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由《荀子》書“偽”、“綦”兩字的特殊用法論《荀子·性惡》篇的真?zhèn)?/h1>
      2017-03-10 20:46:24廖名春
      邯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性惡禮義荀子

      廖名春

      ?

      由《荀子》書“偽”、“綦”兩字的特殊用法論《荀子·性惡》篇的真?zhèn)?/p>

      廖名春

      (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出土文獻(xiàn)與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84)

      《荀子·性惡》篇之“偽”字皆具理性人為義,《荀子·性惡》篇“綦”字又為“極”之假借,這兩種現(xiàn)象是其他先秦秦漢文獻(xiàn)所沒有的,而僅見于《荀子》一書,當(dāng)為荀子作品的區(qū)別性特征。由《荀子》書“偽”、“綦”兩字的這種特殊用法看,否定《性惡》篇為荀子之作是沒有理由的,《性惡》篇當(dāng)為荀子的代表作。

      荀子性惡篇偽綦真?zhèn)?/p>

      荀子以“性惡”聞名,其《性惡》篇可以說是荀子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但最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學(xué)界否定《性惡》篇為荀子所作的說法非常流行。比如周熾成就一再強(qiáng)調(diào):“《性惡》篇在《荀子》全書中是非常獨(dú)特的:其他篇都不以人性為惡,唯獨(dú)該篇以人性為惡。”依此,他認(rèn)為:“《性惡》篇的作者很可能不是荀子本人,該篇在西漢初期還沒有產(chǎn)生,很可能是生活在西漢中后期的荀子后學(xué)或與荀學(xué)有關(guān)的人所作的?!雹兕伿腊惨病皯岩桑缎詯骸菲皇亲饔谲髯又?,是其后學(xué)發(fā)揮性偽分論,與孟子性善論公開對(duì)立,以張大學(xué)派門戶。提出這個(gè)懷疑的主要原因是,如果荀子本人主張人性惡,這樣立場(chǎng)鮮明的觀點(diǎn),何以在其他篇章中一次都沒有說到?‘性偽分’與‘性惡’雖有相似處,畢竟是不同的思路?!雹?/p>

      這些說法新穎別致,在荀子學(xué)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周熾成在2012年以來的多次荀子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上,持此說一再當(dāng)面向我挑戰(zhàn),我都沒有回應(yīng)。為什么?因?yàn)槲艺J(rèn)為他們的說法缺乏客觀證據(jù),都是些“莫須有”的東西。比如《荀子·榮辱》篇稱“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爾”,明顯就是“人性惡”“立場(chǎng)鮮明的觀點(diǎn)”;《儒效》篇說“行忍情性然后能脩”,此“性”屬于“忍”的對(duì)象,意義也應(yīng)當(dāng)是負(fù)面的。何以說“人性惡”“的觀點(diǎn)”,“在其他篇章中一次都沒有說到”?筆者認(rèn)為,討論《荀子·性惡》篇的真?zhèn)?,只能以?shí)證的方法,靠文獻(xiàn)本身來說話。有鑒于此,本文擬另辟新徑,從《荀子》書一些詞的特殊用法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荀子》書頗有一些獨(dú)具個(gè)性的詞。這些詞有其特殊用法,往往只見于《荀子》書而罕見于其他先秦秦漢文獻(xiàn)。這些詞我們可稱為《荀子》書的特色詞。利用《荀子》書的特色詞來討論《荀子·性惡》篇的真?zhèn)?,?biāo)準(zhǔn)客觀實(shí)在,結(jié)論應(yīng)該具有說服力。

      本文擬從《荀子》書“偽”、“綦”兩字的特殊義和特殊用法來進(jìn)行討論。

      一、“偽”字的理性人為義

      南宋浙北刻本的《荀子》20卷32篇中,“偽”字共42見①,其涵義有三。

      一是讀為“為”,義為“行為”的,有兩見。如:

      01. 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行偽險(xiǎn)穢而彊高言謹(jǐn)愨者也。(《非十二子》)

      02. 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儒效》)

      二是義為“詐偽”的“偽”,共五見。

      03. 詐偽生塞,誠信生神。(《不茍》)

      04. 君子審于禮,則不可欺以詐偽。(《禮論》)

      05. 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樂論》)

      06. 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wù)咂壅_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性惡》)

