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司馬遷關于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

      2017-03-08 06:17:13陳奕奕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游說李斯法家

      陳奕奕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司馬遷關于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

      陳奕奕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南寧 530006)

      司馬遷極力批判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史記?商君列傳》全篇內(nèi)容幾乎都是為了批判商鞅。二是從《史記》的文章編排來看,太史公十分推崇儒家道德教化,因此對法家“刻薄少恩”言行尤為不滿。三是從司馬遷對其他法家人物評價來看,這種“刻薄少恩”的言行是太史公所批判的失德行為。司馬遷對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與其特殊的個人經(jīng)歷及對儒家道德教化的推崇息息相關。

      司馬遷;商鞅;刻薄少恩;法家;韓非子

      《商君列傳》為《史記》列傳第八,主要講述商鞅相關事跡,同樣記載商鞅事跡的還見于《戰(zhàn)國策·衛(wèi)鞅亡魏入秦》(以下簡稱《衛(wèi)鞅亡魏入秦》)。后者記載商鞅的事跡主要有商鞅亡魏入秦、商鞅變法、惠王車裂商鞅;《史記·商君列傳》(以下簡稱《商君列傳》)則記載了商鞅亡魏入秦、屢說孝秦公、實行變法(商鞅與甘龍、杜摯的論辯,商鞅二次刑罰公子虔)、背卬破魏、與陳良論辯、惠王車裂商鞅以及太史公論贊詞等內(nèi)容。從《衛(wèi)鞅亡魏入秦》與《商君列傳》的內(nèi)容詳盡度看,同樣是講述商鞅亡魏入秦、變法以及惠王車裂商鞅這三件事,《商君列傳》的記載比《衛(wèi)鞅亡魏入秦》更為詳細。從作者態(tài)度上看,《衛(wèi)鞅亡魏入秦》主要表現(xiàn)商鞅變法的功績,而司馬遷在講述商鞅變法的同時,又詳細描寫了商鞅其他的事跡,既肯定了商鞅變法的成就,又表現(xiàn)了他對商鞅“刻薄少恩”言行的批判。

      本論文以《商君列傳》為基礎文本,對《商君列傳》所載而《衛(wèi)鞅亡魏入秦》沒有記載,以及司馬遷詳細講述而《衛(wèi)鞅亡魏入秦》沒有詳細講述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的論述,并對《史記》所載其他法家人物進行相關分析,從而探析司馬遷對商鞅“刻薄少恩”言行的批判。

      一、 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

      商鞅變法實施第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1]1723;變法第二十三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1]1723,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由于商鞅十分注重嚴苛峻法的實施,因此變法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秦國的國富兵強,也由于嚴苛受到了人們的批判。司馬遷在肯定商鞅變法卓越成就的同時,批評了商鞅的“刻薄少恩”的行為。這種“刻薄少恩”不但體現(xiàn)在嚴刑峻法的實施,還體現(xiàn)在個人品行的“刻薄少恩”。

      《商君列傳》較《衛(wèi)鞅亡魏入秦》更為詳細記載了商鞅亡魏入秦、商鞅變法、惠王車裂商鞅之事,又增添了商鞅屢次游說孝秦公,與甘龍、杜摯的論辯,二次刑罰公子虔,欺騙公子卬以破魏國、與陳良論辯之事。但從司馬遷論贊詞來看,司馬遷所詳細記載這些事件,幾乎都是為了批判商鞅。司馬遷《商鞅列傳》論贊詞寫道:“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盵1]1727太史公認為商鞅天性就是刻薄少恩之人,認為他當初游說孝公的言論只是些虛假的言辭。商鞅借寵臣見孝公,四次游說孝公的言行,刑罰公子虔,欺騙公子卬,不聽趙良的規(guī)勸這些事,都是他“刻薄少恩”的表現(xiàn)。可見,除去商鞅與杜摯的論辯不在司馬遷批判之列,《商君列傳》較《衛(wèi)鞅亡魏入秦》所增添記載的言行,都受到司馬遷論贊詞明確的批判。

