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鐘琴+沈華英
【關鍵詞】生命在場;本真語文;回歸原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0-0063-02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和自我教育的主體,語文教學的效果最終要受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制約。當前,在不少語文課中,學生生命主體的自覺性淡化、體驗性虛化、獨特性弱化、生成性僵化。學生生命主體的缺失,使得課堂沉悶枯燥,缺乏活力。我們的語文課應該回到語文本身,回到最初的美好?!吧趫觥笔钦Z文教學回歸本真境界的訴求,是課堂教學的“基點”。它意味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再單單指向學生語文知識的習得,而應強調感悟、體驗與表達。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時間、空間、思維、情感四個維度全身心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師生精神生命的內涵,拓寬生命的寬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深度。
1.關注兒童視角,合理解讀教材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薄巴⒆拥男南覍室粽{”的實質就是立足“兒童視角”。解讀教材時,教師只有站在兒童立場上,才能巧妙處理文本,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準確把握“認知的起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是進一步認知的基礎,教學只有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為起點,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蘇教版五下《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字淺顯易懂。如果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學生肯定會覺得索然無味,因為道理都懂。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關注文本的體裁,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寫法,了解作者圍繞“禮貌”在文章的開頭鮮明地提出觀點,然后用三個事例說明觀點,最后自然地得出結論。而這三個事例,從古到今,由百姓到總理,很有代表性。學完寫法后,教師可讓學生選擇生活中和同學相處的事例,模仿作者的寫法,嘗試寫一個片段。這樣,從學生的認知起點解讀文本,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設計教學,課堂教學就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被動學的過程,而是學生不斷追求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自主自覺的過程。
有效聚焦“理解的盲點”。所謂“理解的盲點”,指的是文本中學生無法直接感受、體驗的內容。學生受年齡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受閱歷及知識積累等因素的制約,出現學習的“盲點”是很正常的。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準確捕捉兒童“理解的盲點”,并有效突破,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準確。
教學人教版五下《燕子》一文“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一句時,生活在城里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趕集”,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筆者課前搜集了一些“趕集”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里是說誰趕集?”學生聯系語境,明白是“草、芽、花趕集”。我再啟發(fā)他們聯系課文插圖,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課堂上,聚焦“理解的盲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善于捕捉“情思共振點”。學生受年齡、閱讀能力的限制,在閱讀文本時,容易忽略那些富有內涵、韻味的細節(jié),這時教師可以捕捉“情思共振點”,帶領學生咬文嚼字,披文入境,并在學生與作者的思維和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學蘇教版四下《天鵝的故事》的第五自然段時,筆者讓學生找出體現“老天鵝不愧是‘破冰勇士”的句子,然后談體會。學生交流時,我適時點撥:有時,一個普普通通的標點也能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學生抓住省略號講述自己的體會:此處的省略號表明老天鵝重復的是同一個動作,它無數次撲打在堅硬的冰面上。筆者動情描述:老天鵝奮不顧身地撞擊冰面,只是顫動一下怎么辦?——再一次,冰面盡管顫動,依然沒有破裂,怎么辦?——又一次,老天鵝忍受著巨大的疼痛,拼死撲打在冰面上,可冰面依舊沒有破,怎么辦?——學生針對省略號,深入挖掘,真正感受到了老天鵝不怕犧牲、勇敢頑強的精神,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同文本產生了情感共振。
2.關注兒童興趣,巧妙設計教學方法。
兒童的課堂應該充滿童真童趣。我們的教學設計應順應兒童語文學習的天性,選擇適合兒童的教學方式,讓他們的語文學習簡單、快樂。
角色轉換促投入。愛探索、喜嘗試是學生的一大特點。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進行角色轉換,讓自己與人物同喜同悲,在文字里走個來回,使心靈變得柔軟,情感變得豐富。
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老人熱愛生活、樂觀開朗的精神,我讓學生扮演老人,進行換位思考。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天游峰游覽區(qū)的領導,想安排老人退休,老人千方百計說服領導,領導最終讓他留了下來。然后教師扮演游覽區(qū)領導,學生是天游峰的掃路人。學生試圖說服教師,讓自己留下來。教師在情境對話中出示幾個問題:大爺,掃路的工作太累了,您這么大年紀,吃不消了,還是享享清福吧。大爺,你看,天游峰又高又險,您每天掃上掃下不安全,萬一有個閃失,我們可擔當不起!我們要為您的安全考慮呀!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在角色扮演中真切感受老人永不服輸、永不服老的品質,課堂掀起了高潮。
獨辟蹊徑有創(chuàng)意。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厭倦,而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的期待。因此,教學時教師呈現教材的方式、講解的方法、引導討論的方式都應該獨辟蹊徑,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如教學蘇教版四上《九色鹿》一文時,筆者以學習新詞“皇榜”為切入口,精心設計了一張“皇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傳有奇物,名曰九色鹿。此鹿頭生雙角,潔白如雪;周身皮毛油潤光亮,其上更有九色,紅橙黃綠藍靛紫棕白,渾然天成。今昭告天下,凡知其行蹤而告于朕者,賞黃金萬兩,綢緞千匹,良田百畝!欽此!想知道皇榜背后的故事嗎,趕快讀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學完課文,學生認識到調達的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后,筆者啟發(fā)學生:調達不僅受到了國王的懲罰,還將受到人們的唾罵。事后,國王下令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請你幫國王寫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
以上教學,以皇榜為切入口,新奇有趣,而下課前的寫告示環(huán)節(jié)與開頭的皇榜正好形成呼應,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整合,同時為學生提供了直抒胸臆的平臺。
教學語言顯童趣。教學時,教師若能從兒童的心理出發(fā),問題設計盡可能地活潑生動,教學語言盡顯童真童趣,往往能拴住學生的心。
特級教師周益民執(zhí)教《九色鹿》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問題的設計上,語言盡量貼近學生。比如:讓學生細讀文本找出相關內容時,周老師的主問題是這樣表述的:找一找你讀了《九色鹿》課文后“要翹起大拇指的……,真想踹一腳的……,讓我心跳加速的……,終于松了口氣的……”的地方,從閱讀的心理出發(fā)設計問題,學生心領神會,閱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3.關注兒童情感,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
以學變教,把握學情是教學機智的信號;以評促學,教學評價是激發(fā)課堂活力的催化劑。我們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中釋放的信息,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讓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筆者認為,課堂評價要有針對性,要結合具體問題做出精當評價,評價語言要有激勵性、趣味性、靈活性。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桂花雨》一文,指導學生讀好“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這句話時,一生把“媽”讀得特別短促,筆者笑著說:“喲,你可真是個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搖桂花了!”一生則相反,把“媽”讀得老長,我這樣評價:“為了搖桂花,你使出撒嬌的本領,想讓媽媽滿足你的要求。”這樣學生會明白: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你怎么理解,就怎樣表達。
語文學習是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個體生命逐步完善的過程。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個性飛揚、具有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舞臺。讓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生命在場,帶領學生在一個充滿靈性的空間里,走向智慧和高尚!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環(huán)科園實驗小學,江蘇省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