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治文化的動態(tài)生成及其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

      2017-03-08 05:21:31孫紹勇陳錫喜
      河南社會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德治現(xiàn)代化法治

      孫紹勇,陳錫喜

      (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0)

      法治文化的動態(tài)生成及其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

      孫紹勇1,陳錫喜2

      (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0)

      習近平結合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對建設法治與德治互動融合的法治文化作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識法治文化的生成及其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法治文化是法治實踐的直觀體現(xiàn)和現(xiàn)實反映。從文化與實踐的應然性、文化與社會實踐的實然性、文化與精神生產的統(tǒng)一性三個層面考察法治文化的實踐理性,是實現(xiàn)法治與德治互動融合,生成法治文化的學理根據(jù)。把握法治與德治價值目標的同向同行、實踐過程的互動互通,才能充分發(fā)揮法治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實化作用,對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優(yōu)化作用,對國家治理生態(tài)建構的淳化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習近平;法治文化;法德融合;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建設“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①的法治文化,在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雹诎逊ㄖ闻c德治統(tǒng)一到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實踐理性高度。建設合乎國民訴求、實踐邏輯的法治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進路。長期以來,學界對于法治文化的認識始終莫衷一是。在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從實踐理性的維度進一步反思和探索法治文化的動態(tài)生成及其價值實現(xiàn),對于促進法德融合、破解法治難題、以良法善治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法治文化的發(fā)生學考察

      法治文化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其典型觀點有從文化的顯性和隱性出發(fā),把法治文化劃分為隱性法治文化與顯性法治文化③。從文化概念層次或者具體形態(tài)研究法治文化是多數(shù)學者慣用的手法。但考察法治文化還有待于從實踐層面對文化進行剖析。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雹軐嵺`構成了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基本條件。文化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精神表征,集中體現(xiàn)了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從文化的場域和發(fā)展來看,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脫離實踐,人們正是在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各種文化。文化實踐是人們在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精神生產活動。它不僅是文化存在發(fā)展的重要形態(tài),也是文化力量生成、推動人類文明的基礎和動力。理解把握文化實踐需要厘清三對關系。首先,文化與實踐的應然性。馬克思在考察文化的時候,不僅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而且進一步從實踐這一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出發(fā)。人類正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從人的實踐出發(fā)解讀文化的本質,才能避免單純地把文化看作一個純粹的思維過程,突破廣義上“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為的代稱,大自然是人類文化的根本導師和啟蒙者”⑤的廣泛界定,深化狹義上“與政治、經(jīng)濟相對應,強調的是社會的精神生產與消費,包括科學、藝術、道德、宗教、習俗等形式,教育、體育、文藝、傳播等領域”⑥的認識。實踐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存在的過程,是文化的動態(tài)存在形式。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直觀反映了文化實踐的場域和形式,而文化實踐只有生成一定的觀念形態(tài),文化才能得以積淀和傳承。廣義的文化涵蓋了狹義的文化,并統(tǒng)一于“人化”與“化人”的實踐之中。其次,文化實踐與社會實踐的實然性。毛澤東指出:“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⑦科學藝術活動是文化實踐的重要形式。從唯物史觀來看,文化實踐總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以及物質生產實踐的制約,同時也受政治生活、社會關系、科學技術等社會實踐的影響。但文化實踐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中,對其他社會實踐具有反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被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雹辔幕瘜嵺`是“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轉化為改造現(xiàn)實生活的物質力量的必要途徑。再次,文化實踐與精神生產的統(tǒng)一性。馬克思認為:“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雹嵊纱擞^之,精神生產與狹義的文化是相通的。精神生產最終將會形成規(guī)章制度、人文藝術、科學技術等精神產品,而這一形成過程就是文化實踐的過程。文化實踐是精神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所呈現(xiàn)的依法治國、明德向善、藝術創(chuàng)作等是精神生產的具體載體和形式。因此,文化實踐與“觀念形態(tài)”的狹義文化相對應,精神生產與狹義文化相通,并依賴于文化實踐。文化實踐與精神生產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

