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場問答
問:請您談談對當代書法標準的看法。
答:在當代,給書法樹立一個藝術標準,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今天的書法藝術不是由今天的人們說了算的,而是由后代的人反復品評之后,才能得到確認的。王羲之當年不是也引起爭議嗎?連他的外甥孫羊欣在品定當時的書法時,只字不提他外公的行書。只是說他“特擅”草書、楷書。南朝人對王羲之也有意見。所以,林散之講:“要三百年立住了才算數。”幾千年、幾百年最少也要幾十年,經過歷史的篩選,仍然保持奪目的光彩,令人百看不厭,這樣的作品本身就成為標準。其實,標準的樹立不是完全靠說出來的,而是由大量的作品樹立起來的,好的作品本身就是標準。
實際上,當代人關于標準的苦惱,不是理論的苦惱,而是面對作品的苦惱。也就是說,什么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每次展覽評選后,人們對評選的權威產生懷疑,甚至否定。我想,所謂標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標準權威的喪失,而不是標準的喪失。標準一直在那里,論傳統(tǒng)風格,有二王、蘇黃米蔡等人的作品擺在那里,人人得見。理論標準也有,古代書論里也有共識。那么,問題在哪里?問題在于,那些標準是古代文人的標準,而當代已經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群體,無論是參加展覽的作者群體,還是評委,都已經不是傳統(tǒng)文人。所以,實際上是文人標準在當代產生權威危機。其實,當代處于由書法人自己建立新的宏觀標準的時期。其中首要任務就是樹立藝術家的標準,與文人的書法標準相區(qū)別。古代文人群體的話語權威已經一去不復返。
當代書法也要樹立當代的術語標準。再用古代的術語標準來評定當代作品,已經不適應當代的文化現(xiàn)實。古代的術語標準是在古代的文化系統(tǒng)里的。這些術語只有在古代文化系統(tǒng)里,才能得到準確的使用。在古代,在人們想像的書法的黃金時代里,談論書法作品的“好”或“不好”,是很不容易的。以衛(wèi)夫人名傳,在古代影響比較大的《筆陣圖》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連所謂“尚法”的唐人虞世南也說:“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假筆轉心,非豪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學者心悟于道,則書契于無為,茍涉浮華,終懵于斯理也?!睍ǖ摹暗馈保亲钪匾臉藴?。所謂“法”是為“道”(有時降到“神氣”的層面上)服務的。可見,古人也不是人人只要寫字,或者學了某家法度,就明白書法的好與不好的。在古代標準看來,書法既是一種技藝,但是讀書人的心靈進入玄妙的道的藝術,不是大眾都懂的藝術。所以,經生書法和翰林院的書法,在“道”的標準下,地位是比較低的。而道這個術語,對于當代的文化現(xiàn)實來說,已經生疏。研究古代術語,已經是專門的學問,我們用古代術語標準指導當代的創(chuàng)作,問題肯定不少。
那么,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如何對待傳統(tǒng)術語標準?其實答案明確,就是真正理解傳統(tǒng)術語標準。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也可以像北宋一樣,提出自己的術語標準。我們翻翻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文章,哪里有強調“韻”呢?而黃山谷就大張旗鼓宣揚“韻”,來說明他當時對書法內涵的感受。我們也可以由當代藝術家、藝術理論家提出自己的術語標準,以切合當代的書法實踐。至于所謂時代標準,就像后人給晉代書法一個“韻”的標準,后世的人們會給我們,我們沒有必要焦慮。我們最需要焦慮的應該是:傳統(tǒng)術語標準已經不符合當代的文化現(xiàn)實,而新的術語標準系統(tǒng)遲遲沒有建立。整個局面,古也不是,今也無能。
新的術語標準的出現(xiàn)必須 建立在品鑒的實踐基礎上。對于當代來說,善于品鑒已經是當務之急。只有品鑒,才能使標準有經驗的基礎;只有正確的品鑒,才能使當代書法藝術家、書法理論家脫口而出的言語,具備標準的力量,成為標準的關鍵詞。關于品鑒的失誤和正確的方法,如厚古薄今和文人相輕,都嚴重妨礙當代標準的建立。眼前有作品而不識,或者故意視而不見,那么品評又從何開始?再者,人各有所好,對品鑒也是一個障礙。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各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當代書法的變化與多元,需要分類標準。如果都以一方類型的標準,來否定另一類型的標準,將永遠無法擺脫標準失語的困境。只有從整體出發(fā),研究豐富的局部,在各個類型里形成標準。然后,在更高的層次形成共識,從而建立一個當代的豐富的完整的書法術語標準系統(tǒng)?!胺膊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因此,品評之人有通觀就很重要。
以我個人所見,古代術語標準有兩個最重要的范疇,就是“法”和“意”。它們可以涵蓋傳統(tǒng)書法,但是包含不了當代書法。詞語是有時代色彩和時代內涵的,提“階級”,我們 會想到政治斗爭。在書法里,一談論“法”,總講究來歷、家數。一說“意”,總擺脫不了文人的氣息。筆墨當隨時代,標準也隨時代,起碼術語標準要隨時代。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談“法”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強調來歷的一面也是明顯的,對原創(chuàng)來說,這就不是一個具有引導性的術語。隨著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互相影響和滲透,以及當代藝術的蓬勃發(fā)展,現(xiàn)代書法的現(xiàn)代性、公共性、世界性,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藝術標準里得到體現(xiàn),一門偉大的藝術絕不會僅僅是一枝獨秀,必然是融匯百川奔騰不息的長江大河??傊?,不同類型的書法標準自然不同。古代文人書法有文人書法的標準,因此有它們的術語。當代書法有當代書法的標準,因此也需要適應自身的術語標準。當代書法的術語標準,以“線條”取代“點畫”、以“形式”代替“法”、以“精神”取代“意”,是筆者多年思考確認的關于當代書法標準的關鍵詞。
總之,我關于當代書法標準的基本看法是:標準是人定的,當代書法要由書法人自己來定,而不再由文人來定。定標準的過程,以品鑒的實踐為基礎,從術語入手建立標準。當代書法的基本標準是線條的標準,形式的標準,精神的標準。都與古代有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超越了古代文化系統(tǒng)的限制。有利于當代書法的原創(chuàng)性,有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有利于個性與時代精神的合一。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