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安慶246001)
會議口譯教學中公眾演講能力的培養(yǎng)
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安慶246001)
公眾演講是譯員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會議口譯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核心內(nèi)容,在會議現(xiàn)場的口譯活動中,譯員具備較好的公眾演講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會議口譯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聲音運用與體態(tài)語言,對學生有聲和無聲語言的表達形式提出特定的要求,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并克服自身在公眾演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改進學生的口譯表達,在增強其口譯能力的同時切實提高會議口譯教學質(zhì)量。
會議口譯; 口譯教學; 公眾演講; 聲音運用; 體態(tài)語言
在會議口譯中,譯員伴隨發(fā)言人同時出現(xiàn)在聽眾面前。作為次級演講者,譯員在專屬話語時間內(nèi)有責任如實傳遞發(fā)言內(nèi)容和效果。聽眾未必能夠?qū)ψg文內(nèi)容的準確性做出判斷,但卻可以通過觀察譯員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對其口譯能力進行相應評價,這就要求譯員必須掌握公眾演講這一重要的職業(yè)技能。在會議口譯現(xiàn)場,譯員不僅要如實傳譯講話內(nèi)容主旨,保證話語結構完整、邏輯關系清晰,還需要有效運用聲音以及姿勢、動作、眼神等體態(tài)語言輔助傳譯。換言之,譯員可以借助有聲和無聲兩種表達手段取得良好的傳譯效果,正如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所說:良好的口譯表達形式具有增強聽眾信心的作用,能提高聽眾對譯員的信任度[1]。會議口譯教學應從聲音運用和體態(tài)語言兩方面鍛煉學生公眾演講能力,進而改進學生的口譯表達形式。
聲音是表達語言信息的主要手段,在非言語交際理論中通常被稱作“副語言”,它雖然是有聲的,但并不是通過語言內(nèi)容本身傳達信息,而是借助聲音運用實現(xiàn)交際的目標。聲音的使用及其所產(chǎn)生的效果,包括音質(zhì)、音量和速度的控制,以及聲音整體表達的流暢性與穩(wěn)定性均會影響譯者的有聲表達。一項面向19位媒體同聲傳譯用戶的調(diào)查表明,口譯用戶對“令人愉快的嗓音、地道的口音、流利的目標語發(fā)布”等口譯質(zhì)量標準格外重視[2]。會議口譯教學可針對上述指標,從音質(zhì)、發(fā)音和流利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聲音運用訓練,確保聽眾聽得見、聽得懂、聽得順。
(一) 音質(zhì)
音質(zhì),又叫音色,是由于波形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聲音屬性。譯員音色對口譯評估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實踐表明,擁有優(yōu)秀音質(zhì)的譯員,即便在口譯中有些小的失誤,也會比音質(zhì)平平的譯員獲得更好的評價[3]。對會議口譯學習者來說,理想的男性音質(zhì)應是深厚、低沉,有寬度和厚重感,女性的音質(zhì)應是圓潤、委婉、柔和中帶有力量和激情。譯員用這樣的音質(zhì)口譯,會讓聽眾感到可親、可信、可靠。然而,在口譯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員常會出現(xiàn)鼻音過重、呼吸音和雜音過多、聲音不宏亮等問題,嚴重影響音質(zhì)。因此,有必要通過針對性訓練改善譯員音質(zhì)。例如,指導學生吐字時嘴型張到位、舌頭用力可減少鼻腔共鳴,避免過重鼻音。指導學生練習口腔、胸腔、頭腔共鳴訓練,產(chǎn)生混合共鳴,可使得發(fā)音響亮悠遠,確保聽眾能夠聽得見。
(二) 發(fā)音
譯員在會議口譯中的主要任務是傳遞信息,因此譯員發(fā)音準確既是口譯質(zhì)量的保證,也是聽眾聽得懂的關鍵。據(jù)統(tǒng)計,一場演講是否能吸引聽眾,只有30 %取決于演講內(nèi)容,20 %與演講人的音質(zhì)和音色有關,10 %源自演講人的姿態(tài),而40 %直接與演講人的語音和語調(diào)密不可分[4]??梢娬_發(fā)音對提升口譯質(zhì)量和交際效果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眾所周知,除了標準英語發(fā)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簡稱RP)以外,英語發(fā)音還有美國口音、加拿大口音、澳大利亞口音、新西蘭口音等多種變體。受吐字、方言、母語及社會風潮影響,口譯學習者普遍存在發(fā)音缺陷及英、美發(fā)音混雜等問題。在會議口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標準英語發(fā)音并將其作為終極追求目標,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標準英語發(fā)音作為世界上的主流語音高貴、得體,適合于會議口譯的正式場合;另一方面,譯員在掌握標準語音后,口語交際可以更高效、長效。
(三) 流利度
