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暉
“創(chuàng)意市集”眼下在中國很火熱,但歐洲并無這樣的提法。歐洲的市集從來百花齊放,很傳統(tǒng),很成熟,很老滋老味。無論法國巴黎的街頭,英國倫敦的鬧市,德國慕尼黑的廣場,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港口,人們都時而“偶遇” 市集,如圣誕市場、復活節(jié)市場、感恩節(jié)市場和教堂慶賀日市場等。當然,最容易撞上的,是跳蚤市場和農(nóng)貿(mào)市場。這些市集點綴于歐洲城市的各個廣場、街角,甚至大型停車場;它們既承載著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文化,也展示著歐洲人當今的生活方式。
歐洲的各類市集,都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往往自中世紀一路走來,特別是為宗教節(jié)日而設的市集。這些市集上常見的售品,大都是鄉(xiāng)土味極濃的手工工藝品,比如傳統(tǒng)木質(zhì)玩具和廚具、蠟制天然日用品、毛線布匹制品和玻璃吹制品,同時會有新鮮農(nóng)產(chǎn)品的攤位穿插其間,出售自產(chǎn)的香腸、奶酪、美酒和調(diào)料。圣誕市場大鍋大鍋的熱葡萄酒和熱朗姆橘子汁,更是人們相約于冬季寒夜時,拿來暖手暖心的最佳飲品。
宗教市集也少不了應景兒的主題商品,如五彩繽紛的圣誕掛件和燈具,圖案精巧的復活彩蛋和兔子,鑲金嵌銀的宗教圣像畫。這些市集因有比較濃郁的喜慶色彩,故而常有樂隊(特別是管樂隊)作現(xiàn)場表演,或有street parade敲鑼打鼓,盛裝游行。
跳蚤市場
如果說宗教市集是一年一度的盛會,那么跳蚤市場和農(nóng)貿(mào)市場,則是每月、每周乃至每日都在展示傳統(tǒng)市場的魅力了。
跳蚤市場在歐洲的初始眾說紛紜,但大多認為源自法國。法語里的“Marché aux Puces”,意即“跳蚤市場”,指巴黎街頭的露天舊貨市場。何謂“跳蚤”?原來此詞描述的是,老家具因木質(zhì)古舊而藏匿著的那些無翅小蟲。后來有人寫了本書,專門介紹歐洲跳蚤市場。書中多了個典故,即拿破侖三世時期,為了擴建市中心的街道,以便軍隊能夠暢通無阻地橫行而過,御用建筑師豪斯曼下令,大拆街道兩側的貧民房屋。被拆遷的窮人們無奈,搬出所有的家什,在被允許的巴黎北郊沿街拋售。自1860年首批攤位因此而豎起來之后,這些舊貨攤子便被命名為“跳蚤市場”。書中的字里行間不免有所嫌棄,暗示拋售物之骯臟。
但骯臟沒有成為跳蚤市場的代名詞。19世紀以來,跳蚤市場如燎原之火,很快燃及歐洲每個國家的每座城市。人們興致勃勃地去那兒淘寶,面對老家具、老擺設、老字畫、老廚具、老書籍和老唱片,尋找一份意外的驚喜。而討價還價,也成為逛跳蚤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樂趣。許多攤主賣的是自家老祖宗留下來的壇壇罐罐,并無經(jīng)商頭腦,所以定價也沒有數(shù),往往低廉之極,讓動心的買家偷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