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亮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 保衛(wèi)處,安徽 淮北 235000)
論“感動中國”人物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價值
唐智亮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 保衛(wèi)處,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敗。而如今許多大學生卻忙于實利,忽視人生意義的思考,這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由央視創(chuàng)辦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通過大學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社團活動以及主題班會等途徑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感動中國”;大學生;德育價值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通過揭示評選出的年度人物的偉大精神,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加強,大學生精神家園的充實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案袆又袊卑迅袆幼鳛榍腥朦c,充分發(fā)揮了榜樣在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生動的榜樣作用同時也不同程度上加強了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感動中國”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載體也直接推動了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進程。
“在新聞傳媒界,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大家都默認的規(guī)矩,幾乎所有新聞傳播媒體都會在一年末尾之際對過去的一年做一個概括性總結,不但是對自己這一年工作狀況的總體回顧,而且開展這一活動本身又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新聞事件,再一次提高了新聞傳媒的知名度?!盵1]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新聞傳播媒體的年度總結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創(chuàng)新點,而年度人物的評選尤其具有代表性。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起步早等各種原因,在這方面是非常先進的,而我國相比較而言則落后很多。為了徹底改變落后的現(xiàn)狀,中央新聞頻道便開始著手進行“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的活動。根據(jù)不同的評選標準,所評選出的年度人物體現(xiàn)的價值理念也肯定會有所差異,因此制定出的評選標準則顯得十分重要,最終“感性”戰(zhàn)勝了“理性”成為了評選標準,通過回顧這一年國內發(fā)生的各種事件以及在這些事件中涌現(xiàn)出的各種人物,“從感性的角度去比較和衡量,按照這個思路,‘感動中國’最終被確定為活動的主題,以感動作為具體的評價標準?!盵2]在政治方面,“感動中國”與當前我國“以德治國”的方針也遙相呼應,并且對于大力弘揚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感動中國”播出的十幾年里,其收視率不斷攀升,影響了無數(shù)中國人,甚至有人把“感動中國”比作中國人當代的“精神盛宴”,據(jù)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影響力是如此之大。
(一)引導社會輿論,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感動中國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即不是主要凸顯他們技藝的高強,他們成績的突出,而是更加強調他們‘十年磨一劍’的奮斗歷程與其中折射出的精神品質。”[3]例如無論是宣揚閃現(xiàn)高尚節(jié)操和品質的政府官員,還是講述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亦或是介紹努力拼搏的文體明星,都是在強調他們一如既往的淡定、踏實、從容與勤奮。即使是介紹因一時的巨大成就而贏得“感動中國”獎的人物,如趙新民和屠呦呦,也同樣是主要突出他們的艱苦奮斗和刻苦鉆研?!案袆又袊睘槲覀儺敶髮W生提供了一個與主流價值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主流價值的熏陶和感染。與此同時,“感動中國”宣揚的偉大精神,通過現(xiàn)代強大的媒體傳播展現(xiàn)在了大學生面前,告訴了我們,當今社會和個人應該宣揚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堅持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在此過程中,“感動中國”構建的德育教育大環(huán)境,正引導著正確的社會輿論,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用最平凡的事跡向我們詮釋了人生的意義所在。
(二)豐富高校的德育內容
現(xiàn)在大部分高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德育公共課的教學,但是這些內容非常單一、形式十分單調的德育課程本身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真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許多學生學習這些課程只是為了順利畢業(yè),對課本內容并沒有真正做到內化于心。而“感動中國的出現(xiàn)正作為當代德育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在傳遞社會正能量,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4]“感動中國”為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許多說服力很強的事例。如果高校在日常的德育課中,能將“感動中國”人物的一些先進事跡運用其中,相信肯定會引起大學生的觸動,進而最大程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其中所反映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
(三)為大學生樹立榜樣
從“感動中國”誕生起,幾乎每一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都會在社會上引發(fā)強烈的反響。從航天英雄楊利偉、愛心歌手叢飛、人民公仆沈浩,到磨刀老人吳錦泉、志愿者夫婦張寶艷和秦艷友、女排主教練郎平、大國工匠徐立平、70多年前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老兵和愛國僑胞群體等,即使他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他們身上的動人品質都會讓人熱淚盈眶,肅然起敬。在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他們用自己真真切切的實際行動給我們樹立了偉大的榜樣。雖然他們都是普通人,但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無私奉獻、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助人為樂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錢學森、于敏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愛國主義,孫水林、孫東林告訴了我們什么是誠實守信,姚明、黃旭華告訴了我們什么是自強不息等等,他們身上體現(xiàn)著整個社會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要求,他們的榜樣作用猶如明燈一盞,為你我照亮了人生前行的道路。
(四)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