      首先,從商鞅四次游說孝公來看。秦穆公為春秋五霸之一,而此時在位的孝公雖有欲修秦穆公時期的霸業(yè)的野心,但是商鞅卻沒有直接以霸業(yè)之道來自薦于孝王,而是四說孝王來獲得孝王的信任:第一次游說,商鞅以“帝道”說于孝王,孝王“時時睡,拂聽”[1]1721,并怒罵景監(jiān)道:“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1]1721第二次游說,商鞅以“王道”說于孝王,結(jié)果“孝公復讓景監(jiān),景監(jiān)亦讓鞅”[1]1721。第三次游說,商鞅則以“霸道”說于孝王,孝王此時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雖然沒有表示要重用商鞅,但對待商鞅的態(tài)度卻變得友善了,并且認為商鞅是可以共謀霸業(yè)之人。第四次游說,商鞅則以“強國之術”來游說孝公,孝公與商鞅“語數(shù)日不厭”。經(jīng)過四次循序漸進的游說,商鞅最終得到了孝公的信任。

      商鞅游說的成功,在于抓住孝公欲修霸業(yè)的野心,并且逐漸讓孝公信任自己,只有獲得孝公的信任,治國抱負才能有施展機會。同樣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韓非子,就對商鞅這一游說思想進行了闡述,《說難》道:“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大義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乃后極騁知辨焉?!盵2]游說的困難在于要了解游說對象的心理,然后用自己的說詞去適應被游說者的思想,待到游說的內(nèi)容不再受到君王的排斥后,游說者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可見,商鞅四次游說孝公的思想對后世法家的影響之深。

      然而,商鞅的這次游說雖被韓非子闡述于《說難》,但是司馬遷卻認為商鞅以帝道、王道、霸道以及強國之術游說孝公,那些游說的話語都是一些虛飾浮說,并不是他的本心。可見,司馬遷認為商鞅并不是因為本身的才華被孝公賞識,那些所謂的游說只是一些花言巧語。商鞅逃亡入秦國,秦孝公卻給機會商鞅自薦,而商鞅卻以花言巧語獲取孝公信任,實行嚴刑峻法,破壞德治??梢哉f孝公有恩于商鞅,商鞅卻以嚴刑峻法破壞孝公德行,是“少恩”的表現(xiàn)。

      其次,從商鞅的兩次論辯來看。一是商鞅與甘龍、杜摯的關于變法與不變法的論辯。商鞅認為“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1]1721,只要有利于壯大國家力量,百姓安居樂業(yè),就不必沿用舊時的禮制。但是甘龍認為“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1]1722,應順應民風民俗以及既有的法制治理國家。商鞅認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1]1722,堯舜禹三代禮制不同但是卻能稱王,春秋五霸法制不同卻可以雄霸一方。杜摯卻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1]1722,效法古法與舊禮沒有過錯與偏差。甘龍與杜摯認為治理國家要以古法古禮為準則,對人民實行不易風俗的教化,但是商鞅卻認為更換舊的禮儀法制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商鞅與甘龍、杜摯兩人的論辯,表面是關于變法與不變法的論辯,實則是關于法制與德治的論辯。商鞅作為法家學派的先驅(qū)人物,極其重視法制?!渡叹龝ば迿?quán)篇》開篇說道:“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quán)……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數(shù)加嚴令而不致其刑,則民傲死。”[3]29商鞅把法制放在第一,其次才是信用與權(quán)力。認為君臣丟棄法制只顧私利,國家就會混亂。因此法制要分明,不能因為個人得失而干預法制。商君還認為君王如果多次頒布嚴苛的法令卻從不執(zhí)行,百姓就會輕視法令?!缎迿?quán)篇》又道:“故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盵3]29商鞅認為獎賞能夠獲取百姓的信任,那么刑罰也必須執(zhí)行。有了重賞與重罰,臣子和百姓就不會蒙蔽欺騙君主??梢?,商鞅不但將法制置于第一,并且認為要實施嚴厲的法令。君臣必須賞罰分明,這樣臣子和百姓才不敢欺君罔上,君王的權(quán)力才能得到保證。因此,從《修權(quán)篇》以及《商君列傳》商鞅與甘龍、杜摯的論辯來看,商鞅十分重視用法制來治理國家。君王只有實施嚴厲的法制,才能夠保障君王的權(quán)力。

