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鴻章與晚清河政

      2017-03-10 06:05:08
      關鍵詞:河工治河李鴻章

      周 蓓

      李鴻章與晚清河政

      周 蓓

      黃河銅瓦廂改道后,河政體制逐漸趨于解體,晚清河政的命運為急劇動蕩的政治格局所左右。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多次參與黃河治理的討論與決策,在黃河復故問題上有著絕對的影響。重洋務、輕河務的態(tài)度是他適應時局的一種選擇,西方近代水利技術的引入為日后的黃河治理帶來了轉(zhuǎn)機。

      黃河;李鴻章;晚清;河政體制

      悠悠數(shù)千載,黃河泛濫不絕,河道曾數(shù)次變遷,致釀巨災,是以歷朝均視黃河治理為國之大政。自大禹以來,黃河工程屬于王者之事,河工興修多由帝王直接號令,受命主持其事者,位列公卿,望重社會。然至清道光末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幾欲顛覆清朝社稷。外侮日盛,內(nèi)政不修,治河要政,不復顧及。咸豐五年(1855),年久失修的黃河決于河南蘭考銅瓦廂,改道山東入海。河決之初,正是捻軍興起、清朝軍務繁忙之際,朝廷疲命于東南。過去河工漫決,朝廷向來“暫開捐例,以濟要工”,但自軍興以來,各省為了籌餉,捐輸從未停止過,民間財力幾近枯竭,“部庫支絀亦無從籌撥”*上諭檔,咸豐五年六月二十六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5-6-26-2。。咸豐帝雖有心救助百姓于“蕩析離居”之境,但已力不從心。且更資以河為屏障,阻止捻軍北上,決口由“緩堵”致不堵,黃河東行漫流,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侯家林決口,基本處于“無防無治”[1]的狀態(tài)。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晚清重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進士,其后授翰林院編修。咸豐三年(1853)回籍辦團練,以抵御太平軍。咸豐八年(1858)入曾國藩幕府,頗得器重,后組建淮軍,仕途由此步入坦途。同治一朝,李鴻章積極籌備舉辦洋務,“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2]10,先后創(chuàng)辦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和輪船招商局等新式企業(yè)。同治九年(1870)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參與掌管清廷軍事、外交和經(jīng)濟大權,任內(nèi)創(chuàng)辦北洋海軍,興建大批近代企業(yè),權勢顯赫。李鴻章晉升過程,正處于黃河改道、河政崩壞的時期。身為清廷倚重的封疆大吏,他多次參與了治理黃河的討論與決策。晚清河政的走向與其政治理念、對待河務的態(tài)度和相關舉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往學界對晚清河政進行了許多深入的研究*夏明方的《銅瓦廂改道后清政府對黃河的治理》(《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賈國靜的《清代河政體制演變論略》(《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著重于研究清末河政體制的演變;郭福亮的《東河總督曾國荃治河事跡述略》〔《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敘述了晚清河督曾國荃的治河事略;尹北直的《近代西方水利專家在華活動與技術合作》(《南都學壇》2015年第1期)則對近代西方水利科技在中國的運用作了介紹。此外,丁祥利的《水治則國治——皮大衛(wèi)〈黃河:近現(xiàn)代中國的水問題〉評介》(《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6期)介紹了美國學者的新著,其中用一章對20世紀前半期黃河問題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態(tài)方面的影響作了探討。,但對李鴻章的研究多集中于外交和洋務運動方面,就筆者所能搜集到的資料看,未發(fā)現(xiàn)對李鴻章與黃河河政關系的研究。本文擬對李鴻章參與晚清河政的過程進行梳理,從最初的反對黃河歸復故道,到重洋務輕河務的取舍,最終希冀通過西方水利技術謀求治河之道,分析政治人物的思想對黃河治理的影響,以求方家指正。

