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
      ——關于《潮汕文化讀本》

      2017-03-09 19:53:18陳平原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潮汕潮州教科書

      陳平原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
      ——關于《潮汕文化讀本》

      陳平原

      (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回顧和分析晚清及民國時期鄉(xiāng)土教材編寫和鄉(xiāng)土文化教育的歷史,當時從朝廷到民間一致認定,強化鄉(xiāng)土教育乃提振國人愛國精神的最佳途徑,所以時人積極編寫鄉(xiāng)土文化教材并將其引入學校和課堂,尤其是潮汕地區(qū)文人學者更是熱心地編寫了多種鄉(xiāng)土文化教材,在其時的鄉(xiāng)土教材編寫和鄉(xiāng)土文化教育中獨占鰲頭。這種做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認真借鑒。以主編《潮汕文化讀本》的經(jīng)驗,鄉(xiāng)土文化教材的編寫一定要做到重建“鄉(xiāng)土記憶”,進而達成因“愛鄉(xiāng)”而“愛國”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鄉(xiāng)土文化教材編寫就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有獨特性,鄉(xiāng)土氣息要濃;二是有趣味性,適合少年兒童學習;三是有可讀性,必須是好詩文,有文章魅力。

      鄉(xiāng)土教材;編寫與教學;文化傳承;愛鄉(xiāng)愛國;《潮汕文化讀本》

      今天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必須兼顧高文典冊與百姓日用——寫在書本上、匯集成各種“皇皇大典”的,是“文化積累”;活在鄉(xiāng)野間,主要靠口傳與實踐的風土人情,同樣是值得關懷的“文化承傳”。而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后者的聲音非常微弱——即便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這桿大旗可以略為借用。

      任何時代的教育,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指出缺憾,這不算太難;難處在于如何進一步完善,而不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教育的事,關系千家萬戶,不到萬不得已,別輕言推倒重來,最好采取補天而不是拆臺的策略。目前由教育部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全國性義務教育,從宗旨、學制、課程到教學方式,乃現(xiàn)代中國無數(shù)教育家努力的結果,有很大的合理性,不是讀經(jīng)班或在家教育所能挑戰(zhàn)的。當然,它也有不少遺憾,那就努力修補吧——引入鄉(xiāng)土教育,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所謂“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并非只是背誦古詩文、單純回到四書五經(jīng)或唐詩宋詞,那是沒有出路的。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尋求更加合理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此乃有責任感的讀書人的共同愿望。知識從何而來,知書能否達禮,怎樣學習更有效,哪些道理非深入體悟不可。還有,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對話、往圣與今賢的交流、書本知識與日常經(jīng)驗的結合等,所有這些,都值得認真探究。借助晚清以及當下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與教學,筆者希望能推進上述話題。以《潮汕文化讀本》的編寫為例,思考當下中國的讀書人,如何超越小資情調(diào)的“鄉(xiāng)愁”,在教育實踐中,情系家國,學通遠近,文含雅俗。

      一、相隔百年的對話

      談及鄉(xiāng)土教育,晚清最后十年朝野的協(xié)力推進,值得我們認真借鑒。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小學一、二年級應注重鄉(xiāng)土教育,具體做法是——

      歷史:“尤當先講鄉(xiāng)土歷史,采本境內(nèi)鄉(xiāng)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令人敬仰嘆慕、增長志氣者為之解說,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p>

      地理:“尤當先講鄉(xiāng)土有關系之地理,以養(yǎng)成其愛鄉(xiāng)土之心。先自學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數(shù)多少、道里遠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賢祠墓、近處山水,間亦帶領小學生尋訪古跡為之解說,俾其因故事而記地理,兼及居民之職業(yè)、貧富之原因、舟車之交通、物產(chǎn)之生殖,并使認識地圖,漸次由近及遠,令其湊合本版分合地圖尤善?!?/p>

      格致:“先就教室中器具、學校用品,及庭園中動物、植物、礦物(金、石、煤炭等物為礦物),漸次及于附近山林、川澤之動物、植物、礦物,為之解說其生活變化作用,以動其博識多聞之慕念?!雹佟蹲喽ǔ醯刃W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第295-296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標點略有調(diào)整。

      一年多后,學務大臣責令編書局制作《鄉(xiāng)土志例目》,發(fā)交各府廳州縣,按目查考,依例編寫,而后“呈請學務大臣審定,通行各省小學堂授課”②參見《學務大臣奏據(jù)編書局監(jiān)督編成鄉(xiāng)土志例目擬通飭編輯片》,《東方雜志》1905年第9期。。若全都照章辦事,則晚清的鄉(xiāng)土教育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展開。好在與《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同時發(fā)布的,還有《奏定學務綱要》,那里有“教科書應頒發(fā)目錄,令京外官局、私家合力編輯”;而私家所纂教科書,“呈由學務大臣鑒定,確合教科程度者,學堂暫時亦可采用,準著書人自行刊印售賣,予以版權”③參見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501-502頁。。發(fā)行量大且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烈的“倫理”或“國文”教科書,官方審查比較嚴格④參見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研究》第二章第五節(jié)“清末的教科書審定制度”,第158-190頁,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至于鄉(xiāng)土教材則相對寬松多了,各省府縣行政長官批準即可。

