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鳳
【摘要】孩子的成長過程里很難風平浪靜,特殊家庭孩子的成長更容易狀況百出,面對這些出現(xiàn)問題的孩子,我們要給予關愛,更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與幫助。家校之間積極溝通,了解孩子在家與學校的不同表現(xiàn),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樹立校紀權(quán)威、結(jié)對指導、定期交流等,幫孩子找回自信,找到集體歸屬感。此外,我們還要有耐心,靜待孩子們的成長。
【關鍵詞】問題學生家校合作幫扶
一、 背景描述
(一) 問題產(chǎn)生
中考錄取時,小明(化名)比其他同學低了100多分,因為他是以書法特長生的身份考進學校的。放在普通文化班的小明,學習上是吃力的;讓人遺憾的是,小明不是那種要強進取的孩子,學習缺乏主動性,就這樣一路跌跌爬爬到了高二。
小高考如期而至,優(yōu)秀生為沖A發(fā)奮努力,小明為過C開始有所行動。成績出來后,大家都很欣喜,同學們基本達償所愿,小明亦在其中。意外在一個月后發(fā)生。
晚自習開始了,小明卻不在教室,班主任的桌上多了一張留言條,因為偷買手機拿了同學錢等多種因素,他離校出走了。經(jīng)過一系列的顛簸周折,5個小時后,學校和家長終于在在江北的某個長途車站將他找到。
退宿、處分、批評教育,小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一接受,學習生活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
一個月后,又一個意外出現(xiàn),讓人大跌眼鏡!
高二5月份,因為學校和部分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年級部重新組建了書法繪畫班,小明從文化班轉(zhuǎn)到了藝術班。語文課堂上,小明的手機突然響了,老師把手機收走帶進了辦公室。小明課間問老師要手機,老師需要學生和家長一起來將手機取走。小明說了一句狠話:“老師,你給還是不給?!”老師說不給,小明說:“好!”然后激動地出門了。出門后,小明直接爬到辦公室門口走廊的欄桿外,兩手緊抓欄桿,對天大喊,教師辦公室在四樓。小明被出去上課的老師們發(fā)現(xiàn),一把拉住,拽進辦公室。
請家長到學校,小明被帶回家停課反思。一個星期后,小明又回到了學校,升級處分,繼續(xù)回班學習。學習與生活又繼續(xù)恢復了常態(tài)。
(二) 家庭情況和心理剖析
在處理小明的過程中,我慢慢熟悉了他的家庭情況。小明的父親在他小學六年級時離世,母親一人辛苦將他帶大。母親從事銷售,工作比較忙碌,但對他的關愛并未減少,所幸還有外公外婆幫忙照應。
不過,在這種家庭類型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在小明身上都毫無遺漏地呈現(xiàn)了。老人帶大的孩子,學習習慣差,脾氣大,有點任性;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和心理上不穩(wěn)定,易憂郁,也易狂躁;失去父親的男孩子,會被家庭賦予更大的期待和責任,被夸得有點自大,又會被現(xiàn)實擊打得有點自卑。
所以,管不住自己又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小明才會偷偷扣下伙食費買了手機來消遣,才會因經(jīng)濟緊張拿了同學的錢,才會因事發(fā)覺得無顏面對母親和家人,決定離家出走去逃避。家人對失去父親的孩子的愛憐會在原則上把不清底線,于是小明也輕易原諒了自己的過失,無視校規(guī)和已有的處分,又一次犯錯。任性的習慣,讓他克制不住手機被收走的惱羞成怒,再加上對年輕的語文教師缺乏敬畏感,沖動之下,小明采取了可能在家里也常用的“威脅招數(shù)”——跳樓。
二、 合作策略與過程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教育過程的和諧與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的主體——學生,為學生提供機會,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對于像小明這樣有點特殊的孩子,更需家校溝通配合,從深層尋找原因,從行為進行監(jiān)督,以此尋找最佳的教育策略。在對小明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既重視家校合作的緊密程度,又要根據(jù)家校各自特點有所側(cè)重。學校主抓學習,豎立權(quán)威,激發(fā)動力;家庭主抓生活,關注細節(jié),正確關愛。雙方定時溝通,彼此交流小明階段性的情況,讓小明的學習和生活共同為兩方熟悉,以此消除他做壞事不被發(fā)現(xiàn)的僥幸心理。