      07. 三曰言偽而辨。(《宥坐》)

      這五例,前四例“偽”或者與“信”、“誠”相對(duì),或者與“詐”并稱,視為“詐偽”之“偽”,自然不會(huì)有異議。后一例楊倞未注[1]1109,顯然這里的“偽”也是虛偽的意思。

      三是今人以為“人為”的“偽”,例子最多,高達(dá)35見。如:

      08. 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正論》)

      09. 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

      10. 心慮而能為之動(dòng)謂之偽。慮積焉能習(xí)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

      11.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

      12.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13.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14.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人之性偽之分者也。(《性惡》)

      15. 不可學(xué)、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性惡》)

      16.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yīng)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xí)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性惡》)

      17.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謂之生于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于信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性惡》)

      18.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性惡》)

      19.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20.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21.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22.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23. 問者曰:“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保ā缎詯骸罚?/p>

      24. 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然則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然則圣人之于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ā缎詯骸罚?/p>

      25. 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性惡》)

      這里的35個(gè)“偽”字,《正論》篇一見、《禮論》篇五見、《正名》篇兩見,《性惡》篇最多,共27見。其意義內(nèi)涵,頗值得研究。

      楊倞注:“偽,為也,矯也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為之者,皆謂之‘偽’。故‘為’字‘人’傍,‘為’亦會(huì)意字也。”[1]935楊倞認(rèn)為“偽”字既是形聲字也是會(huì)意字,“人”旁表義,“為”表聲,但也兼會(huì)意,會(huì)“人作為”之意。而所謂“人作為”之“偽”就是“矯其本性”,矯正其先天的惡性,所以這種“偽”也就是“矯”完全是后天的。物雙松(1768—1830)進(jìn)而將這種“偽”釋為“善”,久保愛(1759—1832)則視為“禮”,[1]935庶幾近之。

      也許是受通行的《說文解字》“偽,詐也”說的影響,宋儒一般都以“欺詐、假裝”為“偽”的本義,因此對(duì)荀子基于這一意義“偽”的說法頗多誤解。比如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就一再說:“荀卿才高學(xué)陋,以禮為偽,以性為惡,不見圣賢。雖曰尊子弓,然而時(shí)相去甚遠(yuǎn),圣人之道至卿不傳。”①“荀子雖能如此說,卻以禮義為偽,性為不善,佗自情性尚理會(huì)不得,怎生到得圣人?”②在程氏兄弟的眼中,“偽”顯然是貶義詞,是“欺詐、假裝”的意思,所以他們對(duì)荀子“以禮為偽”、“以禮義為偽”、以“堯舜偽也”予以了激烈的批評(píng)。

      更早一點(diǎn)的劉敞(1019—1068)也是如此。他說:“荀子言圣人之性以惡,言圣人之道以偽,惡亂性,偽害道,荀子之言不可為治?!雹蹫槭裁础败髯又圆豢蔀橹巍??因?yàn)椤败髯友允ト酥砸詯?,言圣人之道以偽”。在他看來“惡亂性,偽害道”。顯然,這種“害道”的“偽”意義是負(fù)面的,也就是“欺詐、假裝”的意思。所以他覺得不可理喻。

      從南宋黃震(1213—1280)④到明清之際的傅山[2]1307(1607—1684),特別是乾嘉時(shí)代的紀(jì)昀(1724—1805)⑤、錢大昕(1728—1804)、章學(xué)誠(1738—1801)、郝懿行(1757—1825)等人,他們都發(fā)現(xiàn)二程、劉敞是冤枉了荀子,因此肯定了楊倞注。由此,學(xué)界的主流都以《荀子》這一類的“偽”字為“人為”義。比如《漢語大字典》就在“偽”字的“人為”義下舉《荀子?性惡》篇的“可學(xué)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為證[3]232,《漢語大詞典》也以《荀子?性惡》篇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之“偽”義為“人為”[3]1675。