      晚清的鄉(xiāng)土志與教科書有密切聯(lián)系,編寫者不乏一身二任者,如翁輝東、黃人雄既編《海陽縣鄉(xiāng)土志》,也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與《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但總的來說,鄉(xiāng)土志有源遠流長的方志可資借鑒,更能顯示學問與見識;教科書則完全是新起爐灶,重在教化與普及。前者若編得好,可納入學術史考察;后者因追求淺白與實用,只能在教育史上論述。具體到編寫者,前者可以是知縣掛名(如廣東修《新會鄉(xiāng)土志》的蔡堯燨和修《新興縣鄉(xiāng)土志》的鄒增佑);后者則大都是學堂教師執(zhí)筆。這么說,似乎尊卑有序;可放在歷史長河中,那些分門別類的教科書其實更值得關注,因其開啟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晚清鄉(xiāng)土文化教育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寫,背后涌動著救亡圖存的時代大潮。蔡惠澤(字潤卿)為翁輝東等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所撰“弁言”稱:“夫地理學之關系于愛國心至鉅,愛國必基于愛鄉(xiāng),故鄉(xiāng)土地理之編尤亟亟不容緩,潮州鄉(xiāng)土地理又有甚焉者?!雹莶袒轁桑骸丁闯敝萼l(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弁言》,《首版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海陽:創(chuàng)光編書社,1909年。這其實是那時候知識界的共識。引領這個編寫鄉(xiāng)土教科書潮流的上海國學保存會,1907年在其直隸、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廣東等省“鄉(xiāng)土歷史地理教科書”的廣告中,除了介紹“編輯宗旨”、“圖書特色”,更強調(diào)其“功效作用”:

      泰西各國教育,咸注重鄉(xiāng)土史志一門。就其聞見中最親切有味者以為教授,則記憶力與感覺力皆易粘觸。所以感發(fā)其愛鄉(xiāng)土心,由是而知愛國,其為效至巨。⑥《國學保存會出版》,載黃晦聞《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封底,上海:國學保存會,1907年。

      再往上追,你會在留日學生關于愛國須愛鄉(xiāng)、愛鄉(xiāng)必愛國的諸多論述中找到此說的濫觴。不過這位“序于汕頭中華新報社”的蔡惠澤還是有所發(fā)揮——為何潮州人尤其應該學習鄉(xiāng)土地理呢?因“我父老子弟之工商于南洋群島者,波波相續(xù),不可以數(shù)計”;而在外的潮州人之所以拒絕誘惑,不被同化,“蓋于愛國心是賴”。在這個意義上,普設學校,“日以我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教育其子弟,其宜也”①參見蔡惠澤《〈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弁言》。。

      短短幾年間,從朝廷到民間竟一致認定,強化鄉(xiāng)土教育,乃提振國人愛國精神的最佳途徑。于是,舉國上下,編寫鄉(xiāng)土教材蔚然成風②關于晚清鄉(xiāng)土教材編寫的思想資源及實際運作,參見郭雙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三章“晚清地理學研究與民族救亡”、程美寶《由愛鄉(xiāng)而愛國:清末廣東鄉(xiāng)土教材的國家話語》(《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王興亮《清末民初鄉(xiāng)土教育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四章“‘愛國之道,始自一鄉(xiāng)’:鄉(xiāng)土志書的思想資源及其表達”、李新《清末鄉(xiāng)土教材的產(chǎn)生及其文化價值探微》(《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5期)以及石鷗《百年中國教科書憶》(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5年)第207-231頁。。只可惜隨著辛亥革命成功,朝代更迭,學制轉(zhuǎn)變,此風潮也就迅速衰落。此后不同時期,雖偶有努力,再無如此規(guī)模與氣勢了。