流利度是衡量有聲表達的重要指標,也是口譯教學中有聲表達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包括語速、停頓和修正三方面[5]。首先,譯員在會議口譯中語速應適中并伴有變化。語速過快會讓聽眾產(chǎn)生緊迫感,不利于聽眾理解講話內(nèi)容;語速過慢又會讓聽眾失去耐性;語速缺乏變化則會使演講顯得機械刻板、重點不突出。教師應指導學生視信息繁簡和主次程度適時調(diào)整語速,如針對復雜信息、重要信息,應放慢語速以緩解聽眾壓力;針對簡單信息、次要信息,則可以適當加快語速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恰當?shù)耐nD具有一定的語法、修辭與使用功能,有助于譯員表情達意,可以體現(xiàn)語言的節(jié)奏感,而反復停頓則會破壞譯文的連貫度,影響聽眾接受信息。口譯初學者在表達中常會出現(xiàn)停頓過多的情況,是口譯質(zhì)量不佳的典型體現(xiàn)。此外,譯員在表述時還會出現(xiàn)頻繁修改譯文的現(xiàn)象,既會影響譯文的流暢性,分散聽眾注意力,也會降低聽眾對譯員的信任感。為保證口譯產(chǎn)出的流利性,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自我監(jiān)控、同伴監(jiān)控及教師監(jiān)控等形式,將學生的不佳表現(xiàn)記錄下來并及時反饋意見,以此不斷提醒學生注意改進有聲表達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由于譯員工作時多使用麥克風傳遞聲音,聲音運用訓練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麥克風禮儀。譯員說話時,嘴巴應與麥克風保持一定的距離,把握適當?shù)囊袅?,防止音效失真和出現(xiàn)“噗”、“嗞”等氣爆雜音。同時還要注意麥克風高度以不遮擋視線為宜,不能對著麥克風喘粗氣、吸鼻子、咳嗽或大聲翻閱資料等,實在無法避免時應關閉麥克風。
體態(tài)語言又稱身勢語言,也是譯員傳譯內(nèi)容的組成部分。譯員不僅要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要善于使用體態(tài)語言來表達情感、交流信息、說明意向。體態(tài)語言是無聲的語言,但譯員靈活自如、優(yōu)美協(xié)調(diào)的體態(tài)語言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的表達,甚至能夠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使傳譯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生動、完美。譯員隨發(fā)言人登上講臺后,應呈現(xiàn)給聽眾自然的表情和姿態(tài),適當使用手勢并與聽眾進行眼神交流。會議口譯教學中對學員體態(tài)語言的訓練也應從儀表姿態(tài)、表情手勢、眼神交流等方面展開。
(一) 儀表姿態(tài)
儀表姿態(tài)是口譯員呈現(xiàn)給聽眾的第一印象。會議口譯場合通常正式嚴肅,為了表達對服務對象的尊重并獲得聽眾信任,譯員必須注重個人儀表,做到精神抖擻、淡定沉著。教師應向?qū)W生講授譯員著裝的基本知識,如“男士著深色西服,佩戴領帶,鞋襪也以深色為佳,頭發(fā)不宜太長,女士著套裝、褲裝、裙裝均可,但要注意顏色不能太艷麗,頭發(fā)最好是扎起來?!盵6]簡而言之,譯員應以沉穩(wěn)干練的形象出現(xiàn)在會議口譯活動中。就身體姿態(tài)而言,譯員要特別注意站立和就坐姿態(tài)。如果會議場合需要譯員始終站立,譯員應站直、站穩(wěn),頭略昂起,切忌駝背、斜肩、左右搖晃、不停挪動,同時避免過于僵硬。就坐時,譯員身體可略微前傾,兩腳并攏,腰背挺直,不宜蹺腿、斜靠椅背。為培訓學生的站姿和坐姿,教師可組織模擬國際會議,邀請一位同學照稿演講,另一位同學到臺前站立或就坐口譯,其他同學觀察并點評譯員體態(tài)語的使用是否恰當。
(二) 表情手勢
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同樣直觀地反映了譯員的公眾演講能力。自然、淡定、從容的表情可以讓聽眾感受到信息傳輸者的力量,從而拉近譯員與在場聽眾之間的距離。譯員在會議口譯工作中不需要過多的面部表情,不能因為內(nèi)心緊張而表現(xiàn)得過于拘謹,在翻譯難度較大的內(nèi)容時要避免出現(xiàn)尷尬表情以及撓頭、皺眉、吐舌等不雅動作[7]。必要的手勢有助于譯員強調(diào)所講重點,激發(fā)聽眾興趣,但譯員從事會議口譯應避免幅度過大和不當?shù)氖謩荩悦夥稚⒙牨娮⒁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口譯學習者常會使用毫無意義的手勢動作,如攥拳頭、縷頭發(fā)、托腮、抹鼻子、轉(zhuǎn)筆等。在會議口譯教學中,學生如出現(xiàn)上述不恰當?shù)谋砬榛騽幼?,教師應及時指出譯員表情過于豐富或動作過大會使聽眾分神,并提醒學生注意譯員在口譯工作場合的身份,不應成為聽眾關注的焦點。
(三) 眼神交流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相互交流時為表示尊重通常會盡量注視對方,適當?shù)难凵窨梢暂o助信息的傳遞。譯員在口譯時也應通過眼神交流與講話人和聽眾進行良性互動與溝通,傳遞出“沉著、真誠和自信的信息”[8]。譯員關注發(fā)言者和聽眾的表情至少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譯員借助眼神交流將講話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傳達給聽眾;二是譯員可通過聽眾的眼神了解聽眾的反應,從而有針對性地對自身口譯活動進行反思,為調(diào)整口譯方式提供幫助。會議口譯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生埋頭做筆記或根據(jù)筆記低頭傳譯的情況,這是不符合口譯職業(yè)操作規(guī)范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適時、適度、自然地觀察聽眾的反應,以便收集聽眾反饋并進行相應調(diào)整。
