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溪
遠去的倉央嘉措
2010年夏,我受朋友邀請攜夫人自由自在去了一趟青海,走了青海北部的由東到西大地。在省會西寧市住了七八天,到了著名的塔爾寺院;折回海東到樂都的柳園看史前彩陶,向南奔向羅漢山下的瞿曇寺,看到了這個仿故宮而建的寺院中12棵粗大的菩提樹(圓了平生的夢);到互助土族風情鄉(xiāng)村,和土族農(nóng)家共歡樂;過日月山到青海湖,領略日月山的長風青海湖的波瀾;又輾轉(zhuǎn)海北州、海晏、剛察草原,那齊腰高的野茫茫的草,一望無際草原的風吹來真是舒坦。
海東海西的玉米、青稞、糜子、胡麻、大片大片金色的油菜花。一片片正在收割的青稞,吃了炒青稞、煮青稞,青稞粑粑,喝了青稞酒。草原上,凹坳河谷、漫坡山包的大片牦牛羊群都給我極深的印象。
因為去拉薩未成行,就乘長途汽車由西寧向西到敦煌,一路再次翻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烏蘭,小柴旦,大柴旦,花海子……
就在那次,我和朋友索要了一本倉央嘉措的詩。后來我又向甘南瑪曲草原的藏族作家朋友陳拓要了一本《倉央嘉措情歌》。我知道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寫的甚佳。一個藏佛界的活佛,卻為“愛情”而愛的圣潔、純凈、高貴,多少給我神秘感!書放在枕邊不時翻翻,一直到前幾天,突然間停下來一切,把這兩本書細細地翻了一遍,沉思許久,總覺得心里有話想說,就像記讀書筆記一樣寫了如下。我想把心里洶涌的自己也莫名奇妙的東西告訴我的朋友們。“自己知道的東西,還要告訴別人”,這就是我。
倉央嘉措的詩,深受傳統(tǒng)門巴族、藏族民歌影響。我很同意陳拓的看法:最早北京的于道泉教授翻譯的并不好,還是王沂暖教授翻譯的比較靈動活潑,富有詩意。比如《在那東方山頂》第一段:
王沂暖的譯文:從那東方山頂,升起皎潔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時時浮現(xiàn)我心上。
于道泉的譯文:從東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兒出來了?!拔瓷铩钡哪槂海谛闹幸褲u漸顯現(xiàn)。
其實詩,除過外文,因為不懂,無奈你只能靠那些“翻譯”的二手貨(或不錯或極其拙劣)知道點滴。嚴格說詩是不需要清楚解釋的,它就是一種盎然詩意,憑感覺模模糊糊的東西。即使思考,也是充滿幻覺詩意的思考。比如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覀冏x之感覺到的那種詩意,極美。學漢語的人都知道,這不翻譯,讀起來更朗朗上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遍L河奔蕩落日渾圓,遼遠漠野炊煙一柱,多雄渾大氣??!“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那蒼茫云海明月擠出天山一角,長風狂放不息,簡直就像一幅畫!你要是過度地解釋它,翻譯成長句子,就會寡淡、枯燥、無味……
倉央嘉措其人其創(chuàng)作,300年來,一些學者和詩人都有過精彩的描述和論斷。
一個位居遙遠西藏的倉央嘉措的詩歌為什么能夠流傳至今,他所代表的“詩歌”這一偉大的藝術,為什么能夠源遠流長?
他的詩《在那東方山頂》《住在布達拉宮》等以一種絮語、聊天或自我對談的格調(diào),以門巴族和藏族民歌幾千年流傳的方式,把讀者帶入詩歌。詩歌中無處不在的“自然之子”氣息告訴你,這些詩歌都是從靈魂的湖泊飛起,去擁抱煙火的人間。
在倉央嘉措的詩中,我們能感受到孤獨對人類的統(tǒng)治性籠罩。孤獨無處不在,這跟人的開朗或孤僻、粗魯還是細膩,全無關系。能幫助我們直面孤獨抗爭孤獨的,除了自身的堅強,只有藝術,尤其是作為語言藝術中最古老的詩歌!