      傳統(tǒng)中國社會缺乏國家觀念,因此,必須通過鄉(xiāng)土教育來培養(yǎng)國人的愛國心,那是晚清救亡圖存大背景下知識界的思考。今天不一定了,我們談論鄉(xiāng)土,更多地基于文化多樣性的考慮——經(jīng)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并不完全合拍,前者勢如破竹,后者則舉步維艱。這個時候,相對于歐美主導的“國際潮流”,我們講“本土情懷”;相對于步調(diào)一致的“國家意志”,我們講“鄉(xiāng)土意識”。簡單點說,對外講“本土”,對內(nèi)講“鄉(xiāng)土”,都是立足當下,自居邊緣,與中心展開積極對話,或撥亂糾偏,或拾遺補缺。談論鄉(xiāng)土,最好兼及理智與感情,超越“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拒絕片面的褒揚與貶抑,在自信與自省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對于鄉(xiāng)土的記憶與認知,并非自然而然形成,這與早年教育及日常經(jīng)驗有直接關聯(lián)。十年前,我應邀為《南方日報》組織的“廣東歷史文化行”作序,談及“如何深情地凝視你生于斯長于斯的‘這一方水土’”③參見陳平原《深情凝視“這一方水土”》,《同舟共進》2006年第4期;作為序言,收入楊興鋒主編《廣東歷史文化行》,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去年我撰寫《六看家鄉(xiāng)潮汕——一個人文學者的觀察與思考》④參見陳平原《六看家鄉(xiāng)潮汕——一個人文學者的觀察與思考》,2016年7月12日《潮州日報》,收入陳平原、林倫倫、黃挺合著《潮汕文化三人談》,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結尾處提及《潮汕讀本》的編寫計劃:“以歷史、語言、風俗、民情、文學、藝術為主體,兼及教育課本與文化讀物,分小學、中學及成人三種,既要接地氣,又得有高度?!比缃?,這包含小學三冊、初中一冊的《潮汕文化讀本》已經(jīng)刊行(高中及成人冊尚在修訂中),在書前的《致同學們》中,有一段話可謂感慨系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困境,某種意義上,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解決這些難題。四十年前的中國,高考制度剛剛恢復,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于外部世界知之甚少,其知識與視野大都局限于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四十年后的今天,情況完全不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普及,遠在天邊的人與事,不再遙不可及;反而是眼皮底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蘊含著歷史、文化與精神的儀式與習俗,因習焉不察,容易被忽視。因此,所謂的“世界眼光”,必須輔以“本土情懷”,否則,我們的知識及趣味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⑤陳平原:《致同學們》,見《潮汕文化讀本》小學各冊及初中冊,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年。

      今天談鄉(xiāng)土文化,沒有百年前亡國滅種的緊迫感,但不等于問題不嚴重。即便你長居潮汕,家鄉(xiāng)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同樣不是自然獲得。那些既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的“鄉(xiāng)土”,必須不斷提醒與學習,才可能被記憶。

      熱愛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這一般不會有異議;問題在于,這種鄉(xiāng)土情懷,到底該怎樣承傳、如何發(fā)展?這就要說到《潮汕文化讀本》的編寫。

      二、為什么是“潮汕”

      江湖上行走,若被問及是哪里人,有多種回答方案:南方人、廣東人、潮汕人、潮安人,甚至可以細到哪個鎮(zhèn)哪個村。那么,講授鄉(xiāng)土文化,到底是哪個級別的呢?換句話說,你的“家鄉(xiāng)”到底有多大,是省、是市、是縣、還是村。

      編寫鄉(xiāng)土教科書,首先必須界定“何為鄉(xiāng)土”,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蹲喽ǔ醯刃W堂章程》只是規(guī)定一二年級開設鄉(xiāng)土歷史、地理、格致三門課,每周各一節(jié)課,至于這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范圍,到底是省是府還是縣,不做統(tǒng)一規(guī)定。這樣一來,編寫及使用哪一級的教材,其實是大有講究的。假如你當年在潮汕某學堂教書,選用黃節(jié)編《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那沒有問題;如果你覺得不合適,愿意編潮州府或澄海縣的鄉(xiāng)土教科書,同樣可以接受。

      那當年的情況到底怎樣?著名學者及詩人劉師培、陳去病、黃節(jié)等為江蘇、安徽、直隸、江西、廣東等省編寫的鄉(xiāng)土教科書就有15種①上海國學保存會刊行了劉師培編《江寧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6)、《江寧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6)、《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6),《江蘇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6)、《安徽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6)、《安徽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6),陳慶林編《江西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7)、《江西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7)、《直隸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7)、《直隸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7)、《湖北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7)、《湖北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7),黃晦聞編《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1907)、《廣東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1907)、《廣東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1909)。,因出自名人之手,雖系普及讀物,仍然備受關注。即便如此,今日查閱這些教材,也都無法湊齊。至于其他人所編,散佚情況那就更嚴重了。

      王有朋主編《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總目》收錄大陸及臺灣十七家大圖書館所藏教科書目錄,其中“小學教材”部分專設“鄉(xiāng)土教育”(中學及師范無此課程),僅收錄了晚清鄉(xiāng)土教科書25種②參見王有朋主編《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總目》第261-263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其中省一級最多,共19種,府一級的有湯寅臣編《揚州歷史教科書》(出版者不詳,1908年)、林駿編《廣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廣州:萃文書報會社,1909年)、翁輝東與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海陽:劍光編書社,1909年)??h一級的則是馬鐘琇纂修《東安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天津大公報館,1907年)、馬錫純編《泰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泰州教育會勸學所,1908年)以及舊廬編《常昭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城南商立學堂,1908年)。如此記載,當然有很多遺漏;比如潮州的鄉(xiāng)土教科書,目前能找到的,就還有另外六種。