      上面《正論》《禮論》《正名》《性惡》篇的這35例“偽”字,其內(nèi)涵不是與“義”相對(duì),就是與“禮義”相類;不是名之以“文理隆盛”,就是稱之為“禮義法度”之所“生”。特別是從“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于信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圣人之所以同于眾,其不異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凡所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諸說來看,這里的“偽”顯然并非指一般的“人為”,而是有著特定的內(nèi)涵,指的是道德理性之為。一般人的行為不足以將圣人與眾人區(qū)分開,只有道德理性之為才是“圣人之所以”“異而過眾者”,這種“偽”,價(jià)值內(nèi)涵非常清楚,以一般的“人為”名之,實(shí)在是抹殺了荀子所謂“偽”的特定價(jià)值,誤讀了荀子。所以黃震、紀(jì)昀認(rèn)定荀子是“以善為偽”,傅山“明言”荀子所謂“禮全是偽”[2]1288。因此,不論從荀子本文來看,還是從后來有見地學(xué)者的分析來看,說《荀子》這些“偽”字的內(nèi)涵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行為、作為,而是指具有特定意義的“人為”——理性之“人為”,完全是經(jīng)得起檢驗(yàn)的。[5]295

      厘清了《荀子》書42個(gè)“偽”字的三種涵義,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義為“詐偽”的用法文獻(xiàn)最為常見。而讀為“為”,義為“行為”的用法文獻(xiàn)雖然不多,但也能找出不少來。只有具有理性之“人為”義的“偽”,《荀子》巨多,高達(dá)35例,而其他先秦秦漢文獻(xiàn)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幾乎一例也沒有。

      王充(27—97)《論衡》一書中有兩個(gè)“偽”字與《荀子》的理性之“偽”內(nèi)涵相同。其《本性》篇曰:“孫卿有反孟子,作《性惡》之篇,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者,以為人生皆得惡性也。偽者,長大之后,勉使為善也?!盵6]138不過,這是轉(zhuǎn)引《荀子·性惡》篇之語,不能說是王充自己的說法。除此之外,在先秦秦漢文獻(xiàn)里,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有像荀子一樣將“偽”賦予了道德理性內(nèi)涵的例子。

      這一現(xiàn)象非常有意思。我們不能沒有說《荀子》書沒有理性之“人為”義“偽”字的篇章就皆非荀子所作,但可以肯定有理性之“人為”義“偽”字的篇章一定屬于荀子的作品。為什么?因?yàn)閯e人的作品沒有這一用法,只有荀子作品才有,這是荀子作品的區(qū)別性特征之一。

      這35個(gè)具有理性之“人為”義的“偽”字,《性惡》篇最多,占了27例。其余《正論》篇有一例、《禮論》篇有五例、《正名》篇有兩例?!墩摗菲?、《禮論》篇、《正名》篇我們沒有不認(rèn)為它們不屬于荀子的,事實(shí)上,它們都有理性之“人為”義的“偽”字。如果認(rèn)為《性惡》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有理性“人為”義之“偽”的說法,那就得將《正論》篇、《禮論》篇、《正名》篇也排除出去。這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由此來看,根據(jù)那些“莫須有”證據(jù),否定《性惡》篇為荀子所作的說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二、“綦”字的假借

      “綦”字義符為“糸”,聲符為“其”,上下結(jié)構(gòu)也可寫作左右結(jié)構(gòu),因此也可作“綨”?!墩f文?糸部》:“綥,帛蒼艾色?;驈钠??!盵7]1861如此說來,“綦”本義當(dāng)為“蒼艾色”的“帛”,也就是像艾蒿一樣草綠色的絲織品,故其義符作“糸”。

      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綦”字約80多見,其中《荀子》一書就占了一半。①其他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的“綦”字,多作顏色詞,多用于人名和物名,基本上沒有用于假借的②;而《荀子》一書的“綦”字,則全為假借。這一現(xiàn)象,區(qū)別性特征突出。③因此,考察《荀子》一書“綦”字的運(yùn)用情況,對(duì)于認(rèn)識(shí)《荀子》一書的作者與時(shí)代,很能說明問題。

      “綦”字《荀子》書共42見。依次如下:

      01. 忍情性,綦谿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非十二子》)

      02. 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适ネ踔D也綦省矣。(《仲尼》)

      03. 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王制》)

      04. 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愍、宋獻(xiàn)是也?!缡莿t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缡?,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dòng)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quán)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閔、薛公是也。……身不能,不知恐懼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之而亡。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霍氪蠖?,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蛉酥?,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養(yǎng)五綦者有具,無其具,則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萬乘之國,可謂廣大富厚矣,加有治辨彊固之道焉,若是,則恬愉無患難矣,然后養(yǎng)五綦之具具也?!溆弥鹾?,其為事不勞,而功名致大,甚易處而綦可樂也。……知者易為之興力,而功名綦大。舍是而孰足為也﹖故古之人,有大功名者,必道是者也。喪其國危其身者,必反是者也。……生民則致寬,使民則綦理,……亂世不然,……生民則致貧隘,使民則綦勞苦。(《王霸》)

