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琳+董志
摘 要: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這種關系是動態(tài)的,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宏觀政策、外部沖擊等都會影響到這種關系。學術界對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經驗研究,從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到內生化貨幣將貨幣變量引入宏觀經濟模型,再到當下經濟虛擬化背景下新的探索。本文對相關理論與實證的發(fā)展演進脈絡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并基于經濟虛擬化導致的經濟運行變異這一新的時代背景,指出了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貨幣;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經濟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7)01-0020-08
一、引言
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是現(xiàn)代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重大熱點問題。能否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或者如何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來達到既定的目標,一直是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著眼點。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理論上存在四種類型:高增長高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其中每一種關系類型都與當時的貨幣政策密不可分。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宏觀政策、外部沖擊等都會影響到這種關系。當下,隨著全球經濟金融的一體化,經濟虛擬化程度不斷加深,虛擬經濟不再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經濟虛擬化程度也成為影響三者之間關系的不容忽視的因素。
從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到內生化貨幣將貨幣變量引入宏觀經濟模型,再到當下經濟虛擬化背景下新的探索,學術界對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經驗研究。在考察三者之間的關系時,不會再僅僅聚焦于實體經濟,而是在關注實體經濟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到了虛擬經濟領域,針對涌現(xiàn)出的新現(xiàn)象和新問題,學者們也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本文對相關理論與實證的發(fā)展演進脈絡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基于經濟虛擬化導致的經濟運行變異這一新的背景,指出了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未來研究方向。
二、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作為研究失業(yè)率、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之間關系的典型模型,長期以來,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1958年,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在《經濟學》上發(fā)表《1861—1957年英國失業(yè)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一文,最早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線,他發(fā)現(xiàn)失業(yè)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隨著新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xiàn)和更替,各個理論學派對原始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不斷的修正,其中也包含對貨幣中性與否或者兩分法的討論,它們的發(fā)展和演進過程構成了研究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最基本的理論基礎(見表1)。
為了給宏觀經濟調控探尋理論依據(jù),我國的學者也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不涉及其理論的發(fā)展,集中于通過數(shù)據(jù)來印證菲利普斯曲線存在與否,或更多的是針對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進行實證分析,檢驗不同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的適用性??偨Y來看,主要分為兩類,表2就代表性文獻進行了簡單的概括。其中,關于菲利普斯曲線的存在性問題,學界有各種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即使在認為中國存在菲利普斯曲線的觀點中,針對不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由于采用的數(shù)據(jù)指標、估計方法不同,對其形狀的描述也難以找到相對一致的看法。
三、引入貨幣變量的宏觀經濟模型
關于菲利普斯曲線的主流討論都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中,貨幣僅僅是交換媒介,它是多余的并可以忽略不計,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中性”理論?!耙话憔狻薄ⅰ敖洕鲩L”和“貨幣中性”這三個理論邏輯一致,貫穿整個宏、微觀經濟學,它們構成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典理論框架。在這個經典框架里的現(xiàn)代經濟增長理論實質上是描述實體經濟領域的增長理論,它在本質上將經濟增長看作是一個投入資源并利用技術的真實產品生產過程,在模型中不考慮貨幣和金融資產,所以名義變量不會影響最終產出,而最終產出的增長表現(xiàn)為實際GDP的增長,是相關資源投入的產物,如包括勞動、資本投入以及技術進步等。與此同時,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貨幣供應量和物價水平的變化應該是一種大致平行的關系。
然而,在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經濟虛擬化的趨勢初步顯現(xiàn),貨幣的廣泛應用擴大了市場,帶來了更為細致的社會分工以及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提高,貨幣在整體經濟運行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經濟中是否存在或者在何種條件下會出現(xiàn)貨幣對增長的持久性影響?在對這個問題的探索過程中,貨幣以不同的形式引入一些傳統(tǒng)經典模型,基于這些改進的模型,關于貨幣、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也會出現(xiàn)新的認識。根據(jù)在經濟中引入貨幣變量的方式和強調貨幣變量所發(fā)揮作用的不同,歸納總結來看,主要有五種類型,表3從引入貨幣方式、分析工具、主要結論和缺陷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分析。
作為分析貨幣在一般均衡模型中所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工具,以上模型為貨幣經濟學理論的擴展和貨幣政策的實證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礎,同時也為在其他非均衡框架下貨幣作用和金融市場結構的分析等相關問題,提供了基本的參照依據(jù)。但是,這些模型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差異,這說明我們尚未完全清晰地認識貨幣在經濟中所應該發(fā)揮的確切作用以及所應該承擔的職能,因此,關于貨幣的由各種經濟計量檢驗所提出的所謂“典型化事實”,也根本無法統(tǒng)一地建立框架去驗證,甚至連最為重要的實證問題——“貨幣供應量與產出之間的影響關系”,目前也依舊存在多種有爭議的結果和結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相關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不斷重復已有的爭論,增加貨幣長期中性、短期可以構成貨幣沖擊的計量檢驗的證據(jù);第二,在此基本理念下,修改理論模型,內生化貨幣供給,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第三,運用加入貨幣短期沖擊效用的DSGE等模型來研究現(xiàn)實的經濟問題。以我國學者的典型研究為例,詳見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