      先說這三種縣編鄉(xiāng)土教材,都是大有來頭的。這里的“東安”,不是湖南永州市東安縣,而是清代直隸省東安縣,1914年改安次縣,現(xiàn)為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居京津之間,位置很重要,單看該書由天津大公報館印制,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清代的“泰州”屬揚州府,1996年“揚泰分設”,泰州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現(xiàn)轄三市三區(qū),2007年增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俺U选敝傅氖翘K州府下面的常熟、昭文二縣,清代有分有合;今天的常熟市乃副地級市,由蘇州市代管,與潮州一樣,是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不過經(jīng)濟比潮州好多了③常熟市2015年人均GDP達到21748美元,為潮州的四倍,但愿后者是藏富于民。。單看這三種縣編教材你就明白,敢于撇開省、府兩級而另起爐灶的,必定是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

      回到廣東的情況?!吨袊行W教科書總目》收錄25種晚清鄉(xiāng)土教科書,其中廣東占了八種——除黃節(jié)編歷史、地理、格致三種教科書外,再就是黃佛頤編《廣東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廣州:時中學校,1906年),岑錫祥、黃培堃編《廣東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廣州:粵東編譯公司,1909年),蔡鑄編《廣東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廣州:粵東編譯公司,1909年),以及林駿編《廣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翁輝東與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這里有偶然性,受這十七大圖書館收藏的限制,如劉師培的《江寧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與《江寧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就沒有列入;潮州只列一種,也遠遠不夠。暫時以此“總目”為例,假設晚清編寫鄉(xiāng)土教科書,廣東一省最為積極。

      若以府為單位,則潮州不僅在廣東、而且在全國,都很可能獨占鰲頭。因得到諸多學者的熱忱幫助①在查閱及復制這些教科書時,我得到了韓山師范學院黃挺教授、林倫倫教授、陳俊華教授以及澄海文史專家陳孝徹老師、華東師范大學魏泉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林分份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杜新艷副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欒偉平等人的熱忱幫助,特此致謝。,我看到的晚清潮州鄉(xiāng)土教科書有以下七種:

      (1)蔡鵬云編:《(最新)澄海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澄海:景韓學校,1919年10月第十版(初版1909年?);

      (2)蔡鵬云編:《澄海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澄海:景韓學堂,1909年;

      (3)蔡鵬云編:《(最新)澄海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澄海:景韓學堂(上海萃英書局印刷),1910年二月第四版(初版1909年?);

      (4)鄭鬯亮編:《(最新)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揭陽:邢萬順書局,1909年(?);

      (5)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海陽:創(chuàng)光編書社,1909年初版;

      (6)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海陽:創(chuàng)光編書社,1909年初版,次年二月第三版;

      (7)林宴瓊編:《潮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汕頭:中華新報館,1910年。

      晚清廣東轄有九府四直隸州,府州這一級所編鄉(xiāng)土教科書(不含鄉(xiāng)土志),目前知道的,除了林駿編《廣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蕭啟岡與楊家鼐編《學部審定嘉應新體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啟新書局,1910年),再就是潮州這七種了。隨著考求深入,廣府及嘉應的鄉(xiāng)土教科書或許會增加,但大的格局不會改變。

      那么,晚清潮州人為何熱心編寫鄉(xiāng)土教科書呢?在我看來,理由很簡單:第一,非主流;第二,有文化。這其實牽涉廣東省內(nèi)廣府、潮州與客家這三大民系(或曰三個方言區(qū))各自的自我定位。廣府占主流地位,不管誰來編廣東的“鄉(xiāng)土歷史”或“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都必定以廣府文化為中心。而比起嘉應州來,歷史悠久且轄有九縣的潮州府,當然更有資格編寫自認為合適的鄉(xiāng)土教科書了。除了教學需要、商業(yè)計較,這里還包含某種文化上的獨立、自尊與自信。

      這就說到今天編鄉(xiāng)土教材,為何選擇“潮汕文化”,而不是“嶺南文化”或“潮州文化”,作為基本框架。今天的潮汕四市,略小于晚清的潮州府(原本九縣中的豐順、大埔,現(xiàn)歸梅州市管轄),但基本風貌仍在。而今天作為行政區(qū)劃的“潮州市”,雖擁有“府城”的歷史與光榮,但代表不了整個大潮汕。若以此為名,就像晚清的澄??h編教科書一樣,會有難以克服的局限。蔡鵬云所編三書中,“格致”大致妥帖,因潮汕各地物產(chǎn),本就大同小異;“地理”僅限澄海,已經(jīng)有點畫地為牢了;問題最大的是“歷史”,因“本書由《廣東通志》潮府志澄海志搜摘纂錄,間及正史,并采取近事”②蔡鵬云:《澄海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編輯例言》,《(最新)澄海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澄海:景韓學校,1919年10月第十版。,故刻意回避了韓愈治潮,顯然眼界過于狹隘。

