者認為“秦人身上流有戎族‘野蠻精悍’之血,也造成了秦人尚勇、驃悍的性格。”[7]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族群接觸、文化傳播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二、制度創(chuàng)新——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的突破

      文化學研究理論認為,文化變遷的主要路徑及原因是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的路徑一般認為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本民族文化內部的累積和突變,二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從戰(zhàn)國時期秦人發(fā)展歷程來看,這兩個因素都已經具備,并且相互交織在一起,而更突出的原因在于秦國具有了文化變遷的條件、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制度創(chuàng)新、移風易俗的政治實踐,從而使秦人族群在戰(zhàn)國時期實現(xiàn)了文化變遷中的自我突破。

      (一)社會政治條件。

      春秋后期,隨著周王室衰落,接受周人天命哲學理念的秦國奴隸主政治也走向了衰落。到戰(zhàn)國初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區(qū)初步確立,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這些新興封建地主掌權后,紛紛采用了全新的理念來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治,通過變法運動使社會經濟和國力大漲。而偏在關中西部的秦國還依然處于奴隸制的政治體制之下,文化落后、保守,經濟凋敝、內外交困,奴隸制痼疾以及本身政治體制與經濟政策上的不協(xié)調,使秦國在諸侯紛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徐衛(wèi)民先生對秦國這一時期的政治狀況進行研究,認為“秦厲公時期秦國尚能保持大國的優(yōu)勢,其后躁公、懷公、靈公和簡公、惠公、出子幾代國君統(tǒng)治時,秦國日益削弱?!盵8](p54)顯然,秦國以西周政治思想為核心的文化體系面臨著挑戰(zhàn)與沖擊,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秦人政治文化中為現(xiàn)實服務的功利性與其現(xiàn)行的西周政治思想本身發(fā)生矛盾,其保守落后的政治文化已經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秦文化的舊有模式也已經跟不上國內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變社會結構、發(fā)展經濟、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需求,這種新舊文化的沖突使戰(zhàn)國初期的秦人處于內外交困之中,這種來自文化內部的沖突與斗爭,正是舊有文化發(fā)生變遷的前奏。因此,秦人要走出發(fā)展的困境,必須進行一場來自本文化內部的深刻革命,進行一場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文化創(chuàng)新,方能實現(xiàn)秦文化發(fā)展的突破。制度創(chuàng)新是文化變遷的一種劇變形式,它必須具有來自內外的協(xié)調一致條件,而時代為秦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社會條件,也為秦人的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理論和實踐的準備。

      戰(zhàn)國時期,在思想文化界,私人講學蔚然成風,百家爭鳴異彩紛呈。各家學派的代言人懷揣治國良策上下游移,東奔西走,以求自家的學術理論能成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治國方略,這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開拓了理論空間,并為中國社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哲學本體論前提。其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成為當時各種思潮中最為激進者,法家思想主張以公利哲學理念作為國家治理的指導思想,以霸道實現(xiàn)王治,用法紀來整肅社會,以法術勢來強化君權,引起世人關注。但戰(zhàn)國時期自西周以來形成的普遍禮法習俗依然頑固地存在,法家的“霸道”思想顯得暴力和缺乏溫良,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變法目的只是為了圖強,而并不想對現(xiàn)有的政治體制進行徹底變動,因此,法家思想因為過于激進而未被東方六國所采納,但這在客觀上卻為救治秦國留下了良藥猛藥,為秦文化變遷實現(xiàn)突破作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理論準備。

      在秦國,公元前385年秦獻公在異常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即位,開始對當時先進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進行總結,著手改革奴隸制度、采取了廢除人殉制度、編制戶籍、遷都櫟陽、重視經濟發(fā)展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國渡過了危機,這在歷史上被稱為“獻公新政”。獻公新政實際上是陣痛中的秦國在政治經濟領域內試圖突破困境的嘗試,是對奴隸制時代秦國政治的反思,也是對秦國未來發(fā)展的初步探索,為秦孝公時期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拉開了序幕。

