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江蘇省腫瘤醫(yī)院/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江蘇省臨床檢驗中心,南京 210009)
·述評·
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臨床應用中的挑戰(zhàn)*
趙建華
(江蘇省腫瘤醫(yī)院/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江蘇省臨床檢驗中心,南京 210009)
循環(huán)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臨床應用價值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可,尤其作為“液體活檢”的主要資源用于腫瘤精準醫(yī)療備受關注。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極為稀少,靈敏度一直是CTCs檢測及應用的主要瓶頸。目前,CTCs分離、富集、體外原代培養(yǎng)技術,獲得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及其臨床應用價值都還在不斷探索和發(fā)展中,對它們的深層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將有助于指導并推動CTCs的臨床應用。
循環(huán)腫瘤細胞;精準醫(yī)療;生物學特征
腫瘤轉(zhuǎn)移是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大部分遠端轉(zhuǎn)移都是通過血液循環(huán)完成的,因此血液中存在的腫瘤細胞,即循環(huán)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被認為是腫瘤復發(fā)轉(zhuǎn)移的關鍵因素[1]。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非常稀少,一般每106個白細胞中僅夾雜1個至幾個CTCs,靈敏度一直是CTCs檢測及其應用的主要障礙。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一項CTCs分離與檢測技術能全面滿足臨床需求,CTCs分離、富集、體外原代培養(yǎng)、分子表觀遺傳特征的研究及其臨床應用價值都還在不斷探索和發(fā)展中,對它們的深層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將有助于指導并推動CTCs的臨床轉(zhuǎn)化及應用。
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CTCs的計數(shù)來預測腫瘤患者的復發(fā)、轉(zhuǎn)移和生存?,F(xiàn)階段普遍使用的CTCs分離技術大致分為兩類:基于細胞表面蛋白質(zhì)表達的生物分離技術和基于腫瘤細胞物理學特點的物理分離技術。第一類技術中,以CellSearch平臺為代表的陽性磁分離法使用最早且較廣泛。其原理為上皮來源的腫瘤細胞表面廣泛表達上皮細胞粘附因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該類技術能基于EpCAM免疫磁性捕獲上皮性CTCs;但CTCs中存在著發(fā)生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而丟失EpCAM的亞群,這類CTCs已被證明在乳腺癌發(fā)病過程中具有更高的轉(zhuǎn)移效率和預后警示作用[2]。為了克服該缺陷,陰性磁分離法應運而生,它不依賴于CTCs的表型,可通過去除血液中白細胞而實現(xiàn)所有類型CTCs的檢測。但該技術的CTCs回收純度低且會出現(xiàn)假信號。第二類CTCs分離技術主要基于腫瘤細胞與血細胞在大小和/或形變能力上的差異,采用過濾或離心法富集CTCs。然而,尚無證據(jù)表明CTCs一定就是直徑較大的或剛性強的細胞,磁性分離法獲得的CTCs大小各異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該類方法雖簡便易行但可信度和臨床應用價值還有待驗證。無論采用何種技術,CTCs的計數(shù)在判斷各類癌癥的復發(fā)轉(zhuǎn)移和早期診斷上還需建立統(tǒng)一的標準,并且發(fā)展新的CTCs分離技術應同時進行系統(tǒng)的方法學比較,以提高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有效性。
精準治療的焦點是根據(jù)腫瘤細胞所呈現(xiàn)的分子特點(如基因突變和特定基因或蛋白質(zhì)表達等)選擇相應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以獲得最佳療效。但腫瘤細胞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治療前需要對患者的腫瘤細胞進行異質(zhì)性鑒定。然而,組織樣本獲取困難、瘤內(nèi)癌細胞高度異質(zhì)性及無法跟蹤檢測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液體活檢”成為理想的選擇,且與其他液體活檢材料(例如ctDNA和外泌體等)相比,CTCs具有更為突出的優(yōu)勢[3]。正如哈佛醫(yī)學院Toner教授在《Science》雜志中指出:“完整的細胞具有巨大的價值;可以研究DNA、RNA、信號分子、磷酸化模式、表觀遺傳學,還可以通過培養(yǎng)這些細胞,測試藥物敏感性,真正走向個性化醫(yī)學”。目前主要有2個技術障礙使得CTCs的應用還難以真正在臨床上展開:一是使用當前技術純化CTCs后,樣品中依然含有大量白細胞,CTCs的含量僅在0.1%~1%之間,難以通過測序技術(因基因測序要求樣品中腫瘤細胞比例不低于10%~20%)準確鑒定其中的相關基因突變靶點;二是分離具有完整活性的CTCs還存在技術瓶頸。目前的CTCs分離技術包括多步的化學和物理操作過程,導致純化后的CTCs無法繼續(xù)培養(yǎng)而獲得足夠的數(shù)量用于高通量基因突變檢測和藥物篩查。盡管微流控芯片分離技術(CTC Chip)可獲得CTCs的含量高達50%[4],但其過程對CTCs的活性及生物學功能有影響;隨后報道的CTC iChip技術盡管解決了CTCs活性不足的問題[5],但CTCs純化后的含量依然很低,難以直接用于靶基因突變檢測。