      編鄉(xiāng)土教材,范圍太小,施展不開;范圍太大呢,則很容易糾纏不清,且矛盾重重。不妨以“嶺南文化”為例??紤]到地域文化與行政區(qū)劃錯綜復雜的關系,今天講“嶺南文化”,其實很憋屈——既甩開了廣西與海南,又不好妄談香港和澳門,只能在廣東省所轄范圍做文章。而且,廣東省內(nèi)三大民系,你還得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于是,評選“嶺南文化十大名片”,粵菜、粵劇、廣東音樂、廣東騎樓、黃埔軍校舊址、端硯、開平碉樓、廣交會、孫中山、六祖惠能,基本上都是珠三角的人物與故事③六祖惠能有點復雜,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即今粵西云浮市新興縣,父亡隨母移居南海。,為了表示公平,再添上“潮州功夫茶”和“客家圍龍屋”。明眼人一看,后兩者顯然屬于“政策性照顧”。不是抱怨如此評選不公,而是感嘆談“文化”而局限于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無論你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全力以赴堵漏洞,很難有精彩的表現(xiàn)。

      去年8月,我應邀在廣州289藝術PARK開園暨“新時代視野中的嶺南文化”活動演講,題為《嶺南文化如何自我更新》,最后歸結為以下三句話:第一,必須意識到,不管是教育還是文化,國際化與本土性,二者應并行不悖;即便做不到相互扶持,也別互相拆臺。第二,理工科注重國際化,人文及社科對本土性有更明確的追求。政府傾向于發(fā)展科技,故國際化優(yōu)先;而具遠見卓識的民間人士,有義務經(jīng)營好不斷更新的“鄉(xiāng)土文化”。第三,“上天入地求創(chuàng)新,雅俗并進圖發(fā)展”。所謂“上天”,就是國際化——至少也是全國視野,不滿足于華南稱霸;所謂“入地”,就是努力接地氣,關注自己腳下“這一方水土”所蘊含的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風土民情,尤其是方言文化①參見《289藝術PARK陳平原對話熊育群:嶺南文化要“雅俗并進”》(李培),2016年8月21日《南方日報》。。

      在我看來,廣東三大民系各有特色,全都不可低估,也都無法互相取代。若你想編寫鄉(xiāng)土文化教科書,最佳狀態(tài)是行政區(qū)與方言區(qū)重合。這也是我為何認定“嶺南文化讀本”很難編好,而《潮汕文化讀本》以及《客家文化讀本》、《廣府文化讀本》則大有可為的緣故。

      三、鄉(xiāng)土、兒童與文章

      借鑒晚清鄉(xiāng)土教科書編寫的經(jīng)驗教訓,我們今天完全有可能更好地重建潮汕人的“鄉(xiāng)土記憶”,進而達成因“愛鄉(xiāng)”而“愛國”,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標。只是今人編寫《潮汕文化讀本》,不可能再像晚清那樣,將鄉(xiāng)土教育集中在小學一二年級,而必須拉長戰(zhàn)線。之所以設計小學三冊、初中一冊、高中及成人一冊,目的是由淺入深,依次遞進,符合學習規(guī)律。此外,晚清學堂章程規(guī)定,鄉(xiāng)土教科書分歷史、地理與格致(物產(chǎn))三種,本意是兼及時間與空間、人事與自然、物產(chǎn)與習俗;可分科太細,必定重床疊屋,既浪費課時,也很難編好。三科合一,以文本為中心,不求體系完整,但求片斷精彩,這樣,更適合于教學。

      另外,今天的鄉(xiāng)土教材,并非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要想在課堂上真正站穩(wěn)腳跟,就必須有“統(tǒng)編教材”所不可及處?;剡^頭來,總結與林倫倫、黃挺合作主編《潮汕文化讀本》的特點,比較得意的有以下三點:第一,鄉(xiāng)土氣息;第二,兒童趣味;第三,文章魅力。

      先說“鄉(xiāng)土氣息”。中國史視野中的往圣先賢,與潮州鄉(xiāng)土志上的英雄豪杰,不是一個概念。之所以編鄉(xiāng)土教科書,就是希望“采本境內(nèi)鄉(xiāng)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讓學生們見賢思齊。中國通史不必談論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1511-1545),而潮州鄉(xiāng)土教材則不能漏了他。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三冊第六課《林大欽講學》(有圖):“林大欽,少聰穎異儔。嘉靖登殿撰,官詞垣三年,乞養(yǎng)歸。結廬寶云巖,與鄉(xiāng)弟子講貫六經(jīng),究性命之學。時人稱東莆先生?!倍覀兙帯冻鄙俏幕x本》小學三、四年級的第三課《林大欽對對子》,相對要有趣得多。

      更理想的例子是各地物產(chǎn)介紹。林宴瓊編《潮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編目有點雜亂,可課文有趣,以第三十三課《鰱、鳙》為例:

