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繼洲,胡志東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天津 300052)
EBV引起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典型特征為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扁桃體大和上腭斑等,部分患兒還可為不典型傳單,傳單與咽峽炎,更有甚者會出現嗜血細胞綜合征、再生不良性貧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情況。
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及出現嗜異性凝集抗體,可合并有肝脾腫大與肝功能異常,EBV抗體陽性反應,特別說明EBV感染是引發(f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常見原因,包括近些年來研究的EBV-DNA拷貝數的監(jiān)測也尤為重要。
EBV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具有親淋巴細胞性和親上皮細胞性。出現EBV原發(fā)感染后患兒臨床癥狀通常不明顯,特別是對于年齡低于六歲的兒童而言,主要表現為輕型或者隱性發(fā)病,但處于兒童期、青春期以及青年期的患兒,進展為IM的機率在50%。
EBV感染包括兩種方式,即潛伏感染以及復制性感染,復制性感染可誘發(fā)IM。EBV損害機體淋巴細胞、上皮細胞的溶細胞,T淋巴細胞活化和其B細胞(受感染)之間產生交互作用,促使B細胞裂解后分解出VCA(衣殼抗原)和EA(早期抗原),其與細胞毒性T細胞、B細胞產生的免疫復合物的沉積侵犯到其他器官組織為IM臨床多樣化表現的前提。
人體受EBV感染后可以產生抗-VCA(抗-VCA)、早期抗體(抗-EA)、EBV核抗體(抗-EBNA)等。各種抗體出現的時間,其中VCA-IgM在感染早期出現,是近期急性感染的主要標志物;VCA-lgG一般提示為既往感染。EA是病毒增殖的標志,抗一EA出現在原發(fā)感染的恢復期,同樣是提示近期感染的標志物??挂籈BNA出現于急性感染的數周后,VCA-IgG和EA-lgG水平下降,兒童EBNA-IgG開始出現,其臨床意義提示為EBV的既往感染。其中VCA-IgM抗體陽性對診斷最有價值,其可將EBV近期感染反映出,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與急性期陽性率,在診斷早期不典型IM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個體遭受EBV感染后,經宿主本身免疫抑制性所產生的控制作用,大部分患者的體內EBV不會出現增殖過度的情況,進而致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毒可于人體B細胞中長期潛伏,因此受到感染的患者會成為終生帶毒者。通過某些誘導因子或者一定條件作用下,激活了感染細胞中潛伏的EBV基因組,進而出現表達,最終增殖誘發(fā)疾病。在此階段,患者外周血液白細胞中存在較多的EBV-DNA。
據近些年來很多文獻報道,在疾病早期如第一周內,EBV的檢出率較低。在EBV初次感染的急性期,VCA-IgM可表現為明顯的滴度升高,健康攜帶者或者處于恢復期的患者抗體滴度則維持在低水平,免疫抑制、復發(fā)于再次感染的患兒患兒常常未出現抗體增高,假陰性反應發(fā)生率較高。
EBV-DNA的提取方法是采用EBV核酸擴增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以一條EBV特異性熒光探針與一對EBV特異性引物,結合PCR反應液、核苷酸單體以及耐熱DNA聚合酶等成分,通過PCR體外擴增法檢測EB-DNA。
(2)有研究表明,血清中DNA載量更能反映裂解期感染,在IM其陽性率94.9%,敏感度94.9%,特異度97.4%,采用EBV-DNA檢測可在EBV感染7天以內或到12天的檢測是最有效的,但病程14天后,多數EBV—IM患者血清中已檢測不到病毒核酸。研究顯示IM患者的外周血中EBV—DNA載量與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也有報道認為重癥病人血清中存在高拷貝數的EBV—DNA,要注意并發(fā)噬血組織細胞增生癥的可能。
綜上所述,EBV-DNA檢測作為EBV感染的分子生物學標記,快速、簡便、特異性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臨床確診EBV感染所導致的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濫用抗生素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此,將實時定量熒光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應用在EBV-DNA檢測中,其拷貝數能夠作為血清學診斷早期未明確兒童IM診斷方式及監(jiān)測病情的評估更有值。
[1] 劉 浩,蔣龍鳳.EB病毒相關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102例臨床分析.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EB/OL],2013,7(18):8209-8212.
[2] 祁新蕾.PCR檢測70例兒童EBV-DNA的臨床分析[B].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