盡管如此,從CTCs的回收率和細胞活性上看,微流控芯片技術比其他分離技術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有理由相信,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多技術組合將可能成為新一代高效能CTCs分離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在此基礎之上的大規(guī)模臨床驗證將全面推動CTCs在腫瘤精準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目前主要集中在2個方向:一是發(fā)生EMT的CTCs;二是具有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特性的CTCs。在轉(zhuǎn)移過程中,絕大部分CTCs會在機體免疫作用下發(fā)生凋亡,僅少數(shù)可存活下來形成轉(zhuǎn)移灶。因而對CTCs進行簡單計數(shù)而沒有進一步的分子特性鑒定完全可能導致錯誤的臨床判斷和診治[6];同時由于目前CTCs分離技術在建立過程中都是通過不同病例組來進行臨床應用驗證,亦無標準化方案,導致CTCs的分選計數(shù)難以進行方法學比較,也無法在各種類別的腫瘤中形成統(tǒng)一的定量判定標準。近來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基于分子特性鑒定以檢測少數(shù)更具存活力和侵襲性的CTCs比單獨CTCs計數(shù)更有價值[7-8],這可能也為CTCs在臨床應用中的標準化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與CTCs相關的某些臨床應用問題尚有待闡明,才能全面發(fā)揮CTCs的“液體活檢”功能。目前的焦點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4.1 CTCs檢測是否能用于腫瘤的早期診斷? 目前CTCs的存在與腫瘤發(fā)生與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還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已有文獻證實,腫瘤原發(fā)灶形成前CTCs就已經(jīng)存在[9],提示CTCs具有用于腫瘤早期診斷的潛力。但腫瘤早期階段的CTCs檢出率極低,這給臨床常規(guī)應用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綜合文獻,這一問題可能通過采取一些不同的策略逐步解決:首先,血液中的CTCs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是變化的,嚴格把控血液樣品的采集部位及采樣時間非常關鍵;其次,CTCs在血液中的數(shù)量極少,發(fā)展更敏感更特異的CTCs分離與檢測技術也至關重要。
4.2 發(fā)生EMT的CTCs與臨床的相關性如何? EMT的發(fā)生與腫瘤細胞的CSCs特性有關[10]。由于CSCs被認為是腫瘤發(fā)生、轉(zhuǎn)移和復發(fā)的根源,發(fā)生EMT的CTCs可能成為腫瘤遠端轉(zhuǎn)移的起源。然而,發(fā)生EMT的CTCs處于“冬眠”狀態(tài),無法增殖形成轉(zhuǎn)移灶[10]。因此,這類CTCs與腫瘤轉(zhuǎn)移及預后的相關性還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臨床驗證,尋找新的特異性標志物以鑒別最終能形成轉(zhuǎn)移灶的CTCs,已成為最迫切的需求。此外,CTCs的EMT特性鑒定目前還主要集中在晚期患者,如果能在早期患者中找到證據(jù)表明這類CTCs的存在且與患者后續(xù)出現(xiàn)轉(zhuǎn)移密切相關,則能拓展CTCs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即在術前判斷患者發(fā)生轉(zhuǎn)移的可能性以優(yōu)化手術方案。
4.3 CTCs的特性鑒定是否有助于預測腫瘤發(fā)生遠端轉(zhuǎn)移的部位? 腫瘤細胞能從原發(fā)灶和轉(zhuǎn)移灶組織的不同部位脫落入血形成CTCs,這些細胞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向遠端部位轉(zhuǎn)移的潛能和組織/器官選擇性也不相同[11]。因此,理論上來說,CTCs中存在具有組織特異性的CTCs亞群。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相信,隨著CTCs分子特性研究的深入,這些具有選擇轉(zhuǎn)移性的CTCs亞群將可能為我們提供各種腫瘤的轉(zhuǎn)移路線圖譜。如果能夠?qū)崿F(xiàn)該目標,將進一步拓展CTCs的新功能,即有助于定位新的微小轉(zhuǎn)移灶,提高臨床監(jiān)測患者復發(fā)的效率。
4.4 CTCs的基因分型與表型鑒定能否用于指導腫瘤的精準治療? 液態(tài)活檢由于具備無創(chuàng)檢測腫瘤狀況的獨特優(yōu)勢,正逐漸成為“精準醫(yī)療”代表性檢測手段,同時也極大推動了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的進程。其中,通過CTCs檢測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突變和乳腺癌表皮生長因子-2(HER2)表達已成功用于相應的靶向治療[12-13]。因此,CTCs的基因分型與表型鑒定用于指導腫瘤精準治療是發(fā)展趨勢。然而,與化療藥物一樣,患者對靶向藥物的響應也并非是持久性的;隨著治療的進行,腫瘤驅(qū)動基因突變譜將會發(fā)生變化,耐藥的實時監(jiān)測及其治療方案的持續(xù)調(diào)整優(yōu)化對患者的療效及預后至關重要,但組織活檢無法承擔這一責任。CTCs檢測優(yōu)點在于不僅能通過總體和分類計數(shù)對腫瘤進展進行實時監(jiān)測;而且還能對完整腫瘤細胞進行實時鑒定并展開細胞功能研究,在單細胞水平研究分析腫瘤細胞群體異質(zhì)性及其與治療進展的相關性。當然這些都需要高靈敏度的CTCs分離、富集與檢測技術、體外原代培養(yǎng)技術、以及單細胞研究技術的發(fā)展和支撐。
