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濱河實驗學校 王曉峰
課程意識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概念。教師作為新課改的參與主體與實踐主體,對于新課程變革的成敗有著直接關系。課程行為改革,課程意識先行。如何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成為擺在了教育者和專家學者面前難題。
目前,對于課程意識的理解,學術界尚沒有達到基本的共識。學者從不同的認識角度,對于課程意識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認識論視角下的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是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yè)意識,屬于教師在教育領域的社會意識范疇。作為一種特定形態(tài)的社會意識,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tǒng)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
這是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學者對于課程意識的理解,認識論的視角主要從課程的“意識”來認識教師課程意識的有機組成:課程主體意識、目標意識、資源意識、實施意識、評價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
2.心理學視角下的課程意識
吳剛平教授認為,課程意識是人們在考慮教育問題時對于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程度。
心理學視角主要是從課程的“意識”來分析教師課程意識的存在狀態(tài):睡眠狀態(tài)、迷失狀態(tài)和覺醒狀態(tài)。這是意識存在狀態(tài)的三級水平。教師的課程意識處于迷失狀態(tài),游離與睡眠狀態(tài)和覺醒狀態(tài)的兩端。
3.實踐層面下的課程意識
所謂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在履行其教育教學職責過程中,對課程本質、功能、資源、實施、評價等方面的認識。課程意識最終指向課程行為,要落實到教師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于課程目標、課程功能、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實踐中加深對于課程意識的理解,賦予課程意識新的含義。
教師的課程意識,屬于教師在教育領域的社會意識范疇,內在地包含著教師的主體意識、生成意識和資源意識。涉及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設計、課程的實施與課程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看法。
教師的課程意識是課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意識最終指向教學實踐,而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因此,教師的課程意識的提升,對于提升教師的課程能力,引領新課改,最終提高學生教育質量。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更要對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進行引導。教師提升課程意識,是我們當前亟需解決的教育問題之一。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教師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課程統(tǒng)一管理模式,使得教師成為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不是課程的生成者。教師的課程權利沒有得到確定,教師在課程變革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對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有相應的課程的整合與融會貫通的能力,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好。這無疑就需要教師具有正確的和科學的課程意識,對于各門學科的關系有著高度的自覺性和敏感性,高屋建瓴,從整體和宏觀上把握課程的全局,提高駕馭課程的能力。
教師的課程意識的提高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個途徑,是教師專業(yè)程度提高的一個顯著的標志。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本身的駕馭能力增強,才能提高自身的課程能力,確保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教師向課程的建構者和創(chuàng)生者轉變,這是對于教師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的認同;提升教師的課程能力和課程意識,可以提高教師課程行為的有效性,進而達到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人的潛能,推進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化,最終實現(xiàn)提高教育質量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趨勢,呼吁教師課程意識的回歸,而課程理論研究轉向“課程理解范式”,為教師課程意識的回歸提供了理論上的向度。
課程能力的現(xiàn)狀:缺失,重建。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完成從教學意識向課程意識的轉變,具有課程意識,了解課程的目標、設置、內容及不同學科與活動之間的關系,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有助于教師樹立課程的整體觀和大局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變革課程價值觀念
教師自身要加強課程相關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形成科學的課程意識。提升對于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的自覺程度和敏感性。不斷拓寬和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與方式,從社會上、日常生活中、網(wǎng)絡上獲取有益和有用的資源,變?yōu)樽约旱恼n堂教學的資源,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經(jīng)常性的學習與思考,寫好教學反思,提高新經(jīng)驗的總結能力。不斷進行總結與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
3.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并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新舊課程的銜接上對于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老的教師,原有的課程觀念根深蒂固,按照原有方式進行教學,而不進行改變。
1. 加強教師培訓
學校要經(jīng)常性的、有序地組織教師培訓,不斷地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組織教師學習系統(tǒng)化的課程相關的知識。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積極發(fā)揮好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參與主體與實踐主體的作用,引領新課改,實施好新課改,提高教育質量。
2.建立正確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是課程改革中要監(jiān)督的對象,而是積極引領新課改的主體。學校在對于教師的評價制度體系中,要淡化對于教師的甄別,積極鼓勵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積極開闊教師的視野,給予教師更多的主動權。
3.加強與校外組織的溝通與交流
學校方面要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加強國內外的經(jīng)驗交流,借鑒國外課程改革的有益經(jīng)驗,為我國的新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