      一、力阻黃河復故

      明清時期,黃河經(jīng)淮河水系自江蘇云梯關入海,黃河之于漕運關系至為密切,黃河本身之一部成為漕路,漕運是否暢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段黃河是否安瀾。洪水及大量泥沙對于漕運及河道有著絕大的支配力,致使漕運斷絕,足以釀成危及國運之問題。況且自太平天國起義,有漕八省半數(shù)淪陷,清廷在咸豐二年(1852年)被迫改變漕運制度,即江蘇、浙江兩省的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其余各省則分別施行漕糧改折或就地撥充軍餉。[3]204大運河暫時被棄用,直接導致河務懈怠。三年后,黃河在銅瓦廂決口。黃河與漕運自明清以來的連體關系從此被割斷,無怪乎李鴻章將此次改道視為“國家之?!?,認為是“天忽令黃河北徙,使數(shù)百年積弊掃而空之”[4]21-22。李鴻章如此說,蓋因“河工一項,乃國家之漏卮,而官場之利藪也”[5]142,漕運與河務需投入大量的資金、物料、勞力和技術來維持,代價極其高昂,清政府的財政已無力承擔。

      自明弘治以后,山東、直隸“幾不知有黃河者”,銅瓦廂之決在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猝逢水災,毫無戒備,地盡澤國。大型河工需要官府強有力的政治與組織能力,如今棄之不顧,河防盡失,百姓唯有筑堤自救,山東境內(nèi)民埝所在皆是。其時,“山東河務草創(chuàng),本無定章”,百姓在河灘上搶筑私埝,“埝愈逼,河愈狹,動遭沖決,旋復修筑”*延茂等《籌議山東黃河大加修治辦法十條》,光緒二十五年一月三十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3(11)-22-1。,出險極多。同治中期,黃河漫注山東境內(nèi)已歷十余年,朝廷仍未將新河道視作正河。遇有水災,便臨時疏導洪水入海,但這樣做完全是因勢所迫,不得不為,并非決計要疏通這條新河道,讓黃河順暢地自利津入海。舊的不廢,新的不立,從改道之日起,凡遇河決,朝野間關于規(guī)復故道之說便接踵而起。

      同治七年(1868),滎澤河決,山東道員潘駿文、兵部左侍郎胡家玉先后上疏議復故道,但在其中也道出了河工“復故”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新河道形成后從未正式修導,低洼處已被淤高,水流緩滯,“下壅上潰”,“修筑之費不貲也”[6];另一方面,舊河道同樣敝壞不堪,復故后同樣會出現(xiàn)危險情形,而且舊河灘地現(xiàn)已耕作丈量,河水歸故必然招致當?shù)丶澝竦姆磳Α@铠櫿聲r任湖廣總督,他所組建的淮軍已成為朝廷剿捻的主力。朝廷詔諭漕運總督張之萬、直隸總督曾國藩、湖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馬新貽、署東河總督萬廷魁等人就此奏疏會商討論。幾位大臣奏復,認為目前“有不能驟行復故者”,原因有三:一是滎澤堵決已耗資二百萬,復故“又須五六百萬”,“庫藏空虛,巨款難籌”;二是“刻下瞬交春令,興工已難”,適合大修的季節(jié)已經(jīng)錯過;三是像前朝那樣大規(guī)模動員兵卒民夫修堤治河的模式已然行不通,因軍興之后,匪盜劇增,勇營負責彈壓巡防尚兵力不足,難以再分身河汛,“若再添募數(shù)十萬之丁夫,聚集沿黃數(shù)千里間,倘駕馭失宜,滋生事端,尤為可慮”。*張之萬等《奏為黃河故道遽難規(guī)復道旨統(tǒng)籌會議恭折覆陳事》,同治七年十二月十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4-1。在這次統(tǒng)籌會議上,李鴻章與曾國藩均反對黃河歸復故道,并定下了“治標即所以固本”的治河基調(diào)。