      (三)理論、制度創(chuàng)新的實踐——商鞅變法。

      經過“獻公新政”后的秦國,內外困境并未真正改變。秦孝公時期,依然深感“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丑莫大焉”?。ā妒酚洝で乇炯o》)強烈的恥辱感以及現(xiàn)實的經濟、軍事困境,使孝公急于改變現(xiàn)狀。而前幾代人的政治反思與改革探索已經為秦孝公突破傳統(tǒng)觀念奠定了社會基礎,再加上秦孝公對關東諸國流行的最新政治理論的觀察與思考,便開始著手調整國內政治:首先,通過“布惠,振孤寡”的方式籠絡民心,通過“招戰(zhàn)士,明功賞”(《史記·秦本紀》)的方式增強軍事實力;其次,發(fā)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商鞅就是在此時西入秦國,向孝公說以法家的“霸道”之術,孝公為之動容,決定以法家治國之術進行變法革新。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方位的劃時代革命便由商鞅來付諸實踐了。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一是在思想信仰上,擺脫宗教神秘主義的天命論,積極在現(xiàn)實社會中探索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不法古,不修今”,“世事變而行道異”(商鞅《商君書·開塞》)的歷史觀,解放人們的思想觀念;二是政治上,強化君主專制獨裁,主張法治,認為“法”是“為治之本”,推行法制,使法成為“國之權衡”,君主要做到“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保ㄉ眺薄渡叹龝ぞ肌罚┤侨喂偕?,廢除世卿世祿制,提出“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實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記·商君列傳》)的軍功爵制;四是在社會組織上,在秦獻公“戶籍相伍”的基礎上,進一步“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普遍推行縣制,“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史記·商君列傳》)使縣成為直屬于國君的地方組織;五是經濟上,施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小農經濟模式,規(guī)定“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以法律形式確認新的土地所有制,“為田開阡陌封疆”,施行度量衡改革,“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史記·商君列傳》)六是在社會風俗上,改變秦國“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陋習,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禁止私斗,規(guī)定“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形”,培養(yǎng)“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史記·商君列傳》)的社會風尚。

      商鞅通過以上六個方面,將理論創(chuàng)新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五年之后“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保ā妒酚洝ど叹袀鳌罚┦曛?,“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zhàn)國策·秦策一》)《戰(zhàn)國策》贊曰:“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一》)變法不僅使秦國實現(xiàn)了國富兵強,整個社會面貌也發(fā)生了徹底改變,《荀子·強國篇》曰:“入境,觀其風俗,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入于其門,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齊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保ā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陨衔墨I記載都證明了秦國實行法治理念指導下的文化革新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從文化變遷的角度來看,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秦文化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創(chuàng)新,正如齊思和先生所言:“登庸不以門第而以戰(zhàn)功,貴族之特權已去。新貴不與之采田而與之祿米,新貴亦遂為君主之雇員,而無舊日之威勢?!f有之貴族既因變法而失其特殊地位,新起召集新貴,徒成為國君之雇員而無舊日貴族之地位勢力,政權遂漸集中于君主,此乃由領主分權而進入專制制度之一重要關鍵也。”[9](p177)張覺先生也說:“他的變法,是一場以法治全面代替禮治,以軍功代替世祿,以君主集權的封建官僚政治全面代替領主分治的封建貴族政治革命”。[10](p3)

      因此,經過商鞅變法以后,舊的道德觀念被打破,新的等級制度正在形成,爵秩高低成為體現(xiàn)等級差別的反映,作為個人身份高低的爵位,封君成為該時代人們的社會追求。這就使得以儒家道德價值哲學理念為核心的文化發(fā)生了重大變遷,以法家思想為代表的新價值理念、超越了西周時期以宗宗、親親血緣下的德性信念倫理,轉而崇信法家以法理信仰、國家本位、法術勢管理為基本理念的國家公利哲學,正如王興尚先生所言“秦國經過這場哲學革命,以國家公利哲學作為秦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直接影響秦國國家制度、經濟產權制度的選擇。尤其是以商鞅變法為重要轉折點,秦國從傳統(tǒng)宗法社會快速進入新型法治官僚社會?!盵11](p78)在倫理文化上,一切以理性的態(tài)度處之,選賢任能,不問出處;獎勵耕戰(zhàn),論功行賞;責任篤定,重視考核。將國家、天下整體利益作為決策和考核的標準,鼓勵國人為國家、天下建立功勛,將立功于國與個人富貴爵祿相結合。這種理性態(tài)度促使戰(zhàn)國之后秦國倫理價值觀念轉變?yōu)橹匾曅袨榻Y果的責任倫理,使戰(zhàn)國以前以禮樂文化為政治思想的秦文化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了秦國政治發(fā)展上理論創(chuàng)新的完成,也使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得以完成,新的文化模式得以確立。

