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媛+楊麗娟+牛紅萍
摘要:目的 觀察《金匱要略》溫經湯加減治療60例青壯年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2014年7月—2016年3月經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婦科門診確診為原發(fā)性痛經60例青壯年患者,以中藥溫經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治療,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觀察臨床療效。結果 60例患者,治愈26例(43.33%),有效29例(48.33%),無效5例(8.33%),總有效率 91.66%。結論 經方溫經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痛經,溫經湯
中圖分類號:R271.1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030-02
痛經以青壯年女性居多,尤其多見于未婚青年婦女[1]。多表現(xiàn)為女性在經期及其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疼及腰骶,嚴重者可伴暈厥、惡心嘔吐、手足厥冷、大汗淋漓,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及生活[2]。筆者收集了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婦科門診患者60例,以《金匱要略》之溫經湯為基本方劑,隨證加減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患者,經過相應婦科檢查和輔助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痛經[3]。年齡在15~35歲之間,未婚者38例,已婚者22例。其中15~24歲31例,25~30歲19例,31~35歲10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6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疼痛、痛連腰骶,甚則暈厥,呈周期性發(fā)作;②好發(fā)于未婚青年女子;③結合臨床婦科檢查、彩超等,排除器質性病變、炎性等所致疼痛。
1.3 排除標準 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引起的痛經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基本方 《金匱要略》溫經湯:吳茱萸10 g,桂枝20 g,黨參30 g,當歸15 g,芍藥15 g,牡丹皮15 g,川芎15 g,麥冬10 g,阿膠10 g(另包烊化),生姜15 g,甘草8 g,法半夏10 g。
1.4.2 隨證加減 經血夾雜血塊較多者加桃仁、蒲黃;經前乳房脹痛明顯者加絲瓜絡、香附;畏寒肢冷者加細辛、巴戟天;腰痛明顯者,加桑寄生、川斷、狗脊;夜臥不安者,加合歡花、炙遠志。
1.4.3 服用方法 冷水煎湯取汁內服,一次150 mL,1日3次。每2 d 1劑,于月經前2 d開始服藥,一直服用至月經后第2 d停藥,連服用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治愈:服藥1個療程后,疼痛消失,連續(xù)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fā);②有效:服藥1個療程后,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但3個月經周期內復發(fā);③無效:經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疼痛未改善。
2.2 治療結果 60例患者,治愈26例(43.33%),好轉29例(48.33%),無效5例(8.33%),總有效率為91.66%。
3 討論
原發(fā)性痛經發(fā)病率高,我國婦女發(fā)生率為33.1%,其中原發(fā)性者53.2%[5]?,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月經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6],臨床強調予止痛,多用前列腺素抑制劑進行治療,取效雖快捷,但副作用大,療效難以持久。
中醫(yī)認為,痛經的發(fā)生無外乎虛實。《諸病源侯論》指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沖、任失于濡養(yǎng)”,此為“虛”,即“不榮則痛”;《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認為“寒氣客于血室,瘀滯不通”,此為“實”,即“不通則痛”[7]。不論虛實,其病機最終演變致瘀,實者因氣滯、寒凝致血瘀不暢,瘀而作痛;虛者、因虛致瘀而致痛經?!端貑枴づe痛論》論痛十二條,其中屬于寒痛的有十一條,這說明痛的病因,大半因于寒,所以痛經屬于寒的或兼寒的也占大多數。因此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是治療痛經的基本法則[8]。
溫經湯為傳統(tǒng)經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證,具有溫經散寒、袪瘀養(yǎng)血的功效。方中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經,溫中散寒,又善解肝經之郁滯,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神農本草經》謂其溫中下氣止痛;桂枝,辛、甘、溫,溫通血脈、散寒逐瘀,二藥合用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為君藥。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善止血虛血瘀之痛且有散寒功效,《本草綱目》云可治頭痛、心腹諸痛?,F(xiàn)代研究表明當歸有緩解子宮痙攣收縮的作用,并可不同程度地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yǎng)和缺氧狀態(tài),故能有效地緩解痛經[9]。川芎辛溫,辛香行散,溫通血脈,既能活血祛瘀以調經,又能行氣開郁而止痛,前人稱為血中之氣藥,實具通達氣血的功效。當歸、川芎 、赤芍、牡丹皮活血養(yǎng)血,祛瘀止痛;阿膠、麥冬養(yǎng)陰潤燥,人參、甘草益氣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溫中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配,共奏溫經散寒,養(yǎng)血祛瘀之功?,F(xiàn)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能降低宮內PGF2α水平,解除和減弱子宮肌產生的痙攣,改善子宮的血流量,從而起到解痙、鎮(zhèn)痛作用[10]。
臨床應用時,針對痛經不同伴癥,隨癥靈活配伍經血夾雜血塊較多者加桃仁、蒲黃;經前乳房脹痛明顯者加絲瓜絡、香附;畏寒肢冷者加細辛、巴戟天;腰痛明顯者,加桑寄生、川斷、狗脊;夜臥不安者,加合歡花、炙遠志。諸藥合用,使寒者得溫,郁滯不通者得行,虛耗者得補益,不統(tǒng)者得統(tǒng)攝收斂,標本兼顧,甘溫補益不礙邪,去瘀行氣而不傷正,病因乃去,氣血和順,則經痛自止。
參考文獻:
[1]韓蓁,張明慧.原發(fā)性痛經病因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婦幼保健分冊,1997,8(1):1-2.
[2]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31.
[3]蘇應寬,徐增祥.新編實用婦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73.
[4]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5]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4:347.
[6]謝杏,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62.
[7](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1.
[8]謝鳴.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12-313.
[9]肖先莉.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原發(fā)性痛經39例[J].四川中醫(yī),2005,23(7):81.
[10]黎烈,劉佩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難治婦產科病的良方妙法[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316-317.
(收稿日期: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