      同治十年(1871)、十二年(1873),黃河分別決于山東侯家林和直隸東明,山東巡撫丁寶楨、漕運總督文彬再次上疏提出復故之議。因與河督喬松年意見相左,雙方爭持不下。朝廷遂令恭親王奕會同軍機大臣及六部九卿共一百六十六人協(xié)商決策,如此規(guī)模的河務會議實不多見。奕在奏折之末指出:“治河本無善策,要不外審地勢之高下、識水性之順逆、酌工程之難易、權利害之輕重,而后可以施工?!?奕等《遵旨會議黃運兩河情形挽復淮徐故道等折片恭折具奏》,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一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4-1。清代原有的漕運制度決定了河工必然要圍繞著“保漕”來展開,加之華北平原人口日繁,人進水退,河道面積縮小,將河道固定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成為迫切的需要。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清康熙年間靳輔繼之“以堤束水”,均是采用以堤防作為固河之技術手段。黃河雖已改道山東,漕運制度瀕于解體,但也是亟須大興河工、整修河道之時,朝臣們論治河依然要“酌工程”“權利害”,因循舊章,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中主要是清朝國力衰敗所致,但廷臣中沒有熟諳河工之人,也是使得決策層茫然失措、踟躕未決的重要原因。

      由于辯論雙方均未能說服對方,故而請求朝廷另派大臣前往山東勘察河情后再做定奪。事關重大,朝廷只得另派曾在山東剿捻、熟悉黃淮水系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查勘河情,就是否復故提出建議。李鴻章派員去往山東、河南等地考察,數(shù)月后上疏復奏,此疏“舉證綦詳,辨析綦細”,被譽為“從來論南北流何從之巨文”[7]。李鴻章指出,主張黃河恢復南流走故道者,是想重拾漕糧河運的舊制,但因黃河與淮河水系本就不能合流,黃河由淮入海雖可保漕運暢通,但漕務、河務均耗費繁巨。如今“天時地利人事三者皆窮,今即能復故道,亦不能驟復河運,非河一南行即可僥幸無事也”,因而斷言,“此淮徐故道勢難挽復,且于漕運無甚裨益之實在情形也”,力阻黃河復故,“定永久之計”*李鴻章《遵旨從長計議黃運兩河情形據(jù)實詳細覆奏》,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初三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4-1。。李鴻章的奏疏為黃河復故畫上了句號,此后雖再有復故之議,但終清一代,均未能改變這一治黃政策。同時,李鴻章提出河務不可因漕運中斷而廢止,權衡利害,建議“增立堤防”。從這時開始,朝廷才將銅瓦廂以下河道的民埝“仿照官堤辦法一律加高培厚”,形成了二十余年的“新河”終于有了官修的堤防。

      究其原因,李鴻章力主黃河北流及對漕糧河運的看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受到馮桂芬的影響。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抵滬署江蘇巡撫時,馮桂芬入其幕府。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中即有《改河道議》,論及黃河應北流時曾言“近代治河總為漕運牽掣,以致兩難”,認為漕運衙門陋規(guī)眾多,冗員成群,“自漕督以下,至標兵旗丁,應一律全裁”。[8]36馮桂芬入幕前即精研實用之學,強調(diào)有選擇地利用西學,認為治河非有精密測量不可。作為李鴻章禮重的人才,馮桂芬的這些思想對李鴻章參與河政決策應當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洋務派的李鴻章急欲以“用夷變夏”的“自強之術”[9]9拯救晚清危局,他所依憑的“重器”即為興辦洋務,當洋務與河務發(fā)生沖突之時,孰輕孰重及其取舍自然不言而喻。