      三、戰(zhàn)國秦文化變遷機制分析

      由上文可知,秦人在自覺接受周文化模式的前提下,采借了戎族的某些文化特質,又通過自身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新,最終通過商鞅變法剝繭而出,實現(xiàn)了對原有文化模式的突破,真正形成了以法制為核心、崇尚公利的價值觀以及責任倫理為特點的秦文化模式,并奠定了秦文化后來發(fā)展的方向?;赝麣v史,秦文化能在戰(zhàn)國時期實現(xiàn)突破,主要是秦人在崛起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由內到外、由理論到實踐的秦文化變遷機制,這套變遷機制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

      戰(zhàn)國時代,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制度大壞,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內取得了政治上的實權,這種社會轉型期的時代特點,將各國卷入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的改革洪流中,通過變法圖強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是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在兼并戰(zhàn)爭的政治實踐和理論反思后的必然認識。在思想學術界,百家爭鳴的思想家們懷揣救世良策,尋求能夠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良君明主,他們?yōu)榻Y束戰(zhàn)國時代的混亂局面準備了理論條件。秦國僻居西隅,長期以來落后于東方諸國,要想在兼并戰(zhàn)爭中獲得生存,必須進行一場順應時代潮流的革故布新的變法運動,因此秦國商鞅變法所進行的制度創(chuàng)新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二)奮發(fā)圖強的內在驅動力。

      內因是文化變遷發(fā)生的根本推動力。秦人族群自西遷后,從奴隸躋身于貴族,求生存、求立功、求發(fā)展、求強大的社會心理使秦人逐漸形成進取務實、崇尚功利、一斷于法、問責督責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實現(xiàn)政治與軍事的集權,適應了戰(zhàn)國時代兼并戰(zhàn)爭的政治軍事需要,也成為秦國上下努力耕戰(zhàn),奮發(fā)圖強的內在驅動力,成為戰(zhàn)國秦文化模式的主要特點。

      (三)改革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

      秦國自穆公經獻公到孝公,嘗試打破舊制度,建立新政治思想價值體系的意圖明確,但是任何一個民族、國家,要想徹底打破舊有的傳統(tǒng)觀念,除了客觀條件、民眾意愿之外,還需要政治核心集團的強有力推動,可以說領導者及實踐者的創(chuàng)新魄力、創(chuàng)新精神是推動文化革新、社會變革的關鍵因素。因此,秦國能實現(xiàn)徹底的文化革新,與秦孝公及商鞅的創(chuàng)新精神密切相關。

      (四)創(chuàng)新理論的積極實踐。

      從秦穆公起,秦人已經在為改變秦國貧弱尋找出路,再經過“獻公新政”,到了孝公時期,秦國在國家發(fā)展理論上幾經反思已經成熟。從商鞅向孝公說法的情形來看,商鞅之變法理論與孝公一拍即合,說明孝公早已在秦國的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上有所思考,法家的思想剛好契合了孝公的治國主張,也符合秦人長期以來的崇尚公利的傳統(tǒng),于是在明君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動下,法家的治國思想才真正地從理論走向了實踐。正如董平均先生所言:“當功利主義的文化精神被法家提煉為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政治理論時,即被轉化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沖擊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銳利武器?!盵12](p112)這就是商鞅理論創(chuàng)新的實踐意義,而這場政治理論實踐不同于當時其他六國的變法運動,秦國的變法實踐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不局限于某一領域、某一制度,而是在法家理論指導下的全方位、一體化的全面改革。它上及最高統(tǒng)治者,下涉黎民百姓,它觸及到了秦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從改革者的立場而言,它是一場完美的政治理論實踐過程,盡管它充滿了血腥,但卻為后世之人將理論創(chuàng)新落實到政治實踐提供了范式。

