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經(jīng)是摩洛哥的古都,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無車城區(qū)和最古老的大學
車窗外,熙熙攘攘裹著黑紗的人影閃過,直到這一刻,我才相信,我們真的到了菲斯,這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阿拉伯古城,也是摩洛哥第二大城市。
早在9世紀,從西班牙安達盧西亞潰退回來的800家柏柏人在此建立了自己的據(jù)點,六年后,2000戶被放逐的突尼斯阿拉伯人也來到這里安家。到了11世紀,阿爾摩拉韋德王朝用一道圍墻把這兩部分“圈”在起來,形成了菲斯城的雛形。
這里曾經(jīng)是摩洛哥的古都,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無車城區(qū)和最古老的大學。1912年,摩洛哥的首都遷到拉巴特,但這里仍舊是摩洛哥的文化和精神中心。
順著昔日王宮的高大外墻,我們從老城西邊的“新區(qū)”開始“探訪”中世紀。街道逐漸變窄,但很平整。兩側(cè)的房屋看起來與一般阿拉伯式四合院非常不同。一層都是面向人行道的商鋪,二樓則是有著精致法式小陽臺的居住單元。
原來這里曾經(jīng)是菲斯的猶太人居住區(qū)。在15世紀時,安達盧斯的猶太人被驅(qū)趕,他們和阿特拉斯山上下來的柏柏族猶太人一起遷入摩洛哥,因為那時摩洛哥開明的馬里尼德蘇丹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到來。在蘇丹特別的眷顧下,這些猶太人緊挨著王宮,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區(qū)、商業(yè)街和猶太教堂。
在這樣的文明國風下,菲斯在各個方面都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第一所大學(阿拉伯語Madras)就是那個時期期開始修建的,同時建成的,還有城里大量的公共建筑、市民居住區(qū)等。
如今菲斯城已經(jīng)沒有猶太人居住了,我們的當?shù)叵驅(qū)О⒗糠ǖ佻斦f,“這些猶太人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都搬走了”。
沿著菲斯的美第納(Medina,即阿拉伯語“老城”的意思)彎彎曲曲的巷子,我們進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步行區(qū)。
這天是周五,接近正午時分,大部分巷子都空空蕩蕩,陽光從天空灑下,一面是陰涼的門板緊閉的店鋪,一面是陽光撫摸下的斑斑駁駁的影子,偶爾會經(jīng)過舊簾子、草席、彩色玻璃格柵、波狀石棉板還有不知什么材料搭成的遮陽篷,篷下必定有比較嬌氣怕曬的蔬果。
沒有機動車輛,游客可以很放心地在街道中間拍照,只是不時要給身后趕路的毛驢和騾子什么的讓個路。
窄窄的巷子上方被街道兩邊合攏在一起的雨篷遮蔽,看不見天空。無數(shù)看似一樣又各不相同的巷子被過街樓串聯(lián)起來,很快我就完全迷失了方向。 我們走過了勉強可以通行一個瘦人的巷子,也路過了由幾個店在寬敞處圍合成的專售某種物品的小廣場。中午放學的學生們嘻嘻哈哈地三五成群,女孩們無所顧忌的笑聲和粉紅色的書包給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和溫柔的氣息。
那所古老的大學,仍安靜地佇立在老城中心。透過半掩的黃銅大門,可以看見寬敞的庭院里赤腳準備祈禱的穆斯林,他們平靜虔誠,沒有人說話。
祈禱的時候,游客是被禁止入內(nèi)參觀的,我們只好站在外面等待。不一會兒,就聽見里面的人腳步急促地往外跑,看樣子是祈禱結(jié)束了。一群人跑到門外的一個街角,圍著一個食物攤爭先恐后地等著領(lǐng)取布施。這是周五禮拜后的傳統(tǒng),人們要在清真寺外接受這種類似百家飯的祈福。
人群散盡的庭院靜得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院子里有從遠方運來的大理石鋪砌的地面和柱子。祈禱廳則是另一種精致:美麗的摩洛哥馬賽克和瓷磚裝飾的地面和墻面,花朵式樣的手制青銅吊燈,墻面上端部分是白色的石膏浮雕,密密麻麻地刻印著古蘭經(jīng)文的書法圖案,整個屋頂覆蓋著精美的雪松木雕。工匠們的高超手藝,透過完美搭配以及熟練運用的材料,一一呈現(xiàn)出來。
自從菲斯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摩洛哥政府制定了不少法規(guī)來修繕和保護這個古城。這里既是供學者們研究阿拉伯文化遺產(chǎn)的老城,也是菲斯人世代居住的家園(現(xiàn)在的摩洛哥王后就是菲斯本地的IT工程師),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手工作坊和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比如皮革染坊,陶瓷燒窯,地毯和織物作坊等。
老城外的山丘上,有馬里尼德墓的遺址。從這里遠眺夕陽籠罩的美第納,你會不知不覺地被這個古老城市所感動,被它緩緩流動且源源不息的生命力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