1. 理清認知,明確校紀懲處。做事沖動,遇事缺乏理性的思考,這是青春期易有的逆反表現(xiàn),可以理解。站在叛逆違規(guī)原因的角度,我通過同理心把情感拉近之后,再引導小明分析老師管教行為的出發(fā)點和合理性,希望他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又從小明自身的發(fā)展角度,分析他沖動行為帶來的后果,以及不重視、不改進會帶來的發(fā)展趨向?!靶袨榭梢岳斫猓Y(jié)果不可原諒!”對應校紀校規(guī)的條例,我向小明強調(diào)了年級組和學校的處分決定。因為有前面的說服教育,小明平靜地接受了處理結(jié)果;不過,他倒是很關心撤銷處分的相關要求和時間。
2. 委以重任,尋找集體歸屬。在與小明聊天的過程中,以及班主任介紹的一些事情,讓我感受到這孩子內(nèi)心的自卑。家庭環(huán)境、中考分數(shù)、課堂表現(xiàn)、自身個性,讓他內(nèi)心與其他同學有隔閡,與同學們接觸較少,集體活動參與度也不高。讓小明有事可做,讓他有位置可尋,可能會讓他內(nèi)心有歸屬感,進而減少胡思亂想。本著這樣的想法,結(jié)合他在美術班中數(shù)學還是很有優(yōu)勢的特點,在一次班級調(diào)整中我建議班主任讓他擔任了數(shù)學課代表的工作。后來,他經(jīng)常跑到辦公室送拿作業(yè),與數(shù)學老師的交流也增多了,比起以前看他經(jīng)常一人坐在座位的情形,讓人欣慰不少。
3. 結(jié)對輔導,提供傾訴渠道。年級部一直在推行“陽光談話”活動,針對小明的特殊情況,我們給他專門指定了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做結(jié)對指導老師。王老師性格開朗,脾氣好,做事有耐心,很受同學們喜愛。小明作為課代表,本身接觸多,把談話內(nèi)容由工作談及心理和生活等方面,也會很自然。另外,針對小明對我的信任,我說,如果你有各方面的困難,也可以直接到年級部來找我聊天,或者請求幫助,我也成為他的結(jié)對老師。
4. 定時交流,家校全面溝通。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事情,小明媽媽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們雙方約定好,每周周末,只要家長有空,都到學校和班主任交流一次,即便不能與班主任見面,也要電話溝通一次。班主任把小明在校的具體表現(xiàn)反饋給家長,如學習表現(xiàn),同學相處等方面;家長主要反饋在家的具體活動,如出行時間、手機使用情況等。關注點主要是反常處,看看孩子每次與老師和家長雙方講述的事情是否一致。
5. 約法三章,統(tǒng)一家校步調(diào)。雖然小明媽媽比較通情達理,但一個媽媽帶大兒子不容易,內(nèi)心里是“慣”小明的,再加上家里老人對小明的寵溺,所以小明有些行為并不符合學校的規(guī)定,可是家長也沒有向班主任實話實說。為此,我們和小明媽媽商量好,大家一定要統(tǒng)一要求,愛放在心里。關于手機,嚴格管理:除非是涉及出門,比如去總部畫畫,或參加畫展等活動,其他只要是到校的時間段,一律不允許帶手機。關于費用,必須溝通。涉及任何學校要收費的項目,第一時間與班主任核實,然后把相應費用給他去交。諸如此類約定,我們都想在外部層面對小明進行家校聯(lián)合監(jiān)督,從而降低小明犯錯的可能性。
三、 合作效果與反思
從小明高二階段的第一次犯錯開始,我跟這個孩子有了比較多的接觸;再到他的第二次犯錯,我在積極處理問題之后,就一直跟進這個孩子。接觸越多,了解越多,感慨越多。
1. 愛是“萬能”。魏書生老師曾說過:“走入學生的心靈中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得到答案?!钡拇_,俯下身來,帶著一顆愛心去關心孩子,讓他感受到來自家庭、同學、老師的關愛,才會讓他的內(nèi)心充滿溫暖,不會因寂寞無聊而走上與大家不同的道路。在小明的身上,我就充分感受到他因為脫離集體而對現(xiàn)狀厭倦消極,又因為感受到集體的愛意回歸集體而適應了學習生活的心路變遷。同樣,因為心生愛意,我們會竭盡辦法,調(diào)動家校資源,從多方位關注孩子的成長。