      然而,商鞅這種以嚴刑峻法約束百姓以安定君權(quán)的做法,卻受到了趙良的極力批判。趙良在與商鞅的論辯中,一一陳述了商鞅“刻薄少恩”的罪狀以及對他破壞德治而導致民心大失的批判:

      趙良曰:……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jiān)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贝藬?shù)事者,非所以得人也。[1]1725

      趙良借五羖大夫?qū)嵤┑滦薪袒臍v史功績痛斥商鞅靠小人景監(jiān)見秦王,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謀事卻大肆鑄造宮殿,二次刑罰公子虔,用嚴刑峻法殘害人民以及南面稱君侵犯秦國貴族。這些事情,都是司馬遷較《戰(zhàn)國策》有所增添或者詳細描寫的事件?!按藬?shù)事者,非所以得人也”,趙良認為商鞅的所作所為都是不得人心的事。趙良引用《詩經(jīng)》以及《尚書》預示商鞅的下場,可見趙良是反對商鞅“刻薄少恩”的嚴刑峻法,而主張以德行教化萬民。因此,司馬遷之所以批判商鞅四次游說孝王的言行,是因為商鞅“刻薄少恩”的嚴刑峻法和個人品行是失德行、失人心、不利于秦國安定的行為。司馬遷對商鞅與趙良論辯的詳細描述,實則是借趙良之口表達對“刻薄少恩”的法家行為的批判。

      最后,商鞅的“刻薄少恩”還體現(xiàn)在欺騙公子卬破魏城。馬陵之戰(zhàn)中魏國大敗,商鞅向魏王進諫趁魏國大敗攻打魏國,迫使魏國向東撤退以占據(jù)黃河、崤山之地。魏國派公子卬迎戰(zhàn),秦國派商鞅領兵。商鞅與公子卬為舊識,商鞅寫信以訂立盟約、各自撤兵為由讓公子卬會盟時放松警惕,秦國士兵趁機俘虜公子卬,攻打魏國軍隊。魏國再次大敗,最后割讓河西地區(qū),遷都大梁。商鞅與公子卬交情深淺《史記》并沒有明確的記載。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講述了公子卬曾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之事。但是《東周列國志》為小說,不可作為歷史的證據(jù),但無論公子卬是否有恩于商鞅,商鞅憑借公子卬的信任,卻欺騙公子卬,足見他的刻薄寡恩。司馬遷論贊詞亦說道:“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盵1]1727

      因此,從內(nèi)容上看,《商君列傳》增添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為了批判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而這些言行正是法家破壞德治教化、使國君失去民心、不利于國家安定的表現(xiàn)。

      二、 文章的編排

      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提出“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4],以為這是“史公三失”,批評司馬遷尊“黃老”而輕“儒家”,贊“游俠”而抑“處士”,重“富商”而輕“貧賤之人”?!笆饭А笔菛|漢儒家思想占據(jù)官方形態(tài)的產(chǎn)物,班固“他們是在以儒家精神及儒家經(jīng)典來批判司馬遷《史記》之是非得失”[5]。然而司馬遷并不是如班固所批判的“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而是十分注重儒家的德治教化。這可以從《史記》的文章編排來看,《史記》單列《孔子世家》一篇(此外關于孔子弟子又有《仲尼弟子列傳》),而老子則與韓非子合傳為《老子韓非列傳》;加之在次序上把《商君列傳》置于《仲尼弟子列傳》之后。從這些對比來看,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德治的推重以及對商鞅“刻薄少恩”言行的批判。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周禮堅定的維護者,“周禮指周朝所實行的那一套規(guī)章制度和價值準則,并且這個周禮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被神化,后指一切符合儒家道德評價系統(tǒng)的規(guī)章制度”[6]。因此儒家主張以周代禮儀教化萬民,認為君子應該具備高尚的德行?!吨倌岬茏恿袀鳌分饕涊d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雖然所述人物在德行、政事、文學、語言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孔子卻將德行置于第一位。《仲尼弟子列傳》開篇寫道:“孔子曰:‘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盵1]1694孔子說跟隨自己學習者深通六藝的有七十七人,其中德行突出的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處理政事的是冉有、季路,擅長語言的是宰我、子貢,博學的是子游、子夏。德行、政事、語言、文學四者,置于首位的是德行??鬃淤潎@“賢哉回也”“孝哉閔子騫”;關于冉伯牛,“孔子以為有德行”“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由此也可見孔子對德行的重視?!墩撜Z·為政》云:“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7]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依靠道德感化,就如同北斗星,處在中心位置就會有眾星圍繞。因此,足見儒家對德行的推崇。