      二、重洋務,輕河務

      李鴻章認為,鹽、漕、河三大政中,除鹽為大利之外,其余皆“耗大財而無大益”[4]18。“以前辦河辦漕時并無洋務,今洋務繁興,急而且巨”,應該將河務漕務的經(jīng)費和精力改投到經(jīng)營洋務中去,“為中華延數(shù)百年之命脈”。[4]22朝臣熱議黃河復故之時,適值邊疆危機全面爆發(fā)。1874年,日本借琉球漁民事件入侵臺灣,交戰(zhàn)時中方海防軍備的落后,激發(fā)了清廷建設海防的決心。“籌議海防”成為這一年輿論的中心議題,清廷內(nèi)部也出現(xiàn)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在議覆黃河復故問題的奏折中特別提到:“國家治安之道尤以海防為重,今沿海數(shù)千里洋舶駢集,為千古以來創(chuàng)局,已不能閉關自治。正不妨借海道轉(zhuǎn)輸之便,逐漸推廣商路而實軍儲?!?李鴻章《遵旨從長計議黃運兩河情形據(jù)實詳細覆奏》,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初三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4-1。言下之意,目前局勢宜專重海防,漕糧由河運改海運正可以抓住時機,推動朝廷發(fā)展海洋運輸。如果此時讓黃河復故,重蹈漕運舊制,是為逆潮流而失改革良機之謬舉也。而在此前后,有李鴻章參股五萬兩白銀的“輪船招商局”于同治十一年(1872)正式成立,這個官辦性質(zhì)的航運局初期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海路運輸漕糧。舉辦輪船招商局是洋務運動從軍事工業(yè)轉(zhuǎn)向民用工業(yè)企業(yè)的一個轉(zhuǎn)折,其成功與否關系后續(xù)民用企業(yè)的興辦。包運漕糧是為了顧住成本,有助于試辦初期運營的平穩(wěn),這也是李鴻章力推漕糧海運的一個重要原因。

      陸路運輸?shù)蔫F路被國人所接受,經(jīng)歷了從拒絕、討論到急迫修建的過程。在李鴻章看來,鐵路既是軍事上調(diào)兵運餉的得力工具,也是造福民生的必備條件,認為“若論切實辦法,必籌造鐵路而后能富能強”[10]3。反對修建鐵路者其中一項指責即謂鐵路耗費數(shù)百萬,擠占了治河經(jīng)費。《申報》在論戰(zhàn)中將鐵路與河工做了這樣的比較:“河工有害有利,鐵路有利無害。河工合龍,即便歲慶安瀾,亦不過佑人以不死。若鐵路一成,則各處出產(chǎn)轉(zhuǎn)運極便,民間之困從此可蘇……鐵路工程之所關緊要,視河工且有過之無弗及矣?!盵11]社會輿論反映出當時人們意欲借助工業(yè)化求富心理,河患頻仍、日益凋敝的中原腹地已經(jīng)被拋棄。光緒十九年(1893),御史洪良品移用鐵路經(jīng)費辦理河務的建議,被李鴻章直截批駁為“貽笑敵國,無補民生,必致兩傷”[12]25,其時,李鴻章正在致力于修建關東鐵路。在李鴻章心目中,鐵路可振興經(jīng)濟,事關全局,河患不過是地方性災害,二者之重要性不可做等量觀。

      洋務興,河務衰,這與黃河銅瓦廂改道后,清政府的河政變化也有密切關系。雍正七年(1729),清廷設置南河、東河河督,分別管轄江蘇段,及河南、山東段?!昂庸け鞠祵iT之學,非細心講求,躬親閱歷不能得其奧竅”*延茂等《籌議山東黃河大加修治辦法十條》,光緒二十五年一月三十日,黃河檔案館藏《清代宮廷黃河檔案資料》,檔案號:清1-3(11)-22-1。,朝廷對河員選拔一向嚴格慎重,盡量委以諳熟河工之人。黃河北遷后,南河機構(gòu)在咸豐十年(1860)被裁撤,東河機構(gòu)也逐漸縮減,口門以下的新河道改由不諳河務的地方督撫負責,河政由國家事務降為地方事務,清政府對待河務的態(tài)度也鮮明地體現(xiàn)在李鴻章身上。他認為,黃河災害主要在山東一省,只要地方官補偏救弊,設法維持,尚不至于為患甚烈。將水利事務委諸各省官紳商民,很大程度上有推卸官府責任之意圖。是以梁啟超批評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13]33,直擊洋務派忽視民生、唯洋務論的弱點。