“感動中國”通過述說真人真事,強調真人真事的感恩情懷,讓人從中學會了怎樣感動,學會了如何感恩。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唐山十三位農民兄弟的事跡,他們心懷感恩,在2008年國家巨大的災難面前,以無聲有力的行動撐起了中國的脊梁。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到對社會的“反哺”,如何去感恩。我們在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可以開展學習唐山十三位農民兄弟的相關活動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讓他們學會感動,學會回報,學會感恩。當然,“感動中國”中關于感恩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而“感動中國”也憑借其影響力正引領著當代大學生走向感恩之路。
(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
將“感動中國”與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相結合,一方面能極大豐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對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通過感動中國這一載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5]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該課程是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線,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和大學生成長以及成才過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課題緊密相連,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進行了闡述。在實際教學中,教育者可以將具體的知識點與“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相對應,比如在講到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時,可以舉例“感動中國”人物姚明的偉大事跡,在談到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時,可以結合“感動中國”人物郭明義的偉大事跡??傊畬⒋髮W生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精神相結合,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深化“感動中國”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傳播。
(二)大學社團活動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其實也可以稱作為他們生活中的“小社會”。大學社團就是一個讓大學生融入這個“小社會”的大門。如今隨著大學社團的逐漸興起,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幾乎隨處可見,教學樓、廣場、圖書館、操場、寢室等,主題演講、文學報告、文藝匯演、體育競技、義務支教等隨處都可以尋覓到社團活動的蹤影。與此同時,社團不僅僅局限于校內,它還引領著大學生去積極探索校外這個大課堂,例如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了解。在社團活動當中,大學生會經歷互助與包容、挑戰(zhàn)與競爭,同時也會經歷困惑與煩惱、委屈與眼淚。正是通過社團這個窗口,大學生才有了一個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和可能。也正是如此,大學社團活動也成為“感動中國”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傳播途徑。一方面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以“感動中國”為題材的社團活動,比如以“感動中國”人物的動人品質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組織學生學習“感動中國”最美支教老師的無私奉獻,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參加義務支教活動,以及弘揚“感動中國”人物中孝老愛親的崇高品質,組織“敬老院之行”等活動。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也能不斷磨煉出自立自強、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勇于擔責等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這些美德得到弘揚的同時,也是對“感動中國”人物精神的一種間接性肯定。總之,大學社團活動已經成為當今“感動中國”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傳播的主要陣地,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主題班會
班會是班主任或者輔導員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傳播主流思想的重要陣地和一種有效形式,定時開展班會活動也是班主任和輔導員一項基本任務。開展以“感動中國”為主題的班會,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的視頻并發(fā)言等形式,讓學生去了解“感動中國”,引領學生學習人物的偉大精神,提升學生為國家和人民努力作貢獻的覺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心懷感恩之心,關心身邊的事,幫助身邊的人。與此同時,讓學生明白“感動”沒有界限,更沒有大小之分,也要讓學生明白雖中國之大,但一方有難八方幫忙,危難之間中國人將會心連心戰(zhàn)勝困難,中國在不斷地壯大,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并且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主題班會通過深化“感動中國”這一主題,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感動中國”,傳遞“感動中國”人物的美好品質。這將會極大促進“感動中國”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主題班會也是“感動中國”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傳播的重要途徑。
“感動中國”雖然自開播以來已經一晃十余年,但它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她本身的光澤,反而經過了時間的沉淀愈加發(fā)人深省,她是一曲道德的禮贊,更是一篇精神史詩。正因為如此,“感動中國”通過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一系列途徑在高校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幫助了我們的大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樹立了許多正能量的榜樣,告訴了他們如何去感恩等等,從各個方面都大幅度推動了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發(fā)展。所以我們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承載著復興中華民族的希望,必須要從中吸取精華,汲取營養(yǎng)。同時,“感”而后“動”是對“感動”這種心理表達形式的合理延伸,符合當代的道德要求和審美要求。感動之后需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感”而后“動”由個體到集體,由點到面,由涓涓溪流到源源不絕,進而引發(fā)感動中國后的“中國行動”效應,真正發(fā)揮出“感動中國”的德育價值。
[1] 蔡凱如,黃勇賢.廣播電視傳播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2.
[2] 李穎.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感動中國》[D].開封:河南大學,2011:7.
[3] 張舒,梁鑫.當代典型人物群像分析:以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為例[J].東南傳播,2009(7):27.
[4] 梁建增,高玉紅.CCTV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75.
[5]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62.
責任編輯:何玉付
2017-02-27
唐智亮(1981—),男,安徽蒙城人,政工師,研究方向:大學生管理。
G641
A
1671-8275(2017)03-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