      05. 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jǐn)于臣子矣?!酥鞑荒苷摯巳恼撸恢来说?,……一日而曲辨之,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君道》)

      06. 兼是數(shù)國者,皆干賞蹈利之兵也,傭徒鬻賣之道也,未有貴上安制綦節(jié)之理也。(《議兵》)

      07. 應(yīng)之曰:然則亦以人之情為欲,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聲,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痹唬喝羰?,則說必不行矣。以人之情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正論》)

      08. 天非私曾、鶱、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鶱、孝己獨(dú)厚于孝之實(shí),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禮義故也。(《性惡》)

      09. 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且詾樯普邉?,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君子》)

      10. 有物于此,居則周靜致下,動(dòng)則綦高以巨。(《賦》)

      11. 故先王既陳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從風(fēng)矣。(《宥坐》)

      此42個(gè)“綦”字共見于《荀子》書11篇,其中《非十二子》《王制》《議兵》《性惡》《賦》篇皆一見;《仲尼》《君道》《君子》《宥坐》篇皆二見;《正論》篇七見;《王霸》篇最多,共22見。

      這42個(gè)“綦”字有37個(gè)為“極”字的假借,歷來注家都沒有異議。只有《王霸》篇和《宥坐》篇的五個(gè)“綦”字如何讀,尚可討論。

      《宥坐》篇云:“故先王既陳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從風(fēng)矣?!薄吧匈t以綦之”楊倞注:“綦,極也。謂優(yōu)寵也?!本帽墼唬骸棒?,當(dāng)作‘惎’。《左傳》曰‘楚人惎之脫扄’,杜預(yù)注:‘惎,教也?!碧狰檻c(1859—1918)曰:“惎,當(dāng)為‘期’字之誤。期,待也。謂懸爵祿以待其遷善也?!蓖跆旌T唬骸棒耄烈?,及也。綦為極至之義,故亦為及至。說見《古書虛字集釋》?!盵1]1114黃珊認(rèn)為:“‘綦’是‘惎’的通假字?!队衿ば牟俊罚骸異?,教也?!犊鬃蛹艺Z·始誅》:‘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肿鳌畡瘛?。‘勸’亦‘教’義。《廣雅·釋詁》:‘勸,教也?!都艺Z》的異文‘尚賢以勸之’為我們提供了‘綦’、‘惎’通假的有力證據(jù)?!盵8]188案:久保愛、黃珊說是,“尚賢以綦之”當(dāng)讀作“尚賢以惎之”,也就是“尚賢以教之”、“尚賢以勸之”,“綦”為“惎”之假借。

      又“綦三年而百姓從風(fēng)矣”楊倞注:“百姓從化,極不過三年也。”王天海曰:“綦,至也,及也。說見上?!搿钟肿鳌畺O’,《議兵》篇‘已朞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其旨同此文?!盵1]1114黃珊認(rèn)為“綦”為“朞”字之通假,其說是。[8]188是《荀子》書“綦”又為“期”之假借。

      《荀子·王霸》篇:“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睏顐娮ⅲ骸棒氘?dāng)為基?;疽?,言以義為本?!比杖粟L锘ⅲ?745—1832)曰:“《書》曰‘作汝民極’,《周禮》‘設(shè)官分職,以為民極’。皆以君長為表極也?!攵ā?,所以為表極者定也?!眲⑴_(tái)拱(1751—1805)曰:“此‘綦’亦訓(xùn)‘極’”,義如‘皇極’之‘極’,不必破為‘基’。下文‘國一綦明’,‘綦’亦訓(xùn)‘極’。‘極’,猶言標(biāo)準(zhǔn)?!蓖跄顚O(1744—1832)曰:“前‘極’謂義,后‘極’謂信也。具見上文?!蓖跆旌T唬骸吧涎浴x立而王’,此言‘下仰上以義’,知義乃立國之基也。楊注是,他說非。”[1]476