      而正是這么一篇表現(xiàn)儒家德行的《仲尼弟子列傳》,緊接其后的卻是《商君列傳》。兩相對照,前者推崇“仁義道德”的儒家德行,后者則為“刻薄少恩”的法家行為。《仲尼弟子列傳》司馬遷論贊詞道:“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疑者闕焉。”[1]1719從論贊詞可見,司馬遷對孔子及其弟子不存在態(tài)度上的批判,而是說明撰述《仲尼弟子列傳》的原因是為了還原仲尼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跡及有關資料。而《商君列傳》論贊詞則充滿了司馬遷對商鞅“刻薄少恩”行為的批判。因此,司馬遷將兩者聯(lián)系編排是為了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與商鞅的言行作比較,突出太史公對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和對儒家德行教化的推崇。

      三、 其他法家人物

      從《商君列傳》的分析來看,司馬遷十分反對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這樣的態(tài)度還見于《史記》記載的其他法家人物。

      《史記·申不害韓非列傳》*筆者所引述《史記》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該版本以唐代司馬貞《史記索引》和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為底本,此本將老子與伯夷列為《老子伯夷列傳第一》,將申不害與韓非子列為《申不害韓非列傳第三》。司馬遷原文為《伯夷列傳第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寫道:“太史公曰:……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盵1]1673太史公認為韓非子將法制作為準繩來考察事情,明斷是非,“慘礉少恩”,即用法十分嚴苛嚴酷、少恩?!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又道:“太史公曰:……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1]1683認為吳起勸誡魏武侯與其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百姓施以恩德,然而在楚國卻實行嚴苛峻法,“以刻暴少恩亡其軀”,因為暴戾、少恩葬送自己生命?!妒酚洝だ钏沽袀鳌氛撡澰~亦云:“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1]1960李斯通曉儒家《六經(jīng)》的思想,卻不以清明的儒家道德教化來彌補國君的缺失,而是憑仗他官職的高貴來阿諛奉承君主,實行嚴苛的刑法,聽信小人的讒言,廢嫡立庶。等各地諸侯蓄力反叛,李斯才直言勸諫。司馬遷認為李斯明知儒家道德教化卻不以道德來勸誡君主,這與司馬遷批評商鞅用花言巧語來勸誡秦孝公實行嚴刑峻法不謀而合。李斯與商鞅同樣受君王恩惠,而不以德行教化勸誡君王,是“刻薄少恩”的表現(xiàn)??梢?,司馬遷十分反對“刻薄少恩”的行為對德治的破壞。世人認為李斯忠心卻被五刑處死,但是司馬遷卻認為李斯的死是不以儒家思想勸誡君王,而是諂媚君主,實行嚴刑峻法,聽信小人讒言的結(jié)果??梢?,“刻薄少恩”的行為以及嚴刑峻法是李斯造成自己悲慘結(jié)局的原因之一。不然李斯的功績,可以與周公、召公相提并論,可見司馬遷認為如果李斯以儒家道德教化來勸誡君主,那么他的功績是至高無上的。因此,司馬遷論贊詞直接道出了韓非子、吳起為“慘礉少恩”“刻暴少恩”之人,并認為造成李斯悲慘結(jié)局的原因之一是李斯不以德治勸誡君王的“刻薄少恩”行為。