      鰱(《本草》)一作鱮魚,俗呼鱗魚,大頭細鱗,背青腹白,形扁。又,鳙(郭璞云)形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俗呼大頭松。鱗之美味在腹,而松之美味在頭。②林宴瓊編:《潮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第22頁上,潮陽:端本學堂,1909年。該書《編輯大意》稱:“是冊多采郡邑志書鄉(xiāng)土之動物植物礦物”;“是冊考據(jù)多以古籍為宗,課中皆旁注而標所自出”。

      蔡鵬云編《最新澄海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內(nèi)頁署“澄海鄉(xiāng)土物產(chǎn)教科書”。第一冊前三課教雞、鵝、鴨,最后三課則是孔雀、犬、貓,這不算稀奇。有趣的是第二冊,一半以上篇幅講河鮮與海產(chǎn),如河豚、石首、鯊魚、墨魚、蝦蟹、龜鱉鱟、蚶、薄殼、日月蠔、九孔螺、田螺等。要說對于海產(chǎn)品的了解,潮州府中,海陽(潮安)不及澄海,大埔、豐順更不要說了。至于同屬廣東的嘉應州,或省外的云南、貴州等,更很可能不知“龜鱉鱟”為何物。全國各地的諺語、俗語、歇后語,有的可意會,如閩臺流行的“金厝邊,銀鄉(xiāng)里”、“秀才人情紙一張”、“好馬不食回頭草”,北方人也能看得懂;但有的則需要生活經(jīng)驗,如潮汕人喜歡說的“龜笑鱉無毛,蟹笑蠐無膏”,不是生活在沿海,很難準確領會。

      不滿足于靜止地介紹當?shù)匚锂a(chǎn),《潮汕文化讀本》一、二年級第十三課《南風去了東風來》以及第十七課《雨落落》,借助童謠的吟唱,帶出諸多海鮮與河鮮的介紹,除了兼及圖像與聲音(拜科技進步所賜),還有文化百科、活動天地等,對于兒童來說,既新鮮,又有趣,相信教學效果會很好。

      編寫鄉(xiāng)土教材,必須借鑒先賢所撰各種地方文獻。但教科書的特點,決定了其不以專深見長,而更注重兒童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蹲喽▽W務綱要》再三叮囑:“蓋視此學堂之程度,以為教科書之淺深;又視此學堂之年限,以為教科書之多少,其書自然恰適于用?!雹佟蹲喽▽W務綱要》,見《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第502頁。也就是說,學問大小不是關鍵,關鍵在于是否體現(xiàn)兒童趣味。晚清編寫鄉(xiāng)土教科書,體例上都遵循《學堂章程》的規(guī)定,如小學一、二年級共四冊,每冊十八課,每課150字以內(nèi),文字盡量淺顯,且配以插圖等;最后,還可能提供教學參考書??珊螢椤皽\顯”,不同人體會不一樣;沒有教過書的,往往忽略了兒童的接受特點。請看劉師培編《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上古時代江蘇之情況”:

      上古之時,江蘇省地,屬于苗族。有共工氏者,苗族之酋長,立國江淮間。其國南境,蓋達江南。自伏羲、女媧以來,時與中國戰(zhàn)爭,以顓頊、帝嚳二朝為尤盛。中國之所以不能通江南者,以共工氏阻其間也。歷堯、舜、禹三朝,共工之余裔,悉為中國所平。是為江南省入中國之始,然其地仍為夷民所居?!队碡暋酚袓u夷,商有鬋發(fā)文身之國,而商末之時,猶有荊蠻。蓋自昔日江蘇土著之民,與漢族不同者也。②劉師培編《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見萬仕國輯?!秳⑸晔暹z書補遺》上冊第508頁,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12月。

      這還不算,為了落實《編輯大意》“凡課中事實,皆可考見,講師由此可以得教授之法”的承諾,作者還在《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參考書》這一課上,加了五個注,單是提及“共工”一句,就引了《國語》、《左傳》《淮南子》《楚辭》《史記》《逸周書》《書經(jīng)》等③劉師培編《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參考書》第一冊第一課,見萬仕國輯?!秳⑸晔暹z書補遺》上冊第514-515頁。。那是因為,此前一年他剛出版了《中國歷史教科書》和《中國地理教科書》,博學多聞、駕輕就熟的劉師培,編寫小學教科書時,依舊馳騁才華。而這樣的教科書,雖很好看,但無法教。

      教科書的最大特點,在于不脫離學生的學習、思考及接受能力。在這方面,晚清潮州的七種鄉(xiāng)土教材全部出自教師之手:蔡鵬云是澄海景韓學堂的教習,后任該校校長;翁輝東、黃人雄是汕頭同文學堂師范畢業(yè)生(見書后海陽縣令簽署的版權保護令),編書那兩年在海陽縣東鳳育才小學堂、龍溪肇敏小學堂任教;林宴瓊是潮陽端本學堂校長;鄭鬯亮則是汕頭正英學堂畢業(yè)生,編書時任該校教習。④參見林英儀《篤學力行,發(fā)揚潛幽——記潮州文史專家翁輝東》,《潮州文史資料》第27輯,政協(xié)潮州市委員會文史編輯組編,2007年;陳孝徹《蔡鵬云其人其事》,《汕頭特區(qū)晚報》2008年4月13日;潮陽縣知縣崔炳炎為林宴瓊編《潮州鄉(xiāng)土格致教科書》作序,開篇即稱“潮陽端本學堂校長林宴瓊”;至于鄭鬯亮的身世,見《翻刻地圖澄海商埠審判廳案》,汪慶棋編、李啟成點?!陡魇徟袕d判牘》第23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這就難怪諸人編寫的教材比較貼合學生的水平及趣味。比如,同樣講沿革,翁輝東等《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只有兩句話(附“歷史統(tǒng)系圖”):