      (五)文化創(chuàng)新的人才觀。

      歷史證明,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需要人才,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能迅速崛起,與秦國網羅天下英才的舉措是分不開的。秦孝公堅持自穆公以來尚賢用賢的思想,又結合戰(zhàn)國時期人才流動趨勢、各國的用人政策、以及戰(zhàn)國才子追求功名的動機,把招攬人才作為國家發(fā)展的第一要務,發(fā)布求賢令,稱“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百e客群臣”包含兩部分人,一部分是秦國以外的六國之人,另一部分是秦國的臣僚,反映出孝公實際上是面向“天下”招攬人才,不受地域限制,只要能獻強秦之計,便給予“尊官”、“分土”。這種求賢政策,直擊人心,給一些不得志的才子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契機,商鞅就是在“求賢令”的號召下西奔秦國。當然,商鞅的個人命運卻是以悲劇收場,然而商鞅雖死,秦法猶存,孝公之后,秦國歷代君王,仍然堅持了商鞅以法治國的理念。孝公之后的惠王也曾力排眾議,重用人稱“小人”的張儀,也是只計其能,結果張儀的連橫與遠交近攻之策,使秦在政治外交上打破了各國合縱抗秦的聯(lián)盟。商鞅、張儀二人的共同特點在于標新立異、大膽創(chuàng)新,而其說均能被秦王采納,體現(xiàn)了秦國對適合本國發(fā)展大計的治國方略不問出處,只要能為我所用,一律采擇。正是這些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智慧,最終促成了戰(zhàn)國秦文化模式的形成,并推動著秦國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對此云:“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四方游士,然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國人……獨秦不然。始與謀國開霸業(yè)者,衛(wèi)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也,皆委而聽之不疑。”秦“卒所以有天下者,諸人之功也。”[13](p14)

      [1]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張?zhí)於?周秦文化研究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M].上海:中西書局,2011.

      [4]俞偉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學文化歸屬問題的探討[A].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趙化成.尋找秦文化淵源的新線索[J].文博,1987,(1).

      [6]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夏毅輝.論秦國早期歷史中的尚武傳統(tǒng)[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4).

      [8]徐衛(wèi)民,賀潤坤.秦政治思想述略[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齊思和.商鞅變法考[J].燕京學報,1947(33).

      [10]張覺.商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11]王興尚.秦國責任倫理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13]洪邁.容齋隨筆·秦用他國人[M].北京:世界語言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唐偉

      K231

      A

      1003-8477(2017)04-0111-06

      劉曉燕(1971—),女,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副教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秦國崛起原因的責任倫理角度研究”(13XZX021)子項目、寶雞文理學院周秦文化研究所重點項目“秦倫理文化研究”(ZK14019)、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先秦幸福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12JZ001)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西戎商鞅秦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5:44
      五張羊皮
      秦國的“拐點”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20
      秦國的東進與東出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8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0
      瞞天過海
      莊浪縣出土北方系青銅器及有關問題探討
      絲綢之路(2016年12期)2016-11-22 22:12:52
      樹敵太多商鞅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2016-06-13 08:12:49
      商鞅變法的是與非
      公民與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5
      攀枝花市| 元谋县| 江油市| 青铜峡市| 萝北县| 呼图壁县| 桦甸市| 洮南市| 灵台县| 绥阳县| 岳普湖县| 南召县| 广安市| 金平| 阿瓦提县| 隆昌县| 三原县| 邛崃市| 青龙| 鄄城县| 平安县| 金塔县| 额敏县| 南宁市| 成都市| 巍山| 南通市| 陈巴尔虎旗| 玉环县| 化德县| 贵德县| 花垣县| 扬州市| 永城市| 凤庆县| 晋江市| 太白县| 墨竹工卡县| 遵义县| 崇仁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