      司馬遷對法家“刻薄少恩”行為的批判和對德治的凸顯,還見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shù)言事不用;后擅權(quán),多所變更。諸侯發(fā)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1]2090太史公認為,晁錯擅權(quán)之后,修改了國家的法令。諸侯發(fā)動叛亂,晁錯卻不挽救只想報個人的私仇,因此才招來殺身之禍。其中言“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改變古法的人不是死亡就是逃亡,說的就是晁錯這樣的人。太史公記載晁錯事跡首先交代了他的思想淵源為法家申不害、商鞅學說,因此認為“錯為人峭直刻深”[1]2088,即為人剛正卻又苛刻嚴酷,并于事跡中記載了晁錯變古法,削弱諸侯勢力,導致自己父親自殺而亡的事情。可見,司馬遷十分批判“刻薄少恩”的言行以及變古法而貶低德治教化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對商鞅與李斯“刻薄少恩”的批判猶為嚴重。司馬遷分別單獨列《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為一傳,而韓非子與老子、莊周、申不害合為一傳,吳起與孫臏、孫武合為一傳,袁盎、晁錯合為一傳。司馬遷雖然都批判商鞅、韓非子、吳起“刻薄少恩”,但司馬遷對商鞅、李斯的批判甚于他者:商鞅到秦國受到重用后卻功高蓋主,威脅秦貴。他成為大良造之后,拓展自己的權(quán)力,在咸陽筑造宮闕,在南面稱君,全然無視秦國貴族,是“不恩”的行為,且商鞅曾受恩于魏國,秦魏之戰(zhàn)卻欺騙公子卬,是為不義。李斯受秦國重用,卻不以德治勸誡秦王,反而一味阿諛奉承,秦王死后更是連同趙高廢嫡立庶,是為不恩不義。韓非子雖“慘礉少恩”,司馬遷卻也為他的死而惋惜;吳起殺妻求將位、亡魏奔楚,卻有與士卒同衣同食、分勞苦,不擺官架子的賢將一面;司馬遷雖記載了晁錯變法導致自己父親自殺而亡的事情,但文章最后交代晁錯死后,吳王繼續(xù)來犯說明晁錯變法并非招致諸侯反叛的主要原因。

      從司馬遷對韓非子、吳起、晁錯、李斯這些法家人物的記載來看,這些法家人物有一個共同點,即不以“德治教化”勸說君王,而是嚴刑峻法游說在位者。在太史公看來,這是讓君王失德行的行為。因此以“刻薄少恩”的嚴刑峻法游說君王的商鞅定為太史公所不容。

      四、 批判的原因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人生經(jīng)歷,是他極力批判法家“刻薄少恩”行為的原因。韓兆琦認為:“司馬遷對法家人物的偏見也是明顯的,盡管他在《商君列傳》中客觀真實地記述了商鞅及其變法的過程,表現(xiàn)了一個偉大歷史價的求實精神,然而在感情上卻時時流露出個人的主觀偏見,尤其在篇末的論贊中,在商鞅的評價更失公允。”[8]可見,司馬遷對法家存在主觀上的偏見。探求其原因,這與司馬遷個人的悲慘經(jīng)歷密不可分。