      潮地唐虞時屬南交,周始名海陽。秦漢置縣,名曰揭陽,屬南???。⑤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4頁下,海陽:劍光編書社/庵埠肇敏兩等小學堂,1909年。

      緊接著,第二課講晉至隋,第三課說唐至明,第四課則明成化到當下,也都以幾句話概括。如此教學內(nèi)容,比劉師培編《江蘇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簡單多了??杉幢闳绱耍@種“從頭說起”的歷史課(不管是中國史還是地方史),其實與兒童趣味格格不入。單是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古人名字,就會把孩子們嚇跑的。

      有感于此,這回《潮汕文化讀本》的編寫,采取了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相結合的辦法,兼及理論與實踐,選擇階梯性的知識傳授方式,第一冊童謠,第二冊故事,第三冊古詩,第四冊(初中)散文,第五冊(高中)論文,讓有關潮汕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知識都隱藏在眾多有趣的詩文中,經(jīng)過多年講習,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最后說說文章魅力。這其實是借鑒語文教材的編寫經(jīng)驗——首先是好文章,而后才是知識與立場。一般認為,鄉(xiāng)土教科書只是介紹相關知識,文章好壞不必太計較。如翁輝東等《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十三課《韓愈善政一》(有圖):

      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守潮。始設鄉(xiāng)校,延趙德為師,文風漸盛。并創(chuàng)筑南北堤,為一方保障。①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13頁下。

      第十四課《韓愈善政二》:

      潮城東北意溪中,有鱷魚,為潮民害。韓愈投以豬羊,為文驅(qū)之,魚忽去,民害始除。②翁輝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14頁下。

      文字淺白,意思也沒錯,可就是文章不美——這可有點對不起韓愈這位大文豪。以潮汕的歷史傳統(tǒng)及文化水準,無論討論什么話題,完全可以找到雅俗共賞的好文章。

      過去只求把事情講清楚,現(xiàn)在需要考慮邏輯推進以及文章美感。以韓愈對于潮州的重要性,三五句話是說不清的。《潮汕文化讀本》起碼有五篇課文牽涉到這位大人物——小學三四年級第一、二課《韓愈祭鱷魚》《留衣亭:韓愈與大顛和尚的故事》屬于講故事,小學五六年級第四課《謁韓祠》(清人吳興祚)、第六課《韓山》(宋人劉允)則是古詩,再加上初中冊第二十二課《古祠不老,文德永輝——潮州韓文公祠》(今人曾楚楠),如此步步推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兼及韓愈業(yè)績(知識)與后人追懷(文辭)。

      引入文體的觀念,注重文章的趣味,兼及聲音與圖像,這其實是吸納語文課教學的特點?!班l(xiāng)土”不僅是話題、是材料、是知識、是情懷,同時也應該是好文章。二十多年前,為《漫說文化》撰序時,我提及選擇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橫生的散文分專題匯編成冊,目的是讓讀者體會到:“‘文化’不僅凝聚在高文典冊上,而且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在為你所熟悉的一種情感,一種心態(tài),一種習俗,一種生活方式?!雹坳惼皆骸堵f“漫說文化”》,《北京日報》1992年11月18日;收入《漫說文化》(與錢理群、黃子平合作),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在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及教學中,這種打通古今、兼及雅俗、既日常又好玩的“文化”,更有可能、也更應該得到充分的落實。

      四、記得劉師培、潘光旦的叩問

      我之關注鄉(xiāng)土文化教育,有學理的思考,有歷史的探究,也有現(xiàn)實的刺激。那天讀現(xiàn)代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學家潘光旦(1899-1967)的《說鄉(xiāng)土教育》(1946),真的出了一身冷汗:

      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對于縱橫多少萬里的地理,和對于上下多少萬年的歷史,不難取得一知半解,而對于大學青年,對于這全部歷史環(huán)境里的某些部分,可能還了解得相當詳細,前途如果成一個專家的話,他可能知道得比誰都徹底。但我們?nèi)绻麊査耸窃趺匆换厥?,他自己又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家世來歷如何,他的高祖父母以至于母黨的前輩,是些甚么人,他從小生長的家鄉(xiāng)最初是怎樣開拓的,后來有些甚么重要的變遷,出過甚么重要的人才,對一省一國有過甚么文化上的貢獻,本鄉(xiāng)的地形地質(zhì)如何,山川的脈絡如何,有何名勝古跡,有何特別的自然和人工的產(chǎn)物——他可以瞠目不知所對。我曾經(jīng)向不少的青年提出過這一類的問題,真正答復得有些要領的可以說十無一二,這不是很奇特么?④潘光旦:《說鄉(xiāng)土教育》,《政學罪言》第63-64頁,上海:觀察社,1948年。

