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閃 郝東艷 熊前程 李春仙 賀俊蓮
1.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服裝藝術學院2.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醫(yī)藥工程學院3.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探討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范 閃1郝東艷1熊前程2李春仙3賀俊蓮1
1.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服裝藝術學院2.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醫(yī)藥工程學院3.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民族服裝形成于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能夠體現(xiàn)民族文化與性格。將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促進影視作品突出主體,表達人物性格以及闡釋歷史文化。本文以此為視角,通過具體分析不同影視作品中民族服裝元素的應用,總結出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服裝設計中具體作用,以此為我國影視作品發(fā)展做出理論貢獻。
民族服裝元素;影視服裝設計;影視效果
近年來,我國影視不斷發(fā)展,影視作品質量也不斷提高,影視制作者也開始追求“完美的細節(jié)設計”[1]。服裝設計是影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是影視作品中直觀視角表達,對于塑造人物性格具有直接作用,而對于表達作品主題,闡述作品內涵具有一定促進作用。本文從作品主體,人物劇情以及歷史文化三個視角分析將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烘托影視作品主題。以《斯巴達300勇士》為例。作品的服裝設計采用簡約的風格,人物服裝主要由頭盔、披風、護胸護踝以及盾牌、佩劍與標槍組成。采用紅色為主色調,在戰(zhàn)斗時斯巴達戰(zhàn)時多裸露肌肉,鮮艷的披風與鮮明的肌肉制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而這也烘托了作品的主體,當斯巴達勇士與“武裝到牙齒”的波斯軍隊進行戰(zhàn)斗時,能夠清楚的傳達出:斯巴達人捍衛(wèi)國度自主與民族自由的決心;而當所有勇士戰(zhàn)死之后,波斯軍隊踏著鮮紅的披風經過“溫泉關”[2]時,作品的核心思想“用鮮血守護自由”便被突顯出來。
斯巴達是戰(zhàn)斗的民族,男孩子從小便結構嚴格的訓練,這也造就了斯巴達人剽悍,勇敢的性格。因而其民族服飾便形成了簡約為主,戰(zhàn)斗至上的風格?!端拱瓦_300勇士》這部作品的服裝設計中充分融入了斯巴達民族服裝元素。配合紅色的主色點,充分烘托了作品主體—“你可以奪走我的生命,但不能奪不走民主與自由。[2]”
綜上,影視作品進行服裝設計時應充分參考民族服裝元素,應從民族的發(fā)展歷史與民族性格中尋找靈感,同時配合現(xiàn)代先進服裝設計理念,通過色彩或層次的設置將民族服裝元素完美融入影視作品服裝設計中。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突出劇情與人物性格。以《新上海灘》為例。《新上海灘》以民國時期為背景,以杜月笙,黃金榮等人為原型創(chuàng)作劇情人物。演繹了特殊歷史時期上海灘中風云人物的事跡,表達出對時代,家國與各人命運的深入思考。
其中主要人物馮敬堯的服裝被設計為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模式。其主要著裝包括:小帽(貂皮帽)、墨鏡,懷表、褂、襖、衫、褲以及袍褂、貂皮圍脖。其中小帽(貂皮帽)、褂、襖、衫、褲以及袍褂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由滿清開始直到民國末期還有流行。而墨鏡,懷表、貂皮圍脖等卻屬于西方物品。這樣的服裝設計有效突出了人物性格。馮敬堯成長于上海灘,由“石普渡”碼頭扛包開始一步一步成為了黑幫大哥,其具有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組織的核心特征,即:重視義氣,講究規(guī)矩。但其也不片面拒絕西方事物,對于先進思想也能持有包容態(tài)度。而這樣的人物性格也促進了劇情的順利發(fā)展,后期馮敬堯與許文強的主要矛盾在于二者對待西方思想的態(tài)度不同,而馮在與日本人的沖突中則表現(xiàn)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
中國傳統(tǒng)民族服飾與中國仁、義、禮、智、信等文化有重要的關系。例如帽象征者頂天,靴象征著立地;褂、襖象征著為人中正;袍褂象征著為人寬容。而這也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禮儀之邦,“和合”為貴的思想。在影視作品中融入民族服裝元素進行服裝設計能夠借助服裝所具有的特性表達人物性格,進而促進劇情發(fā)展。
綜上,影視作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應在深入了解民族性格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民族服裝多蘊含的意義,從而實現(xiàn)多層次,多方面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
民族服裝元素應用于影視服裝設計中能夠有效促進闡述歷史文化。以《甲午大海戰(zhàn)》為例進行說明?!都孜绱蠛?zhàn)》是反應甲午時期北洋艦隊從建立到滅亡的一段歷史。在影片中北洋海軍的軍服被設計成:官帽花翎、白色衫、褲(袖口鑲有金邊),黑色軍靴。這種軍服設計與當時世界主流軍服不同,但卻不顯得突兀,且具十分美觀。而這樣軍服設計的背后深刻反應了我國開眼看世界時期的歷史。我國開眼看世界開始于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經過器物學習到制度學習再到思想學習三個階段。而甲午海戰(zhàn)正是我國器物學習的巔峰,也是我國器物學習的終結。同時比對這一作品中日軍軍服,與西方軍服沒有顯著差異。在劇情鋪墊階段,日軍主要軍官與北洋海軍軍官的特寫對比,通過二者服裝的差異,體現(xiàn)出日本與中國在對西方學習的思想差異。
我國民族服飾隨著歷史變更在不斷變化。北洋海軍軍服是以我國傳統(tǒng)官服為模板的基礎上參考西方官階制度進行設計的服裝。其主要目的在于顯示對外開放與融合,但腐朽的清政府卻無法駕駛先進的“鐵甲艦”。黃海上,定遠號一炮炸膛,宣告了北洋海軍的沉沒,也宣告了“器物學習”的失敗。
綜上,在影視作品中引入民族服飾元素進行服裝設計能夠促進作品闡述歷史文化。而影視作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也注重結合歷史文化知識與劇情需要,在充分考量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借助不同拍攝手法充分發(fā)揮服裝與民族服飾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民族服裝元素在影視作品服裝設計中的作用。從影視主題、人物性格與劇情以及歷史文化三個層面為視角,結合中西具體影視作品進行分析,為影視服裝設計發(fā)展做出理論貢獻。
[1]劉俊.民族元素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科技,2014(9):77~78.
[2]劉菁華.民族服飾元素應用于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價值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8):75.
作者:范閃(1982-),女,碩士,講師,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主要從事服裝設計及服飾文化研究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校級科研計劃項目(KY2016003我校服裝畢業(yè)作品虛擬館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