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萍
(信陽學院 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論陶淵明詩歌中的“三不朽”人物
胡發(fā)萍
(信陽學院 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陶淵明(365?-427)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園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田園詩,被譽為偉大的田園詩人。但綜觀其全部詩歌作品,其歸隱前后的13首詩歌引用22個“三不朽”人物入詩。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前后雖然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他一直沒有忘懷世事,也沒有完全遁世無悶,其思想中始終懷有強烈的“三不朽”情結(jié)。
陶淵明;詩歌;“三不朽”人物;思想
陶淵明的十三首詩歌引用了“三不朽”人物。其中歸隱前的五首詩——《榮木》、《勸農(nóng)》、《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飲酒》(其二十),分別引用了孔子(四次)、樊須、董仲舒、班固四個人物。歸隱后的八首詩——《命子》、《神釋》、《乞食》、《擬古九首》其二、《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其十三,分別引用了陶叔、陶舍、陶青、陶侃、陶茂(陶淵明祖父)、陶逸(陶淵明父親)、孔伋、三皇、韓信、田子泰、疏廣、疏受、奄息、仲行、針虎、荊軻、管仲、齊桓公十八個人物。這些人物都曾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關(guān)于“三不朽”的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叔孫豹的話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人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對“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作了詳細的解釋,并說“此三者雖經(jīng)世代,當不朽腐。”這就是著名的“三不朽”?!啊恍唷暮诵木袷欠e極用世,不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都是以治世為其基本目標,以對社會有益為其歸宿。這一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引導著中國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現(xiàn)實,自覺肩負起歷史與社會的使命,他們或以自己的德行與邊功輔君助臣,謀求治國平天下之大業(yè),或是發(fā)憤著書立說,以自己的思想影響后世?!叭恍唷彼枷耄瑢糯R分子的影響,不僅普遍,而且深入骨髓?!碧諟Y明詩歌引用“三不朽”人物,表明他也不能超越這種影響。他雖然生性崇尚自然,但他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誨,不能不在他的思想中發(fā)生重要作用。追求有些功業(yè)成就,聲名不朽,這一思想時常縈繞于胸中,常常使他心神不安,構(gòu)成他深刻的思想矛盾。
陶淵明的功業(yè)理想,從其詩歌引用的“三不朽”人物可見端倪。元興三年甲辰歲(公元404),陶淵明40歲,在《榮木》詩中說:“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陶淵明集》逯欽立注:“先師”指孔子??鬃右浴俺劦?,夕可死”的執(zhí)著精神專注于修身?!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终f“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隸,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蓄息,由是為司空?!庇帧耙讯ヴ?,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返魯”。由此可見,出身于貧民階層的孔子既經(jīng)歷了艱苦的道德修養(yǎng)歷程,又先后輔佐魯國國君——昭公、景公、定公,使魯國強大起來,終“乃因史記作《春秋》”,實現(xiàn)了人生的“不朽”。陶淵明一句“先師遺訓,余豈云墜”表明他對孔子的仕途經(jīng)歷非常熟悉,并以孔子鍥而不舍地以“禮樂仁德”治理國家激勵自己:“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薄墩撜Z·子罕》言:“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陶淵明反用《論語》意,是說即使四十歲沒成名,這就不足畏服了嗎?結(jié)合詩人目下的年齡,言仍有成名時間?!爸颐?,策我名驥。”以駕車驅(qū)馬喻準備前進,建立功名。“千里雖遙,孰敢不至?!钡莱隽饲斑M的艱難和決心。逯欽立按,晉元興三年二月,劉裕起兵勤王,推倒桓玄。陶淵明本年夏季東下為劉裕鎮(zhèn)軍參軍,此詩寫東下前的情懷,可謂信心滿懷,無所畏懼,壯志凌云!清代吳瞻泰輯《陶詩匯注》說:“脂車、策驥四語,正是邁往圖功,有孔席不暇暖之意?!鼻宀槌醢字?、張載華輯《初白菴詩評》卷上評語:“‘脂我名車’四句,先生豈忘用世者!”