倉央嘉措的詩,無不在展示著“天然”這一品性對詩歌、對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即使放在他同時代世界范圍內(nèi)來審視,也是最高級的。
他對我們當代人的啟示:自由開始了。當然,常人若這樣“心無芥蒂,智無蒙蔽”,你將會走投無路,你的結(jié)果一定會比這個六世達賴更糟。
1697年,倉央嘉措被選為五世達賴喇嘛轉(zhuǎn)世靈童。9月,這位15虛歲的少年,離開了他生活多年的門隅老家,從藏南被迎請到了拉薩。
達賴六世,倉央,天資聰慧,從此開始了枯燥的學經(jīng)生活。無休止的青燈黃卷,他厭倦,但只能乖乖收斂童心,聚精會神。只有對藏文修辭學和詩律的學習和熟練掌握,使他找到樂趣,想到了早年家鄉(xiāng)門隅的民歌山曲,和他15歲的年紀,情竇初開,已在故鄉(xiāng)山野品嘗到的藏族和門巴族山歌野曲的陶冶,初戀的甜蜜,他是那般躁動不安。
那些簡潔、優(yōu)美、寓意深遠的民歌,慢慢成了一個少年的最愛。
無盡的僧侶生活,將使他面臨信仰與愛情之間的艱難抉擇。他受著思戀和苦修的雙重煎熬。
倉央嘉措沉迷于詩歌之中。詩歌容不得污濁之氣的襲擾。那些世俗的歡愛也從他的筆端流溢而出,以噴涌之勢,激蕩在他年輕的、剛剛度過青春期的心靈深處……
他似乎覺得自己要想達到前世活佛一樣的境界,似乎是不可能的。
他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甚至公開表示,自己愿意放棄神圣的達賴之位,去做一名世俗的人。
拉薩有許多傳說流傳至今:說他白天以密法佛徒出現(xiàn),夜間則化名宕增旺波潛游酒肆、民家及拉薩街頭。幾次,著火紅袈裟的他溜過綠樹掩映的小樹林。甚至在一個夜里偷偷依偎姑娘懷里,不知何時消失的夜卷來了雪,他慌亂的腳印留在被人知曉的雪地上……
事情的另一面開始慢慢浮現(xiàn),作為五世達賴的轉(zhuǎn)世,作為藏族噶丹頗章領袖當然的繼承人,他的行為引起了周圍人的竊竊私語。一個千萬喇嘛的布道者怎能破紅塵之戒,他每天要聽到來自各方面的“忠告”。最嚴重的是,中原皇帝都知道了他“放蕩”的行為,于是在第斯桑杰嘉措政敵的陰謀下,他一再受到嚴厲的指責,一直圖謀西藏政教權力的拉藏汗甚至公開表示對他是否是達賴真身的懷疑,恨不得對他“誅殺而后快”。
年輕的倉央嘉措動搖,消極,痛楚,又不想退縮,過著近似畸形的“自由”生活。他甚至跑到日喀則,找到為他受戒的五世班禪,跪在扎什倫布寺門前,一邊脫下身上的袈裟,一邊大聲祈求:“你給我的袈裟我還給你,我要過普通人的生活。”
他就這樣痛苦地捍衛(wèi)著自己的自由,并且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種“雙面人”一樣的生活方式。他在一首情詩里這樣寫著:
住在布達拉宮,
我叫持明倉央嘉措;
住在山下拉薩的民居中時,
我是浪子宕增旺波……
風兒從哪里吹來,風兒從家鄉(xiāng)吹來。
善良、多情而富有才學的倉央啊,他哪里會知道那些隱藏著陰謀和不可預知的危險。而暴風雨就是在這個時候來臨的,是那樣的突然,那樣的猝不及防。彼時西藏政教權力之爭日趨激烈,精于謀略的拉藏汗一邊上奏皇帝,要求廢除倉央嘉措,一邊興兵殺死了他的最大權力敵手第斯桑吉嘉措……1706年,權衡利弊的大清康熙皇帝封拉藏汗所立的伊喜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并令倉央嘉措奉旨進京。
西藏的達賴喇嘛世襲是神降的,豈能冊封?拉薩、玉樹藏區(qū)的藏民自是不服氣;青海藏區(qū)也不服,乘機神封自己的一位班禪喇嘛……終引起青藏乃至康巴(昌東、川西)、安多(甘南)真假達賴喇嘛近20年的一場混亂。(11年后,拉藏汗在內(nèi)訌中被處死,伊喜嘉措自然也被拉下寶座。1720年,清皇封葛桑嘉措為七世達賴)
風雨飄搖中的倉央,是怎樣渴望走出布達拉宮啊,渴望那外面自由的藍天和大地!可是,當他真正走出布達拉宮的那一刻,他才感覺到,那格桑花早已凋零了!從此,只留下關于他撲朔迷離的傳說。
1745年,倉央嘉措已是62歲的老人了。一晃幾十年,當年英俊的臉上,寫滿蒼涼和憔悴。
現(xiàn)在,他向遙遠的湛藍的青海湖走去。
他向遙遠的阿拉善漠野戈壁草原走去。
傳說永不熄滅!傳說倉央嘉措后來到青海湖邊,患了水肺病,病歿那里。還有記載說在青海湖畔,他恍惚見到那位心愛的姑娘,后來就失蹤了;另有傳說,他在那里遭惡人下毒陷害,拋尸于深邃的青海湖中。還有傳說,倉央一到內(nèi)地,就被軟禁五臺山,后圓寂那里。而一本《秘傳》載稱,1746年陰歷四月,倉央在阿拉善坐化,死于蒙古營帳……