      司馬遷《報任安書》寫道:“公認所有重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9]認為古代的君王應對大夫慎重行刑。《禮記·曲禮》道:“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盵10]唐孔穎達認為:“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條,不設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設其刑,則是君不知賢也?!盵11]“古代規(guī)定用禮和刑兩套制度來懲處犯罪,主要區(qū)別在懲處方式上。普通百姓處以五刑,在市井執(zhí)行,罪犯既要受刑,又要受辱;大夫以上官員及親屬犯罪不用五刑……不死對大夫不能用刑,而是按照里的標準‘施刑于大夫’?!盵12]可見,“刑不上大夫”并非不對大夫?qū)嵭行塘P,而是大夫和庶人有各自的刑罰制度,大夫按“禮制”受罰,庶人按“刑制”處罰。如果君王不以禮制來懲處大夫,是君王不賢的表現(xiàn)。漢武帝對司馬遷實行的“腐刑”為五刑之一的宮刑,司馬遷既受辱又受刑??梢姡瑵h武帝并非按禮制懲處司馬遷。君王如果對大夫采用刑法,就有可能迫使臣子以自殺來守護氣節(jié),從而破壞君王自身的德行。因此,司馬遷認為漢武帝不用德行來感化臣子,卻以暴行來刑罰臣子,是禮的崩壞,是君王遠離王道的表現(xiàn)。漢武帝不顧司馬遷大夫身份,對司馬遷處以嚴酷的刑法,而導致司馬遷悲慘命運的正是商鞅所推崇的嚴刑峻法。因此,司馬遷極力地批判商鞅“刻薄少恩”的言行,并在批判的同時,凸顯出德治的重要性。

      因此可知,司馬遷極力批判商鞅的“刻薄少恩”,推崇儒家道德教化。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存在著個人的偏見,這與他個人悲慘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基于此,司馬遷極力批判商鞅“刻薄少恩”,并認為韓非子“慘礉少恩”、吳起“刻暴少恩”、晁錯“峭直刻深”,李斯也由于“刻薄少恩”而不能與周公、召公的成績相提并論。

      [1][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M].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115.

      [3][戰(zhàn)國]商鞅.商君書[M].張覺,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

      [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622.

      [5]高一農(nóng),蒲兵.論班固之“史公三失”[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16(1):54-59.

      [6]陳柏橋.從《左傳·宣公十三年》看允文允武的楚莊王[J].瓊州學院學報,2016(4):96-99.

      [7]論語[M].程昌明,譯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0.

      [8][漢]司馬遷.史記:第6冊[M].韓兆琦,注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4644.

      [9]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古代散文選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65.

      [10]禮記[M].梁鴻,選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11.

      [11]楊鴻烈,范忠信.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68.

      [12]陸精康.考信錄:文言詩文備課札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5.

      (編校:李一鳴)

      Sima Qian’s Criticism of “Harsh and Less Grace” in “Shangjun Biography”

      CHEN Yi-y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Sima Qian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harsh and less-affectionate words and deeds from Shangyang,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n the whole content of His torical Records-Biography of Shang Yang, Shang Yang was criticized; secondly,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His torical Records, Sima Qian praised highly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so he was particular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harsh and less-affectionate words and deeds from legalists; thirdly, from Sima Qian’s evaluation on other legalists, Sima Qian regarded these harsh and less-affectionate words and deeds as immoral behaviors. So, Sima Qian’s criticism of Shang Yang’s harsh and less-affectionate words and deed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special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respect for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Sima Qian ; Shang Yang;harsh and less grace;Hanfeizi

      格式:陳奕奕.司馬遷關于商鞅“刻薄少恩”的批判[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7(1):67-72.

      2016-12-07

      陳奕奕(1991-),女,廣西欽州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唐宋文學。

      B226.2

      A

      2096-3122(2017)01-0067-06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1.10

      猜你喜歡
      游說李斯法家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美國科技巨頭游說政府費用大增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Flocking control of a fleet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李斯造小篆
      小小書法家
      進擊的磊編
      印度應該使政治游說合法化嗎
      世界知識(2015年8期)2015-05-25 14:49:18
      大冶市| 文登市| 泸水县| 太保市| 上饶市| 陈巴尔虎旗| 阳原县| 云南省| 岳阳县| 彭州市| 华亭县| 汪清县| 洛川县| 鹤峰县| 余庆县| 辉南县| 郑州市| 盈江县| 利辛县| 孙吴县| 志丹县| 昌乐县| 射洪县| 肥西县| 巴林左旗| 利津县| 屯昌县| 邢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遂宁市| 分宜县| 绩溪县| 五常市| 广昌县| 汝州市| 本溪市| 敦煌市| 桦南县| 万安县| 德惠市|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