元興二年癸卯歲(公元403),陶淵明39歲,作《勸農(nóng)》詩,末章言:“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弗履。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痹娭惺拙湟每鬃优c樊須,出自《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言:“樊須字子遲。”孔子執(zhí)著于悟道和傳道,樊須既好學尊師,又能沖鋒戰(zhàn)場,與孔子對話人生的善道和生存問題,成為孔子弟子中頗有影響的人物。第二句“董樂琴書,田園弗履”引用董仲舒入詩?!稘h書》記載:“下帷講誦,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爸偈嬖鉂h承滅學之后,《六經(jīng)》離析,下帷發(fā)憤,潛心大業(yè),令后學者有秦所統(tǒng)壹,為群儒首”。他一生不治家產(chǎn),專于修學著書,因通曉《春秋》而聞名于西漢。董仲舒憑借自己刻苦勤奮,也最終實現(xiàn)立言不朽的宏大理想。班固“為郎,典校秘書,專篤志于博學,以著述為業(yè)?;蜃I以無功,又感東方朔、揚雄自諭以不遭蘇、張、范、蔡之時,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出身于名家望族的班固,刻苦努力、精勤修煉,甚至遭受打擊與譏諷,終寫成《漢書》這部巨著,實現(xiàn)立言不朽。陶淵明對他們?nèi)说氖论E了然于胸,在此詩中引用這三人,雖旨在“勸農(nóng)”,但仍有贊嘆和佩服他們實現(xiàn)了“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之意。汪洪度曰:“此章歇后語,言若能超然投跡,如孔如董,即不稼穡,投跡高軌,我敢不斂衽以敬贊之哉。”袁行霈在《陶淵明集箋注》中曰:“如能超然于衣食需求之上,投足于孔子、董仲舒之高尚之路,雖不務稼穡,敢不尊敬贊美乎?”兩位學者都明確地道出了陶淵明對孔子、董仲舒、班固實現(xiàn)人生“三不朽”的欽佩層面的涵義。淵明此年在另一首詩《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又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迸c《勸農(nóng)》一詩意近。兩首詩為何極言“勸農(nóng)”和“志長勤”,是由于詩人處于亂世,無法如孔子、董仲舒、班固那樣“耽道德”、“樂琴書”,是其退而求其次的生存選擇。
陶淵明歸隱前處于青壯年時期,他在詩歌中引用“三不朽”人物入詩,意在表達強烈地建功立業(yè)理想。另外,陶淵明這一時期直抒理想的詩歌及其仕宦經(jīng)歷,也側(cè)面印證了他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東晉義熙元年乙巳(公元405),陶淵明41歲,在社會的動亂、官場的“違己交病”和“性本愛丘山”的矛盾抉擇中,歸隱田園,此后的詩歌,詩人不斷地引用“三不朽”人物入詩,表明詩人雖選擇歸隱躬耕,但仍心系功業(yè)情結(jié)。
義熙元年丙午歲(公元406),陶淵明42歲,即歸隱后的第二年,作《命子》詩,頌贊先人功業(yè),表現(xiàn)出濃厚的功業(yè)思想。詩人從陶唐氏詠起,歌詠了陶氏一族歷代有豐功偉業(yè)的人物。分別是周代的司徒陶叔——“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睗h代隨高祖創(chuàng)業(yè)的愍侯陶舍——“于赫愍侯,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書誓山河,啟土開封?!睗h景帝時的丞相陶青追隨陶氏先人——“亹亹丞相,允迪前蹤。”特別熱情地贊揚晉大司馬長沙公陶侃——“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其心,而近可得!”淵明在還贊揚祖父陶茂守道惠民的功業(yè)——“直方二臺,惠和千里。”懷念父親——“于穆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蹦钕茸嬷I(yè),詩人自感慚愧,焦灼不安——“嗟余寡陋,瞻望弗及?!币虼耍南M趦鹤?,為兒子命名、選字,他“卜云嘉日,占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爾?!薄抖Y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鄭玄注:“禮主敬?!薄皟埃媲f貌。人之坐思,貌必儼然?!笨梢?,“儼”與恭謹嚴肅地守禮做事相關(guān),即是儒家的風范。“求思”即向孔伋子思看齊。子思即孔子的孫子,受業(yè)于曾子,師傳孔門家法,著《中庸》一書,傳述儒道,被后世譽為“述圣”,在儒學傳承中,是一位頗有地位的人物?!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份d:“孟軻,鄒人也。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淵明對兒子的期望,不僅要有儒家的風范,而且還應以儒家的圣賢作榜樣。整首詩,詩人從歌詠先祖到寄希望于長子,熱情的贊揚和殷殷的期待,匯聚一起,其主旨是濃厚的功業(yè)理想。