1966年寒冬,我在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中曾到達格爾木,路過冰封雪蓋的這個西部大湖,當時除過冷的麻木,我什么感覺也沒有。因為那時遲鈍魯笨的我不懂詩,也不知還有個圣山之上的佛宮六世達賴還會像凡間一樣有相愛情人!2010年盛夏,我又到青海湖邊,湖水那般湛藍,草原的風吹來,金黃的油菜花到處洋溢芳香??墒俏业男难b滿了倉央嘉措,沉重的心再也沒有輕松起來。60歲一個花甲子,60歲的老者我,也很懂得人世間的甜酸苦辣了。又過了幾天,我乘長途汽車到德令哈、敦煌,再次路過水域浩茫的青海湖,正是落日西斜之時,我們下車到湖岸,湖水靜的可怕,我心里沉沉地有一種落寞,我想要是倉央嘉措真在這片浩茫水中,他的靈魂一定是異常寂寥孤單的……
2013年凄厲的寒冬,我做夢也沒有想過,我會很輕松地從延安啟程,一路高速過中午就到達阿拉善。
———遼闊悠遠的阿拉善,蒼茫大氣的阿拉善,長風獵獵天驕一樣的阿拉善!
阿拉善盟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浙江、福建兩省加起來比她還要少7萬平方公里。那時,阿拉善有小王爺府,與呼和浩特王爺府平起平坐,直歸北京清王朝管轄。
走在阿拉善芨芨草鋪蓋的路上,走在無邊的戈壁和騰格里大沙漠;走在金碧輝煌的蒙古小王爺府,走在賀蘭山腹地的廣宗寺(亦叫南寺)。相傳這都是倉央嘉措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相傳這座寺院就是倉央嘉措的弟子在他死后為他主持建造的,說他圓寂后的法體就安放于此。會是真的嗎!蒼天,我沉重的心叫起來??墒?,所有的書籍和資料都告訴我,那不過是300多年來的傳說。是的,是傳說!
倉央嘉措,你到底在哪里?
———多情的倉央嘉措,在森嚴的布達拉宮吟唱著情歌;偉大的倉央嘉措,在流浪的路上傳揚善律。一代達賴就這樣沉寂了,他把無數(shù)美妙的情歌留給我們的同時,也把一個謎一樣的身世經(jīng)歷留給了我們,讓我們?nèi)ゲ露?,去探究,去思索?/p>
———聽,女高音歌唱家韓晶優(yōu)美動聽令人心顫的歌聲響起來:“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皎潔的月亮。母親般的情人臉龐,浮現(xiàn)在我心上”……
《秋風刮過田野》跋
這是我的第七本散文集。除第一本集子《澡雪》是由著名老作家、翻譯家馮亦代老師作序外,(他是美國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及美國文學獎獲得者歐·亨利諸多中短篇小說翻譯者)便再都沒請人作過序,我亦再沒寫過后記、跋一類。
這本集子大多是這幾年余隙一時興起的隨來之筆。受文友之托點墨評說,也都是自己認真閱過思過的感悟惋嘆之作。這些作品發(fā)表在《大家》《西部》《中華散文》《十月》《海燕》《雪蓮》《光明日報》等全國各地一些報刊上。其中《西部散文的標志和僭越》選入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讀》(教學參考書),《走過黑夜》近年被廣州、深圳、福州、哈爾濱十多個大中城市作為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這么多年更多的氣力花在另外的鴻篇謀制上,我需要在寧靜中有大的收獲。所以,我只能懷著愧慚不安奉出些許。
我對散文,多年來已形成自己的獨特觀念,故此不追風,不趕潮,不迷向,不理睬命題征文。
我的散文觀基于三點:
第一,關于藝術散文。我贊賞“藝術散文”(或“文學散文”)的提法和它的創(chuàng)新。它對應的應是那些非藝術的通俗、實用散文。在我看來,藝術散文首先是洋溢詩意的,是感性、智性和詩意的完美融合。
散文這種獨特文體,是一種更傾向于人內(nèi)心世界的東西,它是心靈的映射。美國詩人艾略特說:“詩是用感覺來讀的?!倍韲⑽募野蜑跛雇蟹蛞舱f:“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包含著果汁一樣。”拉美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用這樣的表述定義散文:“散文是藝術的。充滿詩的生動精華、澄清的氣息,它是詩歌最復雜、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边@就從根本上界定了散文這種高貴文體的審美規(guī)范形式。