      三、考求西國治河新法

      作為洋務派實權人物,李鴻章是“工商萬能論”[14]305的支持者,特別是在水旱災害交替的華北平原,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脆弱使得這一地區(qū)的發(fā)展在工業(yè)化進程中被遠遠拋后。對河患形勢的錯誤估計及自然之威的輕視,錯失了黃河治理的良機,以致不得不一次次遭遇黃河之災。光緒年間,黃河下游連年漫決。其中光緒十三年八月(1887年9月)鄭州決口最為嚴重,河水向南漫灌豫、皖,歷時一年零四個多月才得以合龍,開銷高達白銀1 096萬兩。[1]這是專注洋務、不欲大興河工的李鴻章始料未及的。19世紀60年代,黃河改道造成的系列問題即已引起西方水利工程師的關注,此時黃河治理再度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中西人士紛紛設策論法,登諸報章,其中“西報所載長章短篇不下數(shù)十篇”,“雄辯侃侃,互有煩言”[15]。面對傳統(tǒng)河工走入“筑堤-堵口”的循環(huán)式套路,李鴻章與西方工程師多次會面交流,希圖借助近代水利科學和工程技術擺脫黃河治理的困境。

      1888年9月,英國工程師瑪禮孫(G. J. Morrison)受匯豐銀行和怡和洋行派遣,前往鄭州決口查勘。為了籌備河工用款,清廷曾先后兩次向匯豐銀行借款,合計平銀200萬兩。[16]70瑪禮孫去黃河之前先到天津拜謁了李鴻章,說明此行之意圖,李鴻章“甚為嘉許”,并札飭河官告知河情,輔助勘察。在與李鴻章交談中,瑪禮孫深深感受到黃河治理的難度:“余屢謁李傅相及他大憲面談此事,得悉黃河之災,為害最重。初思,所已試用修治之舊法可必能成功;再思,如用所設各法修筑堤岸或可能成功;后思,無論用何法修治總不能成功?!彼趯Q口作水平測量時發(fā)現(xiàn),河底高出平地約5英尺,只要決口深至河底便會造成全河之水倒灌而出。此外,民埝逼水太近導致河道狹窄,泥沙淤積,河床升高,為防河水外溢,必須不斷加高大堤,故曰“今之黃河乃人工造成,并非天生之河”。以當時情況,不宜開新河道泄洪,堵口復歸山東入海方是正策。[15]1889年正月,鄭州決口合龍。

      同年,受荷蘭海外工程推廣社團派遣,近代第一個歐洲技術代表團訪問中國,來訪的兩名工程師向李鴻章提出中荷水利合作建議。他們預言,如果把中國古代的水利經(jīng)驗與荷蘭工程師的近代水利知識相結(jié)合,將會突破黃河治理的困境。盡管有商業(yè)推銷的成分,但他們清晰地指出近代水利工程廣泛搜集水文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如速率、排放量、化學成分、沉淀物負載,等等。[17]80或許因為鄭州決口已堵,清政府沒有接受這個合作計劃。盡管如此,值得關注的是,荷蘭人帶來了全新的水文學知識,也是中西水利合作交流的一種新意向。

      光緒二十四年(1898),朝廷再次派遣李鴻章會同山東巡撫張汝梅、河督任道镕籌議大修山東黃河。李鴻章奉慈禧太后懿旨“考求西國治河新法”,十一月,比利時工程師盧法爾經(jīng)保薦受邀來華考察黃河。盧法爾明確提出:“黃河在山東為患,而病原不在于山東。……就中國治黃河,黃河可治;若就山東治黃河,黃河恐終難治。”下游淤沙,是從上游而來,過滎澤后進入平原,流緩則沙停,沙停則河淤,河淤過高,水遂改道。盧法爾的這一論斷可謂一針見血,言歷代談治河者所未言。同時指明治河應先辦三件事:“(一)測量全河形勢,凡河身之寬窄、深淺,堤岸之高低、厚薄……均須詳志。(二)測繪河圖。(三)分段派人查勘水性,較量水力,記載水志,考求沙數(shù)……”[18]3673-3674以近世科學方法研究黃河,盧法爾可謂全面而領先,后世治河常以此為參考。但這份考察報告呈遞上去后,被束之高閣。接踵而至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lián)軍入京,清王朝“國勢至此,斷非茍且補苴所能挽回厄運”[19]4771。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同年病逝于北京??偫硌瞄T改為外務部,這標志著經(jīng)營40年的洋務運動結(jié)束。誠有良人良法,奈何無良機實施,晚清河政也隨著清朝敗亡而沉淪。