      其實,再往前推四十年,近代中國大學問家、思想家劉師培(1884-1919)在《編輯鄉(xiāng)土志序例》(1906)中,已有類似的感嘆:

      今也教民之法,略于近而詳于遠,侈陳瀛海之大,博通重譯之文,而釣游之地,桑梓之鄉(xiāng),則思古之情未發(fā),懷舊之念未抒,殆古人所謂數(shù)典忘祖者矣。①劉光漢:《編輯鄉(xiāng)土志序例》,《國粹學報》第二十一至二十四期,1906年10月至1907年1月。此處引文見《劉申叔遺書》下冊第1587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半個多世紀乃至一個世紀前的這兩段話,今天讀來,依舊如芒在背。離鄉(xiāng)多年,你我還記得湘子橋頭的“二只牛一只溜”、筆架山下的宋窯遺址,或者鳳凰塔塔尖那3米高的鐵葫蘆嗎?

      夜深人靜,打開百年前翁輝東等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第三課:“吾潮土壤肥饒,人民富庶,海岸延長,島嶼環(huán)列,誠可愛之土地也?!雹谖梯x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第一冊第2頁上,海陽:劍光編書社/庵埠肇敏兩等小學堂,1909年。不禁會心一笑,是的,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讀到描述潮州位置的第四、五課:“潮城在北緯二十三度三十一分,東經(jīng)一百一十六度五十七分”;“居廣東省城東北,相距一千六十里;北京之南,相距七千二百里?!雹畚梯x東、黃人雄編:《潮州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第一冊第2頁下、第3頁上。猛然涌上心頭的,竟然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潮汕文化讀本·致同學們》開篇這段話,雖略嫌煽情,卻是道出了鄉(xiāng)土文化教育的真諦:

      也許有一天,你會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求學、工作乃至定居,夜深人靜,回想曾經(jīng)生活過的潮汕——那些日漸遠逝的鄉(xiāng)音、人物與食品,說不定你會淚流滿面。當然,你也可能長居潮汕,但千萬別以為這么一來,家鄉(xiāng)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你就了如指掌。有關鄉(xiāng)土的繽紛知識,并非自然習得,同樣需要學習與提醒、關懷與記憶。

      有感于高考壓力山大、教材日趨一統(tǒng)、城市迅速擴張、科技泯滅距離、年輕一代的“空間感”被極度扭曲,而“寂寞的家鄉(xiāng)”也正日漸消亡,你我不妨劍及履及,就從發(fā)掘、傳播、表彰我們理應熟悉的“鄉(xiāng)土文化”做起。

      (2017年3月12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Compilation and Teaching of Local Textbooks——onChaoshan Culture Reader

      CHEN Ping-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textbooks and the education history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reviewed and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at that time fortifying local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way to enhance Chinese patriotism;there?for,many scholars actively compiled local culture textbooks and used them in class in schools,espe?cially the literati in Chaoshan area who played a leading role.This movement is still significant to?day and worth learning from.My experience of compilingChaoshan Culture Readershows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culture textbooks must reconstruct“l(fā)ocal memories”so as to achieve the aims of“l(fā)oving one’s country”as the result of“l(fā)oving one’s hometown”and protecting“cultural diversity”.In order to achieve it,three aspects should be noted while local culture textbooks are compiled:they should be unique and locally;they should be interesting and suitable for children’s learning;they should be readable,contain good verses and charming essays.

      local textbooks;compilation and teaching;cultural transmission;loving hometown and country;Chaoshan Culture Reader

      G 423.3

      A

      1007-6883(2017)04-0001-09

      2017-03-14

      陳平原(1954-),男,廣東潮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黃部兵

      猜你喜歡
      潮汕潮州教科書
      潮州樂調(diào)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08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yī)急診教科書
      潮汕牛肉火鍋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傳奇
      潮汕為何讓人欲罷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潮州優(yōu)質(zhì)楊梅高接換種技術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中學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巴中市| 北票市| 西城区| 雷山县| 什邡市| 双流县| 华池县| 榆中县| 墨竹工卡县| 平南县| 如东县| 晴隆县| 尤溪县| 临城县| 黎川县| 大足县| 西乡县| 五家渠市| 临桂县| 宜兰市| 秦安县| 承德县| 唐河县| 肥西县| 固原市| 镶黄旗| 烟台市| 耒阳市| 广昌县| 西平县| 甘泉县| 寻乌县| 德安县| 新河县| 花莲市| 政和县| 应城市| 塘沽区| 宁陕县| 泸水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