現(xiàn)在散文多元多極多樣,不拘一格,人們呼喚它的自由,突破。但不變的是它的藝術審美特征,也就是散文的形象感和詩質(zhì),讀過后能給人鮮活感覺和詩意的思考。當前文壇一些人把什么都納入“散文”的籃子,這種散文無界的“寬泛論”是大可給予排斥和拒絕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已在呼吁散文文體凈化。中國古代早就有人指出:“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睙o疑是說散文是猶如陽光雨露一樣滋潤身心的,而政論是月旦人物、臧否評點事物的。
散文家楊朔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曾說:“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這其實是很高層次的藝術追求,報刊上曾一度有很多徹底否認楊朔的文章,客觀說,楊朔自有他的局限和悲哀,那也是一個時代整個中國作家的悲劇和局限。但真要說那個時代,像楊朔那樣寫散文的并沒有幾個。
而德國文學理論家維·茨·奧爾德里奇這樣說過:“嚴格說來,藝術的任務根本不是要揭示事物的什么特征,而是要對人的心靈做某些有價值的貢獻,否則它會同科學作徒勞的競爭。”所以說,散文是一種獨特的詩性穎悟,是鮮活的心靈感受,是激蕩詩意的思考,是人之生命蓬勃延展的魅力,是人類生命的豐富演繹和張揚。
第二點是“地域散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也曾在沿襲模仿“散文三大家”的路上徘徊,當我清醒地意識到我的陜北后,我從漢江巴蜀一帶的國有企業(yè)回到陜北故鄉(xiāng)。
詩人德謨克利特說:“具有一個好靈魂的故鄉(xiāng),就是整個世界。”我的陜北、我的延河川谷鄉(xiāng)村和人,就是一個具有好靈魂的故鄉(xiāng),具有好靈魂的血脈和文本。她也是我的藝術生命之根。那梁峁連綿溝壑縱橫長滿金黃糜谷和豆類的高原輪廓;那氣勢激蕩賁張血性的安塞腰鼓、勾人心魂令人迷醉的信天游;那“延水正中出,一郡兩城雄”北宋以來就巍立邊關的“延安府”;她更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舉世矚目的“中國革命圣地”!
我熟悉陜北的農(nóng)耕起居語言習俗。我記得正月夜,初三的祭祀谷神、初六的迎財神,家家砍一捆柴在窯院燃篝火,老百姓看到火焰及院壁受暖爬出的小昆蟲,就會指點說今年糜谷要豐收了,玉米高粱也不錯!這是一方最隱秘的文化符號。
“生活之樹常綠,而理論是灰色的”(歌德)。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深厚的生活,只有將根深深扎在這塊土地上,詩意地去體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豐富浩闊的內(nèi)心世界奧秘,才能獲取她的豐富的涵養(yǎng),鮮活澄清的氣息,獨具的精神特質(zhì),不屈的血性和生命激情,以及陜北高原那種雄闊、凝沉、大氣的意象,悲苦而頑強的生存意識。現(xiàn)在我甚至執(zhí)拗地認為,懂得故鄉(xiāng),記住鄉(xiāng)愁,溫味故鄉(xiāng)的那些歡樂和憂傷,對一個作家是多么幸運!所以這么多年我的散文大多是寫陜北的,比如《陜北八月天》《黃河萬古奔流》《陜北高原的流脈》……
只是我認為,地域散文應該努力穿透那種完全表象的民俗風情展覽。地域散文除了它“各地皆無唯我獨有”的風情風物,還要有它的寓意價值,像以色列詩人耶胡達·阿米哈依說的“找到一種能跨越文化界線說話的聲音”。從地域文化深層去挖掘她內(nèi)蘊著的豐富精神源流,不僅僅打著那里深刻的人文歷史自然胎記,更有其現(xiàn)代意識的思考,文化審美的包容性、開放性,全人類相通的那種精神向度和生命意識。否則,它將很難進入高層次高品質(zhì)的角逐。