      廓清文化實踐的內涵對我們考察理解法治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從文化實踐的維度來看,法治文化有著深刻的實踐性,其關鍵在于“治”,強調的是治理這一實踐過程中的規(guī)范、滋養(yǎng)、教化等動態(tài)價值生成。因此,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法制文化等靜態(tài)的觀念形態(tài)文化有著明顯區(qū)分。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的形成及其發(fā)揮作用都離不開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不可否認,觀念層面的法治意識、思維和制度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與法治文化密不可分,但不能把法治文化泛化為“法文化”。法律制度、法治思維觀念怎樣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價值引導、行為規(guī)范的自覺自律精神和原則,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題。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⑩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人們在法治實踐過程中認知、體驗法治的公平正義、科學合理,才能生發(fā)出敬畏感,自覺遵守和服從法律。實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理解法治文化還要結合物質生產實踐、政治生活實踐和處理社會關系等社會實踐。法治文化體現(xiàn)在立法、執(zhí)法、守法等法治實踐之中,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政治文明和社會和諧的程度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法治文化的認知和踐履。因此,法治文化的實踐特質重在法治實踐的過程,是與其他社會實踐的現(xiàn)實互動。借用過程哲學的觀點,法治文化在實踐過程中生成,在其現(xiàn)實性上“存在著從狀態(tài)到狀態(tài)的生長,存在著整合與再整合的過程”?。它內在的人文精神價值對于增強人們的自覺意識,在國家治理中實現(xiàn)“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法治文化是法治與德治的互動融合

      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法治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體現(xiàn)的是治理過程和德性,而非一味地法律制度、法治意識觀念。從實踐過程及其價值生成來看,法治文化必然涵蓋法治與德治的統(tǒng)一。

      首先,法治在法治文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不僅是因為法治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還在于法治本身具有道德踐履的價值追求。法治并非僵化的國家治理機器和工具,在其深層意蘊上體現(xiàn)了一定的價值要求,就是倡導人們尊重權利,敢于擔當責任,進而喚起人們的道德良知和正義感。同時,法治實施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轉換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整合道德資源和文化傳統(tǒng),在法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塑造法治實踐觀,以行之有效的法治品格增進人們對法治文化的內在認同。法治要上升到文化的層次,就必須經(jīng)歷內化為人們的理性思維再外化到人們的行為方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法治思維觀念的貫徹落實,還需要德治的輔助和潤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yōu)榱嗽谧约旱慕浑H圈中保持良好的形象或礙于“面子”,通常會本能地克制自我,謹言慎行,遵守基本道德規(guī)范。對于這種圈子文化或熟人交際,德治更易于發(fā)揮德性養(yǎng)成的作用,而德性的傳播和擴散有助于形成遵紀守法的社會交往秩序,在理性反思中由自我約束轉向“自為”常態(tài),升華為持之以恒的法治文化自覺。哈耶克認為:“在一個傳統(tǒng)和慣例使人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預期的社會中,國家強制力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國家強制力的降低取決于法治德治默契配合的法治文化自覺程度。但德治對法治的補充和輔助是建立在法治前提基礎之上的。法治在以“法”的強制力作為統(tǒng)治和治理方式的執(zhí)行過程中,不僅確立了自身的權威,而且在具體實施中讓人們形成崇尚法治的文化實踐,在法治文化的統(tǒng)攝、影響之下自覺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法治的權威和強制力為德治提供了支撐和震懾,逾越德治的范圍,觸碰法治的紅線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法治在法治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規(guī)范指引作用。

      其次,道德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理性,具有精神意義上的內在約束力。法治實踐離不開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秩序的維護,法治文化的形成勢必滲透德治的浸潤和教化?!叭魏瘟己玫姆啥純群蟊娝J可和信仰的道德法則。”?不僅立法離不開道德,執(zhí)法、守法亦是如此,一旦違背道德、喪失良知,法治就會被僭越,所謂的良法善治也就化為泡影。懲惡揚善是德治和法治的共同目的。德治是行為者內在的軟約束。而法治是一種外在的、成文的、強制的硬約束,違背道德會受到輿論或者精神上的譴責,違背法律是要受到物質上、現(xiàn)實的制裁。二者在調節(jié)方式和后果承擔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對于法治文化而言是形神兼?zhèn)?、不可或缺的。習近平強調:“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在一定程度上,道德軟法化是德治與法治結合的重要形式。德治的補充、輔導作用,能夠實現(xiàn)更高自由化的法治,優(yōu)化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在其調節(jié)的范圍上,德治相對于法治要更加廣泛。“與法治相結合的德治不僅僅是調整社會生活的一系列規(guī)范體系,還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一種人的生活意義,更是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德治本身的柔和性和廣泛性,使其成為法治的必要補充,是法治文化無法剝離的深層積淀和價值載體。

      再次,法治文化何以可能融合法治與德治的統(tǒng)一?需要闡明的是,筆者所指的法治與德治的統(tǒng)一,不是法治與德治的簡單相加或結合,而是在二者價值基點和動態(tài)生成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有機融合成為法治文化這一實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法治和德治在職責性質和目標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二者作為社會規(guī)范均有懲惡揚善、維護社會秩序的價值基點,這也是二者融為法治文化的邏輯起點。而二者在實施過程中的雙向互動、有機統(tǒng)一是法治文化的動態(tài)生成。從實踐價值和效用來看,法治是法治文化的底線,起著托底和保障作用;德治是法治文化的高線,具有真善美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亞里士多德說:“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然不能實現(xiàn)法治?!?推行法治不能局限于“書本之法”,還要根植于“行為之法”。“行為之法”不僅包括踐行法治精神,還包括道德踐履。正如習近平所言:“必須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道德實踐能夠提升人們的自律能力,有助于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降低法治的成本,發(fā)揮法治文化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實質性作用。