當小明第二次犯錯時,處理此類問題的我首先“崩潰”了,與小明的班主任一起強烈要求把這孩子勸退回家或轉(zhuǎn)學。因為前階段南京的校園事故給老師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太可怕了,而且我們碰到的還是學生惡意恐嚇的事情。最后,我們的分管校長源于一顆教育人的愛心,還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想法留下了他,面對現(xiàn)實的我們只能想方設法走進小明的內(nèi)心去教育他。現(xiàn)在,看著小明笑瞇瞇地跟我打招呼,忙忙碌碌地進出辦公室送本子,的確令所有關心他的人欣慰了。
2. 溝通太重要。沖動多數(shù)源于矛盾,源于隔閡,所以溝通尤為重要。師生間多接觸溝通,了解彼此的心意,理解行為的初衷和目的,一切矛盾都會慢慢緩和,關系趨向融洽。師生之間,有愛與理解,有溝通與包容就好。在學校的教育中,家校之間的溝通更為必要與重要。青春成長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隱私,但由于閱歷和辨析力的缺乏,往往又會做很多不適宜的事情。父母和老師除給予必要的尊重外,也要加強監(jiān)督,盡到提醒和指導之責。這時,家校雙方特別需要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xiàn),對于一些有“非常規(guī)”想法的孩子,往往在細節(jié)中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早發(fā)現(xiàn)就能早解決,避免事態(tài)嚴重化。教育小明的過程中,我就發(fā)現(xiàn),自從家校每周定時交流后,“壞事隱私”沒了藏身之處,小明對手機的依賴逐漸淡化了。
3. 等待,才能水到渠成。教育不同于產(chǎn)品制造,它是一粒種子的成長過程,除給予陽光雨露,汗水淚水之外,可能還需要等待。在小明的身上,我更感受到等待的必要性。如果第一次犯錯,我們就放棄了他;如果第二次又犯錯,我們就勸退了他,被推到社會上的小明現(xiàn)在會發(fā)展成什么樣子。不敢去想那么多假設,只是慶幸??粗∶鳜F(xiàn)在融入班級生活中的狀態(tài),很慶幸,我們選擇了接受與等待,等待著他的覺醒與成長。
每一朵花的綻放不一定都在一個時辰,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等待!每一粒種子不一定都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可是我們依然要等待!細心呵護每棵幼苗,勤澆細剪,修剪叉枝,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 黃河清,馬恒懿. 家校合作價值論新探[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
[2] 楊曉,李松濤. 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合作改革構(gòu)想[J]. 教育科學,2013(5).
[3] 劉衍玲,臧原,張大均. 家校合作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7(2).
[4] 侯娟. 談家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
[5] 王維平,車軍社,孫福兵,高愛芳. 山西省中小學家校合作現(xiàn)狀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3).
[6] 逯改. 家校合作教育的價值理念[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12).
[7] 趙福江. 中小學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6).
[8] 周丹. 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J]. 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