對口譯學習者體態(tài)語言的訓練可借鑒相關演講類課程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觀看演講視頻,要求學生對演講者儀表、姿態(tài)、表情、眼神等無聲表達手段做出評論并提出改進意見。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帶稿演講、半即興演講、背稿演講和即興演講,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無聲表達的作用與效果,提高表達質(zhì)量。教師也可組織口譯觀摩和賞析,利用兩會記者招待會、外交部新聞發(fā)布會等會議口譯視頻,引導學生關注優(yōu)秀口譯員如何運用體態(tài)語言達到較好的信息傳遞效果。
公眾演講是譯員應該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會議口譯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核心內(nèi)容。在會議現(xiàn)場的口譯活動中,譯員具備較好的公眾演講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會議口譯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聲音運用與體態(tài)語言,對學生有聲和無聲語言的表達形式提出特定的要求,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并克服自身在公眾演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改進學生的口譯表達,在增強其口譯能力的同時切實提高會議口譯教學質(zhì)量。
[1]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House,2011.
[2] 波赫哈克.口譯研究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3] 王建華.口譯認知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5.
[4] 曾傳生.英語同聲傳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5] 陳菁,肖曉燕.口譯教學:從理論到課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6] 楊柳燕,蘇偉.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7] 任文.交替?zhèn)髯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8] 盧卡斯.演講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On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Speaking Abilit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QIAN Lingjie, CAO P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qingNormalUniversity,AnqingAnhui246011)
Public speaking is an important skill for interpreters and a core part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On the occas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ers with excellent public speaking ability are able to finish the task more effectivel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we should train students' use of voice and body language, give them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heir verbal and nonverbal expression, which will guide them to realizing and overcoming their weak points in public speaking, improve their interpretation expression and enhance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quality as well as develop students' interpretation ability.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public speaking; use of voice; body language
2016-12-15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項目“安慶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項目編號:TS12154)
錢靈杰(1984-),男,安徽宣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學,電話:13966617085。
H315.9
A
1671-4733(2017)01-0105-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7.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