      《王霸》篇又有:“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楊倞注:“綦,亦當(dāng)為基?!惫誀c(1818—1891)曰:“綦,當(dāng)為‘期’之借字,所期約明白無欺。”冢田虎曰:“綦明,極明也?!北本┐髮W(xué)《荀子新注》:“綦,通‘期’,約定。綦明,約定明確,不失信用?!蓖跆旌T唬骸棒?,通‘基’,即前所謂‘綦定而國定’之‘綦’。此言國家統(tǒng)一,立國之基明確。此立國之基亦指道義也。楊注是,他說非。”[1]480

      案:《荀子·王霸》篇的三個(gè)“綦”字,楊倞皆讀為“基”,冢田虎、劉臺(tái)拱皆訓(xùn)為“極”,郭嵩燾則將“國一綦明”之“綦”讀為“期”。其實(shí)三個(gè)“綦”字都應(yīng)讀為“極”。朱駿聲(1788—1858)《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綦,叚借為極。……綦、極一聲之轉(zhuǎn)?!盵9]163“極”有中正、準(zhǔn)則義?!对姟ど添灐ひ笪洹罚骸吧桃匾硪恚姆街畼O。”鄭玄(127—200)箋:“極,中也。商邑之禮俗翼然可則傚,乃四方之中正也。”①《墨子·非攻下》:“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雹凇稘h書·兒寬傳》:“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雹邸棒攵ā弊x為“極定”,也就是中正、準(zhǔn)則定,劉臺(tái)拱說“猶言標(biāo)準(zhǔn)”,顯然是正確的。“國一綦明”之“綦”也當(dāng)讀為“極”,“綦明”即“極明”,也就是準(zhǔn)則明、標(biāo)準(zhǔn)明,冢田虎說也是正確的,完全沒有必要再另讀為“基”或“期”。

      由此可知,《荀子》書11篇42個(gè)“綦”字,全部都是假借字。其中有40個(gè)是“極”的假借,它們出自《非十二子》《王制》《議兵》《性惡》《賦》《仲尼》《君道》《君子》《正論》《王霸》十篇;有一個(gè)是“惎”字的假借,有一個(gè)是“期”字的假借,這兩者都出自《宥坐》篇。

      根據(jù)筆者的研究,《荀子》書32篇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荀子親手所著,它們是《勸學(xué)》《修身》《不茍》《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仕》《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等22篇;第二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的荀子言行,它們是《儒效》《議兵》《強(qiáng)國》《大略》《仲尼》五篇;第三類是荀子所整理、纂集的一些資料,其中也插入了弟子之作,它們是《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五篇。比較起來,這里的第一類和第二類都是研究荀子思想和學(xué)說的主要依據(jù),第三類則距離荀子較遠(yuǎn),只是間接材料。[10]

      屬于第一類的《非十二子》《王制》《性惡》《賦》《君道》《君子》《正論》《王霸》八篇,共37個(gè)“綦”字,全部假借為“極”,沒有一個(gè)例外;屬于第二類的《議兵》《仲尼》兩篇共三個(gè)“綦”字,也都全部假借為“極”。說明它們真實(shí)反映了荀子的語言特色,由此說它們是“研究荀子思想和學(xué)說的主要依據(jù)”,應(yīng)不為過?!跺蹲菲奈淖植⒎擒髯拥脑瓌?chuàng),只是荀子整理、纂集的一些資料,其兩個(gè)“綦”字,雖然也是假借,但都沒有作“極”,而是分別作“惎”和“期”,正好說明了它雖屬《荀子》但距荀子較遠(yuǎn)這一事實(shí)。

      《荀子·性惡》篇“綦”字只“以綦于禮義故也”一見,它既非于用于人名、物名,也非假借為它字,而是與《非十二子》《王制》《賦》《君道》《君子》《正論》《王霸》《議兵》《仲尼》九篇一樣,都讀為“極”。由此看,將《性惡》篇排除出《荀子》,或進(jìn)而否定其為荀子之作,在這里是得不到支持的。

      三、小結(jié)