說白了,你的散文的藝術境界要開闊一些,要渴望一種“偉大旋律”(德國詩人里爾克的話),要有“形而上”的飛翔力量?;蛘哒f,地域散文,比如我們的陜北散文,要有屬于陜北高原的特色,又要堅守我們?nèi)A夏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普世價值的東西。當代一些有影響的散文,比如張承志的《漢家寨》《離別西海固》、周濤的《鞏乃斯的馬》、古岳的《走向天堂牧場的野牦牛》、馬步升的《絕地之音》、陳漠的《在路上,棉》、劉志成的《待葬的姑娘》、鐵穆爾的《蒼狼大地》等無不縱橫捭闔,吞吐八荒,如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一書中談的像李白的詩“升天乘云,無所不至”;又說道:“文之神妙,莫過于能飛”。這個“飛”,即是指意境的魔力,藝術精神的飛揚。
這些散文的厚重在于它們將筆毫伸入民族地域的文化之源,真誠關注人的生存境況,反映的是一種深沉的生命。這是超越現(xiàn)今,而適合于任何時代經(jīng)歷的圖畫。既是作家心路獨特的獨奏,又是升天乘云、共鳴人類的一種廣闊聲音。
三是散文家的獨立人格、精神高度。
良知,獨立人格是作家的基本要素。
中國是詩和散文的國度,散文創(chuàng)作輝煌燦爛就像一條源遠流長寬闊壯觀的長河。而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到魏晉南北朝才是繼漢開唐的“文學自覺時代”。這時的作家、詩人按照規(guī)律來創(chuàng)作,同歷史、哲學日益劃清界線,文學的觀念更加清晰,就散文說,學術性逐漸減少,文學性、創(chuàng)作個性風格開始張揚,文學審美成了作家的自覺追求。散文家更注重抒寫情懷,抒情、創(chuàng)意成了一大特色,而不是發(fā)表見解,述經(jīng)國之大業(yè)志。比如以曹操(他的《龜雖壽》《觀滄?!罚槭椎摹敖ò诧L骨”,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北朝的《敕勒歌》,南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自由世說的時代,獨立的人格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像動亂的“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社會現(xiàn)狀是很難產(chǎn)生唐詩和《紅樓夢》的!
近三十多年人們呼喚藝術的良知、真誠和獨立人格,從“工具論”的“官本位”突圍而出,已經(jīng)少有粉飾、虛夸、頌歌一類。但當今的悲劇和局限在于,一部分人的人格是“獨立”了,個性也凸顯了,可是在滾滾物欲洪流,他們卻又陷入“商本位”觀的泥淖,文壇和文人已被打上深深的商業(yè)烙印。就散文園地,看看一些人“貼近市場”粗俗無聊的“快餐散文”;銅銹斑駁的“商品包裝散文”;瑣碎輕浮打情罵俏的“小女人散文”;萎靡驕奢的“新貴散文”;飽食終日逗蟈蟈、打麻將,貓咪巴兒形而下的“閑適散文”等等文學在他們心里已沒有境界,只有金錢和欲望犬儒。更不要說詩意、精神維度和它的永恒價值了……
所以,對于散文家,我們不單要追求“獨立人格”,而且人格要獨立的高貴、尊嚴。始終恪守純粹的文學精神,堅守文學的信仰與理想高地。真正寫出幾篇永遠不會因為時代變遷,思想、原則、輿論的變遷而過時的,有詩性、靈性、審美、形象感的散文作品,構建自己獨特的藝術散文大廈。散文理論大家劉再復,散文理論家林賢治等都曾談到這點:大凡中外偉大作家,他們都不單頑強地擁抱自我,也滿腔熱忱地擁抱整個人類星球。
好在,當代一批真正的散文家正在對“文學散文”(藝術散文)做著自己的建構。他們堅守知識分子的人文良知,拒絕商品時代金錢的喧囂和物欲的誘惑,以絕不媚俗的姿態(tài)抵抗渾濁的市聲,希求以自己微弱的聲音喚醒一個時代。
這大概就是我要把書名取為《秋風刮過田野》的緣由吧。六個字來自德國杰出詩人萊納·里爾克的《秋日》:
主??!是時候了。夏日曾經(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晷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飽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在藝術境界的天地,其實走出每一步都很難。有的人甚至終其一生都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