      三、法治文化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

      習近平明確指出:“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一個規(guī)范化、程序化、民主化的過程,法治文化在法治、德治動態(tài)生成的面向上對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具有三個層面的旨趣:于國家治理體系而言,法治文化具有提供善治機制、鞏固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于國家治理能力而言,法治文化能夠強化治理主體的執(zhí)行力,提升治理效率,進而優(yōu)化治理能力;此外,法治文化在國家治理的生態(tài)建構上具有特殊意義,法治文化的引導教化有助于塑造培育人們的實踐理性,創(chuàng)設文明和諧的國家治理生態(tài)。

      (一)法治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實化作用

      法治文化反映了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國家治理的體系制度貫穿了什么樣的法治文化,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的價值“懸空”還是“落地”。國家治理體系旨在維護社會秩序。有了安定有序、動態(tài)平衡的社會秩序,國家治理的體系化、現(xiàn)代化才能成熟持久。習近平指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法治與德治融為一體的法治文化實踐是改進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定力之源。在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中,法治文化能夠避免法制缺失而帶來的法治尷尬,同時,克服德治自身的“肌無力”窘態(tài)。法德融合是生成良法的基礎,也是為國家治理提供善治機制的關鍵。這種動態(tài)的法治文化使國家治理體系更具協(xié)同性,在其制度實施中更具可行性。它所呈現(xiàn)給人們的不是空泛的思維理念,而是實際的運用和行為建構?!袄硐胫偸且粋€高懸的應然法制狀態(tài),正如實在之法道出的乃是此種應然法制狀態(tài)落實于生活之后實際長成的模樣?!?法德融合就是要貼近法治中國、法治社會的實際,讓人們在軟硬兼施的治理體系中嚴格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把國家治理體系固化、實化為良好的社會秩序。

      法治文化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良法善治和社會秩序維護的實化作用何以可行?最終歸結于國家、社會的和諧建構。和諧是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表征,也是法治文化的實踐價值考量。法德融合有利于維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國家和社會免予禍亂的治理方式在于法治的剛性與德治的教化意義的融合。二者的融合能夠增強國家治理體系的協(xié)調性和科學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家之間要建構起和諧的關系,前提是在“進”與“止”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所謂“進”就是從自我本位出發(fā),獲取更多的權益;而“止”則是懂得權衡,把握住兩個事物之間關系的一個“度”。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進”而不“止”勢必打破平衡,導致失序狀態(tài)。法德共舉讓人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故而“可以說法治文化的生成,是理性與道德相契合的產物”?,契合的意義在于把法治文化植入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發(fā)揮人際關系調控、社會整合的作用,以和諧建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

      (二)法治文化對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優(yōu)化作用

      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關鍵在于治理主體執(zhí)行力的增強以及治理效率的提升。法治文化對于強化治理主體的執(zhí)行力,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具有積極的意義。隨著政治文明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參與國家治理的形式和途徑更加廣泛真實。治理主體由狹義的黨和政府擴展到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基層自治組織以及公民自身等多元主體。培育踐行法德一體的法治文化對于優(yōu)化國家治理主體的能力有著直接影響。首先,能夠有效地提升治理主體的素質,通過法治文化的學習教育有助于深化人們對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認知。在其思想上,意識到法治不只是法院、檢察院的職責,而是全民參與的互動過程;在其行動上,不僅要強化法治思維,更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等建設,理性審慎地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行為。其次,法治文化對于改善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具有重要作用。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強調社會力量、人民力量等多方參與,法治文化有助于增強多元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德治、法治、自治、共治的科學文明方式,實現(xiàn)國家公共事務治理的民主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

      法治文化融入國家治理之中,能夠幫助人們在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存在沖突,或法律出現(xiàn)空白的情況下作出理性行為選擇。同時,法治權威與道德理性的會通,對于國家機關、行政機構、執(zhí)法部門長期形成的官官相護的“圈子文化”、表里不一的“孔雀文化”、相互推諉的“扯皮文化”有著激濁揚清的消解作用,真正建構起務實、為民、清廉的法治政府,提升治理的水平和質量。治理者、執(zhí)法者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覺悟越高,法治的效果越強,國家治理的公信力越會與日俱增。因此,法治文化在彰顯國家治理正義的過程中,能夠上行下效地提升公民的道德自覺和法治自律,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從而減少道德失范、違法犯罪現(xiàn)象,降低國家治理的成本。