      《荀子·性惡》篇之“偽”皆具理性人為義,《荀子·性惡》篇“綦”字又為“極”之假借,這兩種現(xiàn)象是其他先秦秦漢文獻(xiàn)所沒有的,而僅見于《荀子》一書,當(dāng)為荀子作品的區(qū)別性特征?!秴问洗呵铩ど鞔笥[·察今》篇有云:“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yuǎn),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11]476-477俗語也說:“一滴水可照見太陽?!庇伞盾髯印窌皞巍?、“綦”兩字的這種特殊用法看,否定《性惡》篇為荀子之作是沒有理由的,毫無疑義,《性惡》篇當(dāng)為荀子的代表作。

      [1]王天海. 荀子校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傅山. 荀子評(píng)注下[M]//傅山全集:第2冊(c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huì). 漢語大字典[M].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

      [4]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huì). 漢語大詞典:第1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5]齊沖天. 漢語音義字典[M]. 北京:中華書局,2010.

      [6]黃暉. 論衡校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7]湯可敬. 說文解字今注[M]. 長沙:岳麓書社,2004.

      [8]黃珊. 論《荀子》中的“綦”[M]//荀子虛詞研究. 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5.

      [9]朱駿聲. 說文通訓(xùn)定聲[M]. 武漢:古籍書店,1983.

      [10]廖名春.《荀子》各篇寫作時(shí)代考[M]. 吉林大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學(xué)報(bào),1994(5).

      [11]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責(zé)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duì):蘇紅霞)

      ①周熾成:《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ì)歷史哲學(xué)》,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5月,第3、9、36-45頁。其說又見周熾成:《荀子: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光明日?qǐng)?bào)》2007 年3 月20 日第11 版;周熾成:《荀子非性惡論者辯》,《廣東社會(huì)科學(xué)》2009年第2期;周熾成:《董仲舒對(duì)荀子性樸論的繼承與拓展》,《哲學(xué)研究》2013年第9期;周熾成:《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英文版)2014年第1期。

      ②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shí)初議》,《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人文科學(xué)·社會(huì)科學(xué))2010年第2期;《荀子人性觀非“性惡”說辨》,《歷史研究》2013年第6期。

      ①楊倞注:《荀子》二十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12月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浙刻本。有關(guān)宋浙刻本的意義,詳見廖名春:《二十世紀(jì)后期大陸荀子文獻(xiàn)整理研究》,臺(tái)灣云林科技大學(xué)漢學(xué)資料整理研究所《漢學(xué)研究集刊》第3期(荀子研究專號(hào)),2006年12月。

      ①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下同)子部儒家類《二程外書》卷十。

      ②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二程遺書》卷十八。

      ③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公是弟子記》卷三。

      ④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黃氏日抄》卷五十五《讀諸子?荀子》。

      ⑤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荀子》提要。

      ①這是筆者粗略的統(tǒng)計(jì),可能有幾字的出入。

      ②《列子·仲尼》篇有“引烏號(hào)之弓,綦衛(wèi)之箭,射其目”說,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40頁)以為“綦”當(dāng)讀為“淇”。不過《列子》一書的時(shí)代是有爭議的。

      ③黃珊《論〈荀子〉中的“綦”》(詳見氏著《〈荀子〉虛詞研究》附錄,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8月,第187-192頁)一文已從虛詞研究的角度作了詳盡的討論,可以參考。

      ①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毛詩注疏》卷三十。

      ②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學(xué)之屬《墨子》卷五。

      ③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前漢書》卷五十八。

      B222.6

      A

      1673-2030(2017)01-0039-06

      2016-09-15

      廖名春(1956—),男,湖南武岡人,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出土文獻(xiàn)與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創(chuàng)中心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歷史學(xué)博士,中國先秦史學(xué)會(huì)荀子研究會(huì)會(huì)長。

      猜你喜歡
      性惡禮義荀子
      英文目錄及摘要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孔學(xué)堂(2021年4期)2021-12-31 23:12:57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博覽群書(2020年11期)2020-12-03 13:58:49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xué)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浠水县| 伊金霍洛旗| 宜兰县| 确山县| 武冈市| 福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湄潭县| 六枝特区| 博客| 石景山区| 永年县| 琼结县| 盘山县| 应用必备| 怀来县| 山阳县| 措勤县| 蓬溪县| 米易县| 斗六市| 平阳县| 宽甸| 项城市| 平阳县| 公安县| 石台县| 遵化市| 南漳县| 葵青区| 渭源县| 汉川市| 南澳县| 浮山县| 南川市| 关岭| 沾化县| 喀什市| 呈贡县| 博罗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