宋永初三年庚申(公元420),陶淵明56歲,作《擬古》九首組詩,其二說:“辭家夙嚴駕啊,當往志無終。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聞有田子泰,節(jié)義為士雄。斯人久已死,鄉(xiāng)里習其風。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贝嗽娭械摹疤镒犹保度龂尽の簳ぬ锂爞鳌份d:“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薄岸窟w帝于長安,幽州牧劉虞欲奉使展節(jié),遂屬田疇為從事。疇至長安致命,召拜騎都尉,固辭不受。”田疇在漢末大亂時,以劉虞使者的身份赴長安奔問皇帝行在,完成使命召拜不受,陶淵明稱贊他為亂世的節(jié)義士雄,袁行霈說:“此詩可作為言志之作。淵明不甘心于閑居,其‘猛志’有時流露,此詩以田疇為‘士雄’,最能見其志之所在。抑淵明亦欲為‘士雄’耶?”從整首詩的內(nèi)容分析,陶淵明引用田疇入詩,確有借田疇的節(jié)義之舉言己志的傾向
陶淵明歸隱后的詩歌所引用的人物,流露出內(nèi)心潛藏的功業(yè)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在其他詩歌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
義熙十一年乙卯歲(公元415),陶淵明51歲,作《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自己功業(yè)無成的不安一直藏于內(nèi)心,眼見自己“肌膚不實,白發(fā)兩鬢”、“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已讓詩人備感焦慮,而五個孩子又都無意于詩書和文章,詩人更是掛念他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是焦慮的疊加。由此可以看出詩人雖是避世隱居,但也并未進入忘懷得失的境界,仍希望孩子們讀書上進,積極用世,走建功立業(yè)的道路,充分表明“三不朽”的功業(yè)理想在淵明心中的深刻印跡。
宋永初元年庚申歲(公元420),陶淵明56歲,作《擬古》九首,其八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睆堃丛诮窀拭C境內(nèi),幽州治所在今河北薊縣,一地在西北,當時為苻氏所建的前秦,建都長安;一地在東北,當時為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建都薊城。陶詩中表現(xiàn)的
壯懷有收復失地、重建統(tǒng)一之意。淵明的壯志應不是隨意而發(fā),很可能與太元八年(公元383)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有關(guān)。史載太元八年,苻秦號稱百萬雄師進攻江南,但被東晉大將謝玄、謝石率領(lǐng)的軍隊于淝水打敗,這是東晉一朝對抗北方少有的一場勝利。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東晉人心大振?!稌x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記載:“五尺童子,振袂臨江,思所以掛旆天山,封泥函谷?!毙『⒍急患ぐl(fā)產(chǎn)生統(tǒng)一北方的念頭。陶淵明此時正是弱冠之年19歲,年輕氣盛,必然因大戰(zhàn)的勝利而心生凌云壯志。56歲這年他還作了《讀史述九章》,其中《屈賈》詩:“進德修業(yè),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愿之?!薄斑M德修業(yè)”語出《易·乾·文言》,“進德”指修養(yǎng)品行,鍛煉情操;“修業(yè)”即誦讀經(jīng)典,增長知識。《曲禮》鄭玄注:“業(yè),謂篇卷也。”可見,“業(yè)”指書籍。讀六經(jīng)就是進德修業(yè),其目的是“將以及時”,為世所用,建功立業(yè)。陶淵明在詩中歌詠屈、賈,實際也表達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以稷、契為目標,實在不低。
綜上所述,陶淵明歸隱前后,雖然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詩歌中引用的“三不朽”人物,展示了他固有的思想:詩人一直沒有忘懷世事,也沒有完全遁世無悶,其思想中始終懷有強烈的“三不朽”情結(jié)。
[1]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司馬遷.史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李夢生.<左傳>譯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錢遜.<論語>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孫靜.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與藝術(shù)天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9]池萬興.<史記>與民族精神[M].濟南:齊魯書社,2009.
[10]胡發(fā)萍.憂慮、勤勉的陶淵明[J].信陽學院學報,2017(1):79-80.
I206.2
A
1009-1890(2017)04-0091-03
2017-09-29
胡發(fā)萍(1972-),女,河南信陽人,信陽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魏六朝文學。
董柯