      綜觀之,作為一位政治實權人物,李鴻章具有較為開明的思想和開闊的視野。他參與河政決策,并非從技術官僚的角度出發(fā),治水非他所長,亦非他所關注的首重之項。推崇洋務,實則猶如“君父之有危疾”而不得不“百計求醫(yī)而學醫(yī)”[5]272。在捉襟見肘的晚清政局里,河務被棄也是必然的。但他最終對西方近代水利知識和技術的接納和引入,既是他多年興辦洋務的邏輯選擇,也為民國時期黃河治理的近代化、科學化轉(zhuǎn)型奠定了基礎。

      [1] 夏明方.銅瓦廂改道后清政府對黃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4):40-51.

      [2] 文慶,等.籌辦夷務始末:第2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戴鞍鋼.清代后期漕運初探[M]//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集:五.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4]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13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5] 鄭觀應.鄭觀應集: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 潘駿文.擬黃河改由大清河入海議[M]//潘方伯公遺稿:卷一.光緒刻本.1898.

      [7] 韓仲文.清末黃河改道之爭議[J].中和月刊,1942(10):15-43.

      [8] 馮桂芬. 與許撫部書[M]//顯志堂稿:卷五.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

      [9]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1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10]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第12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11] 鐵路不宜中止說[N].申報,1889-02-23(01).

      [12]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海軍函稿:第4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13]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4] 夏明方.近世棘途:生態(tài)變遷中的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5] 瑪禮孫.黃河論[J].格致匯編,1890(5):31-34.

      [16] 朱滸.民胞物與:中國近代義賑:1876-19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PIETZ D A. The Yellow River:the Problem of Water in Modern China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18] 武同舉,等.再續(xù)行水金鑒:第14冊[M].重慶:水利委員會,1942.

      [19]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

      (責任編輯 孟俊紅)

      LI Hongzhang and the Yellow River Administr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ZHOU Bei

      (SchoolofHistor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Yellow River overtopped dikes at Tongwaxiang in Henan province in 1855,and its course changed. Since then,the Yellow River administration system was in slowly declining. Unfortunately,political instability affected the Yellow River administr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ficial in Late Qing Dynasty,LI Hongzhang took part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Yellow River management,and made decisions. Because of his objection for returning the entire flow to the bed of the old Yellow River,Qing government finally accepted his suggestion. We have to say,he actively promoted the westernization,despised the water management,was an adap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hoice. It can be said he introduced the modern hydrau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ring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Yellow River governance.

      Yellow River; LI Hongzhang; Late Qing Dynasty; Yellow River administration system

      1006-2920(2017)02-0092-06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19

      周蓓,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鄭州 450001)。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民國黃河檔案研究(1911~1949)”(14YJA770022);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民國黃河河政體系研究”(2014-GH-439)。

      猜你喜歡
      河工治河李鴻章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比較全面的治河方策是什么?
      A Finite-Time Convergent Analysis of Continuous Action Iterated Dilemma
      李鴻章
      藝術品鑒(2022年13期)2022-06-11 14:03:14
      明清時的河道治理中心與三代河工的淮安萬家
      華人時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46
      一頓早飯改變李鴻章
      清代河工賠修制度研究綜述
      “校風,大;學風,好”
      李鴻章集外文補遺
      安徽史學(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6
      李鴻章挨一槍,中國少賠一億兩
      《治河論》淺談
      新民市| 彰化县| 高雄县| 莒南县| 朝阳县| 北碚区| 克拉玛依市| 中江县| 清水河县| 万年县| 桃园县| 乐安县| 那曲县| 迁安市| 鄱阳县| 右玉县| 江都市| 尼玛县| 万盛区| 涟源市| 道孚县| 云龙县| 永寿县| 中宁县| 广灵县| 抚远县| 土默特左旗| 南靖县| 江西省| 鸡东县| 彭山县| 广东省| 涟水县| 广灵县| 富平县| 西平县| 乌兰察布市| 孟村| 邓州市| 深州市|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