CTCs的臨床應用不僅面臨技術上的問題,還存在大量的實際應用問題有待解決。一個好的CTCs分離技術應當同時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優(yōu)勢:其一,能夠獲得足量的CTCs,這是其臨床應用可靠性的重要前提;其二,分離出的CTCs具有足夠的純度,這是準確鑒定其基因型和表型用于腫瘤精準治療的技術前提;其三,獲得的CTCs具有完整的活性,能夠繼續(xù)培養(yǎng)獲得足夠的數(shù)量,以用于大規(guī)模的藥物篩查和基因鑒定;其四,能夠分離出全部類型的CTCs,這為其臨床應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為此,需要通過大規(guī)模的臨床試驗解決CTCs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定量和鑒定依據(jù)進行標準化,才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全面而有價值的指導。
[1]Alix-Panabières C, Pantel K.Challenges in circulating tumour cell research[J]. Nat Rev Cancer,2014,14(9):623-631.
[2]Yu M, Bardia A, Wittner BS,etal. Circulating breast tumor cells exhibit dynamic changes in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composition[J]. Science, 2013,339(6119):580-584.
[3]Gold B, Cankovic M, Furtado LV,etal. Do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exosomes, and circulating tumor nucleic acids have clinical utility? A repor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J]. J Mol Diagn,2015,17(3):209-224.
[4]Nagrath S, Sequist LV, Maheswaran S,etal. Isolation of rare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 by microchip technology[J]. Nature,2007,450(7173):1235-1239.
[5]Sarioglu AF, Aceto N, Kojic N,etal. A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label-free, physical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lusters[J]. Nat Methods,2015,12(7):685-691.
[6]Plaks V, Koopman CD, Werb Z.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 Science, 2013,341(6151):1186-1188.
[7]Messaritakis I, Stoltidis D, Kotsakis A,etal. TTF-1- and/or CD56-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J]. Sci Rep,2017,7:45351.
[8]Fang C, Fan C, Wang C,etal. CD133+CD54+CD44+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biomarker of treatment selection and liver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 Oncotarget,2016,7(47):77389-77403.
[9]Rhim AD, Mirek ET, Aiello NM,etal. EMT and dissemination precede pancreatic tumor formation[J]. Cell,2012,148(1-2):349-361.
[10]Manjili MH.Tumor dormancy and relapse: from a natural byproduct of evolution to a disease state[J]. Cancer Res,2017,77(10):2564-2569.
[11]Wan L, Pantel K, Kang Y. Tumor metastasis: moving new bi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clinic[J]. Nat Med,2013,19(11):1450-1464.
[12]Ross K, Pailler E, Faugeroux V,etal.The potential diagnostic power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 analysis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Expert Rev Mol Diagn,2015,15(12):1605-1629.
[13]Wallwiener M, Hartkopf AD, Riethdorf S,etal.The impact of HER2 phenotyp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107 patients[J]. BMC Cancer,2015,15:403.
(本文編輯:許曉蒙)
10.13602/j.cnki.jcls.2017.08.01
江蘇省重點研發(fā)(社會發(fā)展)計劃基金(BE2015078)。
趙建華,1964年生,女,研究員,碩士,E-mail:Jhzhao2838@sina.com。
Q291
A
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