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若會
還校園一片寧靜
文︳張若會
“噪聲”這個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的聲音,泛指嘈雜刺耳的聲音。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上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chǎn)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持續(xù)不斷的噪聲可以摧毀老鼠的內(nèi)臟器官,甚至把老鼠殺死。如果長期在有噪聲的環(huán)境下工作、學習、生活,就會使人神經(jīng)衰弱、脾氣暴躁、精神不集中、心跳加速、聽覺失靈,甚至引發(fā)癌癥致人死亡……目前,噪聲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大氣污染、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被人們稱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藥”“殺人不見血的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噪聲標準:學校晝間30~50分貝,夜間10~45分貝。但是,目前我們大多數(shù)學校超過了這一指數(shù),校園噪聲幾乎無處不在:課堂上因?qū)W生大聲爭論所產(chǎn)生的噪聲,老師使用擴音器所形成的噪聲,學校廣播室、音樂教室因音量過大而造成的噪聲,課間活動時校園走廊上、操場上學生追趕打鬧、高聲大叫形成的噪聲,更有上學放學時校門口接送車輛鳴喇叭所形成的噪聲,以及學校附近的居民生活區(qū)的噪聲……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有37%的青少年聽力障礙患者是長期受到噪聲影響而造成的??梢?,校園噪聲對我們青少年兒童的傷害之大。
校園里為什么會形成噪聲呢?我認為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公交車、機場、車站、商場、餐館等公共場所總會有人旁若無人高聲喧嘩,傍晚廣場舞的音樂震耳欲聾,這些噪聲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成了噪聲的受害者,有的還成了噪聲的制造者;二是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有少數(shù)家長缺乏控制音量的習慣,或者因白天工作勞累而對孩子缺乏耐心,說話不免高聲大叫,甚至厲聲呵斥,久而久之讓孩子逐漸習慣了噪聲,進而制造噪聲;三是來自學校管理工作的缺失,如音樂教室隔音效果不好,校園廣播室音量過大,有的班級人數(shù)過多,老師不得不使用擴音器而形成的噪聲。
如何消除校園噪聲,還校園一片寧靜?筆者以為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針對學校管理的缺失采取相應的措施,化解大班額,使每班學生數(shù)符合法定標準,以杜絕教師使用擴音器的行為;為音樂教室添加隔音設施;降低校園廣播音量。其次,教師要言傳身教,音量適中,語氣柔和,做儒雅之師。第三,對學生要加強文明禮儀方面的教育,課堂上認真聽講,不大聲喊叫,課間休息不奔走,不喧嘩,培養(yǎng)學生立身沉靜,談話從容,語調(diào)親和的好習慣。第四,加大宣傳力度,發(fā)動學生用手抄報、黑板報、宣傳畫、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宣傳噪聲的危害,促使人們控制音量,消除噪聲,從而保護師生健康,建設寧靜校園。
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中曾提出紳士教育理論。他否定天賦道德的原則,認為德行教育中理性和禮儀是特別重要的,把孩子培養(yǎng)成紳士,讓孩子擁有理想的德行,不僅能使其個人獲得幸福,也有助于事業(yè)成功,更利于國民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當然,我們并非要復制洛克先生的“紳士論”,而是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高度文明素養(yǎng)的人。培育文明的人,應從自己做起,從摒棄噪聲做起。
(作者單位:華容縣萬庾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