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教師和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新課改要求,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來,最終成為信息技術的探索者和參與者?;谛畔⒓夹g未來發(fā)展的前景,對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本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學生為本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作用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學生為本”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實現更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散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當代教育發(fā)展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學生的三維學習目標: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要達到學生這三方面的技能要求,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關系,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實現以生為本的重要舉措
1.開展探究式主題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中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完成知識的學習,更要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通過自主學習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中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完成信息技術的教學,達到高效的課堂效果,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探究式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例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利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來解決情境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2.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放到主體位置,充分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公地位,以便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去,構建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教師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從根本上轉變其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方法,拋棄原有的灌輸式的思想,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而不是將知識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前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其進行分組,并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探究,并通過此過程熟悉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而且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3.評價機制多元化,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成績并不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該從多角度出發(fā),發(fā)現學生在不同方面的閃光點。特別是針對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他們當中很多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對計算機的了解以及熟悉程度甚至不亞于老師。因此,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并發(fā)現他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更多潛能,從而使他們找到學習上的自信,成績上得到更大的進步。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以及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實踐證明,多角度的評價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通過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觀察,教師可以發(fā)現他們身上獨有的特點,從而使教師發(fā)現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
4.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勵學生自主參加課堂活動
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中去。所謂和諧民主,一方面是指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師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進步,而不是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另一方面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更好地互動。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為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是一門需要實際操作應用的課程,因此不能只停留在理論教學的階段,應該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實踐證明,要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參考文獻:
[1]胡靜.基于理解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2]趙國慶,段毅.網絡教育應用現狀調查[J].現代教育技術,2007(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