      (三)法治文化對國家治理生態(tài)建構的淳化作用

      國家治理生態(tài)的建構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起著“托底”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官本位思維模式影響下,權力意志就是社會行為的準則和范式,法治屈服于權力,人們對法治缺乏敬畏感。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民意識”普遍存在。法治文化內在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對于建構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國家治理生態(tài)具有淳化作用。一是法治文化將國家意志和國民道德追求以固化的文化形態(tài)在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大力倡導弘揚,并以平反冤假錯案、司法機關獨立于政府等法治實踐改革,蕩滌人心,實現(xiàn)法治文化對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內在驅動和精神引領。二是法治文化建設切實從司法透明、公平正義改進上深入人心,以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正義感塑造法治文化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三是法治文化在其范式上強化了道德對法治的支撐、銜接和協(xié)同作用,在法德融合中集約高效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為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培育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

      法治文化使人們的價值理性在現(xiàn)實的困頓中得以回歸和升華,使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朝著文明的方向邁進。把國家治理的價值和目標寓于“法德一體”的法治文化之中,有助于充分調動積極因素,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在法治規(guī)制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道德、習俗、禮儀等自覺規(guī)范在社會治理中的引導、調節(jié)作用,使法治文化合乎至善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成為全社會廣泛認同、自覺踐行的理性追求。法治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在見利忘義、肆意妄為、以身試法等社會戾氣面前,法治文化對于營造文明向善、公正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具有積極意義。彰顯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化解社會矛盾、平衡社會心態(tài)的現(xiàn)實選擇,也是真正發(fā)揮法治文化崇德向善、引領風尚的效用,建構深層持久的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善治生態(tài)的要旨。

      四、結語

      法治與德治融會貫通、動態(tài)生成法治文化,為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奠定了良法善治的基礎。法治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實踐的范式。從法治思維和道德自覺的統(tǒng)一回歸現(xiàn)實,將法治文化融入廉政文化、社區(qū)文化、校園文化等不同文化場域中,將“觀念形態(tài)”的理性精神系統(tǒng)立體地轉化為實踐自覺,才能實現(xiàn)法治文化塑造德性、引領價值、規(guī)范行為的本能,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訴求和人民精神需要的法治文化。最終,以法治的威懾力、道德教化力形成剛柔相濟的善治合力,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頁。

      ②??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2016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

      ③劉斌:《當代法治文化的理論構想》,《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19—23、162頁。

      ④⑧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2、9頁。

      ⑤李二和:《中國水運史-舟船的起源》,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⑥嚴曉峰:《文化與創(chuàng)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⑦《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頁。

      ⑩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頁。

      ?懷特海:《過程與實在》,楊富斌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頁。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jīng)濟秩序》,賈湛、文躍然等譯,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頁。

      ?劉練軍:《法治的謎面》,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

      ?李蘭芬:《德治與法治結合的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1期。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求是》2015年第1期。

      ?習近平:《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2014年2月18日《人民日報》。

      ?許章潤:《法學家的智慧:關于法律的知識品格與人文類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錢穎萍:《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探索》2015年第1期。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頁。

      編輯 王秀芳

      The Dynamic Generation of Law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un Shaoyong,Chen Xixi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Xi Jinping made an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fusion rule of law culture,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and its value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s important.The rule of law cul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ule of law practice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The investigation of rational rule of law culture from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 of verity,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unity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duction,is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generat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aw culture.To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of peers,the practice process with the grasp of rule by law and rule by virtue of the target value,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terialized role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to optim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the role of Chunhua’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Xi Jinping;Rule of Law Culture;Fusion;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G05

      A

      1007-905X(2017)06-0102-05

      2017-03-02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5AKS00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5ZDA002);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重點課題(2017ZD060)

      1.孫紹勇,男,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2.陳錫喜,男,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

      猜你喜歡
      德治現(xiàn)代化法治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鋒(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邊疆治理現(xiàn)代化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xiàn)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xiàn)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扬州市| 马鞍山市| 南京市| 鄂伦春自治旗| 滨海县| 淄博市| 志丹县| 邢台县| 桐城市| 怀集县| 湟源县| 锡林浩特市| 随州市| 施甸县| 灵武市| 大兴区| 杭锦旗| 池州市| 泰宁县| 霍山县| 济阳县| 昌乐县| 望城县| 临桂县| 田林县| 利津县| 四子王旗| 河北省| 姚安县| 临安市| 祁东县| 石柱| 伊春市| 桦川县| 崇文区| 东城区| 林芝县| 泗阳县| 洞口县| 昔阳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